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意思是说,“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诗人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他当时正被贬谪,还常受到人们的非议,因而诗人在此要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以表明自己的清白,寄寓了自己高洁的情操。
闺怨
闺中①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②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③。
【注释】
①闺中:旧时指少女或少妇居住的内室。②凝妆:梳妆打扮。③觅封侯:指从军建功而受赏封爵。
【名家点评】
伤离者莫甚于从军,故唐人闺怨,大抵皆征妇之辞也。知愁,则不复能“凝妆”矣;“凝妆”上楼,明其“不知愁”也。然一见“柳色”而生悔心,功名之望遥、离索之情亟也。虫鸣思觏,南国之正音;萱草痗心,东迁之变调。闺中之作,近体之《二南》欤?(唐汝询)
【精品导读】
这首诗题为《闺怨》,开头却言少妇不知愁。在后三句中,诗人展现了少妇从“不知愁”到“悔”之间细微的心理变化。
本诗将开头的场景设置在一个春日。“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这位空守闺阁的少妇尚未感到哀愁,大好春光使人心情疏朗,她精心梳洗打扮后登上翠楼欣赏春光。这两句中暗含着女主人公惬意闲适的心情。
“忽见陌头杨柳色”写的是她在登楼后忽然见到杨柳时,愁情顿生。这一句是诗情起伏的关键,也是女主人公心情发生变化的时刻。“忽见”二字也表现出了女主人公因见杨柳而产生的心灵触动。
在古代,分别的人往往折柳相赠,因“柳”与“留”读音相近,意谓愿君停留,以表不舍之意。诗中的女主人公看到清新的柳色或许会想起当年与丈夫分别时,她也曾经轻轻折下一条柳枝送给他。那时候她也有不舍也有悲伤,但想到丈夫将来立功而归,拜官封侯,心中尚存些许安慰。可现在,登楼远眺,看到和那时一样的柳色,却连丈夫的身影也望不见了。再想到,几年时间转瞬即逝,丈夫远征仍然未归,春色满园却无人共赏,不免寂寞神伤。于是,女主人公的心情与开头相比发生了强烈的变化,生出了“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心绪。
春宫怨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名家点评】
就事写情写景,合来来无痕,亦在言外,不曾说破。(钟惺)
人说赐锦袍,决不叠上“春寒”二字,即说“春寒”,决不叠上“帘外”二字,只四字便备极情色。(陆时雍)
【精品导读】
这是一首宫怨诗,题又作《殿前曲》,通篇写春宫之怨。诗中以失宠皇后的口吻写汉武帝刘彻宠爱卫子夫而遗弃陈皇后之事,揭露了封建帝王喜新厌旧的荒淫腐朽生活。
“昨夜风开露井桃”,这一句用比兴的手法,先说桃花因春风雨露而开放,暗指卫子夫欣获宠幸。
“未央前殿月轮高”,“未央”指宫殿,交代地点,紧扣题目。一轮明月照耀在未央宫的前殿,银光洒满宫殿,一片宁静祥和。柔美春夜,宫中暖意融融,这里的月亮挂得格外高。实际上,月亮是一样的,没有高低远近之分,不可能未央宫的“月轮高”。但因为卫子夫新受宠,而陈皇后心中凄凉,所以在感觉上合理。
“平阳歌舞新承宠”,深深春夜,遥想未央宫中歌舞升平,汉武帝与新宠卫子夫正卿卿我我,相爱甚欢,念及往日自己也曾受宠颇多,心中不免凄切悲凉。
最后一句将失望、幽恨的情绪推向一个高峰。外面正是暖意浓浓的春天,听说武帝刚赐了一件锦袍给新宠之人。失宠之人,纵然春暖也觉心中无限凄凉,受宠之人,在春暖之日又得锦袍,哪能觉得冷呢?
王昌龄代失宠陈皇后而言,以深情幽怨作此七言绝句,写出了失宠旧人的心境,也暗讽天宝年间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恩宠,言此及彼,构思精巧。
长信怨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①日影②来。
【注释】
①昭阳:即昭阳宫,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宫殿。②日影:太阳常常是君王的象征,而太阳光自然就是君王恩宠的象征。
【名家点评】
宫词细于毫发,不推为第一婉丽手不可。(谭元春)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上句四入声相接,抑之太过;下句一入声,歌则疾徐有节矣。(谢榛)
【精品导读】
班婕妤在汉代颇具才名,曾写过一首五言诗《怨歌行》,亦称《团扇歌》,其中即以团扇在秋季被弃比喻自己失宠于汉成帝,与之恩情断绝。
本诗开头两句写团扇在凉爽的秋天便失去了作用,常常要被人们丢弃,可是主人公却不忍心。因它是失宠之物,她是失宠之人,怎能不心生怜悯?
后两句,诗人仍用班婕妤的故事,“玉颜”是指班婕妤。寒鸦从昭阳宫飞来仿佛还带着“日影”,深一层的意思是说昭阳宫的寒鸦都能够获得汉成帝的些许恩宠,而班婕妤反倒不如浑身黑灰的寒鸦,再也得不到皇帝的恩宠了。“不及”“犹带”表达委婉含蓄,可见女主人公愁肠百转却难以倾诉。诗人借班婕妤失宠后移居长信宫侍奉皇太后以避祸的故事讽喻了唐代宫廷女子的生活和心情。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①度阴山②。
【注释】
①胡马:泛指敌人的骑兵。②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名家点评】
“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将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无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息,即高常待《燕歌行》归生“至今人说李将军”也。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沈德潜)
他从许多边塞形象中选出了“明月”和“关防”,再用“秦汉”来增加它们的历史意义。从这一句开始(起),一个“塞”字就勾勒出来了。……诗人用“秦汉”二字是活用,也是形象用法。(施蛰存)
【精品导读】
这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的一首边塞诗,诗歌描写了边疆的军旅生活,即景怀古,表达了诗人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感慨,抒发了诗人希望早日平息边塞战事的心愿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起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写景,气势雄浑,统摄全篇。本句为互文手法,意思是秦汉时期的明月,秦汉时期的关。本句更深一层意思是,由秦汉至唐,明月时时照着这片土地,没有改变过,同时,从秦汉以来这里的战事也从来没有停歇过。
“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既叙事又抒情,“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突出距离很远;“人未还”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寄寓了诗人对战争残酷的控诉和对戍守边疆将士的深切同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和议论为一体,表达的主要意思为,如果龙城的飞将军李广依然健在,一定不会让匈奴的军马翻越阴山。在这里,诗人写到了汉代飞将军李广,实际上是想借古喻今,借古代著名将军李广的英勇来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同时表达了诗人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卫边疆的强烈愿望,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