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历来是一个令职场人士头疼不已的问题。
什么是人际关系呢?它是指在共同的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交感互动时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心理性的,是对两人(或多人)都发生影响的一种心理连接。综观职场一切不同的人际关系,大致不出两大类:一类是以感情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其特征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性连接靠感情,例如,职场中同事、朋友之间的友情;另一类是以利害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其特征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性连接靠认知,当事人对利害的认知不仅局限于经济上的利益,还扩展到社会的、权力的、政治的各个方面的利害得失。
本章所涉及的人际关系问题,是探究在职场中上述两类人际关系的建立是经过怎样的心路历程。
职场上流行“个人的成功30%是能力,70%靠关系”的说法,颇得人心。有人甚至将人际关系比作是职场发展的命脉。这也不无道理。科学研究表明,个人的成功中情商的作用远在智商之上。
一名成功的职场人士应该具有很强的人际吸引力。所谓人际吸引力是指人与人之间彼此注意、欣赏、倾慕等心理上的好感,进而彼此接近即人际交往,再由人际交往而建立感情关系的历程。心理学研究表明,性格与能力无疑是构成人际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我们看到,有多少“弄潮儿”面对职场的人际关系浪潮,望潮兴叹;又有多少“弄潮儿”最终被淹没在纷杂的职场人际关系中。
职场人际关系真的是那么无奈?不是的!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同时掌握人际互动技巧、又具有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人,便能从容面对纷杂的人际关系,走向成功的彼岸。
阅读本章的24个案例,相信对你积极地总结职场人际关系经验教训,提升人际互动技巧,建立健康心态、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和促进作用。
第一节与上级人际关系的心理困惑
一、被上司批评的懊丧心理小于,30岁,研究生毕业,某特大型企业经理助理。
小于研究生毕业后,被一家特大型国企招聘录用,从事仓储管理工作。他对事业、生活满怀憧憬,工作积极,吃苦耐劳。一年前被提拔为仓储管理经理助理。
一踏上经理助理岗位后,小于感到工作远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他出台第一个管理制度,就得不到员工的认可,员工说他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经验。他的上司仓储总管,是一位50多岁的老处长,从事仓储管理30年,人称“老法师”,是一个非常“挑剔”的领导,对他更是要求严、批评多。工作做对了,上司认为这是应该的,“一个研究生,这点小事做不好还算什么研究生”。工作稍有不足,就毫不留情地批评,有时批评近似于挑剔。更令小于沮丧的是,在小于的记忆中,上司从来没有表扬过他,哪怕是做得再出色。
小于有时也向同事流露对上司的不理解,他们却众口一词:“老法师讲的是对你要求高,是为了培养你。”但久而久之,小于觉得在这样的上司下面做事,实在没有成就感,情绪越来越懊丧。工作积极性也明显低落。去年年底10名中层后备干部考评,小于只得了72分的最低分,在淘汰之列。他的情绪更为低落,认为自己“在学习上是一个成功者,而在职场上是一个失败者”。周边的同事也明显地感受到小于的变化,都为之感到惋惜。
分析
(1)小于的成长环境具有双重性:即踏上工作岗位,经过自己的努力受到领导层的重视和肯定,被定为仓储管理经理的后备人选。这种机遇,对职场新人一般都构成难得的正向激励因素。同时,在小于刚踏上领导岗位,最需要鼓励和扶助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个不善于运用正向激励、工作方法较简单的上司。这是小于成长环境中的一个负面因素。
(2)分析小于的个性心理特点:根据心理研究,“肯定”是自信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确立起自信、自爱、自尊的健全人格,大体需要从外界获得5000次以上的肯定才能完成。通过心理咨询了解到,少年时期的小于,开智较晚,智力一般,少年成长期获得的肯定并不多,个性比较胆怯,也缺乏自信。进入高中学习后,身心逐渐趋向成熟,班主任是一位和善、亲切、教育方法很科学的好老师,在教育中善于运用“皮格玛里翁效应”,坚持鼓励为主。由于上述两大原因,小于学习进步很快,在鼓励声中考上大学,并完成了研究生学习。但处于青年期的小于,在后阶段建立起的自信,并未经过生活的磨砺,比较脆弱。
(3)青年期的个体自我意识虽然初步确立,但又比较容易接受和在乎外界的评价及暗示。而“老法师”的过度批评和下属认为“小于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经验”的评价,构成了对小于的负面暗示,使小于本来较脆弱的自信又一次被打破,使其面对职场挫折早早得出了“自己在学习上是一个成功者,在职场上是一个失败者”的消极结论。
建议
(1)调整认知。一是客观地认识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明白自己的个性特征中有自信不足的缺陷,使其主观上有找回自信的意识和愿望。二是认识“挫折的代价是值得的”。如果一件事情值得去做,那么最初的失败也是值得的。确定你从挫折中学到的东西。允许你自己有一个学习阶段。
(2)做积极思考的思维训练,转变思维方式,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例如:面对挑剔的上司,可作如下心理暗示。在每天睡觉前先静坐放松片刻,强制提醒自己作如下思考:挑剔的上司:可以使我养成工作更仔细更认真的好习惯。
挑剔的上司:可以迫使我更敬业。
我有能力在挑剔的上司手下把工作做得无可挑剔。
在如此挑剔的上司手下我都能把工作做到无可挑剔,那么,我还有什么事不能做呢。
感谢上帝,给了我一个挑剔的上司,这可以促使我更快地成长,等等。
(3)人生的历练和修养不是青年期所能成熟和完成的。建议平时多阅读思考人生哲理的书籍,加强自身修养磨炼,从根本上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提高应对外界负面因素的能力。
格言
★天生我才必有用。
二、受无端责备的郁闷心理刘前进,56岁,原系某电机厂常务副厂长。
半年前,集团公司出于战略发展需要,将老刘所在的电机厂与电机七厂合并组建成四方电机厂,由原电机七厂领导任书记和厂长,刘前进任设备副厂长。集团公司领导在合并的班子会议上特别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团结在企业合并中成了一个敏感而又微妙的问题。刘厂长做工作时小心谨慎,特别注意维护班子的团结,没想到,还是时常挨批评。更郁闷的是,许多批评可以说是无端的责备。
为提高加工的精度,提升产品的档次,经厂长同意设备科添置了一台8万元的高精度测量仪。想不到一次党政班子会议上,书记竟责问:“谁权利那么大?进设备经过谁同意的?”在厂长表示知道后,书记话锋一转,又继续批评道:“某某职工,外借回来,工作表现不好。刘厂长,这是你要的人!”刘厂长脑子嗡地响了起来……本想争辩,但考虑到正处于并厂关键时期,出于维护领导威信和班子的团结,老刘还是忍了下来。
事后刘厂长心里越想越气,心想:某某职工回来是属于安排性质的,我的安排提议在班子讨论时大家一致同意的,怎么可以说是我要的人呢?联想起并厂半年不到,自己已经多次被书记无端责备,有些责备几乎毫无道理,越想越气,郁闷心情油然而生。一段时间来,刘厂长只要听到上司对别人的批评,也会联想起自己的状况,心情变得阴暗。虽然老刘也用“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古训来宽解自己,但郁闷情绪仍然无法排解。久而久之,他变得情绪低落、敏感,心生积怨,甚至有时忍不住发牢骚。
分析
职场上流行一种说法:遇到好上司是自己的造化。可见刘厂长的郁闷非个别人的遭遇。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考方式即认知方式决定情绪。刘先生的郁闷情绪与他的文化认同有关。老刘就职于国有企业的文化背景,这一企业领导体制下的干部价值观,往往非常注重党组织书记对自己的评价。所以,对于来自书记的无端批评,刘认为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并耿耿于怀,即使心里想放也放不下。其实,事情本身并无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人加上去的。关键在于你怎么认知。
书记的无端批评责备显然是不妥当的。但这是否与刘先生对“维护班子团结”的片面认知和应对方式不当有关呢?平等原则,是人际交往的心理原则之一。彼此尊重,是人际交往的底线。唯有此,彼此才能自由畅快地呼吸。刘先生消极解读“维护团结”,以屈从的姿态面对上司的无端责备。再三的“过度忍让”,客观上误导了对方,给对方一种“你能接受”的错误信号,助长了不平等的交往关系。刘先生郁闷之极,可能书记还并不知情呢?刘先生为什么不主动找书记沟通,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呢?
建议
(1)调整认知。在坚信自己没有错、错在对方的情况下,完全没有必要郁闷。告诉自己:什么是生气?就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是不可取的愚蠢表现。我并不愚蠢。
(2)主动沟通。不主张用过度压抑自己情绪的方式来处理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因为这会把原本并不复杂的问题变得糟糕起来。建议刘先生主动与书记作一次深度沟通,既表明对新领导工作的支持,又同时有理有据地澄清事实,并真实地表明自己对几次不实批评的不良感受和维护团结的愿望,相信以工作为重的领导在了解事情真相和你的感受后,会调整人际互动的模式和方法。
(3)在干部任用中,国有企业党组织书记无疑是重要的一票。但班子其他成员乃至下属和员工自有公论,况且,刘先生还有向上反映、申诉的权利。大可不必为此沉浸于负面情绪之中。
格言
★内在的自虐,往往起源于你自己曲解的思想。
三、认为上级无能的不服心理张建林,32岁,MBA硕士,某大商场副总经理。
一年前,张先生被公司派到一大商场任副总经理。该商场是由小商店组建而成,总经理李女士已58岁,员工多为原小店店员。
经过一年的合作,在张先生看来,李总一无学历(业余大专毕业),二无能力,工作风格婆婆妈妈,管理事务琐琐碎碎,开会发言结结巴巴,每天工作12小时,还标榜自己是“刻苦勤政”,整个就是一个家庭企业的管理者形象,哪有一点现代经营者的风度?
张先生也承认,李总任职的3年,商场开始扭亏,直至去年,还略有盈余。因此,商场员工和上级对李总还是比较认可的。不过,张认为,企业扭亏为盈,不是凭李总的能力做出来的,是因为宏观经济向好发展,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增加,企业多分了一杯羹,机会比较好而已。再看看商场管理,三年来不见根本上的改进,文化也不见有什么提升。张先生几次在班子会议上提出“加强和重建商场现代化管理的意见和设想”,都被李总以“不切合商场实际”,或“主意很好但时机不合适”等理由搁置了下来。更让张建林不服的是,李总自己又提不出商场现代化管理的意见和设想。甚至工作中连一个像样的现代管理措施都没有。
于是,张先生就隔三差四地经常在班子会议上提一些“现代管理建议”,甚至不顾场合指出李总管理上的问题,颇让李总下不了台,员工纷纷议论班子不团结。公司领导找张建林谈话,指出他的某些做法影响团结,张先生却认为:我是从工作出发,目的为了推进商场的现代管理。由此,张先生认为公司袒护李总,他与公司领导的关系也出现了不和谐。无奈之下,张先生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分析
在职场中,由于思维方式和行为方法上的差异而互不服气,导致人际关系受损,最终以影响工作、损害事业而告终的事例,在职业经理人中并不少见。
不服气心理,是指对某人或某事非但不能由衷地信服,而且时时不能接受相关的人和事实。张先生对李总的不服气,是有他的认知体系支撑的:(1)由于就读MBA专业,在张先生的认知体系中,形成了“现代管理就是MBA课程教的那一套”。相比之下,李总来自实践的管理经验,在他看来,是那么的“土”,那么的不科学。
(2)咨询师了解到张先生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医生,他从小耳濡目染接受的教育都是相当理性化的,也养成了工作和处事重理性、重规范的习惯。在张先生眼里,李总的管理太不符合现代管理的套路,只有自己提出的设想才符合“现代管理模式”。
张先生所处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是:思维能力增强,工作中更多地利用理论思维,而且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显著提高,但自我意识不够稳定,在对自己做出评价时,有时会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突出优点,自我评价过高,甚至居高自傲。评价他人时常常带片面性、情绪性。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到暂时的不顺,往往又会走向另一端,灰心丧气,抑郁不振。这一年龄段的思维特点也是他产生不服气心理的原因之一。
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差异是造成人们对事物认识差异的主要因素。人们平时常说的代沟主要也是基于这个道理。这本来是正常现象。弥补认知差异的钥匙不是排斥,而是充分的沟通和相互学习。这正是年少气盛的张先生需要学习的。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