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数历史上的哈巴狗,最典型的莫过于邓通了,他最终换来的也只是个悲惨的结局。然而,现实社会中,类似于邓通一样的哈巴狗依然随处可见。我曾怀疑,这是否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鲁迅就认为,全部中国历史只能分为两个时代,一个叫做“欲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另一个叫做“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柏杨也曾经总结出中国人的十大奴性:一是中国人有“万岁癖”;二是中国人有迷信症;三是中国人对于暴君暴官,从来就奉行“忍”字哲学;四是中国人不懂得真正的民主,却奉行“奴性民主”——“少数必须服从多数”,多数人都愿意做奴隶,就不准少数人不愿做奴隶;五是中国人惯于同类相残——这大概是“窝里斗”的一种表现形式;六是中国人崇尚明哲保身;七是中国人靠希望过日子;八是中国人的确有神经质的恐惧症;九是中国人喜欢框框;十是中国人是变色龙。这是何等的深刻。稍作观察,那些被称为或哈巴狗,或奴才相,或马屁精的人,根本没有一点的自尊和人格,内心也没有丝毫的廉耻感。他们对上唯命是从,低三下四,摇尾乞怜;对下却耀武扬威,盛气凌人,巧取豪夺。周国平有段话说得好:“看到有些人为了获取金钱和权力毫无廉耻,可以干任何出卖自己尊严的事,然后又依仗所获取的金钱和权力毫无顾忌,肆意凌辱他人的尊严,我为这些人的灵魂的卑鄙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高贵。”这真是惊醒那些哈巴狗的晨钟暮鼓呀。
奴气讨人厌烦,忠诚令人喜欢。可怜的哈巴狗们,请切记。
修炼
武帝时齐国有位姓东方的先生名朔,他以好读古书,精通儒术闻名,也喜欢读诸子百家的书。会集在宫廷的博士先生们一次与东方朔争论,大家一起质问他,为什么学问渊博,才智超群的他,官职却始终只是个侍郎,莫非在品德上还有缺陷?东方朔作答时说道:“《诗经》上说:‘在屋子里击钟,声音会传到外面’;又说:‘白鹤在大泽里鸣叫,其声音可以上彻高天。’只要我们能修炼好自己,何愁日后没有光荣。姜太公修炼到七十二岁才遇到周文王,得以建功立业,封在齐国,传国七百年而不绝。这就是许多人才日夜进修,孜孜不倦,不敢放松自己的原因。生活在今天的隐士,即使得不到任用,但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人格修养,甘处寂寞,他们学习古代许由、接舆的清高,他们有范蠡一样的权谋,他们有伍子胥一样的忠心,但在当前这种太平年代无从表现,他们只好谨守忠义,默默孤立,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你们对我何必怀疑呢?”一套话把诸位博士先生们说得哑口无言。东方朔说得对极了,他强调的是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修炼。
儒家说得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像有了夯实的地基,还要有好的建筑材料,才能构建坚固的楼房一样,一个人在修身的基础上,要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还一定要有才。
古人认为,修身只是修心。而修身其实就是修德,修心就是管心治心。明朝理学家王阳明说:“山中之贼易治,心中之贼难防。”星云法师也说:“管人难,管自己更难,管心最难。”佛经上说:“佛说种种法,为治种种心。”一个人要治好自己的心,就要依照佛陀的教法努力修行,这样才能从贪、嗔、痴、慢引起的烦恼中获得解脱,从而管好自己的心。也才能做到宽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俗话说:“良玉不琢,不成其器。”一个人要具有真正的才学、才华、才能,就必须对大脑进行锤炼。《论语》上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使大脑的锤炼获取更好的时效,最好的方法就是学、思兼顾,养成读书思考的良好习惯。一位哲人说:“书还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最美好的社会里。让我们置身于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心灵之中。瞻仰他们的丰采、亲沐他们的行谊、聆听他们的言论,坐着其间,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吸取他们的经验,不知不觉地把自己融进他们匠心独运的幽美意境之中,如浴春风,一生都受用不尽呢!”人的才智正是在这样持之以恒的读书和思考中得到增长。而一个人具备了圆满的智慧,才能为人类探索到更多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现服务社会、救人救世、普度众生的誓愿悲心。
元朝关汉卿《谢天香》上说:“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修而不炼者,只能独善其身;炼而不修者,容易坏其心;修炼并行、修炼并重者,才能兼善天下。
苦难的价值
司马迁写《史记》到第六年,因替叛将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而遭了罪,被下在牢狱里,受了宫刑。于是他伤心地说:“这是我的罪过吗?这是我的罪过吗?我的身体已经遭到了毁伤,恐怕再也干不成什么事情了!”可是转而一想,又说:“《诗》、《书》之所以写得含蓄,不就是为了得以表达作者的思想吗?当初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时,趁机发展了《周易》;孔子在陈国、蔡国倒霉时,发愤写了《春秋》;屈原由于被流放,写了《离骚》;左丘氏由于失明,写了《国语》;孙膑断了双腿,写了《兵法》;吕不韦流放巴蜀,写了《吕览》;韩非在秦国下狱,写了《说难》、《孤愤》;《诗经》三百篇,大部分也都是圣贤们发愤写出来的。这些人都是因为有抱负,而又得不到施展,所以才通过写书来叙述往事,寄希望于后来的知音。”于是就叙述了上起唐尧,下至汉武帝获麟为止的漫长历史。
元朝无名氏《合同文字》上写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每个人都可能要遭遇苦难,所不同的是,有的人不知所措,有的人沉着应对;有的人怨天尤人,有的人顺应天命;有的人被苦难打败,有的人战胜了苦难。上述包括司马迁在内的被列举的人皆属后者,他们都是敢于直面苦难,挺起胸膛,继续前行的勇士,以不屈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创造了自己“烈火焚时,不损良金璞玉;严霜降处,难伤翠竹青松”的经典人生。
耶稣在星期五被钉上十字架时,是全世界、全人类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后就复活了。这是一种超越苦难和生死的信念在起作用。而在人类历史上,正是这种信念,让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景仰!
周国平说:“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我宁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创造和享受。但是,我赞同弗兰克的见解,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人性的某些特质,唯有借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决不会轻易丧失。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我因此确信,苦难能使人生变得更加睿智和有力量。
历史是一条因果链
经过近六个月的苦读,我终于读完了司马迁的《史记》。掩卷沉思,感触良多。几个月来,我好像穿越了一段血雨腥风的漫长岁月,虽然有些担惊受怕,但却获得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般的深刻体悟;我仿佛钻进了一堆厚重的故纸里,虽然有些自讨苦吃,但却获得了“作茧自缚,化蛹为蝶”般的生命快慰;我依稀经历了一次长途跋涉,虽然有些艰辛劳累,但却获得了登高望远,心旷神怡般的人生胸襟。真切地领悟了王国维说的那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纵观《史记》书中写到的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武帝太初年间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争”的历史。这包括土地之争,利益之争,名分之争等。其表现形式有战争、斗争和竞争,概括地说就两种,一种是有硝烟之争;一种是没有硝烟之争。在诸侯互相火并、臣子互相陷害、父子互相残杀、兄弟互相毁灭等等历史情事的背后,始终遵循的是“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的客观规律。从虞舜的孝顺贤能,到他成为五帝之一;从秦缪公不惩罚偷吃自己好马的三百多个人,到自己被晋军包围时庆幸得到这三百多人的解救;从李斯给秦始皇提出焚毁典籍的馊主意,到自己被赵高所杀;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秦王朝的快速灭亡;从秦二世的为所欲为,到被赵高等逼到走投无路而自杀;从赵高的阴险狡诈,到自己被公子婴诛杀;从刘邦的仁者无敌,到战胜暴君项羽;从周国大臣苌弘装神弄鬼,到自己被晋国人所杀;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到最终战胜吴国;从吴王夫差听信小人的诬陷错杀忠臣伍子胥,到被越国打败被迫自杀;从陈胜用错朱房和胡武两位官员,到自己称王前后六个月便失败;从燕王刘定国和姐妹以及自己的几个女儿通奸败坏人伦,到他畏罪自杀;从庞涓因忌恨砍掉孙膑双脚,到最终被孙膑打败而自杀;从苏秦发奋苦读,到学成后成为合纵盟约的领导人并兼任六国宰相;从白起活埋在长平之战中投降的赵军四十多万人,到自己最后落到被秦昭王和范雎逼着自杀的地步;从孟尝君好客而不分贵贱好歹招揽各种客人,到他在自己收留的两个鸡鸣狗盗的客人的帮助下于秦国脱险;从蔺相如能忍让廉颇的挑衅,到廉颇主动向蔺相如当面认错而两人最终成了生死之交;从屈原坚守自己的节操,到他能万世流芳;从吕不韦为自己与太后的私通找了替死鬼嫪毐,到自己被秦始皇逼迫最终喝毒酒而死;从智伯对豫让的尊敬宠爱,到豫让为智伯报仇而献身;从袁盎宽恕与自己婢女私通的小吏,到那个小吏设法帮助袁盎逃走而躲过了吴王刘濞的诛杀;从卓文君为爱而爱跟一贫如洗的司马相如私奔,到最终获得了美满的爱情;从司马相如写倡导节俭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到被汉武帝赏识任命为郎官;从子产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到他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从王温舒欺小怕大欺软怕硬欺善怕恶,到他作奸犯科罪当灭族而自杀;从司马迁靠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忍辱发愤著书”而最终写出了《史记》,到他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无不说明这个真理。有哪个做了好事的人没有好报?有哪个做了坏事的人没有恶报?有哪个种了善因的人没得福果?有哪个种了恶因的人没得苦果?真是善恶随人做,祸福自己招。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因果经》上说得好:“欲知过去因者,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者,见其现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