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句的“天阶”意为皇宫里的台阶。“凉”包含了台阶阴凉,夜色的荒凉以及宫女心境的凄凉,有视觉感也有温度感,可谓一字千金,意蕴无穷。“天阶”与“凉”,将皇宫的繁华与宫女此时凄冷的处境置于一处,凸显了当下的凄清。
最后一句写到,宫女在夜色中坐了下来,望着遥远的牵牛织女星。天上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尚可以团圆,而宫女却只能独自度过凄冷长夜,其孤寂感溢出纸面。
诗人用词小而绝,如“冷”“凉”“轻”“小”等避免了重复,丰富了诗的层次感,构成了一幅凄凉的深宫画面。这画面中饱含了宫女失宠的怨,诗人对宫女的同情,同时寄托着诗人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失意心绪。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名家点评】
韵事绝调。(周咏棠)
十年艳游,所赢者只青楼薄幸之名,则其他所输者可想而知。言下满露悔恨之意。(喻守真)
【精品导读】
这是杜牧在回忆任扬州幕后时那段放荡不羁的生活,反思自己轻狂而沉沦的过往后写下的一首诗歌。全诗表面上写的是对昔日行为的悔恨和追思,实际上寄寓着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现实的不满。
首句从追忆在扬州时的颓废生活起笔。当时杜牧正值青春年少,渴望着能施展才华,成就功名,为国效力;可没想自己名门之后的身世不但没能帮自己成就理想,反而成了受朝廷权臣排挤的重要原因。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满怀壮志的杜牧只能来到扬州,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府中任职。因为官场上的不得志,诗人变得颓唐沉沦,终日饮酒作乐,流连于酒肆、青楼等场所。诗歌的首句虽然只写了“落魄”“载酒行”这样两个简单的意象,但诗人失落的心情和颓废的生活场景已经呼之欲出。
紧接着,诗人以“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人多饿死”和“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的典故来借指扬州歌妓的苗条身姿和曼妙舞姿。从字面上看,这里是写诗人对自己扬州生活的美好回忆,实际却是在“以乐景写哀情”,目的是通过这样美好的生活场景来反衬其内心的悲哀和愁苦。
而在“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两句中,诗人由回忆转向了现在的反思和感慨:繁华热闹的十年扬州生活就像是一场梦,曾经沉迷于“青楼”的自己最终也只得到了一个薄情汉的名声,其余一无所得。这两句既写出了诗人对昔日生活的反思和悔恨,也寄寓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金谷园①
繁华事散逐香尘,
流水②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
落花犹似坠楼人。
【注释】
①金谷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河南金谷涧的别馆。②流水:指金谷涧水。
【名家点评】
末句喻意真切。(徐充)
落句意外神妙,悠然不尽。(宋顾乐)
【精品导读】
西晋富豪石崇喜欢在金谷园内宴饮宾客,每次都让宠妾绿珠出来歌舞助兴。绿珠貌美无比,在座无人不叹。后来,权贵孙秀欲讨绿珠,被石崇拒绝。不久石崇被谗下狱。入狱前,石崇对绿珠叹息道:“我今为尔得罪。”绿珠也流着泪说:“愿效死于君前。”言罢,绿珠坠楼而死。此诗当是诗人路过金谷园遗址,忆及绿珠事迹而作的咏史诗。
石崇挥霍无度,在金谷园中过着奢靡的生活。诗人路过金谷园,看到其现今的荒芜,想到了它往日繁华热闹的景象,遂感叹“繁华事散逐香尘”。如今事过境迁,当年的繁华已成为过眼云烟,随着尘土飘散不见。
第二句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虽然繁华早已散尽,但是流水依旧长流,四周的草木也欣欣向荣地生长。“自”即依然、依旧。人世翻覆,流水和草都没有感觉到人事变化,一如往常。诗人以永恒衬托短暂,用自然景物的无情,衬出了自己的多愁,令人叹喟。
描绘完金谷园四周的景色,诗人的视角转向了远处。只见夕阳西下,鸟儿悲啼,从空中掠过。它好像在诉说着什么,似在怨东风。诗人用日暮、东风、啼鸟将本来凄凉气氛营造得更加深沉。
就在此时,诗人看见了暮色中飘落的花瓣,这让人想起了坠楼而死的绿珠。“落花犹似坠楼人”绿珠坠楼的形态和落花的形态存在相似之处,仿佛一缕香魂随风而去。“犹似”二字饱含诗人对绿珠之死的无限惋惜。
杜牧在构思上一反前人咏史诗先写景后抒情的模式,句句写景。他每写一景,便生一情,哀婉动人,实为不可多得的咏史佳作。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名家点评】
神情高调,晚唐中绝作,可以媲美盛唐名家。(宋顾乐)
富寿荪《唐人绝句评注》据晋人裴楷、卫玠都有“玉人”之称,况且杜牧《寄珉笛与宇文舍人》诗亦有“寄与玉人天上去”之句,因而以为此诗中的“玉人”是指韩绰而言。这一讲法极为新颖,而且是有证据,可以讲通的。(施蛰存)
【精品导读】
扬州是唐代最重要的港口,为对外交流的门户,繁华一时,文人骚客与来往商旅常在此寻欢作乐。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四月到九年(835)初,杜牧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任职。其间,扬州的繁华与绮丽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离开扬州后,杜牧因怀念在扬州结识的友人韩绰作《寄扬州韩绰判官》。
诗人遥想扬州“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的景色。虽已进入深秋,但扬州依然是生机盎然,草木都还未凋谢。“隐隐”道出了山影的重重叠叠,“迢迢”形容水的源源不断的绵长。这两个叠词的运用,写出了扬州的山水柔媚,意调自然,风情宛然。
诗人想到昔日扬州的好友韩绰,不禁问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意为:身在扬州的你,如此良辰美景,会在何处与歌妓们吹箫游乐,嬉戏风流呢?如此亲昵的口吻,可见两人情感之深厚,其调侃的语气中隐含着一丝羡慕之意。“二十四桥”是扬州胜景,“桥”与“月”的简单搭配,虽用词简洁,却风韵富美。“玉人”喻指韩绰,为诗人对友人的美称,满含风流俊朗之意。
本诗丽绝韵绝,表达了对扬州绮丽美景的眷恋,寄托了对好友的深深思念。在那遥想的美景背后,还蕴含着一声诗人的沉重叹息,透露出他如今孤独寂寞的处境。
赠别二首
其一
娉娉袅袅①十三余,
豆蔻②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注释】
①娉娉袅袅:娉娉,秀美的样子;袅袅,细长柔美的样子。形容女子苗条俊美,体态轻盈。②豆蔻:又名鸳鸯花,夏初盛开,二月初正含苞待放。这里喻指十三四岁情窦初开的少女。
【名家点评】
前二句以二月初含苞欲放的鸳鸯花——豆蔻,比喻妙龄少女;后二句以扬州冶游处有女如云,反衬少女之美,而“春风”字上承“二月初”,使前后融为一体,从而使人想象到青春少女的自然美。“卷上珠帘”语,暗指倚楼女子,得含蓄之致,故全诗能艳而不俗。(赵昌平)
【精品导读】
杜牧在扬州时,曾结识一位美丽年轻的歌妓。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杜牧离开扬州,赴京任监察御史,与这位歌妓惜别,《赠别二首》即为其而作,主要描写的是歌妓的美丽,以此来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
第一首中,首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说的是这位歌妓十三四岁,正是秀丽年华,拥有娇俏的身姿。第二句“豆蔻梢头二月初”以花喻人,说少女就如同豆蔻的含苞待放。这样的比喻生动贴切,成为流传后世的经典之句。豆蔻年华,因此成为后世对少女的代称。第三、四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意为,虽然扬州美人如云,但是都不及她,以众星拱月的手法,来烘托这位少女的美丽。短短四句,语言简练,情感真挚,仿佛让读者看到了一个豆蔻年华的美丽少女,感受到诗人对这位美丽少女的依依不舍以及情真意切的赞美。
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名家点评】
曰“却似”,曰“唯觉”,形容妙矣。下却借蜡烛托寄,曰“有心”,曰“替人”,更妙。宋人评牧之诗豪而艳,宕而丽,其绝句于晚唐中尤为出色。(黄叔灿)
【精品导读】
第二首与第一首相比,重在表离情。杜牧在这首诗中用了极婉转缠绵的笔调,读来令人黯然销魂。首句意为:多情人今日却似无情,说明诗人和歌女之间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第二句写在别离的宴席上,杜牧原想把酒言欢,用欢笑舒解二人间的离愁,可是他最终“笑不成”。想笑却笑不出来的矛盾冲突,实是情至深处的体现。它强烈而准确地表现了两人之间刻骨铭心的情感。第三、四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蜡烛比喻成人,寄情于物。杜牧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在一支短短的蜡烛上,仿佛蜡烛也成了有真情实感的人。这时候,物我两融,早已分不清哪个是物,哪个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