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家电脑公司在向一个客户交货后,迟迟不见货款汇来。2周后,公司老板亲自上门拜访,总算得到一张可立即兑现的现金支票。不料,银行柜台小姐告诉他,这个账户存款不足,支票无法兑现。显然,客户在戏弄他。这位老板不由得怒气冲冲准备与客户理论。但转念一想,何必把时间花在生气上,冷静之后,灵机一动,询问存款差了多少,得知只差2000元,显见客户有意刁难,便立即垫上差额,顺利地领到货款。这位睿智的老板处事方式,对饶先生是否有启发呢?
格言
★“愤怒”一旦与“放纵”携手并进,“后悔”就会接踵而来。
四、嫉妒人才的狭隘心理贾先生,43岁,某公司销售一部经理。
贾先生业务熟悉,办事干练,肯吃苦,是企业销售工作中不可多得的台柱子。他深得总经理的器重。
去年年初,总经理为了加强高层团队的力量,优化营销队伍,新引入了一位负责销售的副总经理。这是贾先生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的。
销售副总上任后,在较短时间里推出了新的营销措施,加强了市场推广,提升了企业的销售额,得到了总经理的表扬。对此,贾先生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
自从销售副总被招聘进公司后,贾先生的心情一直没好过。他不知怎的有一种愤愤不平的感觉,常常会想起《三国演义》里周瑜“既生瑜,何生亮”的话。他觉得销售副总来了以后,自己的上升空间被堵住了。一些好事者也在他面前议论说:“总经理也太没眼光了,何必舍近求远呢。”贾先生听了更是心里堵得慌。
为了出一出心头的窝囊气,贾先生利用自己在企业人事关系熟悉的优势,对销售副总最近推出改革销售人员业绩考核和薪金分配制度的工作设置了不少障碍,使得原本在下半年准备实施的计划搁浅。他在一些场合散布:销售业绩是干货,实打实的。有本事拿出干货来,不要做这种涂脂抹粉、损人利己的事。
最近,贾先生的小动作被反映到总经理那里。总经理在中层干部会议上不指名地批评了贾先生的行为,明确表示对销售条线的改革措施是经总经理办公会议讨论定的,欢迎建设性的意见,但一定要排除障碍落实到底。
贾先生觉得总经理的每句话都是针对自己说的。他并未反思自己的不足,反而更加忌恨销售副总了。
分析
贾先生的狭隘心理是一种人格缺陷的表现。
狭隘的表现形式是怨恨和嫉妒。往往产生于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直接感受。怨恨总是潜含着命运的不济、人生的不顺,以及生活、处境的悲愤和痛苦。因此,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起于何种原因的怨恨和嫉妒,都是来自地狱的一块咝咝作响的煤,烧灼着自己的灵魂。这无疑对生命有着无法预料的消极影响。
狭隘的人往往自私、偏执,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顾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一味地只考虑满足自己的需求,容不得别人的进取获利,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面对他人的成功,便心生怨恨和嫉妒。所以,狭隘的人,在职场上朋友越来越少,对立面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因而也难以取得职场事业的真正成功。
狭隘的人往往心中无正事,骨中无正气。一个埋头专注于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怨恨、嫉妒别人的。而凡是好嫉妒的人,常常不能把精力集中到自己的工作中,而是关注于“对手”的一举一动,寻找可打击之处,并从中获取乐趣,求得内心的平衡。因此,把自己的生活也搞得一团糟。
狭隘心理的形成同家庭养育方式有关。父母狭隘的心胸和为人处事的不良方式,会直接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溺爱下长大的孩子往往自私、任性,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
贾先生了解了狭隘心理的危害,在怨恨与嫉妒的心路上赶紧刹车吧。
建议
1扩容法。
人的“心眼”与其知识修养有密切关系,一个人知识多了,立足点就会提高,眼界、心胸也会相应开阔,对小事也能放得下。培根说:“读书使人明智。”建议贾先生通过阅读提高文化素养,拓展自己的精神境界。
人需要有多个支点。建议贾先生丰富文化生活,拓宽自己的兴趣范围。使自己时刻感受生活、学习中的新鲜刺激,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人与人彼此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助于开阔心胸。建议贾先生尽可能地参加有意义的团队活动,拓宽自己的社会活动空间。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体验热情、真诚和友谊,融“小我”于“大我”之中。
2升华法。
通过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将狭隘心理背景里的怨恨、嫉妒、报复等负面情绪调整、升华到一个新的层面、一种新的境界。
“升华”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一种积极方式。它是指改换原来为社会或自己的理智所不允许的冲动或欲望,用比较符合社会规范、具有建设性、有利于社会和本人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方式。它一方面转移了原有的情感,达到了内心平衡,同时又创造了积极的价值。贾先生不妨将对嫉妒销售副总的情绪转化为发奋努力、鼓励自己达到和超过对方。
尝试着去学会为别人喝彩。生活中,很多人只知道为自己的进步窃喜和欢呼,其实,为别人喝彩恰恰是一种智慧和美德。平静而愉快地去欣赏别人的优点,真心诚意地为别人的成功喝彩,心悦诚服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恰恰显示了你的自信和力量。你赞赏别人的过程,也是矫正狭隘心理、培养大家风范的过程。这非但不会损伤你的自尊,相反还将收获友谊与合作。
格言
★有多大的胸怀,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五、轻视教育的实用心理石先生,43岁,某公司总经理。
5年前,石先生刚从国有企业应聘到这家民营公司任总经理时,深感销售团队的年龄断层问题将会影响到公司的持续发展,因而雄心勃勃地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他让人力资源部招聘了11名应届大学毕业生,落实专人,一人带几个进行重点培养。然而,事与愿违,这11名大学生竟全是“飞鸽牌”,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居然先后“飞”得一个也不剩。这给了石先生沉重的打击。从此,石先生发誓,再也不为他人做嫁衣裳了。他开始信奉拿来主义、实用主义,凡是公司需要的人才都直接向社会招聘。
该公司的生产与销售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石先生保留极少的销售骨干,每到销售旺季或销售规模急剧扩大时,公司就从人才市场招聘销售人员;一旦到了销售淡季或销售规模缩小时,又果断地裁减人员。他把这种做法称之为“低成本人力资源管理法”。
对石先生的这种运作方法,业内贬褒不一。也有人善意提醒他:“销售人员流动性过大,企业有风险。”但石先生不以为然。他说:“人才市场上有的是人,我们给的薪酬高,不怕招不到。”
最近正值销售旺季来临。然而,两周来出现了一些反常现象:销售骨干纷纷跳槽离去。尽管人力资源部对他们一个个极力挽留,但没有效果。开始,他还照着惯例,派人赶紧到人才市场去招聘来填补空缺。但后来他发现“一将难求”,人才市场招聘一般的销售人员易,招聘优秀的销售骨干却可遇而不可求,立等可取更是妄想。
几名销售骨干的跳槽,给公司的打击其实是双重的:一方面严重削弱了本公司的销售力量;另一方面,他们的加盟等于是让公司的竞争对手如虎添翼。石先生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亲自上门去销售骨干的家访问,开出极具诱惑力的薪酬,希望他们重回公司。然而,依然没能召回他的旧部。那些骨干对他的忠告是:“员工并不是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物品啊。”
石先生一脸茫然:这些骨干我从未亏待他们,何以他们会离心离德呢?
分析
石先生曾经在人才培养上有一番雄心,是培养对象接连不断的跳槽,使他产生强烈的挫折感,由此在思维上陷入了“过于概括”的认知扭曲:把这一次的不成功绝对化为人才培养上的失败模式,认为在自己身上会重复出现。从而在行为上选择了回避、退缩。“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反而陷入了更大的挫折之中。
石先生实用主义的背后还有狭隘心理在起作用。他所谓的“低成本人力资源管理法”的潜台词,其实就是只想坐享其成,不愿有所投入;只想乘凉,不愿栽树;只算眼前账,不会算长远账。
美国管理学家蓝斯登在研究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企业内部生产效率最高的群体,并不是那些薪金最丰厚的员工,而是工作心情舒畅的员工。
石先生对销售人员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低成本人力资源管理法”,不时地在提醒员工:他只是一个被雇佣者。员工与公司管理者的关系是森严的,毫无情感可言;公司的氛围是冰冷的,令人感觉朝不保夕。试想,这样的实用主义公司文化,怎么会让员工对企业有忠诚度呢?
管理是一门综合的学问,仅仅把它定义在经济的层面,是狭隘而单一的。每一个出色的管理者都必须是理智与情感的结合体。
管理需要的不只是头脑,更要靠心,靠情感。
建议
1借助理性的力量,习得智慧和方法。
只有矫正扭曲认知,才能使个体的情感和行为得到相应的改变。
成立于1977年的苹果电脑公司,之所以能很快发展成为与IBM具有同等竞争力的电脑公司,其秘诀就在于董事长乔布斯倾力打造了一个精诚团结的团队。乔布斯既充当教练,又是冠军的栽培人。正是这种文化氛围,造就了苹果计算机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石先生不妨多阅读成功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经典案例,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理性的反思,矫正非理性认知,把挫折变为走向成功的阶梯。
2领悟管理学的真谛。
一部管理学著作论述的全部问题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管理即是处理人的关系。管理者要获得良好的人缘其实并不需要你花费多大的精力。作为一个公司的老板或是管理者,你的一些不经意的关怀,换来的可能是下属长期的死心塌地,但前提是:你必须发自内心把员工当作合作者而不仅仅是雇员。
3鼓起你的勇气跨出第一步。
真诚地向你的部下交流你的新想法。学着关心你的下属,哪怕是给他们一个微笑,对他们的个人发展予以关注等等。这样你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格言
★要让别人与你合作,首先你应是一个有效的合作者。
六、求全责备的完美心理万先生,50出头,某研究所所长。
万先生属专家型的领导。他专业基础深厚,作风严谨,对工作的责任心极强,做每一件事都追求精益求精。每天早上7:30,他就到研究所了,一直要工作到很晚才回家。同样,他对下属要求甚严,近乎苛求。
长期以来,万先生对下属的工作质量从来没有满意过。他怎么也想不通,这些人为什么不能像他那样精益求精地工作呢?在他看来,下属每次做出来的方案,总是缺口气。写出来的鉴定报告,总无法令他满意。什么事他都不得不亲自过问。
他对下属常常会说上许多遍这样的话:“你们本应该做得更好的”、“你们为什么就不能仔细再仔细些呢?”
下属在他面前总是大气不敢出,能躲则躲。好几次,下属远远地见到他,为避免照面,竟然转入洗手间去了。
最近,为了早日把手头上两个项目完成,万先生更忙了。他不断地压缩自己的用餐和睡觉的时间,希望能把两个项目做到尽善尽美。他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急躁了。
万先生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自己如此背运。白天,有两位技术骨干向他提交了辞职报告。晚上,妻子告诉他儿子高考的分数不够进重点大学,并不停地抱怨他不关心儿子,把家当作了旅馆。他失望至极:儿子怎么就不争气呢?
万先生感到自己身心疲惫。
分析
万先生是跌入了完美主义的心理陷阱。
其实,身在职场追求完美并没有错。如果没有对完美的期待,对所从事的工作很容易随便马虎。但是,若凡事求全求美,无疑对己对人都会带来杀伤力。
完美主义是一种追求尽善尽美的极端性格。当事人往往以完美作为为人处世的衡量标准和唯一的关注点,总是给自己和他人设定过高的标准,当现实与他的期待有距离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为了避免不完美,他们不惜花很多时间、气力去弥补,结果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具有这一人格的人通常带有下列特性:注意细节,要求规矩,缺乏弹性,不容许犯错,追求秩序,无法信任他人等。
建议
改变你的非理性认知。完美是一座心中的宝塔。你可以在内心向往它、塑造它、赞美它,但你切不可把它当作一种现实存在。“完美”这词的诞生就伴随着缺憾。世上本无完美之事物,在人生旅途中,倘若你背负着“完美”上路,那将永远陷入哀叹之中。人生苦短,何苦给自己承载无谓的负担呢?
学会感谢不完美。平庸是人类的主体。人因为接纳生活的平庸,于是感激奇迹;因为感激奇迹而热爱生活。用这样的眼光看待事物,你会发现生活豁然开朗。
有一个寓言:一名挑水夫用的两只木桶,其中的一只有裂缝。这只破桶很羞愧,便对挑水夫道歉:“您辛辛苦苦挑水,但由于我的不足,常常到家只有半桶水。”挑水夫说:“你留意我们每天经过的小路吗?有一边开满了鲜花,那就是你的功劳。我在路的一边撒了花种,从河边回家,你一路浇水。如果没有你,主人的餐桌上也没有这么好看的花朵了!”
万先生能从中领悟到什么吗?
格言
★我坚持我的不完美,它是我生命的真实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