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
这一章紧接前章,对得道之士做了描写。老子称赞得“道”之人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他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懂得运用普遍规律来处理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也可以说这是教一般人怎样掌握和运用“道”。得“道”之士的精神境界远远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他们具有谨慎、警惕、严肃、洒脱、融和、纯朴、旷达、浑厚等人格修养功夫,他们微而不显、含而不露,高深莫测,为人处事,从不自满高傲。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①玄通,深不可识②。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③;
豫④兮,若冬涉川;
犹⑤兮,若畏四邻;
俨⑥兮,其若客;
涣⑦兮,若冰之将释;
敦⑧兮,其若朴;
旷⑨兮,其若谷;
混⑩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之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注解”
①微妙,细微玄妙;玄通,通达。就是说古代的一些得道者,心思幽深而高深莫测,精神能沟通上天。
②深不可识,其心思和精神幽深玄妙,不能从表象上被认识。
③容,形容。
④豫,踌躇。
⑤犹,犹豫。
⑥俨,俨然,形容神态庄严。
⑦涣,散也;释,解也。
⑧敦,厚重;朴,淳朴。
⑨旷,空阔。
⑩混,浑,浑浊。
?静之徐清,谓沉静后会徐徐而清澈。
?动之徐生,谓行动后会徐徐而产生。
?盈,丰盈。
?蔽而新成,即推陈出新。
“译文”
古代那善于行道的人,见解微妙而能洞察幽隐,其心灵深不可测。正是因为深不可测,所以只能勉强地给他一个描述和形容:
他小心谨慎,仿佛在冬天里涉过大河;
他处处警惕,仿佛畏惧四周的邻居一样;
他严于律己,仿佛在别人家里做客;
他胸襟潇洒,仿佛春天里冰雪融化一样温和自如;
他淳厚朴实,仿佛未经雕琢的玉石;
他豁达开阔,仿佛那空山幽谷;
他浑浑沌沌,仿佛是污水浊流。
谁能在混浊动乱中平静下来,使身心清静如水呢?谁能在安定祥和中长久守持,使心平气和徐徐而生呢?
能遵循此规律的人,能保持谦虚而不盈满,正因为他不盈满,所以总能不断地从陈旧中创新。
“深度剖析”
在这一章中,老子继续阐述“道”,“道”是玄妙精深、恍惚不定的。一般人对“道”感到难于捉摸,而得“道”之士则与世俗之人明显不同,他们有独到的风貌、独特的人格形态。世俗之人“嗜欲深者天机浅”,他们极其浅薄,让人一眼就能够看穿;得“道”人士静密幽沉、难以测识。老子把他认为的理想的人格表现的淋漓尽致,老子认为理想的人格是敦厚朴实、静定持心,内心世界极为丰富,并且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由静而转入动。这种人格上的静与动同样符合于“道”的变化规律。
我们要认识“道”,并不是只要认识它的形状、声音、物体,而是主要认识它的规律。它的规律对我们立身处世有巨大的指导意义,认识了“道”的规律,我们的行为就不会出现障碍和祸患,就能真正达到明哲保身的境界。
老子对于体道之士的风貌和人格形态试图作一番描述:从“豫兮,若冬涉川”;到“混兮其若浊”这七句,写出了体道者的容态和心境:慎重、戒惕、威仪、融和、敦厚、空豁、浑朴、恬静、飘逸等人格修养的精神面貌。
(一)“豫兮,若冬涉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得道者的每一个行动,都怀了特别慎重、警惕的心理,就好像在冬天里赤足渡河一样小心翼翼。这是通过生活常理来阐述高深道理,一般人都知道在冬天里渡河是很危险的事情,在中原地区,冬天的结冰期很短暂而且冰面非常脆弱,稍不小心就会失足落水,所以,冬天渡河必然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如果不是万不得已,就不要冒这样的大险。君子的日常行为像是冬日渡河,须时刻小心翼翼。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当然不会经常遇到冬天涉大川的事情,所以,人们处理一般生活事物就往往表现得漫不经心和粗心大意。得道者则不然,只要涉及到了具体行动,则在行动之前或行动中,都能够以冬天涉河的谨慎态度来进行,扩大地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每每以这种态度生活。
(二)“犹兮,若畏四邻。”这句话的思是说,得道者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约束着自己的言行使之不逾常规,制止着自己的行动使之不过分嚣张放肆,好像是畏惧邻居们的注视。为什么要这样小心、拘谨地生活?邻居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对一些远亲倒是并不十分熟悉,但对所有的邻居却无不了如指掌。所以,乡邻关系构成了人生的重要部分。一个人可以在自己的乡土之外有一些诡秘的或不那么正大光明的活动,却不能做任何令邻居切齿的事;一个人可以不见容于天下,却不能不见容于邻居,所以,老子郑重地告诉人们,一个得道者的所有行动,都一定是百般地犹豫和小心,好像是畏惧邻居。这样的行为,看起来容易,其实大不简单,一个能够誉满天下的人,却往往不能获得邻居的好评。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的要求自己,并使自己不断完善,这样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俨兮,其若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得道者无论在任何时候,也无论在任何场合,都好像是做客的客人一样,以一本正经的姿态来处理生活问题。俨,是形容庄严的样子,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本正经的意思。在这里,老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样板,这是一个以极端严肃认真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来处理问题、来行动的得道者的生活常态,以客人的姿态来生活,就势必以谦卑的态度对待自己而以崇拜的态度屈从自然;而以主人的姿态来生活,则势必以尊贵的态度对待自己而以嚣张的态度征服自然。可是在生活中,人们难免会看高自己却看不起别人,所以老子的思想是我们应该像客人一样,以谦卑的态度来对待自己,不要太嚣张。
(四)“涣兮,若冰之将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像冰雪融化一样温和自如。
(五)“敦兮,其若朴。”这句话的意思是像未经雕琢的玉石一样淳朴。
(六)“旷兮,其若谷。”这句话的意思是像山谷一样豁达。
其中(四)、(五)、(六)是说做人要效法“道”,成为得“道”之人,就应具有温和、淳朴、豁达的品格,一个人欲想取得人生的成功,那么他只有学会做人。
(七)“混兮,其若浊。”像污水浊流一样浑浊。
老子在通篇里一直提倡“无为”、“不言”的处世态度,像污水的浑浊正是这种处世态度的体现。虽然外貌上表现得浑浑噩噩的样子,但内心却如明镜。
郑板桥有云:“水巧若拙,大勇若怯,天下之智皆在一个‘藏’字。与人交往,藏得巧妙,则能先发制人,出其不意,比之锋芒毕露者,不知要高明多少倍。”从表面上看这种处世态度似乎保守,可细想起来却很是可取。凡事为自己留条退路,不炫耀显露自己,如浊水一般,这样的人才不会犯大错,才会有所成就。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之以久,动之徐生”,这是说得道之士的静定工夫和精神活动的状况。“浊”和“清”对立,“安”(静)和“生”(动)对立,一是说明动极而静的生命活动过程,一是说明静极而动的生命活动过程。“浊”是动荡的状态,得道之士在动荡的状态中,透过“静”的功夫,恬退自养,静定持心,转入清明的境界,这是说明动极而静的生命活动过程。在长久沉静安定(“安”)之中,得道之土,又能生动起来,趋于创造的活动(“生”),这是说明静极而动的生命活动过程。
总之,老子在这一章要说明的是人要具有敦厚朴实、宽容豁达的人格。
“案例”
隐峰禅师从马祖禅师三年,自以为得道高深,于是有些洋洋得意起来。他备好行装,挺起胸脯,辞别马祖,准备到石头希迁禅师处一试禅道。
马祖禅师看出隐峰有些心浮气傲,决定让他亲自碰一回钉子,从失败中获得经验。临行前特意提醒他:“小心啊,石头路滑。”这话一语双关:一是说山高路滑,小心石头绊了栽跟头;实际却是说那石头禅师,弄不好就会碰壁。
隐峰却不以为然,扬手而去。他一路兴高采烈,并未栽什么跟头,不禁更加得意了。一到石头禅师处,隐峰就绕着法座走了一圈,并且得意地问道:“你的宗旨是什么?”石头连看都不看他一眼,而是两眼朝上回答道:“苍天!苍天!”(禅师们经常用苍天来表示自性的虚空。)隐峰无话可对,他知道“石头”的厉害了,这才想起马祖说过的话,于是重新回到马祖处。
马祖听了事情的始末,告诉隐峰“你再去问,等他再说‘苍天’,你就‘嘘嘘’两声。”石头用“苍天”来代表虚空,到底还有文字,可这“嘘——嘘”两声,不沾文字!真是妙哉!隐峰仿佛得了个法宝,欣然上路。
他这次满怀信心,以为天衣无缝了。他还是同样的动作,问了同样的问题,岂料石头却先朝他“嘘嘘”两声,这让他措手不及。他呆在那里,不得其解。怎么自己还没嘘出声,就被噎了回来!
这次他没有了当初的傲慢,丧气而归。他毕恭毕敬地站在马祖面前,听从教诲。马祖点着他的脑门:“我早就对你说过:‘石头路滑’嘛!”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做事应当谦虚认真,不要满足于现状;学习要深入细致,不能心浮气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