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良生活方式产生依赖的人,可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采用以下方法:(1)认知疗法。帮助当事人认识嗜好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性,改变“情绪化推理”的认知曲解,树立起彻底摆脱不良嗜好的决心和信心。
(2)厌恶疗法。对嗜好的不良行为选用一些负刺激方法以期产生厌恶感。
(3)系统脱敏法。比如,酒依赖者喝酒的量和次数逐步减少,以达到消除酒依赖心理,最终戒掉恶习。
(4)家庭治疗法。家庭成员创造温馨的气氛,关心、帮助、监督,用亲情和温情去解除不良嗜好者的心理症结。
格言
★毫无节制的放纵,结果会使人失去了自由。
五、不信科学的放纵心理秦先生,48岁,某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
秦先生十分苦闷,缘于近几年“富贵病”一一缠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痛风、脂肪肝。
20年前,汽车是热销商品,任销售科长的秦先生每晚忙于应酬。他爱喝白酒,爱美食,尤其喜欢吃火锅、海鲜、肉骨头汤、蹄髈。自称最高记录是一餐2只蹄髈、一斤半白酒,一次火锅2斤羊肉、2斤牛肉。无节制的饮食,令他35岁便有了“将军肚”。一次体检,他血脂、尿酸偏高,医生了解到他的饮食习惯后,叮嘱他少喝酒、少吃海鲜、肥肉。秦先生不以为然,还对同事说:海鲜既营养又增加钙质,白酒活血化淤防脑中风,一个老太活到99就是天天吃肉。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一顶顶“富贵病”的帽子戴到秦先生的头上,各种躯体症状也使他饱受痛苦,他这才后悔不已。
分析
为什么男性的寿命比女性要短?其实,女性在生理上不占优势,一般而言,女性对健康更敏感。男性却相反,往往意识不到潜在的危机,易忽视事情的真相,直到问题比较严重才会发现!秦先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从心理上分析,秦先生的放纵心理是由“否认”和“合理化”两种心理防卫机制作用的结果。
“否认”属自恋心理防卫机制。是一种在潜意识中否定存在或已发生的令人不快或痛苦的事实,以减轻心理上的痛苦,借此逃避内心的焦虑的防卫机制。“否认”的心理防卫机制有其积极意义,如,秦先生,通过“否认”能舒缓内心的焦虑情绪,但是,它的机理是躲避问题以代替面对问题。
“合理化”是指个人遭受挫折,或行为表现不符合某种规范时,用有利于自己的理由来辩解,从而为自己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秦先生就是从一系列理由中选择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并加以强调,以避免心理上的痛苦。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巨大的电路一样在不断运转。通过化学作用生成的电流使我们的心脏跳动,神经传输信息,细胞更新和复制,能量新陈代谢。我们的身体被“充电”,有点像汽车那样运转。千万不要因为不良的生活方式让生命的“充电“过程被迫中断。
建议
你知道吗?每时每刻,都有300个潜伏的癌细胞在我们的体内游走。想想怎样才能把它们赶跑?答案是一个好的免疫系统!那么,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增强这个对我们生命至关重要的系统?方法很简单,通常也不昂贵、不费时。即在很大程度上养成并依赖于科学的饮食方式。千万不要等到情况无可挽回的时候再来关心自己的饮食和健康。
喜爱美食之心,人皆有之。美食给人以享受和多方面的满足。然而,当无节制的享用已经危及健康甚至生命,你还能像沙漠里的鸵鸟那样把头埋进沙里?还能用似是而非的理由加以掩饰?你必须正视不良饮食习惯已经对你的健康造成的危害,现在下决心不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应该支配习惯,而不能让习惯支配人……”就从现在起,制定一个比较科学的分步实施的饮食计划,在你的家人督促下严格执行。
可选用一些负刺激方法,使自己对不该享用的美食产生一种厌恶。其原理犹如婴儿断乳,民间土法往往在母亲的乳头抹上锅灰。以消除享用的欲望。
格言
★食物之于人好像油之于灯。油适当,灯就会亮;油太少,灯就会熄灭。然而,一盏灯却往往因油太多而熄灭。
第二节担忧健康的心理误区
一、无病乱投医的疑病心理林女士,女,30岁,电脑程序设计师。
她平时对身体健康较关注,一有什么不舒服便查阅网上有关医学资料,对照研究一番自己的病会否病变成癌症。
有一次她着凉感冒了,伴随扁桃体发炎,吞咽食物有点疼痛。便忙找有关喉癌早期诊断的材料看,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得了癌症,很紧张。第二天到街道医院看病,医生诊断为感冒伴有扁桃体发炎,配了些药给她,过了几天咳嗽、喉咙疼痛的症状基本上消失。但她仍然觉得吞咽困难,怀疑医生诊断错误,再次到市级医院检查。经专家检查,确诊为扁桃体发炎。她又去五官科专家门诊就诊,专家在听了她的叙述后,仔细地作了检查,结论还是扁桃体发炎,为她配了消炎药。她服用后,仍感喉咙不爽,有异物感,再次去医院要求切片化验,医生无奈只得同意,化验结果一切正常。
林女士并未罢休,总感觉喉咙不适,吃东西格外小心,每天只吃流汁、半流汁。听说喉癌吃清凉的食物有好处,便大量服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又引起胃不适,于是,她认为喉癌转移和扩散成胃癌,开始了新一轮的就诊。
就这样,常年疑神疑鬼,整日惶惶不安,人日益消瘦,还影响了工作。
分析
根据林女士的情况,她患的是疑病症。
疑病症属于神经官能症的一种。是以疑病症状为主要表现,反复求医,症状持续,因而感到痛苦和影响正常社会活动,但又无产生这种疑病症状的相应疾病存在的神经症。
疑病症多发于中年期。其临床表现有:疑病关注,对躯体及功能过分的关注和在乎;疑病苦恼,其苦恼十分强烈,与自身的健康状况极不相称;疑病观念,顽固地相信自己患有并不存在的疾病,反复检查以证实自己的怀疑。
患有疑病症的人常常与他(她)的生活经历有关。或早年有过生活创伤。
林某在心理咨询师引导下,回忆自己在3岁时,母亲去世,父亲整天忙于工作,不怎么顾家。继母偏爱自己的女儿,经常虐待林某。6岁时,她得了肺病,差点死去,幸亏邻居的悉心照顾,才死里逃生。自此,她害怕生病,一有病就会产生一种死亡威胁感。
这才是林女士患疑病症的心理诱因。
林女士喉咙不适也是客观存在,那在医学上称“梅核气”,往往在感冒之后容易出现,患者自感喉咙有异物,时隐时现,但不影响吞咽。这也属神经官能症的一种。只要心情放松,注意力转移,便会不治自愈。
建议
(1)在作必要的医学检查后,认真听取医生对自己健康状况的分析。如无法摆脱疑病心理,可求助于心理咨询师,逐渐认识疑病症性质,发病的原因,减轻心理压力。
(2)放松自己,多参加自己喜爱的各种活动。尤其是参加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活动,如打球、聚会、游泳、旅游等。躯体症状自然会减轻、消失。
(3)找一些快乐的事做。如,回忆自己经历中令身心愉快的事,暗示自己身体健康,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积极地进行自我调节。
(4)多找亲属、朋友聊天,倾诉,及时宣泄内心的烦恼、不快和压力。
格言
★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疼痛。
二、梦中病变的恐惧心理胡先生,40岁,浙江一家低压电器集团的董事长。
胡先生从20年前与两个朋友合伙租一个电器柜台起家,经过20年的摸打滚爬,不断地“洗牌”整合,现在已有几亿资产,每年利润达三千多万。低压电器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只有不断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才能保持企业的生存发展。
胡先生深知健康的重要性,此时最担心的也是自己的身体。因为近来总是做同一类不祥的梦。有一次,胡先生睡觉时感到胃痛得冷汗直冒,痛醒了才知这是一场梦。自己摸摸胃,疼痛感消失了,但额头上的冷汗确是真的。到底是真痛还是假痛?他担心胃又出毛病了,在20年的创业过程中,他曾经因过度劳累4次胃出血。第二天早晨大便时,他没有发现隐血,稍稍放了心。但过了几天,在睡梦中又出现了胃痛的感觉。胡先生陷入了一种莫名的恐惧:人们常说,梦是一种预兆,难道是预兆胃有病变?他到医院作胃镜检查和切片检查,没有发现病变的迹象。他百思不解:那为什么睡梦中会多次出现胃痛的现象呢?
分析
人为什么会做梦?梦有什么意义?梦对人有什么影响?千百年来,解梦学家、心理学家以及神经生物学家一直为此苦苦求索,然而至今仍未能找到完全解开这个谜底的答案。
根据研究成果说明,梦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是人类躯体功能、心理状态的“显示器”。梦是人类在睡眠状态下所发生的想象活动。
胡先生为什么会在事业成功、竞争压力增大的关键时候,反复梦见胃痛呢?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趁睡眠时以伪装的形式骗过所有松懈的心理检查机制而得到表现,就构成了梦境,梦基本上是清醒的人的思想忧虑、需要和欲望的继续。胡先生曾经在事业拼搏过程中四次胃出血。现在又到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候,他潜意识中对健康的担忧,便通过梦境显露出来。可以说,胡先生的梦境是他潜意识的一种反映,胡先生的恐惧心理来自他的潜意识的病变忧虑。当然,梦也可能是疾病的预兆。近年来,不少心理学家、生理学家、医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如反复梦见被人追赶,从悬崖上掉下来,想喊喊不出来,可能有心脏疾病;反复梦见脑部受压,呼吸困难,可能有肺部疾病。为什么梦与疾病会有这样的关系?因为在疾病初期,患者虽未觉察到,但疾病的刺激信号已经潜伏在体内。白天大脑皮层处于处理、加工外界信息的亢奋中,而到了晚上,疾病微弱刺激信号使大脑皮层相应部分兴奋起来,就产生了梦,这就可能是一种预兆,但不是绝对的。
建议
(1)梦是人们生理和心理现象的反映。不要轻易地把梦中的内容当作现实,而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可以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科学地解释和对待。
(2)身体是会“说话”的。有时梦就是身体的一种“警讯”。假如梦中反复出现了生理变化,可以到医院进行相应的检查,或解除不必要的猜疑和担忧,或及时提醒自己对健康的某些必要的关注。
(3)在许多情况下我们是自己的医生——如果经常做这类梦,可以静静地坐一会,然后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我需要改变一些习惯吗?现在需要怎么做才能恢复身体的平衡?有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什么都不做,让自己好好放松一会儿!运动、休闲、娱乐,噩梦就会消失。
格言
★梦是一种无意识的诗。
三、过分担忧的抑郁心理季女士,38岁,某大型企业信息总监。
季女士就读于交通大学计算机系,获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现在就职的这家企业,从一名中级技术人员成长为信息总监。在她手下工作的技术人员都说,季总学的是电脑,她的大脑胜过电脑。
近年来,季总的家庭连续发生变故。先是父亲突发脑溢血不治身亡,接着,母亲因糖尿病严重而住院并发出病危通知。突如其来的打击令她精神遭受极大的压力,同时又生出一份担忧:父亲的高血压和母亲的糖尿病都是有家族遗传史的,祖父因高血压去世,外婆因糖尿病亡故,上两辈老人都不长寿,自己会不会遗传?联想到近几次体检血糖指标接近临界线,医生曾发出了警告,不觉心情沉重。又想到聪明的儿子会不会遗传这两种病?自此经常失眠,有时暗暗哭泣,食欲下降,人明显消瘦。在公司里,她常常坐在电脑面前发呆,布置工作时丢三落四,原来十分注意修饰的她衣着也随便起来,同事们议论:季总像换了一个人。
分析
季女士是由于父病故、母病危这一连串的家庭变故,导致心理上的失衡而出现抑郁状态的。
研究表明,大多数抑郁状态是应激事件导致的反应。其中大部分人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节得到恢复,大约有10%—15%的人会出现抑郁状态,有的甚至患上抑郁症。
季女士为什么不能从痛苦中摆脱出来,反而联想到消极的未来呢?从认知角度看,她陷入了“过于概括”的认知陷阱,即把一个孤立的消极事件,看做是一个永远会持续下去的灾难。从父母的疾病联想到自己,又从自己的假设联想到会在儿子身上重复出现,思绪始终在这样一个怪圈中恶性循环。这种心境又影响到躯体的正常运转,于是出现一系列生理上的症状。
建议
认知疗法。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即被歪曲了的认知。季女士可以尝试对自己“过于概括”的认知陷阱作分析和批判:对于有遗传性的糖尿病、高血压症,是否家族中每个成员都无法幸免?为什么同胞兄弟姐妹有的遗传,而有的没有遗传呢?为什么有些人终生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症却能成为长寿老人呢?正视遗传史、选择科学的生活方式,是否比消极地一味担忧更有效呢?想一想,自己的饮食等生活习惯有哪些不利于预防糖尿病的?怎么引导孩子自小就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并持之以恒?认真思考这些问题,重新构建合理、现实的认知结构,重建应对遗传病史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