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并学会笑。有一个简单却能显著增强人体免疫力的武器:笑。心理学家认为,充满喜悦的笑,是人的良好情绪的反应。微笑、咯咯地笑、捧腹大笑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可以驱散心中的积郁,让人乐观。笑,甚至能挽救人的生命。美国有一名新闻记者,权威医生断言他的疾病已恶化并将不久于人世。记者是位乐天派,之后找来一批喜剧片观看,天天被逗得哈哈大笑,病情慢慢减轻。以后他安排了养病三部曲:吃饭、大笑、休息。最终使死神悄然离去。季女士可以想一些亲身经历过的愉快的事,从内笑、微笑开始,逐步摆脱郁闷困扰的境界。
格言
★经常保持心胸坦然,精神愉快,这是延年益寿的秘诀之一。
四、跟风保健的盲目心理刘先生,50多岁,一家民营企业的董事长。
刘先生在40多岁时一次性买断工龄,用所得费用办起了装配打火机的家庭作坊。为了创出一番事业,他每天工作十几小时,累了就睡在办公室。整整5年的打拼,终于将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为年生产销售几千万元的打火机企业。并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及价格优势,挤进了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垄断的打火机市场,远销世界各国。
事业成功了,刘先生却自感身体不如以前。他想:“现在经济上有条件了,得好好地进补、保养身体了,吃营养品对身体总有好处的。”于是便大量进补,“增加营养”,一天两瓶牛奶;他曾经有过骨折就大吃补钙的添加品;身体有点乏力就连续服用西洋参、野山参。总之,电视广告上宣传什么有营养或什么能补气、补肾的保健品,就购买服用。朋友说他是“恶补”,劝他咨询医生后有针对性地补,他不听,振振有词地说:“多吃补品大概不会错吧,吃补品又不是吃药,不见得会吃错吧。”进补结果,刘先生不但没有使原有疾病,如胃溃疡病、缺铁性贫血、肾结石的病情有好转,反而使病情更严重了。
此时,刘先生才去咨询有关的医生和专家。一听,后悔不迭,原来进补也大有学问,自己没有对症进补和增加营养:牛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如自己有缺铁性贫血就不宜喝牛奶,因为牛奶中的钙质和磷酸盐会妨碍铁剂的吸收,使贫血加重;维生素C和其他维生素也不宜过多服用,维生素C过多服用会引起肾结石,引起胃酸过多、腹泻、对肠胃不利;人参也不宜过多地服用,会引起身体机能的紊乱,伤害健康。此时,刘先生才后悔不听朋友劝告,盲目保健,过度“营养”反而害了自己。
分析
刘先生跟风保健的盲目心理,是在保健问题上陷入了“笼统思维”的思维方式所造成的。“笼统思维”是一种思维惰性的表现。这种思维方式往往满足于一知半解,缺乏对事物的认真分析和深入了解,认识事物朦朦胧胧、似懂非懂,模糊性是其特点之一,表现在口头语是“可能”、“大概”、“不见得”、“未必”等等。刘先生想通过服用保健品进补,以增强体质,这个想法是积极的,问题在于对待如何进补,他出现思维惰性,似懂非懂地认为吃补品大概不会出错,朦朦胧胧地跟着广告的信息走,结果适得其反。
此外,在赚钱和健康的关系上,也有以何种思维方式对待的问题。是“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先赚钱,到有了钱再保健;还是两者顾及的思维方式:赚钱的同时也尽可能顾及到健康。有一位智慧者说过,大多数人将他们生命中的前40年用来赚钱,却忽略了健康;然后,他们又将生命的后40年用来看病,花掉赚到的钱,以期重获健康。这是多么真实而又深刻的警示啊。
建议
(1)改变自己,不过度使用身体。一些中、高级职业经理人相对于自己的身体,似乎对自己的车子往往照顾得更加无微不至(这是笑话,但经笔者观察这是事实)。我们是否需要问问自己:“为了成功,或为了赚钱,我放弃了哪些东西?我是否陷入了日复一日的工作,而习惯于忽视生活的其他部分,其中包括健康?我所希望的后半生是富有却疾病缠身吗?”想明白了就赶快行动起来,现在还来得及。
(2)请教专家,设定保健的方向和目标。让专家全面了解你的身体状况,确定你的身体是否需要进补、是否能进补,如果能,那么所需的最佳营养是什么,然后按照科学的服用方法进补。专家还会告诉你,进补不是唯一的保健内容,还要调整你的不良饮食方式,逐步改变你超负荷的作息习惯,并学会在紧张的工作中见缝插针地锻炼和放松自己。体育运动、休闲活动、心理调节也是不可缺少的保健投资。
格言
★保持健康的唯一办法是:吃你所不愿吃的东西,喝你所不爱喝的饮料,做你所不想做,但有益健康的事情。
第三节健康受损后的心理误区
一、有病忌医的逃避心理蔡女士,40岁,一家广告公司的董事长。
天生丽质的蔡女士,在青年时代拍摄过一部电视剧,剧中貌靓才高的形象,在观众中留下很深的印象。蔡女士也以剧中人自居,在家中和公司中悬挂着大幅的剧中人相片。以后,蔡女士弃影从商,取得了成功的业绩。
2002年春,蔡女士发现左胸有些不适,并伴有咳嗽,面容憔悴,自感疲劳。她想:也许太累了,休息一下就行,同时服用咳嗽糖浆。但咳嗽不见好,丈夫劝其检查身体,她说:“不用去检查,休息一段时间自然好。”
当年秋天,蔡女士自感十分疲惫,咳嗽日见严重,痰有血丝,左胸隐隐作痛。在家人陪伴下,经医院检查,结论是肺癌,已属晚期。到了这时,她还坚持不做手术,唯恐手术影响她的外表形象;坚持不做化疗,唯恐掉发。最终,蔡女士竟抱重病之身入寺庙修行。2003年初因肺癌不治去世。
分析
蔡女士有一种永远解不开的唯美情结,那就是她所塑造的银幕形象。以往自己的银幕形象,深深地镌刻在她的心里,并以此自居,久而久之“我即剧中人”的信念日益强化,“剧中人”成了她潜意识中的原型形象,渐渐地混淆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在她的心里,有一条无影的链子在束缚着她的手脚,这条链子就是维护“剧中人”的形象。那条无形链子禁锢了她的思维判断,令她作出了危险的选择:拒绝治疗。病情恶化了,拖不了,就采取出家修行的自闭方式来逃避。最终踏上了令人痛心的不归之路。要知佛陀在世,也是给人看病的。
哥伦理比亚的心理学家HEWRTT把完美主义性格分为三种类型,其中“要求自我型”的完美主义者是给自己设下高标准,而且追求完美的动机完全是出于自己。
蔡女士具有典型的完美主义人格特征,往往是以完美作为人处世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关注。这种人格特征通常有下列特点:注意细节,行事缺乏弹性,要求完美得无懈可击,注重外表的呈现,自信心低落等。这是一种追求尽善尽美的极端性格。完美主义者在潜意识里会有许多非理性的想法,如,“我一定要完美,否则活着还不如……”这种对自己苛求带来的杀伤力,无异于向自己发起了一场死亡战争。
建议
(1)学会接受平庸。曾有人问一位走红的国际女影星是否觉得自己长得完美,她说:“不,我长得并不完美,我觉得正因为长相上的某些缺陷才让观众更能接受我。”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平庸的人类是世界的主体,人因为接纳生活的平庸,于是感激奇迹,并由此热爱生活。苛求完美,就脱离了现实,无异于追求痛苦。当完美主义者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用一种平庸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自己,会发现生活豁然开朗。
(2)学会忽略细节。已故画家陈逸飞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要整体,要块面,要把握主次关系。”此是绘画之道,其实就人生之道而言,又何尝不是需要“整体、块面”?当人们拘泥于琐碎的细部时,被某些不顺心的事烦恼时,身体有了某种痛苦或疾病时,就要提醒自己“要整体”,“要把握主次关系”,不要被次要的东西牵着鼻子跑。
(3)学会面对。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中有这样一段看似平常却十分透彻的对话:连长在许三多家里发生变故时对三多说:“过日子就是问题叠着问题。”三多答:“我没有做好准备。”连长说:“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迎接这个问题。”连长说得多好啊!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包括有疾病。逃避尽管能帮助人暂时地摆脱心理压力,但毕竟不能最终解决问题和治愈疾病,反而会贻误最佳时机,使小病拖大。如果勇敢地面对,也许会发现事情原本很容易解决。
格言
★愿意面对现实,有勇气承担痛苦,人就能活得更坚强,更有价值。
二、盲目瘦身的唯美心理姜小姐,26岁,某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
两年前的姜小姐,脸庞圆润,体态丰满,走路节奏快,精力充沛,充满了活力。她工作效率也高,有时,董事会需要起草一个文件,她当晚开个夜车,第二天就送到领导手中。
两年后的姜小姐像变了一个人:脸庞消瘦,面色黄而无光泽,灰黑色的眼圈,原来圆而大的眼睛失去了神采。走起路来无精打采。她还常常失眠,白天工作时眼前一阵阵发花。有时精力不能集中,写的文稿常出差错,交办的事丢三落四,领导不时向她投去责备的眼光。
姜小姐在短短两年后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这都是盲目瘦身惹的祸。
两年前的一次同学聚会,尽管姜小姐穿了一身品牌,可不少女同学嘀嘀咕咕:“没有好身材,再时尚的衣服也穿不出品位。”有些男同学也调侃地称她“福姑”。就此姜小姐下决心减肥,她要在以后的同学聚会上亮出新形象。每天早上,她绝不吃淀粉类食物,中午只吃水果,晚上喝脱脂牛奶或酸奶另加两片面包。一段时间后,姜小姐开始消瘦。一天,路上遇见几个女同学,她们惊讶于姜的消瘦,但又无意地说了一句:“要像服装模特儿那样有骨质感就好了。”于是,姜小姐的瘦身又有了新目标。
但是,不良的生理症状先后出现:姜小姐没有了食欲,见了肉类、蛋糕之类的食品就反胃,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经求医,她患了神经性厌食症。
分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高级职业经理人理应注重自身的仪表和修饰。姜小姐的问题是把他人的评判作为美的标准而失去了自我,这是认知上的偏差。
什么是自我认知呢?它包括个体的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是核心。自我认知只有在把注意指向自己时才能实现。但个体的自我评价不是在自我封闭状态下形成和发展的,他人对他(她)的评价必然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评价。
姜小姐在同学聚会上听到他人对自己身材的议论后,减肥就成了她的一个心结。路上遇见同学说有骨质感更好,又成了耿耿于怀的情结。从心理学角度看,情结就是心理能量的郁结。
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在他人的评判中失去自我的。心理咨询师在与姜小姐交谈中了解到,她自小就是一个乖孩子,什么都听从父母的,因此受到亲友的夸奖。渐渐地她把他人的评价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失去了自我选择、自我评价的能力。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