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寓居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省)。唐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历任当涂、太平令,监察御史,润州司马等职。晚年归丹阳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丁卯集》。善作近体诗,字句格律,以五七律居多。其诗句法工整,平仄别具一格,世称“丁卯体”。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名家点评】
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刘学锴)
【精品导读】
谢亭,即宣城北面的谢公亭,建于南齐诗人谢灵运任宣城太守时,为著名的送别之地。本诗即写诗人谢亭送别友人之景。首句“劳歌一曲解行舟”紧扣“送别”题旨。古人送别常常唱歌送行,这里的“劳歌”是送客时唱的歌。“劳歌一曲”便解开缆绳让木舟离去,可见离别之匆匆与无奈。
第二句“红叶青山水急流”写江上景色。因为时值深秋,两岸青山的枫叶已经变红,呈现出一幅色彩浓烈的秋日山水图。这种景色似乎与离愁别绪并不相谐。但诗人正是以乐景写哀情,凸显离别的忧伤。“水急流”看似是说水,其实是在说友人所乘木舟的急。诗人看着友人越来越远,伤感随之越浓。
在友人乘舟远行后,诗人喝了点酒,有些醉意,便在谢公亭休息。等到清醒过来时,已是夕阳西下。“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诗人一觉醒来,发现天空下起了雨。放眼望去,一片茫茫,青山红叶被蒙蒙雨雾包裹,暮色沉沉,而朋友的船早就不见了踪影。这样的描写流露出诗人的淡淡惆怅。在这种愁绪之中,诗人只能黯然地在风雨之中,走下西楼。
诗人并没有直接抒发离愁,而是用景色的转换来表达自己的愁绪。风雨萧瑟正是诗人心绪的写照,含蓄委婉,更具感染力。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名家点评】
仲晦如此诗,虽与刘文房分据“长城”可也,何拙鲁?若陈后山者,亦复疵之太过。(陆次云)
篇终始言赴阙。觚棱在望,而故乡回首,犹梦渔樵,,各其荣利之淡也。(俞陛云)
【精品导读】
潼关地处陕、晋、豫三省要道,地势险要,风光壮美,许浑第一次离开家乡丹阳远赴京城长安时,途经此地,被这里的风景所吸引,诗兴大发,于是挥笔写下了此诗。
首联描写了深秋的傍晚,枫叶沙沙作响。在潼关的某个长亭里,诗人独饮。“红叶晚萧萧”一句以景传情,透露出诗人的悲凉意绪;“长亭酒一瓢”更是用简洁的笔法写出了羁旅途中的愁绪。
颔联笔锋一转,着眼点由近处的枫叶转向远方,境界也随之阔大起来。“归”“过”是本句的字眼,让沉寂的风景有了蓬勃的生机,也让心情沉郁的心境变得豁达。
颈联中,诗人将目光从远方稍稍拉回。“遥”字写出了诗人站在高处远望,一字传神,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诗人紧承颔联之境,随着黄河入渤海,意境也更为空旷、阔大。首联中游子的忧愁得到了完全释放。
作为一个初次入京的旅客,诗人对帝京似乎并无兴趣,因为他在尾联写道:“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明天就要到达目的地,但许浑还梦中还惦记着故乡的渔樵生活。这里,诗人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意: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来到京师。这样的收束,委婉含蓄,引人深思,既表现了诗人的清高,又道出了作者在出仕与归隐之间两难的心境。
早秋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①。
高树晓还密②,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注释】
①金河:秋天的银河。古代五行说,秋季属金。②还密:尚未凋零。
【名家点评】
全是韵胜(“残萤”二句下)。此等处景真,尤在理足(“高树”二句下)。(李怀民)
字字切“早”。(孙洙)
【精品导读】
本诗是吟咏早秋景物的诗作。
首联诗人先点明时间是在夜间,听到远处传来清雅的琴瑟之声,青萝轻拂好像西风穿过一般。这两句以声音入手,把琴瑟的清雅之声融入对于秋景的描写中,生动可感。颔联写露水边有残萤,清晨大雁飞过银河。由此可知,诗人所见秋景的确切时间应为深夜将要破晓之时。这两联有声有色,有植物有动物,使得整个画面丰富饱满,“泛”“生”“栖”“拂”这几个字都有渐变的意思,暗示了时间的流动,也使得整个画面动中有静,显得活泼。
颈联写树木高而密,而在阳光下,远处的群山层次轮廓更加分明,表现出秋日天空澄澈,视线一览无余的特点。
尾联融入作者的悲秋之情。秋自古便是是文人经常悲慨吟咏的对象,既是收获的季节,又是满目萧然的寂寥季节。诗人想到《淮南子》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的警句,领悟到洞庭湖下的诗意,将自己的秋日感慨融入对于景物的描写,颇有“禅诗”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