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幸福?
拥有金钱和财富?不要以为得到更多的东西,就会自动找到更多的快乐。一些年薪不菲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却并不快乐。有的还染上了抑郁症。
拥有权利和地位?一些中、高级职业经理人,面对职场的竞争,战战兢兢,大脑的弦绷得紧紧的,唯恐稍有闪失,便失去赖以生存的职位,这种紧张破坏了我们内心的平和及我们的健康。
拥有成功和事业?成功是没有顶点的,为了能够更成功,很多中、高级职业经理人像陀螺那样不断地旋转。当成功变为狂热风潮,上升为绝对真理时,“成功”就成为一粒毒药。
我们说:拥有健康的人,才是最幸福的。而心理健康尤为幸福之本。
在激烈竞争、瞬息万变的市场条件下,中、高级职业经理人,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巨大压力,又苦于无暇顾及自身健康。在对待健康问题上出现了不少认识误区和种种心理困惑。本章选择了十四个典型案例,从心理的角度一一剖析,从中告诉你如何正确对待疾病,如何拥有自身健康。
牢记:健康的价值,贵重无比。
第一节忽视健康的心理误区
一、先立业后保健的无奈心理郑先生,52岁,某广告公司的总经理。
郑先生刚从江苏常州移师上海发展。他深知要在上海站住脚,获得市场份额,赢得丰厚利润,就要花10倍的努力,因此,一天工作达十几小时。光是寻找合适的办公地点就看了几十处,还要设计装修,联系老客户,寻找新客户,招聘熟悉上海广告市场的业务员。经常忙得顾不上用餐,啃面包、吃方便面是他的家常便饭。他患有高血压症,并有家族史,却常常忙了事情忘了服药。
一年多拼下来,他感到从未有过的疲劳。有时想休整一下,但一想,自己的广告公司刚在上海站住脚,如果不进一步拓展业务,开辟市场,将难以生存,等将来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再考虑健康的问题吧。于是,他又硬着头皮打拼下去。
一天夜里,郑先生在公司和下属分析市场形势,突发中风,幸亏抢救及时,没有生命危险。但是,留下了后遗症,左边手脚不灵活,说话口齿不清楚。他只得把公司转让给别人,满腔的创业希望落了空。
分析
郑先生的经历令人惋惜。
这是在认知模式上把立业和健康两者对立起来的典型案例。
中、高级职业经理人事业的压力很大,处于身心疲惫的亚健康状态的也不在少数。由于被繁重的工作缠身,他们产生一种无奈的心态:不是不想爱惜自己的身体,而是没有时间。有的还抱着“趁现在拼得动先立业,以后事业成功有条件了再保身体”的想法。郑强就是这一认知模式的受害者。
这一认知模式是陷入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即当事人倾向用一种极端的、黑白分明的标准来评价事情:打拼事业就不能顾及身体,关注健康必定会影响事业。而现实生活中很少是绝对的“非此即彼”。
有一个故事:西欧某港口泊着一条渔船,一个老人正躺在船上打盹。一位游客问:“老人家,今天天气很好,您不出海捕鱼?”老人点点头。“那您觉得不太舒服?”老人摇摇头。游客奇怪了,说:“您想一想,要是您每个好天气出去捕三四次,不出一年,您就可买一辆摩托,两年就可再买一条船,三四年说不定有了渔轮……”游客愈说愈激动:“然后您就可以逍遥自在地坐在这里眺望美丽的大海。”老人回答:“孩子,我现在就已经这样做了。”年轻的游客一愣,随之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追求的东西就在眼前。
人生就像一只漂泊的小船,永远也不满足自己。总想看看彼岸是什么样的,游呀游,突然发现自己已经累了,想停下来休息,可又怕失去什么,于是迷失了自己。
建议
(1)调整认知模式。首先思考一下,事业成功与身体健康是否水火不相容?立业是否必须先要放下健康?其中有否必然的逻辑关系?一年365天抽一天体检是不是必定影响事业?其次,建立正确的健康观与事业观,从改变认知模式着手,改变工作和改变生活。
(2)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当自己感到十分疲劳时,就要调节工作节奏,寻找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放松自己。可以散步、做操、打拳的方式增强氧的吸入,恢复体力。可邀请好友一起参加,以督促自己。
(3)坚持每年的定期体检。针对身体状况,做好治病防病。有条件的可固定联系一名医生随时以电话等方式进行健康咨询。
格言
★汽车——让我们记住:只知工作而不知休息的人,有如没有刹车,极为危险。而不知工作的人则和没有引擎的汽车一样,没有丝毫用处。
二、爱惜身体是奢侈的糊涂心理朱先生,42岁,某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为了尽快研究出一种抗癌药物,朱先生废寝忘食地工作,整天泡在试验室做试验。中午,他常常叫外卖,吃一碗馄饨或者一碗面条,晚上则用速泡面充饥。持续几个月这样的快节奏生活,他自己感觉有些疲劳。同事们劝告朱先生,要他注意休息,注意饮食。朱先生有时也想调整工作节奏,注意休息,增加营养,但想到现在是试验的关键阶段,成功与否在此一举,再说,许多试剂的反应是有时间性的,没法中断,此时谈论休息,无疑是奢侈。他安慰自己:坚持一下吧,等到试验初步有了成果,再美美地放松一下,慰劳慰劳自己的肚子。
4个月后,朱先生研究的抗癌药物试验初步有了成果,而他的健康却出现了问题:低热,喉咙肿痛,头痛头晕,食欲降低,消化不良,注意力下降,全身无力等。由于朱先生的身体状况已无法坚持正常的工作,不得不到医院看病。医生为他作了仔细的检查,结论是慢性疲劳综合症。他的第二步试验工作也只得暂停。
——没有时间休息的人,必定有时间生病。
分析
持“爱惜身体是奢侈”想法的人,大都是企业的业务骨干,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忽视了健康。
慢性疲劳综合症是一种综合性的身心疾病。一般发生在两种情景之中:一是活动的紧张程度过高并持续,二是长时间从事单调乏味的活动,致使心理机能降低而疲惫不堪,出现了体力、心理、脑力的疲劳。自我感觉方面:全身疲倦,头重,嗜睡,无力等。生理方面:消化不良,低热,口舌干燥,腰酸腿痛等。心理方面:削弱的是一个人的心理机能,表现为精神疲乏,有烦躁感,情绪失常,注意力难以集中等。
当事人往往感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是认为工作忙抽不出时间关心身体,就是觉得自己还不到需要爱惜身体的年龄。这是一种合理化作用的心理防御机制。其实质是个体处于事业与健康的矛盾冲突中,以似是而非的理由证明行动的准确性,以安慰自己,保持内心的安宁。我们知道,疲劳是生命体适应内外环境时所作出的反应,也是一种生理防御反应。一旦有了疲劳的信号,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如不作出调整,慢性疲劳综合症的现代病就可能在你身上发生。
建议
(1)爱惜身体是做人的责任。放弃“爱惜身体是奢侈”的想法,把关心自己的健康安排到生活的日程中去。
(2)活动性休息和静止性休息交换进行。在疲劳后转换运动或做些放松动作,适量运动使中枢兴奋,可快速有效抑制思维中枢消除疲劳。良好的睡眠或静坐,有助于体内各系统功能的自然调整和大脑皮质的暂时性松弛。两种休息交换进行对消除疲劳是极其有益的。
(3)其他方法。淋浴、音乐欣赏、看书等。
格言
★良好的健康状况和适度的身体训练,是有效的脑力劳动的重要条件。
三、自感身体一级棒的麻痹心理宋先生,57岁,某中外合资药业公司副总经理。
宋先生外表很年轻,乌黑的头发,中气十足的声音,走路快捷,举手投足仍像年轻人,大家都说他看上去只有五十岁。他自己也标榜身体“一级棒”。
2年前,宋先生与朋友合作在浙江投资建一家药厂。朋友不懂业务,一切由宋先生打理。于是,从筹建开始,做规划、找厂址、买地皮、基建工程的推进到购买设备,都由他一人拍板。眼看建厂在即,又要着手招聘、培训员工,与客户周旋,试生产的准备……
2年多来,凡是节假日,宋先生总是自驾车奔波于沪浙两地。连一年一度的体检都顾不上了。到了晚上,不是考虑药厂的事,就是同客户应酬,连做梦都梦见药厂。他常常感叹:一天有48个小时就好了。
2年的折腾,宋先生渐渐地感到累了:时有疲劳袭身,有时胸闷,睡眠也不似过去,常常辗转反复难以入眠。妻子劝他辞去副总经理职务,一心打理药厂,但他感到还不是时候。他自信身体“一级棒”,基础好,不碍事。有时稍作休息,服些野山参,又精神了,更巩固了他的这种自信。
这一年的三月,一个双休日,宋先生驾车去浙江药厂解决设备运转问题,忙到星期天下午3时才结束,又马不停蹄地驾车回沪。到家后,他头晕、胸闷,倒头便睡。他对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太累了,让我睡一觉就没事了。”这一睡竟没再醒来。
分析
宋先生的猝死,看似突然,其实未必。从医学角度讲,不存在无缘无故的猝死。据统计,大约四分之一的猝死者在发作近期有过度疲劳感、胸闷、心悸等症状,在当天上述症状加重,并有呼吸困难、冒虚汗等,但当事人往往忽视了这些警示信号。
宋先生的麻痹心理,是出于一种过度“否定”的心理防卫机制。
宋先生面对药厂繁重的事务和疲倦的身体,内心发生冲突。在两难的情况下,他很自然地出现了心理适应性反应,即过度“否定”的防卫机制。这种防卫机制大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其机理是躲避问题以代替面对问题,犹如“鸵鸟行为”,使宋先生将已经感觉到的身体变化,如时有疲劳感、胸闷等症状视作不存在,以减轻内心对健康状况的不安,借以逃避自己“一级棒”的身体已不复存在的痛苦现实。
过度疲劳是现代人越来越常见的一种生存状态。它正在吞噬一代精英的健康。有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寓言:“我”在一家工厂看到一种特别的合金,如同谄媚的叛臣,能折弯无数次,韧度不减。“我”说,天下无双了。总工程师摇摇头道,它有一个强大的对手。
“我”好奇:谁?总工程师说,就是它自己的疲劳。
“我”讶然,金属也会疲劳啊?
总工程师说,是啊,这种内伤,除了预防,无药可医。如果不在它的疲劳限度之前,让它休息,那么,它会突然断裂,引发灾难。
那一瞬间,“我”知道了疲倦的厉害。钢打铁铸的金属尚且如此,遑论肉胎凡身乎?
建议
(1)有意识地养成“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心理防卫机制是个体在行为发展过程中,逐渐学会的防御性反应。不成熟的防御性反应不仅不能解除现实困难,还会影响个体身心健康,为社会所无法接受。而成熟的防御性反应不但有效,而且可以处理现实的困难,满足自我的欲望,也为一般社会文化所容纳。如宋先生在处理药厂与健康的两难矛盾中,也可以用知足常乐的“合理化”防卫机制,幽默的防卫机制,以消除心理挫折,求得内心安宁。
(2)珍惜健康,善待生命。生命是一列向着人生终点急速行驶的火车,沿途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值得我们留恋。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去迎接明天火红的太阳。尽快吧,趁着一切还来得及。
格言
★活,不就是节日吗?
四、嗜好不良生活方式的依赖心理冯先生,45岁,某贸易公司销售总监。
由于在饭桌上洽谈生意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冯先生的应酬多如牛毛。在饭桌上谈生意免不了饮酒,他经常深更半夜醉醺醺地回家。家人劝他少饮酒,多了伤身体。他说:“生意场上应酬不喝酒怎么行?”他喝了十几年酒,酒量见涨,身体也不错,只是体态发福。自称“一杯两杯漱漱口,三杯四杯刚上口,五杯六杯有点数,七杯八杯能应酬”。
久而久之,酒已成为冯先生生活中的必需品。对于酒的心理依赖,使冯先生一日无酒,就感到若有所失,甚至焦虑不安,精神疲惫,继而产生躯体方面的不适:如头痛、心慌、乏力等。于是,千方百计找借口喝酒。喝了酒,这些症状才会消失。一次,饮酒过度导致酒精中毒,经过医生抢救才清醒过来。经检查,他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脂肪肝伴有轻度硬化。此时他才感到嗜酒对健康的负面影响,但已无法摆脱对酒的依赖了。
分析
案例中冯先生的症状称为“酒依赖”。即长期饮酒者对酒产生的一种精神上和躯体上的依赖。生活中对不良嗜好的依赖还表现有“嗜烟依赖”、“吸毒依赖”等。
产生对不良生活方式的依赖,其心理诱因:有的起始于喜好;有的出于好奇而模仿,最终不能自拔;有的因生活枯燥、精神空虚而借物麻醉;有的因遭受挫折借物消愁。
——毫无节制地放纵,结果会使人失去自由。
其无法自拔的认知曲解:表现为“情绪化推理”,把一次戒酒的失败,看做是永远的失败,认为“戒不掉了”。有的心理学家提出,对不良生活方式嗜好者,还在于自我价值障碍的原因,他们用对某种嗜好的依赖,构筑起一个自我逃避的世界,沉湎于此,以减轻因自卑情结引发的内心痛苦。
这种对不良生活方式的依赖,其后果表现在:(1)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严重者还会产生自杀念头。(2)易产生幻觉症状。(3)可引起性功能障碍。(4)易引发遗忘综合症。(5)人格改变,如有的变得多愁善感,有的对人冷漠或不可理喻。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