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大人最初都是孩子
我读到“所有的大人最初都是孩子”这句话时,油然想起清朝诗人张灿那首《手书单幅》:
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
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
多少大人们在朝着名利冲锋陷阵的路上渐跑渐远,曾经的那分纯真和梦想已销声匿迹,还有多少人能记住“书画琴棋诗酒花”呢?也许真的是“没有大人懂得这有多么重要呵”!
《圣经》上说:“你们如果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子,就一定不得进天国。”孟子也说:“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是呀,任何人都无法牵住日子的飞逝,但可以保护自己的童真;任何人都无法阻止季节的变更,但可以挽留自己的童趣;任何人都无法控制岁月的流转,但可以呵护自己的童心。而童真、童趣、童心正是人生不应遗失的、宝贵的“固定资产”。
造孽的父母
圣埃克絮佩里写道:“我的画家梦想在六岁那年就被大人断送了,除画过剖开和不剖开的蟒蛇,就再也没画过什么。”
反观我们身边的许多父母,不也正在断送许多孩子的美好前程吗?他们忽视孩子的个人潜质和个性特点,以实用为原则;以功利为标准,以得失为尺度,把孩子当作做练习题的机器;节假日也要孩子去补课;强迫孩子参加这样或那样所谓的兴趣班,有的甚至把自己这辈子未能实现的人生愿望转嫁到孩子身上。仅凭分数看优劣,做梦都想自己的孩子考个高分数,上所名牌学校,找个体面的工作,好为自己的脸上贴金和光宗耀祖。这样教育培养的方法,不知扼杀了多少孩子的天性;损害了多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埋没了多少未来的英才。这样的父母不觉得愧对孩子、愧对上天吗?
“孩子应该对大人多多原谅才是。”但上天会原谅吗?
大人们就喜欢数字
“大人们就喜欢数字。当你对他们说起一个新朋友的时候,他们从不问你最本质的东西。他们不会对你问:‘他的声音是什么样的?他爱玩什么游戏?他搜集蝴蝶标本吗?’他们问的是:‘他几岁?有几个兄弟?他有多重?他父亲挣多少钱?’这样,他们就以为了解他了。假如你对大人说:‘我看见了一幢漂亮的粉红色砖墙的房子,窗上爬着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是想象不出这幢房子的。你得对他们说:‘我看到一幢值十万法郎的房子。’他们便会高呼:‘多漂亮的房子呀!’”
说得对极了,大人们就喜欢数字,因为他们的想象力已经枯竭,你只能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方式跟他们打交道。可是,人生的快乐、幸福、浪漫、诗意等这些美好的心理体验,哪一种又离得了大脑的想象呢?
人生有了立足的大地,毕竟还要有仰望的天空呀。
权力
在小王子拜访的第一个星球上,住着一个国王。这个国王把命令小王子打哈欠也视作自己的权力。这引发我对权力进行了一番深入的思索。
我认为,权力有两种,一是话事权、一是话语权。就像那位国王一样,人人都渴求权力,是与生俱来的。我的依据是,每个人降生世间的那一刻,都首先要哭几声,这几声啼哭的意思,完全可以理解为“我要说事”,或是“我要说话”,只是还没有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而已。
一个人想拥有话事权,就必须当上领导。这种权力与职务的高低成正比,职务越高,话事权就越大。但这种权力具有物质性,即使用上最好的策略和举措,也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得到满足,因为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和欲望是千差万别的,而且这种权力容易产生腐败。作为领导,要尽量用好手中的这种权力,并防止出现腐败,最根本的就是要修好官德。
一个人想拥有话语权,就要寻找到人生宇宙的真理。这种权力与寻找到的真理的多少成正比,找到的真理越多,话语权就越大。但要注意,谎言不等于真理,如当年德国纳粹党那位名叫戈培尔的宣传部长鼓吹的“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本身就是谎言。话语权具有精神性,人们从中会得到心灵的抚慰、精神的鼓舞、人生的启迪。思维模式、思想观念、人生态度、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修身养性等,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这种权力的影响和教化。人类历史上的经典名言、警语佳句能传承至今,就是最好的例证。所以,这种权力能让更多的人乃至全人类都受益,惠及众生。
就像“硬实力”和“软实力”一样,话事权和话语权没有谁优谁劣。但从时间上来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正如明朝汤显祖在《牡丹亭·虏谍》中所说的“万里江山万里尘,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样,话事权就像稻草,烧得再旺也是一阵子的事,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所以会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之说。而人生宇宙是永恒的,所以作为反映人生宇宙真理的话语权,当然也是永恒的,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自知
国王说:“得让每个人去做他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我由此相对应地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能获取成功,但有的人纵使作过多次尝试;有的人付出过多次努力;有的人进行过多次冲刺,却都是屡战屡败,最终还是一事无成。
造成这些人经常失败,难以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无法让自己如愿以偿,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缺乏自知,导致其最初就选错了自己人生的道路和奋斗的目标。因为缺乏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智商情商、长处短处等全方位的深入了解和真实认知,就会盲目跟风,看到别人官运亨通,自己也跃跃欲试,要在仕途上求发展,却不知自己不是当官的料;看到别人经商发财,自己也做起了发财梦,跟着纵身商海,却不知自己不谙水性;看到别人搞学术研究出了名,自己也心痒痒,决意要去钻研钻研,却不知自己耐不住寂寞……如此这般,走不适合自己走的路,追求不适合自己追求的东西,以己劣势,用己所短,即使投放更多的资源和时间,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心意,充其量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当然就难以获得真正的成功。
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铭刻着一句至理名言:“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将此视作哲学的最高要求。一个人切实做到了全面地认识自己,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评估自己,就能够扬长避短,选定最能充分发挥自我优势的人生坐标,选准最能充分展现自身潜能的人生道路,选对最能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人生航向,主动地驾驭自己的命运之舟,驶向成功的彼岸。
天生我才必有用。有志者事竟成。但人贵有自知之明,是鱼儿就要到水里才能跳跃,是鸟儿只有到空中才能飞翔。唯有认识自己,才可以科学地设计自己,准确地把握自己,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富有成效地用好自己,进而实现自己,成功自己。
自知,是成功的基石。
自省
“审判自己要比审判别人难得多。要是你能审判好自己,你就是个真正的智者。”这真是国王的真知灼见。那位国王所说的审判自己,其实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自省。就如曾子所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然而,现实中总有些人不懂得自省,不善于自省,甭管是与亲人、亲戚、恋人、朋友,还是同事,相互之间一旦发生矛盾或摩擦,总把指责怨恨的目光投向对方,认为都是对方的原因,对方的过失,对方的责任,极尽罗列对方不是之能事。更有甚者,蓄意放大对方的缺点,夸大对方的不足。这样,非但解决不了矛盾,化解不了摩擦,反而会恶化相互之间的关系,或与亲人反目成仇,或与亲戚断绝来往,或与恋人分道扬镳,或与朋友生出怨恨,或与同事形同陌路,甚至双方对簿公堂,最终不欢而散。
常言道,勇士责己,懦夫怨人。人们之所以把严于审责自己者称为勇敢聪明的人,而把总是埋怨别人的人视为软弱无能的懦夫,就是因为前者有着敢于承认错误,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而后者则缺乏正视自己的胆识和勇气。老子说得非常有哲理:“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可见,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能战胜自己各种人性弱点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六祖慧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开示我们,一个真正修行的人,不会看别人的过错,更多的是检讨自己,经常进行自省。而一个能自省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就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修正错误;就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少走弯路。一个善于自省的人,就能对自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中不断地过滤、了解、发现自己,超越自我。一个常常自省的人,是谦逊的人,坦诚的人,豁达的人,自然也就是一个能赢得更多信任的人。一个人也只有在自省中,才能使自己的人生走向成长和圆满。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学会经常地反省自己,人贵在自知呀!
守望灵魂
第三个星球上,正在喝酒的那个酒鬼告诉小王子,自己为喝酒感到羞愧。对这个醉生梦死的酒鬼,小王子也感到爱莫能助。
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那位中学生霍尔顿,为防止那些在麦田里乱跑的孩子掉下悬崖,甘愿站在悬崖边做一个守望者。而要防止我们自己的灵魂堕落,却只能靠自己来守望。
人之初,性本善。上帝最初给我们每个人的都是一颗至真、至善、至美的灵魂。但经过凡尘俗世的濡染之后,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从真里面渗入假;从善里面加入恶;从美里面混入丑。结果有的热衷于吃喝玩乐、有的纵情于声色犬马、有的沉沦于纸醉金迷……活得越来越庸俗,越来越病态……以致魂不附体。
抛弃亿万身家的“林黛玉”陈晓旭出家,曾经引来舆论的广泛关注,褒贬臧否,众声喧哗,众说纷纭。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林妹妹”选择的是守望自己灵魂的一种方式。这可以从她自己曾经说过“我发现物欲的增长并没有给我和家人带来真正的快乐……我的人生目标是:在我寿终正寝之前,能够把人生真正地想清楚、觉悟,并且在有生之年,把自己以前所犯的错误全都赎罪,然后做一些好事……我希望生活尽快过去,像流水一样,然后进入一种特别平静的状态,看书写作,亲近自然”的话中找到最好的注脚。
我们也许不用像陈晓旭那样遁入空门,隐居修道,直至香消玉殒。但守望灵魂却同样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人生的一门必修课。就像我们居住的房子要经常打扫,身穿的衣服要经常换洗一样,我们的灵魂也应该经常“打扫和洗涤”,否则就会沾染“灰尘”。那么,用什么方法来给我们自己的灵魂进行“打扫和洗涤”呢?最佳的选择应该是看书。俗话说:“开卷有益。”看书乃人生的一大乐趣,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是修身养性的良方。英国政治家、科学家约翰·卢得克在《读书的乐趣》一文中甚至借家财万贯的马考雷之口说:“我宁愿做一个穷汉子,挤在一间狭小却富有藏书的阁楼上,也不愿当不好读书的国王。”
学会守望自己的灵魂,不断在精神上求索,耐得住寂寞,顶得住诱惑,努力寻求内心的宁静与祥和,这样就不会陷于物欲的泥潭,掉下贪欲的深渊,才能让我们的灵魂始终诗意地栖居着。
不要在忙碌中迷失自己
在第四颗行星上,小王子遇上了一个大忙人。这个忙碌的商人看见小王子到访,连头也没时间抬一下。不过,他对自己忙的是什么也不知道,真是瞎忙。
其实,地球上的人不也一样吗?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大脑神经绷得越来越紧,脚步也走得越来越急。不是忙于开会,就是忙于出差;不是忙于上班,就是忙于应酬;不是忙于追名,就是忙于逐利。总有做不完的事,干不完的活。天天都几乎满负荷地工作,甚至忙得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报载有一位“无冕之王”,她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在机器启动的空当上厕所,完了再冲出来输入密码,然后再回去刷牙、洗脸。吃早餐时,左手拿面包,右手握鼠标,目不转睛地翻看信息;看电视新闻时,用“画中画”监控几个同时播出的节目,不断转换频道,累得筋疲力尽。时下像这位“无冕之王”那样处于紧紧张张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的人绝对不在少数。只要稍加留意便随时都可以发现,无论是在地铁的车厢里,还是在公交车或是单位的班车上,不少人都在抓住时间闭目养神,稍作歇息甚至打起了瞌睡。为了忙于工作,许多人抽不出闲心陪伴亲人,分不出闲情谈情说爱,挤不出时间与朋友叙旧。在人生的词典里,似乎永远只有工作、工作、再工作。这简直就活得如同机器一般。
上帝在六日内创造了世界万物后,便在第七日歇工休息了。并告诫人类既要学会工作,也要学会休息。我们这些上帝的子民们总是这样忙忙碌碌,难道要违背上帝的训导?周国平也说:“休息是神圣的,因为闲暇是生命的自由空间。只是劳作,没有闲暇,人会丧失性灵,忘掉人生之根本。”人一旦失去了性灵,当然就谈不上是万物之灵了。亚里士多德说得更实在而动听:“休闲,让我们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这也正是,静中观物动,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忙处会偷闲,闹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工夫。
墨西哥山地民族有这样一句谚语:“身体行走得太快,灵魂会赶不上来。”一个人的灵魂要是失落了,人生还会有方向感吗?这真是值得忙忙碌碌的人们深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