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隈隩(wēiyù):曲折幽深的山坳河岸。②旋:忽然。③攒:簇聚。④武陵源:即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西南,在晋代属武陵郡。⑤物外:世外。⑥栊(lóng):窗户。⑦问都邑:打听原来的家乡情况。
【名家点评】
质素天然,风流嫣秀,开千古无穷妙境。(邢昉)
顺文叙事,不须自出意见,而夷犹容与,令人味之不尽。(沈德潜)
【精品导读】
东晋时期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影响深远,这首七言乐府诗写于王维十九岁的时候,此诗题材即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这首诗的所有层次都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呼应,但画面却比《桃花源记》更加生动优美,绚烂多彩。全诗笔力劲健,韵脚起伏,平仄相间。诗人通过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开拓了《桃花源记》的意境,在艺术上进行了再创造,不愧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赞誉。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从开篇到“居人未改秦衣服”,写的是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情形,中间十二句则是诗人重点描绘的部分,王维通过对桃源的描写,深化了诗歌的意境。最后八句诗从武陵渔人的心理出发,写他离开桃源、念念不忘,直到后来寻而不得的怅然失望,并与开头呼应。在叙述过程中,诗人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表示十分惋惜,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充满了真切的向往之情。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
鹿柴①
空山②不见人,但闻③人语响。
返景④入深林,复⑤照青苔上。
【注释】
①鹿柴(zhài):一作鹿砦。柴,指栅栏。鹿柴意为鹿居住的地方,是王维晚年隐居之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是辋川的一个景区,风景优美。②空山:空旷的山林。③但闻:只听见。但,仅、只。④返景:指日落时分,夕阳返射到东方的光线。景,古时同“影”,太阳的光影。⑤复:又。
【名家点评】
不言处反胜有,言复不佳。(桂天祥)
首二句见辋川中花森幽深,静中寓动。后二句有一派天机,动中寓静。诗意深隽,非静观不能自得。(章燮)
【精品导读】
本诗是王维晚年所作《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作为山水诗的代表作,《鹿柴》描绘了黄昏时分山林中的清幽景色。
前两句描写了空山寂静“不见人”,但仍有风语细细、水声潺潺、鸟啼啾啾、虫鸣唧唧,并非没有半点声息。但是这些常规的声响都寂然无声,传来的却是人语声,颇出乎意料。“人语”似乎是打破“空山”之“寂”的,但却更衬托出山谷的幽。这两句诗语言虽直白,却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后两句进而勾勒了深林晚照,对山林的描写从调动听觉到引出视觉——这时夕阳的光线照射入林木深处,又有一部分斑斑驳驳的光影落到林间的青苔之上。
山中的树林茂密,使林间昏暗。树下的青苔,也暗示出林中的光线不足。偏偏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夕阳的余晖穿过层层树林,洒向青苔之上。这一抹斜阳,给幽暗中的山林提亮了一个色度、带来了一阵温暖,在寂然中展现出一点生机。
全诗最妙的地方就在于清新自然。全文没有一个晦涩的字眼,却必须经过反复咀嚼,才能品出它的味道。诗人没有着力强调和直述山林的幽静和昏暗,却达到了这种效果。他独辟蹊径,以人语来打破山的寂静,以夕阳来照射林的幽暗,以声烘托静,以亮反衬暗,反而使山林的寂静和幽暗给人更加突出的印象。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名家点评】
幽炯之思,使人神气爽然。(吴煊)
此诗是写独坐遣兴,其中以“独坐”与“人不知”相映带,“幽篁”与“深林”相回应。再用“明月”与“幽篁”,织成一幅美景。用“弹琴”、“长啸”,写出一种闲情。(喻守真)
【精品导读】
《竹里馆》是诗人王维晚年隐居于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明净的月夜幽林,将自然景物和诗人情感融为一体。全诗字句简朴清丽,看似平淡、随意,实则是匠心独运、巧夺天工。
一、二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拨动着琴弦,一边发出长啸。不论是“弹琴”还是“长啸”,都将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后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意思是说,自己独居竹林之中,却也并不为此感到孤寂,因为那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着自己。此处写明月相照,不仅暗示诗人坐得很久,更在表明只有天空中的明月才是知己。
诗人在这里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洒着清辉的明月当作与自己心有灵犀的知己,想象新颖、独特。在写作手法上,“人不知”与“月来照”形成光影明暗的对比,打破暗夜,进一步渲染了孤寂的情绪和气氛,可见诗人匠心独运、妙手天成。
这首诗不以字句取胜,而以整体见佳。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既有幽静之景,又有幽独之情,既有林月之色,又有琴啸之声,有静有动、虚实结合,对立统一,相映成趣。读这首诗,仿佛是在欣赏一幅静态场景下却又富于变化的人物风景画。诗歌语言充满了自然、平淡的风格美,加之其独特、深刻的意境美,呈现出环境清幽、心灵澄净的美感。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名家点评】
睹物思人,恒情所有,况红豆本相思物,愿君多采撷者,即谆嘱无忘故人之意。(王文濡)
以发问起,即不觉直率,三句承上转放,四句结出相思正意。(喻守真)
【精品导读】
这是一首借咏物寄相思的五言绝句。首句点明红豆生长的地区,也是朋友所在之地。红豆生于南方,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女子,她的丈夫死在边疆战场,她便哭死于树下,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红豆为“相思子”。唐诗中常常用红豆来隐喻相思之情。所谓“相思”,不仅局限于男女情爱,亦可以用在朋友之间。
“春来发几枝”,一声轻问,春天到来,红豆的枝丫又发了几枝呢?这句承接得十分自然,设问的语气也显得分外亲切。对友人关怀的心绪自然而然地流露于字里行间。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意为:希望你多多采撷,因为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诗人寄意于对方“多采撷”红豆,其言外之意是:“希望你看见红豆,就想起关于我的一切。”意在暗示远方的朋友一定要珍视互相之间的情谊,语言诚挚动人。
全诗中的关键字是“相思”和“君”。“相思”之情,人皆有之,相思的对象有可能是任何人。而“君”,指的是诗人最在意的一个人。“相思”于“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专一性,情有所专,情有所真,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深挚情谊。“劝”、“最”同“君”、“相思”组合在一起,诗人内心的情感就曲折完满地表达了出来。这种表达方式,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将诗的境界转化为读者的自我境界。
整首诗丝毫未表露相思之情、离别之意,尽管作者情思满怀,却仍然只字未提。相反,却句句不离红豆,情感超脱于物象之外,萦绕于读诗人心中,将相思之情表达得无形却有神。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名家点评】
俱口头语,写来真挚缠绵,不可思议。着“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黄叔灿)
此诗完全是用问答式,故乡别的事并不关心,只关心寒梅有没有著花。非但暗点时令,并写出一种闲适之情。看似家常话,而风趣可想。(喻守真)
【精品导读】
这首五言绝句,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对于背井离乡的游子来说,故乡的人或物都值得怀念,然而诗里不提对山川景物、风土人情的热爱,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诗人用白描记言的手法,“于细微处见精神”,将思乡之情巧妙地寓于质朴的语言中,韵味悠长,意境深远。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讲作者在他乡遇见自己的老乡,感觉老乡理应知道故乡发生的事。这句诗在此表现出主人公欲了解故乡事的急切之感,透露出老乡见面的亲切与熟稔。语句直白平实,却将主人公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简洁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后两句“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则巧妙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故乡的怀念。离开家乡越久,家乡人事和世事的变化就越大。有的变化会令游子感到欢欣喜悦,但也有些世事变化会让人大感失落或悲伤。但诗人不问人而问物,不直接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朋友的关心,只是小心翼翼地先问梅花是否开放。在这里,“寒梅”就被诗化为故乡的一种象征,其中寄托、集中了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这就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典型化技巧。
在诗歌中,梅花常常象征着坚贞、孤傲。诗人不问其他,独问梅花可以做多层解释。一则联想到故乡实际的梅花,想到它就自然地想到故乡的美景;二则梅花饱经风霜,凌寒开放的孤傲、高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诗人的性情。同时,最后一句以设问结尾,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令全诗余韵悠长。
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名家点评】
所送别者,当是驰骛功名之士,而非栖迟泉石之人。(俞陛云)
做五绝诗,虽只寥寥二十字,看似容易,其实在这二十字句,立意要不寻常,造语要任自然,前后章法要相联贯,并且还要有一种“余韵”,就是意思不可说尽,字句不求深奥,每个字无论抒情写景,总要个个字站得住,个个字能打动读者的心弦,才是一首好诗。(喻守真)
【精品导读】
这首五言绝句,题为送别,但却未对依依惜别的情景加以描绘,而是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角度和场景来作为着墨点,可谓另辟蹊径、匠心独运。
“山中相送罢”开篇即写到相送已罢。常规的离别诗本应在此句中描写情深意笃的送别场景。而诗人在此处却用了一个看似无味的“罢”字将这一场景一笔带过。接句“日暮掩柴扉”又只讲到送别归来,诗人轻掩柴扉。诗人再次将送别后的心情剪去,而只留“掩柴扉”这一情境。
一、二句时空跨越幅度较大,在蒙太奇式的结构中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这些空白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送走友人后,“日暮”之中独行的诗人当觉失落、怅惘。他在“掩柴扉”之后又有何种心绪?一个“掩”字也令人想到诗人的落寞神态。正是通过这种留白,诗人将原本复杂的离别情绪凝练于十字之中,笔墨经济,余味深长。
后两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一句化出。文中原意为叹游子久去不归,这里是说明年春天来临的时候草必定变绿,但友人却不知能不能归来。
这里除了离思之外,还包含着诗人内心的思想斗争,更可能是缘于与友人对仕途的看法产生了争议。但是二人才能秉性相似,意气相投,因此希望友人能早日得悟,返归山林。
摩诘作诗,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看似平凡的素材。虽然朴素、自然,但情感真挚,意境悠远,读起来别有一番韵味。本诗即将这种风格演绎得淋漓尽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②处,遍插茱萸③少一人。
【注释】
①九月九日:农历的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山东:指华山以东的蒲州,今山西永济,是王维的故乡,并非指现在的山东省。②登高:民间在九九重阳节这一天有登高避邪的习俗。③茱萸:一种落叶乔木,香气浓烈,又名越椒。古人有在重阳节时佩戴茱萸的习俗。
【名家点评】
诗不深苦,情自蔼然。叙得真率,不用雕琢。(叶羲昂)
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张谦宜)
【精品导读】
游子和故乡向来是文学作品中一对经典的意象。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受恐怕所有漂泊在外的人都深有体会。王维用朴素却不失纯美的语言,替所有的游子说出了心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开门见山,不经任何曲折迂回,写身在异乡的诗人到了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在故乡的亲人兄弟。“每逢”二字打破了九月初九的特定时间格局,使人体会到诗中思乡之情已经积聚了许久。感情在这一刻不可遏制地喷发,只不过是重阳佳节这根导火索对乡情的再一次触动。
后两句由自己思念亲人,转而想到亲人们在重阳佳节登高远眺之际,也定然会想念自己。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这天有登临高处,佩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诗人借着重阳节的经典旧俗把抽象的思念转化成具体的形象,使诗歌的意象更加丰富。
送元二使安西①
渭城②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①安西: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②渭城: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名家点评】
语由信笔,千古擅长,既谢光芒,兼空追琢,太白、少伯,何遽胜之!(吴逸一)
信手拈出,乃为送别绝唱。作意者正不能佳。(唐汝洵)
【精品导读】
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为赠别而作,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王维擅长取景,一片叶子,一瓣小花,滴滴小雨,一所茅舍,经过诗人独到眼光的过滤,移至画纸之上,便别有风韵。若再用点墨,在画纸旁题上一首小诗,便成一件经过精心设计的艺术品了,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可以看出诗人的匠心独运。
就连送别之时,也将愁绪滤去,只剩下一声声清清淡淡的祈祷与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