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案例中,充分反映了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内心体验。女孩“怕长高”的情绪伴随着认知成分,如:拎东西会长高,多吃东西会长高……于是,产生了一种深入、微弱、持久的忧虑、焦虑的情绪状态,即心境。心境往往由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发产生,女孩就是一次老家亲戚的谈话让她产生了心结,这一心结又受非理性信念的制约。可见,情绪和情感是人类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征,是人们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为什么说是“个体”,而不说是“人”的心理特征?如:音乐能力,必须具备灵敏的听觉分辨能力、音乐的想象力、音乐的记忆力和音乐的感染力等心理条件。否则,就难以从事音乐活动。所以,能力是和完成某种活动相联系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又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个人现在实际“所能为者”,例如,会开车,会讲几种外语;其二是指个人将来“可能为者”,即发展的潜在能力。前者是后者的展现,后者是前者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能力的分类有以下几种:按照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分为能力、才能和天才。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心理条件是能力;具备了能力所需要的各种心理条件叫才能;能力所需要的各种心理条件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又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叫天才。
按能力的构造,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平时说的智力即一般能力,是人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它包括观察力、理解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思维力是智力的支柱和核心。
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或特殊领域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特殊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写作能力。
按能力的功能,分为:认知能力,指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操作能力,指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如:艺术表现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指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
按创造程度,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仿效他人的言谈举止而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是模仿能力,它是实现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基本历程之一,是人们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遵循现成的模式或程序掌握知识技能的是再造能力。不依据现成的模式或程序,独立地掌握知识和才能,发现新的规律,创造新的方法,才是创造能力。
能力发展是有个体差异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商高于140,智力超常;智商低于70,称为弱智或称智力落后;140与70之间,智力正常。智力水平是一个人创造成就的基本条件,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智商高而成就低或智商较低成就较高的例子并不少见。曾有记者作过调查,当年大学里被称为“天才”的少年班学生,后来大多归于一般。因为,机遇和一个人的个性品质,也是成就高低的极为重要的条件。
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有的人很小年龄就表现出某种极高的能力,被称为“神童”。有的人则大器晚成,可能早期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发展的机会,也可能早期生活道路的坎坷,有时成果的创造需要长期的准备和积累。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一是遗传因素。指的是一个人的素质,也称天赋。即一个人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他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及神经系统构造和机能的特点。它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如:先天盲人无法成为画家,先天聋人很难成为音乐家。
遗传因素是否是能力发展的决定因素呢?答案是否定的。科学家曾对一对同卵双生子作过跟踪调查,发现能力发展有明显差异。这一研究是有说服力的,因为同卵双生子的遗传因素相同。
二是环境和教育的因素。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的可能的范围和限度,而环境则决定了在遗传决定的范围内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
环境包括儿童正常发育的条件、家庭、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研究表明,遗传潜质较好的人,在环境差的条件下,智商发展可能只有50—60;而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智商可能发展到180左右。反之,遗传潜质差的人,环境对他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比较小。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的环境影响尤为重要。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例子:脱离人类社会,在动物哺养下长大的孩子,例如狼孩,即使回到人类社会,其智力发展也难以达到正常人的水平。
气质和性格的异同
我们常常用气质来评价一个人,如:某人气质好。究竟什么是气质呢?
——乐观者与悲观者(性格决定生活态度)
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强度(例如:情绪体验的强度、意志努力的程度)、速度和稳定性(例如: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度、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或倾向于外部世界,或倾向于内心世界)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怎么理解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呢?它仿佛使一个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涂上个人独特的色彩。例如,一名部门经理每逢总经理召开例会,早早来到会场,等待时坐立不安,发言时表现激动,还经常抢先回答总经理的提问。这名经理具有情绪激动的气质。某个人言谈举止的敏捷性、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思维的灵活性,以及情绪产生的快慢、强弱程度,情绪的稳定性和变化的速度,意志努力的强度,这些都是动力特征的表现。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较好地解释了气质的生理基础:即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相对应的有兴奋型—胆汁质,活泼型——多血质,安静型——黏液质,抑制型——抑郁质。大多数人是介于两种类型之间的中间型或混合型。
怎样来看待气质的类型呢?
(1)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气质就动力特征而言,无所谓好坏。每一种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没法比较。胆汁质的人精力旺盛、热情豪爽,但脾气暴躁,例如李白;多血质的人活泼敏捷、善于交往,却难以全神贯注、缺乏耐心,例如郭沫若;黏液质的人做事有条有理、认认真真,但缺乏热情,例如茅盾;抑郁质的人非常敏锐,却容易多疑多虑,例如杜甫。他们气质不同,但并不影响他们各自在文学上取得杰出成就。重要的是了解自己,了解对方,扬长抑短。
(2)气质类型不可选择。人生下来就表现出某些气质特征,而且在一生中是比较稳定的。在许多儿童中气质的原始特征往往在随后的20多年发展阶段中仍保持着,但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童年时期生活条件极为恶劣,或成年时期遇到重大生活事件,可导致人的气质发生显著变化。这种变化是缓慢的,甚至当条件适宜又会恢复原有的气质特点。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此理。
(3)气质类型不会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会影响工作效率。古今中外许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气质类型不尽相同。但确有气质类型对工作适宜性产生影响的问题。如:多血质的人宜于从事环境多变、交往繁多的工作;黏液质的人宜于从事耐心细致、相对稳定的工作。如果恰当地考虑气质类型对工作的适宜性,将会大大激发气质中积极的一面,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
(4)气质类型能影响健康。心理和身体是相互联系、影响、制约和转化的。所谓健康,是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良好的状态。不同气质类型的人情绪兴奋性的强度不同,适应环境的能力亦不同,这会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
性格和气质有什么异同呢?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在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做什么”和“怎样做”。前者表明一个人追求什么、拒绝什么;后者表明一个人如何去追求或拒绝。
性格与气质都是人格的组成部分。气质更多地体现了人格的生物属性,性格则更多地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性格不同于气质的是,它是在后天形成的,受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有明显的社会道德评价的意义,直接反映一个人的道德风貌,因而有好坏善恶之分。
性格作为心理构成物,可分解为四个组成部分:(1)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指的是一个人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的性格特征。即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以及对自己的态度的性格特征。如:热爱集体或自私自利、富有同情心或冷漠无情、谦虚或骄傲。这是性格的核心,决定性格的其他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良好的意志特征表现在有远大理想、行动有计划、独立自主、果断、勇敢、自制力强。
(3)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活动时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如:个人受情绪影响程度和情绪受意志控制的程度、情绪起伏波动的程度、受情绪影响时间久暂的程度、主导心境(经常愉快或经常忧伤)在一个人身上表现的程度。
(4)性格的理智特征。指的是人在认知活动中的性格特征。如:有的善于独立思考,有的愿意借用现成答案;有的现实感强,有的富于幻想;有的能深思熟虑,有的则人云亦云或钻牛角尖等等。
上述特征彼此关联、相互制约、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但是,它们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组合,常在不同的场合显露出一个人性格的不同侧面。鲁迅先生既“横眉冷对千夫指”,又“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例证。
医学研究证实,不良性格与心身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性格急躁易患冠心病;性格固执易患高血压;性格孤僻、多疑则易患精神病;性格谨慎小心、过于拘泥则易患溃疡性结肠炎;性格胆小、内向和依赖性强易患支气管哮喘;焦虑不安又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的易患过敏性皮炎。由此可见加强性格修养的重要。
心理学研究的领域犹如碧波万顷的海洋,我们只是采集了其中的几朵浪花。从中不难体会到心灵的领域浩瀚无比,正如一位学者所说:远不是大海和星空所能比拟的。探索人的心灵,比登月还难。
但只有深入地了解心灵,才能知道什么是人的真正需要。
而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心灵是世上最幸福的事情。
第二节内心的成长,是整个生命最伟大的成长
中国的文字是象形字。“心”字,中间一钩,象征心脏;两边各有一撇一捺,象征外部环境;中间一点,大有深意,象征着心灵深处,终其一生须面对外部世界。
内心的成长,对于生命的意义实在太伟大了,但人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敬畏。
为了说明内心的成长对于生命的意义,举两个实例:笔者之一倪女士的老母亲,78岁时在街上被人用电脑算命,断言她有87岁的寿命。到了87岁那年,刚过春节她就病了,吃不下,睡不好,医生问她哪里不舒服,她回答浑身不舒服。经过检查,什么病也没有。家人被她折腾了整整一年。到了第二年的大年初一,她一下子精神了,对家人重提9年前算命的事,说:“我总算熬过这一关了。”可见心病对于生命的影响之大。
我们还听一位著名历史学家兼命理学家说过这样一件触目惊心的事,一个男孩在7岁时被人算命,说他活不过53岁。从此,他一直生活在惶恐不安之中。到了53岁,他真的死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他的心杀死了自己。心可让你进天堂,也可让你下地狱。
两个实例不由得使人深切感受到:内心世界的变化对于生命的意义实在太大了。
那么,人的心理变化是否有规律可循呢?健康心理的标准是什么?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最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是什么?如何进行治疗和调适?这无疑是希望成功和幸福的中、高级职业经理人所必须面对的。
由此引出一门学科:发展心理学。
一、“发展心理学”简介由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而形成的一门科学,即发展心理学。它包括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
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亡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个体发展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个体心理发展规律。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所涉及的理论有:心理发展的动力、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心理发展的进程等。
心理发展的动力即指心理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大体可归为两类:遗传和环境。
20世纪以前,学者们有两种不可调和的理论: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前者认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即环境)”。后者认为,“给我十二个健全的婴儿和一个我指定的抚育环境,我从中随机抽取一个婴儿,保证能把他(她)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商人和领袖人物,甚至训练成乞丐和小偷。无论他的天资、能力、秉性如何,以及他的祖先属于什么种族”。
直到20世纪中期,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逐渐为多数学者所接受:没有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的作用无从体现;反之,没有遗传因素作为最初的基础,环境无以施加影响。在心理发展中两者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要强调的是,遗传因素作用的可控性和可变性。表现在某些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不良倾向,可通过环境的作用得到防止和纠正;人们也可以利用环境来促进良好遗传的发展方向。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