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一层的误区在于,我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都更喜欢认为自己的看法是对的,并且想方设法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强加不了就没有招了。我们都很少针对客观情况改变自己的看法,也许是因为我们应对客观的能力有限,无法面对自身的不适应,我们太需要用所谓的科学的现代理念作为证明自己能力的挡箭牌和保护器,似乎那样才能让我们感到心安理得:自己离开这个企业,那全是因为企业不行。
建议
压抑的心理常常是人们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的结果,而清晰的思考是祛除这一情绪的关键。人本主义之父马斯洛认为,通过改变你思考的方式,你的心理困惑也会得到缓解。
(1)确立新的思考和反应模式。“这是谁的错呢?”面对问题,也许我们会发现自己常常有这一发问的习惯,常常下意识地借故推卸责任而指责别人。如果尝试着改变这一习惯,直面矛盾和冲突,把注意力放在“解决”上,而不是“问题”上,接受现实的挑战,学会用现实所能接受的办法逐步解决现实的问题,这样就能让我们安下心来做成事情。
(2)融入环境才能改造环境。不要把自己视作超然的旁观者和评价者。要善于站在上司的角度考虑问题,换位思考,把企业的问题看作是自己面临的挑战。这会让我们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格言
★人的成长,就因为人生中经历过无数挫折与痛苦。能够认识痛苦的价值,愿意面对现实,有勇气承担痛苦,他(她)就能活得更有价值。
二、想跳槽缺自信的矛盾心理方先生,32岁,贸易公司销售经理。
身为服装设计专业高才生的方先生,在他刚毕业的时候,服装设计不像现在这样火,一个偶然的机会把他带到了贸易公司,六年多打拼下来,业绩还算不错,销售经理的收入也还可以,最重要的是这一切给他带来了在公司生存和发展的稳定感。但这一切没有让他感觉开心,因为他非常清楚每天做的事情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念念不忘的还是自己的设计专业。自己平时经常会看看服装设计发布会,翻翻专业杂志,甚至偶有兴致对亲朋好友的穿着也会来个客串设计,这些都会让自己很过瘾。
前不久,一位朋友跟他聊起了有一家专业公司刚好在招聘服装设计师,问他愿不愿意去试一下。其实,方先生早有重操本行的想法,他也知道这家专业公司在业界口碑不错。但让他犹豫的是,不知道自己还行不行?毕竟这么长时间没有做这一行了,平时看看玩玩可以,作为专业工作来做,自己的竞争力恐怕会很弱。而自己在贸易公司已是资深人士,虽然专业不对口但很稳定,这对自己和家庭来讲是很重要的。舍下这里已取得的一切去做设计,风险是不是会很大?又想到自己已过“而立之年”,这样的机会不多了,这家名企能看中自己,说明自己还有优势,越往后专业越荒废。真是“不去不甘心,要去又担心”,究竟该怎么办呢?方先生寝食难安,又一次把他带入了痛苦的选择之中。
分析
——左右为难方先生在选择中的这种痛苦,对不少职业经理人来讲,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同感。我们要稳定的谋生收入,我们也想要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两者若能合二为一,也可算是人生之一大幸事。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会让我们的多种需求相分离,让我们不可同时获得,甚至只能得其一,不能同时得到其他我们也想得到的,这就是痛苦的缘由。
所以,这种痛苦其实是由内心需求冲突所产生的。要摆脱这种痛苦,只能有选择地做放弃,别无他法。有所得就会伴随着有所失;有所放弃,才能有所得到。什么都不想放弃,到头来会什么都得不到。
那么,该放弃什么,该争取什么,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索的。选错了会令我们懊恼,甚至抱憾终生;选对了则会带给我们成功的人生。那么,这标准又在哪里呢?为什么对有的人来说选择做贸易销售是合适的,而有的人选择做服装设计才是合适的?因为每个人在择业问题上内心的价值追求是不同的,你最在乎的是什么?是薪酬待遇?是专业对口?是企业文化?而价值追求有时候还要建立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之上。所以,每个人的选择没有对错,只有适合自己与否。
建议
首先,方先生可以想一下,影响自己职业选择的因素有哪些?比如说有五项,那么,进一步想一下,在这五项中必须放弃一项,自己会放弃哪一项?然后在剩下的四项中再选择放弃一项,以此类推,直至只剩最后一项。每一次放弃也许会让自己很痛苦,但这样做可以帮助自己找出自己真正最想要的,即最后一项。
然后,按照最后一项的内容,去比较和判断一下两个职业的状况,看哪一个更能满足自己最后剩下的那个需求。它就是你的核心价值需求。按照自己的核心价值需求作出职业选择,不管选择的是什么,都不会让自己后悔。也许你还会为舍去感到遗憾,但不会再为选择感到痛苦。
格言
★人,都是有追求的。而最大最根本的追求,应该是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我”自己。
三、轻易选择跳槽的盲目心理马女士,38岁,某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
马女士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十多年了,行业内与马女士接触过的人士都会对她的专业度和丰富的经验留有很深的印象。她自己也觉得虽然一直在内资企业工作,但与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们交流起来,一点都没有感觉到自己有什么逊色。大家都觉得,以马女士的资历和经验来看,理应处在集团更高一个层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但至今还只是在中层的层面,甚至还只是一个配角。对此,大家都感到困惑,马女士自然也是郁闷得很。
其实,从马女士最近8年工作经历的几次变化中,或许可以帮助大家以及马女士发现一些与此相关的端倪。
8年前,马女士是一家盛名企业的华东区域人力资源部经理,她在这家企业工作了2年。这个时候,这家企业原来的业务拆分成两块,原来的一家企业变成了两家独立的企业,原来的华东区域也就不需要了,人员分流到这两家企业之中。而这两家的任何一家企业,对于原来华东区域的人员都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所以,令马女士非常不舒服。虽然觉得有些舍不得这家名企,但在得到A集团公司发出的录用函之后,马女士依然选择了离开。
马女士在来到现在这家集团公司之前,先后在A集团B集团公司分别做过两年。在A集团公司,马女士帮助总裁找到几位优秀人才,总裁非常满意。但后来在招聘一名首席信息官的时候,出了很大的纰漏:引进的这位“人才”原来是伪造简历的骗子。这件事情虽然在试用期内就解决了,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但在处理这件事情的过程中,马女士与分管IT工作的副总裁意见相左:分管副总认为马女士小题大做,人选的能力是主要的,希望马女士不要将此事汇报老板(总裁),但马女士却觉得诚信是原则问题,企业绝不能使用不讲诚信的“人才”,还是向总裁汇报了此事。最后这位“人才”当然是走人了,但此事也让分管副总和马女士产生了很深的隔阂。分管副总的态度让马女士觉得很沮丧,在发生了此事后不久,马女士就来到了B集团。2年后,由于不满企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马女士又来到了现在这家集团担任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此后马女士好不容易等到人力资源部总经理上个月离职了,感到有了升迁的机会,集团却另请了一名比自己年轻5岁的后生当总经理,郁闷的马女士也许又在开始酝酿新的跳槽了。
分析
在一次次地遇到困难、沮丧和不满的时候,马女士选择的都是离开,而不是面对。这从心理角度看,是她认知上的缺失而造成对环境适应不良。在马女士看来,这些问题都说明是环境不好:他们排斥别人是不对的,他们做事情没有原则是不对的,他们不重用自己是不对的……都不是自己的问题,自己是冤枉的,自己是正确的。所以,只要换一个环境就一切OK了。但是,新的环境又会有新的问题,任何环境永远都会有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就要通过换一个环境来解决,这也许就是马女士无法摆脱无休止跳槽的根源。
同时,离开一个有问题的环境,可以让自己不再受其困扰、不再烦恼,可以轻易地重新获得一个新的开始,而当遇到新的问题的时候,继续选择新的环境。这种看似简单的应变方法,其实是让马女士失去了应对问题、提升自己能力的良机。而每一次重新选择环境的同时,也是不断地被新环境重新认识重新开始的过程,导致马女士的积累是不连贯的。还没有等到人家看到她的实力,她已经因为别人的问题而离开了。这就是马女士至今没能获得一个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的缘故。
建议
(1)调整认知。把眼光从挑剔外界转到自身:环境的问题不仅难以避免,并且都是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自身的实力和态度始终是问题的关键。当遇到问题想跳槽的时候,不妨问一问自己:自己难以适应下来,是不是与自己的某种缺失有关?是因为自己哪一方面的缺失造成的?可不可以借此机会把这个缺失弥补过来?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当作是磨练自己的好机会,自己就会不断提升适应环境甚至是改变环境的能力。
(2)增强应对人际交往的本领。马女士几次跳槽的共性问题都是与上司或同事相处受挫所致。想一想,自己在处理这些问题上是否缺乏良好的心态和应对技巧?譬如,影响并说服上司的技巧、聆听他人意见的技巧。建议马女士能充分实践,丰富交往经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际交往心态。
格言
★认识自身的缺点,是一个人最高智慧的表现。
四、难适应新环境的怀旧心理赵先生,45岁,某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总经理。
赵先生在某集团公司担任办公室主任已经有8年之久。去年,集团委派他到下属的一家公司担任总经理。这是赵先生一直期望的发展机会,他非常想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自身职业发展的新突破。
来到新的岗位已有大半年了,让赵先生意想不到的是,集团与子公司在工作环境上的差异,给自己带来的不适应会这么难以调整。以前考虑工作时会习惯性地先了解一下各个公司的情况,作些分析和比较,要获得一些资料非常容易;现在别的公司的信息就不是那么容易得到了,碍于情面,其他公司老总会和自己作些交流,但想得到稍微真实的情况就难了。以前活动范围大,各个公司都可以跑跑;现在整天就钉在一个公司。以前的工作以收集和分析情况为主,拿出一些参考建议,大小事情都有领导顶着;现在事事都要自己拍板拿主意,并且还要受到各种有限条件的约束。赵先生虽然也很想突破自己,但这些变化让他感到很无助,他十分怀念之前在集团本部工作的诸多好处。
近来,赵先生反复推敲:退回去没有勇气,也不甘心;继续往前走,又何尝不需要勇气呢?而且前途未卜,失败也未尝可知。究竟应该怎么办?赵先生陷入了迷茫的痛苦中。
分析
怀旧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赵先生在工作环境和职位变动后适当怀旧是正常的,回忆过去的美好经历,可令人心情舒畅。但是,如果因为怀旧而不能认同现在,与现实格格不入,就是一种负面情绪体验了。
这种负面的怀旧心理往往是由不适应造成的。
有些改变是我们自身所追求的,但即便是这样的改变,也会给我们带来不适应。从心理学角度讲,成为习惯的行为,会内化成我们的一种行事风格,甚至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赵先生在环境转换之后,要转变的不仅仅是已经形成习惯的行为,还有行为背后的做事风格和理念重塑。这就是适应变化之所以困难的原因所在。
而赵先生虽然有着突破自身职业发展的强烈愿望,但对于需要自己在行为、风格和观念上也随之变化的心理准备不足;面对变化,赵先生又更多地将原因归于环境的改变,从而继续强化怀旧心理,逐步扩大了同环境、条件的隔阂。
新旧环境虽然差异大,但它们之间必然也是有联系有共通之处的。假如只是看到并夸大不同环境的差异,无视它们之间的共通之处,就会把自己在原来环境下的积累,看作是与新环境完全不搭界的过时的无用的东西而加以抛弃。这便是赵先生面临环境变化时的又一个盲点。
建议
(1)发挥怀旧的积极功能。赵先生可充分挖掘自己在集团工作期间的优势,把它们运用到新的环境中去。面上工作时的分析研究长处,对于点上确立工作方向和重点很有益处。同时,点上工作又是分析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实施和验证。赵先生之前一直向往岗位的变化,正是基于这个过程具有的吸引力和挑战性。聚焦这个挑战点,是帮助赵先生走出怀旧心理的关键。
(2)寻找适应的最佳突破口。立即接受一个全新的环境是有困难的,不妨在新旧环境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突破口。如,办公室主任较擅长于调查研究,赵先生不妨深入基层,在调查研究方面大显身手,摸清情况,为下一步决策作充分准备。办公室主任长期在领导身边工作,熟悉领导是一大优势,赵先生在对公司发展有成熟的思考与决策后,主动争取集团领导听取汇报,获得支持。相信结果定可优于其他公司的老总,由此逐步克服消极的情绪体验。
(3)缓解心理压力的小窍门。看一些幽默画、书、碟片,令自己微笑、大笑,你的血压、心率和肌肉张力都会降低,从而使你放松。不妨向你所信任的人说出你的苦恼,一个忠实的听众能帮助你减轻心理压力。还可以通过洗温水浴、做深呼吸、散步等进行放松。
格言
★困难,是动摇者和懦夫掉队回头的便桥,但也是勇敢者前进的踏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