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二年(761),刘长卿从贬所北上,夜宿江西余干县的一家旅舍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思乡诗。
前三联皆为写景,表现了诗人思乡的惆怅。有静物描写,也有有动景勾勒,但都是沉寂无声的,尾联中捣衣声恰如一部电影的画外音,似乎一直在诗人的耳畔呼唤:快快还家!一声挨着一声,只把诗人的心都喊碎了。
仔细品读这首词,似乎能清晰地看到时间流逝、空间移动的痕迹:从暮色降临到明月初上,再到夜深人静;从旅社门口到城畔渡头,再到回归城中。诗人的情感也沿着这条脉络,一步步加深,直到被羁旅之情和思乡之情彻底淹没。这种步步推移的时空感,以及层层递进的情感线,浑然天成,唯有用心体会才能见其一二。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古台摇落①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②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③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注释】
①摇落:零落,这里指秋来草木衰谢。②野寺:位于偏地的寺庙,这里指吴公台上寺。③寒磬:清寒的磬声。
【名家点评】
“独至今”三字极深,悲感不觉。(钟惺)
空明萧瑟,长庆诸公无此墙也。(乔亿)
【精品导读】
这是诗人旅居扬州时,于秋日登上吴公台时所作吊古诗。诗人借登上吴公台后看到的萧瑟秋景,感慨历史兴衰,吊古伤今,抒发人生失意的情怀。
首联写诗人因景生情,抒发了观吴公台之后的感想。颌联写古迹所在地已经没有往日那般繁华,游人也变得稀少,渐渐成了封闭于野地之间的残台。上句,诗人由近处写眼前的古台,下句则将视角拉远,遥望远远的山峦。也许是古台上的景致太过荒凉了,以致诗人不忍细看,放眼远眺,排解心中郁郁的愁思。
颈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更加渲染了古台上的凄凉。于是引发了诗人在尾联中的感慨:“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意思是说:感伤南朝往事不胜惆怅,只有长江之水依旧奔流不息。表达了江山依旧而物是人非的情感,全诗寄情于景,抚今追昔,感情深沉。
饯别王十一南游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
【名家点评】
妙在全诗不见离别的字面,只写出饯送时的风景,将一片离情,完全融入于景中,所谓即景生情和情景兼融。但看“没”“空”“远”等几个空泛字面,已充分将别意和盘托出了。(喻守真)
诗人送别,每用“泪”字。但知己之泪,未肯轻为人弹。此诗情谊深挚,挥手沾巾,当非泛语。(俞陛云)
【精品导读】
这是一首赠别诗,写刘长卿与友人王十一离别时的不舍之情以及离别后的相思之意,离愁别绪诚挚感人。
诗人从送别写起,开门见山地写出两人在江边话别的氛围:我们站在江边话别,泪水把巾帕都打湿了。望着辽阔无边的江面,想到你马上就要乘船离开,不由更加伤心。从后文可知,首联中两人正在告别,诗人故意颠倒语序,一方面做押韵之用,另一方面可突出离别之情。
颔联“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中的“飞鸟”指代友人,是说朋友像鸟儿一样展翅高飞,不知将要去向何处,只剩下自己孤零零地站在原地,面对着沉寂的青山。“没”和“空”,道出诗人因友人离开而无所寄托的心情,孤独、寂寥的意味十分浓郁。
颈联“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承接颔联,写两人分手后的情景:你乘坐的一叶孤舟,已经随着滚滚的江水渐行渐远,等你抵达太湖,一定能看到夕阳西照下无限美丽的春色。
尾联中,诗人写自己。你是否能看到我独自一人站在开满白的汀洲上,因思念你而陷入深深的愁闷之中?惜别之意极为浓厚。
诗人从首联离别场景出发,继而把友人离去后一路看到的风景和自己伫立江边思念友人的场景紧密结合,把离别之情融入景色之中,情景交融,细致地刻画出了人物的惜别心理。
寻南溪常道士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①。
白云依静渚②,芳草闭闲门。
过雨③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释】
①屐痕:木屐的印迹,这里指足迹。②渚:水中的小洲。③过雨:指雨后。
【名家点评】
“芳草闭闲门”,绝好绝好。结句空色俱了。(桂天祥)
幽色满抱。(陆时雍)
【精品导读】
全诗围绕一个“寻”字展开。开头两句写诗人顺着莓苔屐痕,一路寻访道士。颔联写道士居住的环境;第三句是从远处写,放眼望去,洁白的云彩好似依偎在沙洲边;第四句从近处写,诗人寻到了道士的住处,可是道士却不在,只见青翠浓密的芳草已经快要把道士的门封住了。这一联中,一个“依”字和一个“闭”字,赋予了景色以生机,使得“白云”“静渚”“芳草”都具有了灵动性。颈联和尾联写诗人寻隐者而不遇后,并没有停留等候,而是决定下山。沿途所见景致,充满了恬静的气息,使诗人感悟到了清静无为的禅理。最后一句意境深远,诗人将“溪花”与“禅意”与自身联系到了一起,体现了诗人悟禅想要退隐的心境。
长沙过贾谊①宅
三年谪宦②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
①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因受到佞臣排挤,得不到皇帝重用,最终郁郁而亡。②谪宦:贬官。
【名家点评】
深悲极怨,乃复妍秀温和,妙绝千古。(邢昉)
后四句语语打到自家身上,怜贾正所以自怜也。(黄生)
【精品导读】
《长沙过贾谊宅》写于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刘长卿第二次遭遇贬谪,再次赴任南巴县尉,途经过长沙贾谊故居,遂作此诗。
首联为读者营造了一种沉重压抑的氛围。“三年”谪居身死,这是贾谊的不幸;“万古”青史留名,这似乎是历史对他的弥补。这一句中在缅怀贾谊的同时,也暗含诗人自喻。一个“悲”字,既悲贾谊,更悲自己,奠定全诗基调。
颔联侧重描写贾谊旧宅中的萧条景象。斜阳夕照的傍晚,诗人独自来到贾谊故居,只见满院荒草寒木,触目所及都是荒凉的景象。遭到贬谪诗人本就心情郁郁,此情此景更加重了他内心的郁闷。
颈联是全诗高潮,意为:连素来为人称道的汉文帝都不能成为贾谊的伯乐,帝王的恩情果然如此寡薄吗?谪居长沙时,贾谊曾站在湘水之畔,哀悼与自己身世相近的屈原,可这无情的湘江是否又能传达贾谊的凭吊呢?诗人先赞扬汉文帝“有道”,但马上又斥责他“恩薄”,这种鲜明而激烈的情感对比扣人心弦。
本句看似写贾谊,实是诗人自况:连“有道”的汉文帝都没有重用贾谊,当今昏聩的帝王又岂会重用自己?站在贾谊宅里吊念古人,又有谁会同情自己的遭遇呢?诗人用反问的语气,写出了自己明知却不愿意承认的事实,心情之矛盾,情感之黯然,都在这啼血带泪的控诉中,真切而感人。
全诗用词委婉,对仗精工,以古人事写今人情,表达方式含蓄,情感激烈,既有对不合理现实的控诉,又有对国家时局的忧虑。
自夏口①至鹦鹉洲望岳阳寄源中丞②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注释】
①夏口:在长江南岸,今属湖北武汉。②源中丞:源休,曾任御史中丞,后流贬溱州。③楚客:诗人自指。
【名家点评】
水波不兴而怀人独切者,飞鸟角声感之也。(唐汝询)
直说浅露。右丞则云: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沈德潜)
【精品导读】
这首诗写于诗人遭贬谪后上任的途中,触景伤怀,抒发了因贬谪而产生的愁绪。
前六句是写景。首联写诗人由夏口到鹦鹉洲所见到的景色,因景触情,想到了被贬于洞庭湖畔的友人,通过写江上浪烟来寄托对友人的思念。颔联写诗人远眺汉口,落日斜射过来,诗人不禁想到友人所在之地洞庭湖边的景致。颈联承接上联,由远及近,从远景写到了身边的景致。尾联中将源中丞比贾谊,其实也是作者自喻,在同情友人在政治上受打击的同时,也联想到自己惨遭贬谪的境遇,心中充满了愤慨和愁思。全诗以写景为主,即景生情,抒发了诗人寂寞、凄苦、悲愤的情绪,同时也对与自己同病相怜的源中丞表示了深切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