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为(约694~789),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屡试不第,归山攻读数年,天宝初年,进士及第,累官至太子右庶子,唐贞元四年(788)由前左散骑常侍致仕。其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与王维、刘长卿等人友善,时相唱和。《全唐诗》存诗十三首。
寻西山隐者不遇
绝顶一茅茨①,直上三十里。
扣关②无僮仆,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③不相见,黾勉④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释】
①茅茨:茅草屋。②扣关:敲门。关,门栓。③差池:原本是参差不齐之意,这里指你来我往,交叉而又彼此错过。④黾勉:原意是努力,此指殷切。
【名家点评】
直起老笔,“上”“下”字前后照应成章法。着想幽异,蹊径甚别,结得更洒脱。(张文荪)
此是清澈一路。层次清晰。(黄培芳)
【精品导读】
本诗记叙了诗人寻访隐逸高人不遇一事,但诗人并未沮丧,转而从欣赏山中美景中体味隐逸的高雅志趣,继而抒发了自己乘兴而往、兴尽而归的惬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本诗可以分为两部分。从开头到“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可以看作第一部分,写“寻隐者不遇”的经过,诗人不畏辛劳前来拜访隐者,可是隐者并不在家。按常理,路途难行,诗人心诚而访,见不到隐者,一定会灰心失望。但是诗人点到为止,空落的心情刚刚流露出便被欣赏隐居雅景的欣喜取而代之了。
下半部分他没有写懊丧、失望的心情,而是借描绘隐居美景,抒发了自己乘兴来去的喜悦心情。寻人不遇,诗人并没有失望,山林中超脱尘世的美景触动了他的心灵,诗人转而体会到了林中美景的妙处。来到这幽静的绝尘山林中,草香、松涛涤荡着诗人的身心,使他感到分外满足。即便没有遇到自己仰慕的隐者又有何妨?这隐居的景致中不也可见隐者风度之一斑吗?
虽然说没有宾主酬答之意,却正好借此行此景领悟出清静的道理。诗人的心情由失落变得满足,最后一句诗人化用“王子猷雪夜访戴”的典故,进一步抒发自己“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惬意心情。
綦毋潜
綦毋潜
綦毋潜(692~756),字孝通,江西南康人,唐代江西最有名的诗人。少时游学长安,渐有诗名。开元十四年(726),进士及第,官至著作郎,安史之乱爆发后,终归隐,游于江淮一带,足迹遍及江淮地区名山胜迹,留传至今的诗多描写风光之作,诗风接近王维。《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春泛若耶溪①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②。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③,愿为持竿叟。
【注释】
①若耶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若耶山下,向北流入运河。传说这里是西施浣纱的地方,溪水清澈宛若明镜,景色如画,十分幽美。唐时多隐者。②南斗:二十八宿中的斗宿,与北斗星相对,因在南方,称南斗。③且弥漫:犹言多弥漫。弥漫本指水势广大无际,引申为生事不可捉摸。
【名家点评】
妙语浮出,如不经心乎者。(谭元春)
此诗题目虽是春泛,而所咏不是日间,却是夜里。所以“晚”字是全诗的主题。同时以“吹行舟”切“泛”字,“花路”切“春”字。以“南斗”切若耶溪,因越分野应南斗(《越绝书》)。中间四句是正写“泛”字,见得夜景如画。末二句以感慨作结,所谓即景生情,而仍以“持竿”切溪水。用字非常严密。(喻守真)
【精品导读】
这首五言古体诗是诗人游江淮时所作。诗歌景物清新,意境悠远,极富诗情画意,是綦毋潜山水诗的代表作。全诗描述诗人春夜泛舟若耶溪的所见所感,寄托了闲适隐逸、随遇而安的情怀。
首联“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中,“幽意”二字为全诗的主旨,意思是幽闲的情趣,“随所偶”是诗人春日泛舟于会稽若耶溪时的心境。“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中,诗人用“晚风”点出时间为春天的傍晚,“花”字也紧扣题中的“春”;“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这两句用简练的笔墨写出了诗人乘坐的小舟在溪水中千回百转的动态情景,也展现了诗人在心旷神怡之时远望南斗的情态;“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飞”写出了夜雾的漂浮之感,也点出了这是船在行驶中诗人欣赏到的景色。
最后两句,“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表明诗人愿远离红尘俗世,垂钓终老。“弥漫”二字紧承上句中对雾色的描写。
全诗紧扣题目,诗人紧紧抓住“泛”字,写一叶扁舟随晚风溪水曲折前进中所见之景。动静结合,塑造了一个幽静悠远的艺术境界,以景入情,给人轻松惬意的美感享受。
常建
常建
常建(708~765),字号、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727)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期仕宦失意,遍游山水名胜。曾任盱眙尉,后隐居鄂渚西山。
其诗绝大部分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另有少许边塞诗,语言洗练自然,意境清迥风流,“其旨远,其兴僻”。《全唐诗》录其诗一卷,计五十七首。
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①去,西山鸾鹤②群。
【注释】
①谢时:辞去俗世所累。②鸾鹤:古代指仙人的禽鸟,与鸾鹤为群,指隐居。
【名家点评】
清深沉冥,不类色相,景同意别。(刘辰翁)
首二句写隐居的地方,用一“惟”字,见得除“孤云”外,没有别的俗物。三四两句用松间月露点出“宿”字及隐居的人。五六两句写夜景的清幽,用“宿”“滋”字,就是所谓“诗眼”。(喻守真)
【精品导读】
本诗通过对好友王昌龄隐居环境的细致描写,流露出诗人对归隐生活的憧憬。
首联点出题中的“王昌龄隐居”之所在。“深不测”与下句的“隐处”都说明王昌龄隐居之所的特点,烘托出隐居之处的神秘氛围。颔联与颈联是对隐居环境的描写,突出了其中的清雅别致,流露的亦是隐居之趣。颔联以月寄情。诗人怀念故友,让“微月”的“清光”代言,既表达了思念,同时“微月”与“清光”塑造了清空意境:月光自松林间隙中流出,松树的轮廓隐约可见,月光落影斑驳。如此情致正符合隐居的环境特点。颈联是对王昌龄隐居环境的具体描写,反映了王昌龄的生活情致。尾联中,诗人直言对归隐生活的憧憬,欢快之情溢于言表。“余亦谢时去”意为:我也同先代隐者那样告别俗世烦扰,去归隐了。“西山鸾鹤群”中的“西山”即武昌樊山,是诗人的归隐之处。“鸾鹤”相传为仙人的禽鸟,此处代指仙人。在诗人心中,隐居生活胜似仙境,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题破山寺①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②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注释】
①破山寺:“破山”即今江苏常熟市西山的虞山,“破山寺”即此山北麓的兴福寺。②万籁:指自然界的一切声响。
【名家点评】
兴象深微,笔笔超妙,此为神来之候。“自然”二字不足以尽之。(纪昀)
本诗题目的题破山寺的后禅房,不是题破山寺。因此他所描写的完全是后禅房的景物。关于破山寺,只不过用“古寺”两字撇过。又可见做诗要认清题目,不能随便的。(喻守真)
【精品导读】
这首五律笔法古朴,遣词清幽,意境深邃空灵,以“幽”贯穿全篇,意境与心境交融。
首联写诗人清晨入寺所见。佛门本是清净之地,于“清晨”至清净之地,奠定了全诗幽静之基调,也反映了诗人拜谒古寺的诚挚之心。
诗人入寺后,穿过寺中的竹林小径,走向更幽静之处。在如此幽静的小径上向深处走去,只见“禅房花木深”。禅房为僧侣居所,安然坐落于花木丛中,即是“幽处”。“深”给人禅房深藏于草木之感,突出了“幽处”的意境。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进一步描绘禅院带给诗人的感受。诗人以鸟寄情,别有情致。“潭影”与“山光”相呼应,更显古寺的幽静让人忘却了世俗,故言“空人心”。
尾联是从听觉的角度来表现山寺之“幽”。“万籁此俱寂”极言周遭安静,没有一点声音。诗人紧接以“钟馨音”,看似打破幽静,但恰是妙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