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第一个谐音广告的是奇才,第二个效仿者是人才,第三个是什么?
李玉和临别李奶奶时,一家人道白唱腔中有许多都是一语双关,台上台下心领神会。而今听着谐音广告也是心照不宣全然明白,但泛滥之下实在嫌多,没别的说法写法了?没必要去考究谁为奇才人才,后来者搅起的泡沫早把这些才子们湮得无痕无迹了。剩下的便是“骑”乐无穷,“烧”胜一筹之类的伪成语入了孩子们的耳目,这也便是老师们不断矫正视听的开始。从学习的角度讲,这倒也是桩好事,毕竟多了份活生生的现实教材。孩子们长大了都可以办谐音广告公司,届时国学水平将有一个整体的提高,同时也牢牢掌握了一种思维定势:人云亦云。你创下了名牌,我假汝名就势开工制造,亦步亦趋绝不含糊。
模仿作为人的一种自我提高的方法无疑是好的。若能照着一只猫画出一只形神兼备的虎来当然也是好的。其中除了模仿,更多的还有创造,胸中没这股创造气,那出来很可能就是条狗或其他的什么东西。广告绝对需要别致新颖的创意,这需要付出心智,绝不是抱一本词典便查找谐音字词可以了就的。
当早些时候的“喝酒必汾,汾酒必喝”打出时,“衣衣不舍”便也尾随而来,原来广告的学问不过如此。这样说肯定让许多广告人气恼,那就说给准广告人。早些年看过一份材料说,殖民时期青岛盖房子是很反中国一贯传统的,将房屋图纸交审查部门后,若发现与市内某建筑相同或相仿便退回图纸重新设计,一直到绝无仅有为止才可以开工建设。青岛过去的老式房子很别致,代表着当时的一种建筑风格,有“杂而不越”整体出色的特点。这是一种违背定势、摒弃习惯、注重创造的成功例子,可惜在我们这儿不多,建筑如此,广告如此,还有许多的诸工百业中总见抄袭仿制的痕迹,其中包括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已成了传统。传统之下便有许多照猫画虎反类犬的事实。
走在老路上,心里固然踏实,但第一个到达终点的肯定是别人,还是早想清楚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