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866),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原有集,已散佚。
送人东游
荒戍落黄叶,浩然①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②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注释】
①浩然:豪迈坚定的样子。②初日:太阳初升。
【名家点评】
此等发端,情景兼写。调高而韵逸,最为得势。三四雄健而高浑。五言中用地名而兼风景者,下三字皆实字,上二字以风景衬之,此类甚多。但上二字须切当有意义,而非凑合乃佳。此三句用高风,以汉阳为江汉合流处,急浪排空,天风浩荡,故以高风状之,见江天壮阔也。四句用初日,以江干行客,每清晓扬帆,而江上看山,以晓色为尤佳,旭日照之,青紫百态,故自汉江望郢门山色,以初日状之。后四句迎刃而下。如题之量,其精彩在前四句也。(俞陛云)
【精品导读】
这是一首送别诗,描写了深秋之时送别友人的情景。首联中前句点明送别的时间,后句为全诗奠定“秋不悲、别不伤”的感情基调。荒芜的旧城关下落满了枯黄的树叶,这本是容易让离别之人触之而伤感的景致。可是,诗人却转写友人胸怀浩然荡气,精气爽朗地离开。相比之下,一种积极向上的诗意凸显出来。
颔联采用“互文”笔法,“高风”“初日”同时修饰“汉阳渡”与“郢门山”。“初日”写送别的时间;“汉阳渡”“郢门山”皆位于长江沿岸,但一东一西相距千里。旭日东升,秋风高劲,友人别后过汉阳渡、郢门山,一路荆山楚水,景色辽阔雄奇。诗人一笔跨越万里之遥,将遥远的两地拉入同一幅图景中,延伸了送别的画面,满怀壮行之意。
颈联“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描写诗人一边目送友人远去一边产生遐想。诗人望着消失在水天相交之处的一叶孤帆,不免惦念乘船的友人,想着不知途中会有谁陪伴他同行,江东的亲友大概也正在盼着他平安归来吧。
尾联“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是诗人刚刚分别,却又开始期待下次相聚的内心描写。不知什么时候能再相见,手执杯酒,开怀畅饮吧!
悲凉之秋与友话别,本是伤心事,但诗中却没有浓重的悲伤气氛,而是开拓了一片天高江阔、风劲气爽的辽远意境。
利州①南渡
澹然②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释】
①利州:在今四川省广元县,南临嘉陵江,唐代为山南西道。②澹然:水波闪动的样子。
【名家点评】
“水带斜晖”以下十一字,只是写天色将暝,妙在“水”字上加一“空”字,而“空”字上又加“淡然”二字,以反挑下文之“棹去船归”,见得水本无机,一被有机之人纷纷扰乱,势必至于不能空、不能淡而后已,则甚矣机心之不可也。(赵臣瑗)
【精品导读】
本诗写的是诗人南渡利州时在渡口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全诗写景、抒情紧扣“渡”字,句句有水,且形式多样。写景远近富于层次感,动静富于节奏感,意境幽远,气韵不凡。诗篇通过对渡口周围景致的描写,渲染气氛,最后落笔于自身,以天地浩然气势衬托心中的愤懑失意。
首联总写渡口处的风景。诗人在傍晚之时渡江,从侧面点出其颠沛流离的近况。颔联由远及近地描写渡口处的精致。诗人从听觉、视觉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渡口井然有序的画面。颈联描写诗人过江时的情景。此联以工整的对仗,创造出一幅空阔、清幽的江景图,渲染出寂静、萧瑟的气氛,为尾联诗人抒发胸臆作了铺垫。
诗人一生政治上不得志,怀才不遇,空有满腹经纶。此时他立于渡船之上,环顾辽阔江景,不禁想到辞官乘舟而去的范蠡,顿时感慨万千,发出“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的感叹,慨叹自己若追随范蠡,淡泊明志,乘一叶扁舟隐匿于江湖,怕也无人能理会这番心志。范蠡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后为越大夫,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国后辞官离开,泛舟于五湖之上;“五湖”是太湖和它附近几个湖泊的统称。此处诗人引用了范蠡泛舟五湖的典故,蕴含了一种淡泊遗世的归隐之志,实则是诗人失意无奈情绪的宣泄。
苏武①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②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③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释】
①苏武:汉武帝时奉命出使西域,被扣留多年,坚贞不屈,后被汉昭帝迎回。②胡天:指代塞外的天。③回日:即归国之日。
【名家点评】
“甲帐”、“丁年”甚工,亦近义山体。(方回)
五六与“此日六军同驻冯”一联,俱属逆挽法,律诗得此,化板滞为跳脱矣。(沈德潜)
【精品导读】
这首《苏武庙》是温庭筠瞻仰苏武庙后,咏怀古迹之作。
首联中,“苏武魂销汉使前”写诗人遥想苏武在异域历经艰辛之后,得见汉朝使者时激动地心情。“古祠高树两茫然”写眼前的苏武祠经年累月、苍古不凡。“古”与“高”写出苏武祠的庄严肃穆,渲染出厚重的历史感,寄托诗人追思之情。
颔联追忆了苏武边塞牧羊的经历。苏武当年被匈奴俘虏后即流放至塞外牧羊长达十余年。“云边雁断胡天月”一句既写景亦含情。塞外的天空高悬一轮明月,大雁从空中飞过,身影淹没在漂浮的云朵中。此句通过“雁”与“月”这两个思乡的物象指代,衬托了苏武对故国强烈的思念。“陇上羊归塞草烟”一句描写苏武牧羊的图景,透过诗句,眼前仿佛出现一幅真实的画面,傍晚天色昏暗,塞外的草原笼罩在一层烟雾中,苏武从陇上赶着羊群归来,在羊群中的身影分外沧桑、孤寂。
颈联以苏武的视角描写其历经艰辛回到汉朝时的情形。返回汉朝之日,宫中楼台殿阁仍在,朝堂之上的汉武帝却已经故去;回想起当年戴冠佩剑出使匈奴时自己正值壮年。此联的两句一回一去,两相对比,渲染出光阴似箭、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尾联抒发了苏武对汉武帝的沉痛悼念之情。“茂陵不见封侯印”一句写故去的汉武帝没能见到苏武归国封侯授爵。“空向秋波哭逝川”写苏武悲伤不已,只能面对秋波痛哭流涕以凭吊故去的汉武帝。此联着力渲染苏武对汉武帝的追思情绪,反衬出苏武忠君爱国的高尚情操。
经五丈原①
铁马②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营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③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注释】
①五丈原: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岐山县南斜谷口西侧,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诸葛亮身故的地方。②铁马:铁骑,这里指强大的军队。③妖星:古人认为天上若有彗星出现,就预示着灾难的降临。
【名家点评】
首言铁马云骓,当时争战,久已绝尘矣。(黄叔灿)
二三可以言目今,亦可以言武侯当年,是活句。(胡以梅)
【精品导读】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蜀后主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亮率兵伐魏,在此屯兵,与魏军相持于渭水南岸达一百多天,八月,遂病死军中。这首诗即为温庭筠途经此地时咏怀之作。整首诗虚实相结、叙议相结,充满了历史沧桑感。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硝烟弥漫的古战场,短短四句写尽春秋昼夜,仿佛一幅幅连贯而跃动的画面。蜀国威武的骑兵驱赶着战马,挥舞着战旗,挺进中原。秋高气爽,蜀军屯兵于五丈原,咄咄杀气笼罩着兵营,在这军情危机的时刻,诸葛亮命丧渭水之滨。
后四句抒发感慨,诗人对这段历史作出了中肯而悲切的评价。蜀后主刘禅懦弱昏庸,丞相诸葛亮尽心竭力规劝,希望能辅佐他成为明君,到最后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逐鹿中原、一统天下,不是个人所能操纵的,即使是被后人奉若神明的诸葛孔明也无力回天。诸葛亮去世后,后主刘禅宠信的谯周很快便取代了诸葛亮的位置,成为刘禅倚重的老臣。“老臣”取自杜甫《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一句,本是对辅佐两代君主的诸葛亮的赞誉之辞,此处诗人感慨“从此谯周是老臣”,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诗人暗中将怂恿刘禅降魏的谯周与守信辅佐幼主的诸葛亮对比,孰褒孰贬,读者心中自有明镜。
瑶瑟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名家点评】
此作清音渺思,直可追中、盛名家。(宋顾乐)
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孙洙)
【精品导读】
温庭筠的《瑶瑟怨》写的是女子在深秋夜晚,独坐空闱,幽怨纷扰,久不能寐。该诗意蕴隽永。从诗题来看,“瑶瑟”指代玉镶的瑟,瑟鸣声悲切,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它来渲染悲伤的情境。“瑶瑟怨”暗示女子幽怨之深切,却没有指出到底为何而怨;从诗句来看,四句皆以写景为主,既无一处应题写“瑶瑟”,亦无一处应题写“怨”。诗人笔下的仿佛不是一行行诗句而是一幅幅色调统一、情节连贯的图画,冰簟、银床、碧空、薄云、南雁、明月,不断变换的镜头中充斥着浓浓的哀怨,意境幽远、意味深长。
首句以女子“冰簟银床梦不成”引出全篇。女子睡卧在银饰的床榻上,身下铺着清凉的竹席,此时她辗转难眠,原本想在梦中与思念之人相会的美好愿望落空了。“梦不成”三字饱含着浓浓的失望与怨恨之情。
第二句写女子所见。秋高气爽,澄明的夜空中漂浮着几片薄薄的云絮。如同电影中的一个空镜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仿佛能看到女子夜不能寐,于是起身推开窗,遥望夜空的图景,渺小的孤独之人与苍茫的寂静夜空相对而视,画面清冷寂寥。
第三句写女子所闻。夜晚,雁过留声,循着大雁的鸣叫声,可以推断出它们是往潇湘飞去。与上一句相比,此句虽然在画面中增加了声音,但可以看作上一个空镜头的延续。倚窗而立的女子,思绪被大雁的鸣叫声牵引。大雁飞去潇湘只是虚写,第四句写此时雁声已经远去,只剩一片月光洒在小楼之中。“十二楼”指代女子居住的小楼;“月自明”写出孤月悬空的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