(1)认知法。通过理性思考调整盲目的安全心理。尽管目前的社会法制尚不健全,但违纪违法行为一旦被发现,轻则行政、党纪处分,重则法律惩处,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因此,所谓的安全是暂时的,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心理。多想想事发后对个人前程、家庭幸福造成的无法弥补的伤害。
(2)回避性训练。这是心理学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为基础,以负强化为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训练方法。一旦产生法不罚众的念头和行为即用缚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筋弹击自己,从痛觉中意识到这一心理和行为是不好的,督促自己改进。
格言
★如果人们自信诡诈将既不被揭露,亦不被惩罚的话,那么极少有人能幸免作恶。
四、“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贪婪心理万某,37岁,一大型集团副总经理。
万某出身贫寒,他在15岁之前几乎没穿过像样的鞋。在县城念书时,从同学的生活中,他看到了什么是富有,内心深深的自卑和不平。他曾在空旷的田野对天呼叫:“都是爹妈生的,为什么这么不公平!”他发誓要出人头地,让家里人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自小聪明好学的他,是所在县城的高考状元。他以高分进入北京一所名牌大学后,刻苦学习,4年中成绩在班里一路领先。毕业后,几位教授想收入门下当研究生,万某想到远在山区贫困的家、日益衰老的父母及需他扶助的弟妹,含泪谢绝老师们的建议,走向社会求职。他怀着要在经济上翻身的强烈愿望,自信凭借自身的潜质和能耐,能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大城市人一样的生活。
他的优秀使他顺利进入北京一家实力雄厚的大集团。不久,又派往在上海的子公司。
十几年过去了。年轻的万某已成为上海一家大集团的副总。从外表看,他完完全全成了一个大上海的“金领“:白皙的脸庞架着金丝边眼镜,笔挺的西装,进口高级座车,拿着可观的年薪。
不幸的是,分管工程建筑的万某成了建筑承包商的重点公关对象。在巨额的钞票、奉送的别墅、肆意的吹捧中他倒下了。在法庭上,万某痛哭流涕地说:“那些日子,我天天像在做梦。我知道那些人看上的是我抓工程的权,哪天我不抓这块业务了,这一切就全没了。我只想到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基本上来者不拒。”出于这一心理,万某作案之大胆,在短短的三年多时间里,受贿几百万和一幢别墅。
根据万某的罪行,考虑到他交代态度好,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
分析
先说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拉丁美洲加勒比海东南端的巴哥小岛上,有一个面积仅047平方公里的“沥青湖”。每年,这湖都要吃掉大量动物。不久,科学家揭开了谜底。原来沥青表面被晒干后,在凹处水坑常有小鱼,这引来吃小鱼的鸟,结果被粘住动弹不得;鸟又引来狐狸,同样下场;狐狸引来了嗅觉灵敏的狼和鬣狗;接着,引来了觅食的豹子、老虎、狮子,它们都是经不住湖里美味食物的诱惑而葬身湖中。世上很多诱惑就像沥青湖一样致命。
贪婪,是一种过度膨胀的病态心理。与正常的欲望相比,是所得愈多,胃口就愈大。
持“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贪婪心理的特征:(1)无满足性。利欲熏心,贪婪的欲望无止境。
(2)疯狂性。金钱、物质的非法获取是与权力紧紧连接的。他们常有紧迫性,万某深恐“一旦不抓工程,就什么都没了”,为获取私利,往往会失去理智,利用手中的权力,无耻地索要,疯狂地攫取。
(3)深层次性。贪婪的欲望隐藏于个人的需求结构之中。根据行为主义的理论,万某少年时代的贫寒生活,曾让他产生非常强烈的生活体验。跻身于大城市后,面对五光十色的物质诱惑,内心有挥之不去的自卑以及改变父辈贫困的强烈欲望。于是外在的引诱与深层的心理需求一拍即合。他只有在财富的快速积累中才略感自慰。这种深层次的心理活动,驱使他一次又一次利用权力伸出贪婪之手。
这是一种较顽固、且对当事人自身造成严重损害(譬如直接导致当事人犯罪入狱)的异常心理,必须予以高度警惕。
建议
(1)引导当事人认清这一异常心理产生的根源和危害,让他进入心理调适状态。贪婪,是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受“不劳而获”、崇尚奢侈的病态文化的影响,形成自私、攫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出现不正常的行为表现。人的需求和欲望要与本人的努力及社会条件相适应,过度的欲望最终会阻挡自己的发展,甚至引向歧途。
(2)对权力的定位。中、高级职业经理人手中的权力,是使自己成为经济主战场的“弄潮儿”,而非用来为自己攫取金钱和物质的工具。要免于非分之想。
(3)学会知足常乐。多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多作利他行为,如访贫问苦,多做好事,从他人的赞许中得到利他的乐趣,使心灵得到净化。
格言
★一旦人们想把一切都攫为己有,他们便即刻丧失一切。
第三节逃避惩处的心理误区
一、有恃无恐的无忌心理陈女士,34岁,某公司总经理助理。
陈女士大学毕业即进入该公司,从办公室秘书干起,后任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她办事精明干练,很会揣摩老总心思,许多事情只要老总一个表情,她立马心领神会,替你办得妥妥帖帖。渐渐地总经理无论公事家事都离不开她。一年前,陈女士升任总经理助理,协助老总负责对外投资,专管委托理财。
公司几位副总,对陈女士的委托理财颇有微词,认为她搞得神神秘秘,从不在总经理办公会议上汇报,赚还是亏全凭她一张嘴。公司员工中也议论纷纷。而总经理总是以理财业务不宜张扬为由,多次把大家的意见挡回去。
有总经理撑腰,陈女士有恃无恐,只要把老总摆平了,还怕什么?她先后收受委托理财的证券公司给予的好处费65万元。其中,给总经理20万元,45万元装进自己腰包。一投资洽谈方以优惠30%的价格买2套住房给陈女士和总经理,以换取他们两人在投资合作中的让步。陈女士还挪用公款为个人炒股,短短一年多时间,挪用公款500万元。
经人举报后,检察院对陈女士立案侦查。继而案件涉及到总经理。
分析
陈女士的腐败行为可说是毫无顾忌。从心理上分析,她依仗的是总经理这一“靠山”,即权力。有了足以威慑公司的总经理庇护,使她产生强烈的安全感,以为有总经理撑着,不会有事。为了拉住“靠山”,她用金钱、物资铺路。总经理得到的“实惠”愈多,对她的庇护愈有力。这又促使她频繁作案,捞钱的胆子越来越大,手法越来越多。正是在这种心态下,她在腐败犯罪的泥坑里愈陷愈深。
这一心理现象的成因,主要是:心理定势错位。这是指心理活动准备状态的错位。表现在:(A)需求错位。需求是行为的原始动力。将不合理的需求视为合理,就是需求错位。(B)动机错位。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动力。陈女士腐败行为的驱动力就是无节制地攫取金钱,这是一种动机错位的表现。(C)价值观错位。价值观是人格的组成部分,意味着个体对某一事物作出何种选择。不能作出正确选择,即是价值观错位。
心理定势的错位是观念上的东西,往往综合地从人的行为中表现出来。这一案例中陈与总经理反常的人际关系,其行为错位表现为互为利用。总经理的庇护打消了陈的顾忌,刺激了陈的贪婪之心,对犯罪行为起着强化作用。
建议
如果有着类似陈女士这一心理的人,或已涉足犯罪,或已处于犯罪边缘的,陈的案例有着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