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554200000005

第5章 空与色: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佛家看红尘就是一缕幻象,俗世的纷纷扰扰,世人的争争夺夺,都实在是可怜可悲,可笑可叹。佛偈有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世人当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如此方能“心如闲云真自在,身如野鹤自逍遥”。本章旨在为世人揭示出佛心佛性的本来面目,告知世人初心即是禅道,肉身本有佛性的修佛法门。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空”不是无,而是“变”,世人须持“出世”之心,而行“入世”之事佛语有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句佛偈向我们揭示了万事万物无时无刻都处于变化之中的道理。是以此“空”并非是世俗之人所理解的“无”,而是生生不息的变化之道。

而“空”也是“不空”,这是因为佛家讲求普度众生。既行普度之事,那么当须身入红尘中之,通过红尘之“有”而开示芸芸众生,使其通晓“无”的境界。是以佛家之空并非是仅仅针对于己身的坐禅之空、悟法之空,而是要通过“不空”之途而领略真正的佛家之空的奥妙。

一代高僧弘一法师将佛法中的“空”理解为“无我”的意思。但他并未就此否定我的存在意义与价值意义。而他对“不空”的理解,就是度人救世,身体力行多行善事。弘一法师还认为佛法就在世间,修佛之人也无须剃度出家,只要肯以“众生无边誓欲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之“四弘愿”来自励自勉,那么即使身在红尘俗世间,亦可济世度人。弘一法师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真正做到了用“出世之心”而行“入世之事”的得道高僧。

某次西方灵山举办盛会,佛祖在盛会之上手持一颗随色摩尼珠,问座下的西方天王:“你们说说看,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的?”

四方天王一齐注视良久,然后每个人给出的答案都不一样,有人说是青色,有人说是黄色,有人说是白色,还有人说是红色。

佛祖听完后将这颗摩尼珠收起,然后张开手掌,却空空如也,此时佛祖又说道:“那现在我手中的摩尼珠是什么颜色的?”

四方天王一齐诧异说道:“佛祖,您手上空无一物,何谈颜色呢?”

佛祖听完后说道:“我拿一颗俗世的珠子给你们看,你们都能辨别出其颜色,但是当一颗真正的宝珠出现在你们面前时,你们却看不到了,这是多么的颠倒啊!”

佛祖感叹世人之颠倒,乃是因为世人通常执著于“有”,总是会被虚有其表的东西所迷惑,却不知道“空”的佛理禅机,领悟不到外表下内在的本性。是以佛祖会感叹世人之愚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其实都是在“入世”,都是在红尘铅华中历经自己的时光,为自己或为他人而忙忙碌碌。这是生活的自然规律,凡夫俗子自然无法逃脱这种束缚。但是如果只以一颗“入世之心”而行“入世之事”,那么生活的琐碎,人生的坎坷必然会将我们的心变的很累很累,那么无论多美的人生之景在一颗疲惫之心的面前都不过是萧条寂寥,再光鲜的生活都会是一团灰色。

既然“入世之心”会让我们心累身疲,那么何不怀揣一颗“出世之心”来面对生活?“出世之心”会将嗔怒的火焰熄灭;“出世之心”会将贪痴的顽石消磨;“出世之心”会让大慈大悲的源流不息;“出世之心”会让救苦救难的茂树长存。舍去贪、嗔、痴,心怀仁、慈、爱,如此一来心灵世界方能超脱豁达,能够做到真正的“身处红尘万丈,心中不念一缕”,从而开启佛法之门,领悟禅道的精妙。

但是现在的世人却真如佛祖所叹的那样,处于一种“颠倒”的状态之中。前不久不是传出中国移动的高管携巨款外逃的事件吗?此高管之所为,便是想以“入世之行”来换取日后的“出世”生活。可惜这是本末倒置的,是佛祖感叹的“颠倒”。他想用“入世”换取的“出世”生活,最终给他带来的必定会是入狱的生活。

在佛法看来,“出世”与“入世”二者之间不仅没有矛盾可言,而且还是一种相生相化的关系。世人只需明了二者之间的法门所在,自然会为自己参禅悟佛之路开启一条坦途。

……无我,即无畏、牺牲、奉献,悟此道者,当登大乘之境。

真正的信仰,无须顶礼膜拜

信仰存于心,而不是三叩九拜便能得到的芸芸众生,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这些信仰不尽相同,亦有正邪之分。有贪恋权贵金钱者,有唯情义至上者;有以偷生为本者,有以救世为志者。在诸多信仰之中,邪心杂念固不可取,但即便是一些“正信”,也须时时观照自己的心灵世界,看看是否有违信仰的初衷。

信仰的真谛是虔诚,这虔诚指的是心灵世界的状态,而不是五体投地三叩九拜的身体之行。当然,一些内心虔诚之人也会由衷地行一些大礼,但是这就好比是枝枝叶叶,倘若无根无本,那么早晚也会枯萎凋零。但真正对信仰心怀虔诚之人,只需心如明镜,能够时时刻刻都可以观照到自己在信仰面前的“宝相”,使其不生偏离差池,那么即使是往来红尘间,颠泊俗世中,不吃斋,不念佛,亦可修成正果。

有一年的冬天很冷,在这寒冷冬季的一个夜里,一个人敲响了寺庙的大门。寺庙中的僧人开了大门,这个人一进来就说要见寺庙的住持荣西禅师。

这个人见到荣西禅师后,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向禅师哭诉道:“大师,我家中已经无米下炊,而且连件过冬的衣服都没有,我现在又被严寒冻出了病,我的妻子和孩子都正在受着饥寒之苦,大师,您帮帮我们吧。”

荣西禅师听后很是同情,但寺庙本来就很贫穷,眼下又缺衣少粮,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可怎么办才好?

荣西禅师忽然一眼看到准备用来装饰佛像的金箔,于是亲自将这金箔交给这个人,然后说道:“你快拿这些金箔去换钱用吧。”

弟子们大惊失色,纷纷劝道:“师父,这可是用来装饰佛像的啊,怎么能轻易送人呢?”

而那个人也是不敢接受,说道:“大师,这怎么行呢?”

荣西禅师心平气和地说道:“我这可是尊敬佛祖的行为啊。”

弟子们纷纷不解,说道:“师父,您这种行为如果是尊敬佛祖的话,那我们何不将佛祖的圣像变卖用来布施呢?这种不重信仰的行为也是尊敬佛祖吗?”

荣西禅师不再辩解,只是说道:“我重视信仰,正因为重视,所以才这么做。”

弟子们仍是窃窃私语,荣西禅师训诫道:“佛祖修道之时,割肉喂鹰、舍身饲虎都在所不惜,佛祖是如何对待众生的?你们一再劝阻,当真是信仰佛祖吗?”

弟子听完后不敢多言,荣西禅师于是将金箔送给了那个求助的人。

荣西禅师知道什么才是对佛祖真正的信仰,这就是在需要牺牲自己的时候,可以毫不犹豫地舍身救人。金箔于佛像来说,只是浮华的外表,只有将金箔用于更有意义的地方,才是对佛像真正的装饰。

星云大师认为,每个人对佛的信仰都是不同的。有人“信人不信法”,有人“信寺不信教”,有人“信情不信道”,有人“信神不信道”等。但无论是偏重哪一个层面的信仰,信佛学佛的本质,就是要开启每个人的佛性,使其最终修到“我心即佛”的至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虽然没有剃度修行,没有诵经念佛,甚至没有走进庙宇为佛像点上一根虔诚的香烛,但是心里对佛家所说的布施行善,却持有一份坚定的信仰。比如说被誉为“中国首善”的陈光标,近十年来热衷公益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达到 8亿之多,真可谓是“虽然不念如来咒,却也布施天下人”。有钱人行善布施在很多人看来虽然是义举,但这也是应该做的。可是,有一个乞丐老人,在汶川地震后的捐款箱前,毫不犹豫地捐出了全身仅有的105块,令全场的捐款者为之动容。8个亿和105块,相差是如此之多,可是乞丐老人与企业家陈光标,两个人的精神站在了同样的高度。

佛家三宝“佛、法、僧”,其意义就是度化世人,劝诫世人行善积德。只要世人能够秉持一颗善心,就算不去拜佛,不去诵经,不去剃发为僧,也是信仰佛禅的虔诚弟子。

……信仰在于心,而不在言;信仰须亲为,而不是空谈。

心中烦念,自缚而生

世人皆有三千烦恼丝,只有斩断,方达豁然了悟之境芸芸众生,皆不可脱苦。迷惘是苦,明悉也是苦;贪恋是苦,无求也是苦;愚鲁是苦,聪慧也是苦。而在这众多苦中,烦恼之苦恐怕世人皆有,而烦恼之苦恐怕也是最难破除的业障。

心不能平和,则生焦躁之烦恼;心不能泰然,则生忧虑之烦恼;心不能包容,则生嗔怒之烦恼;心不能悲悯,则生离道之烦恼。焦躁、忧虑、嗔怒、离道,这些人生之烦恼,会将我们的心层层紧缚,直到再也呼吸不到一点新鲜的空气,从而使人生变得干瘪,生活变得苍白。

是以,只有心生平和泰然、包容悲悯,烦恼之丝才会被抽尽斩断,才能将一颗真心亮于世间,坦坦荡荡轻松于世。

唐代著名的高僧丰干禅师,曾收养了一个弃婴。因为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给这个婴儿取名为“拾得”。拾得长大之后,上座就让他担任行堂(添饭)的工作。时间长了,拾得便认识了不少人,而且与一个名叫寒山的贫子交情最深。因为寒山太贫穷了,所以拾得总将吃剩的斋饭用竹筒装好,给寒山拿过去。

一天,寒山突然问拾得说:“如果有人无端无故就欺负我、诽谤我、侮辱我、轻贱我、欺骗我,我该如何是好呢?”

拾得回答他说:“那你不妨忍着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再过几年,你再看他如何。”

寒山说道:“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秘诀了吗?”

拾得说道:“你且听弥勒菩萨偈语如何说——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寒山听完后顿时开悟。

曾有一次,一位高官询问丰干禅师真身菩萨在哪里,丰干禅师告诉这个人,拾得就是真菩萨。于是这个人来拜谒拾得,拾得闻言笑道:“丰干饶舌,弥陀不识。”意思就是说丰干禅师才是菩萨的化身,可是世人却不能识得。之后拾得与寒山二人隐居山林,洒脱一生,逍遥一世。

拾得与寒山二大士能够做到心境的超脱,不为俗世缠缚困扰,处世之妙确是高人一等。

“抛舍三千烦恼丝,落得逍遥自在身”。自由自在一直是人生的祈愿,而对于什么是真正的自在,禅学大师南怀瑾曾做了这么一个形象的比喻:婴儿生下来不到一百天,手里拿着一个东西时好像抓得很牢,但是他没有用力,若有若无之间了,安详而宁静把握得很牢,这就是自在。南怀瑾大师的喻义即是:人生在世,若想逍遥自在,不受烦恼羁绊,则需能于事物的若有若无之间把握住其根本,这样一来心就不会为事物的表象所迷,那又何来烦恼可生?

在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现在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暂时看不到前程的曙光,因而变得苦闷烦躁,更有甚者草草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是多么愚昧无知的行为啊!要知道,人生之所以精彩,正是因为其不可预料性,你又怎知今日之苦不能化为明日之福呢?而且,人生在不同的年龄段,对幸福的定义也是不一样的。儿时认为能够每天快快乐乐地玩耍就是幸福;二十多岁时认为能够收获到一份爱情就是幸福;三四十岁时认为和睦的家庭就是幸福;老了以后儿女能常回来看望自己就是幸福。所以,现在的年轻人虽然正在经受着人生的磨难,但大可不必为其烦恼,因为这是正常的人生阶段。至于烦恼种种,那是因为你在二十岁的时候却去想三四十岁甚至更远的事情,而以现在能力来看,当然会对未来难抱有乐观的心态。所以,现在年轻人的烦恼纯粹是出于对未来的惶恐,其实只要认认真真地过好现在的每一天,烦恼自然会离你而去,即使有,也是无妨,权当是生活的作料了。

在佛家看来,世人皆需教化。而世人最先应受到的教化,就是懂得抛却自扰之心,摒除自困之意,以轻松自在的心态来面对生活。而这,就是悟得佛法禅理的第一步。

……三千业障何需辨,一颗初心始为真。

人无所求,品行自高

人之一心,少些贪念欲求,品行自然高出他人红尘之中有多少令世人迷醉的诱惑,铅华之中又有多少令世人痴狂的追求。因为这些诱惑与追求的存在,又有多少本心失去了最初的色泽,甚至染上了漆黑的颜色。所以,如果对红尘世俗中的金钱美色、权位声望过度迷恋的话,久而久之一个人的品性自是“久在瓦肆而不知其臭”,自然而然认为自己所追求的是人生最正确的东西。而为了目的的达成,任何手段都可以动用,从而使人一步步堕入罪恶的深渊。

在佛家看来,对世间万物贪求无厌,其实是真正的赤贫。而俗世之人参不透“空”与“有”的禅理,认为空就是空,有就是有,而不知空非真空,有非真有,空与有之间是有着诸般转化的奥妙的。

其实世人一生所求,不过“幸福”二字。只不过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对幸福的期望越来越高,越来越渴求更好的物质生活。这样一来,心灵世界就会为这些身外之物所羁绊,而且越捆越紧,直到心灵的窒息,最后甚至成为道德的墓地。

幸福的本质是心灵世界的感悟,虽然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是心为本,物为末,本末倒置的不是幸福,而是迷痴,而是孽障。

佛陀为了普度众生,曾让座下弟子云游四方传播佛法。其中一位弟子来到了一个国家,向这里的子民传授佛教的经义。这里的人民第一次听到佛法禅理,都如痴如醉,每天这个僧人还没来到讲经授法的地方,台下已经密密麻麻坐满了信徒。久而久之,这个僧人的名气越来越大,收纳的信徒也越来越多。

这个国家的国王听说在自己的国家里出现了这么一个人时,有些担心自己的统治。于是他命人将这个僧人带到王宫,亲自向这个僧人许诺,只要这个僧人愿意放弃向百姓传授佛法,那么会给他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

僧人听完后说道:“荣华富贵不过是眼前的虚无,功名利禄也不过是一时的云烟,我所追求的是对世人的度化,如果国王能够帮我做到这一点,那么即使国王陛下不开口,我也会自行离去。”

国王听完后非常生气,下令将这个僧人绑起来,然后以妖言惑众的罪名斩首示众。而且国王为了避免今后重蹈覆辙,下令不允许僧人来到自己的国家,并且对国家内部施行严刑厉法,任何人不得有对国王的统治不满的言论。

刚开始的几年人人自危,国家的统治似乎很稳定,国王也认为自己的统治可以世世代代地延续下去。但时间一长,人民的不满越来越强烈,终于在某一天发生了起义,国王的统治就此被推翻,国王也被斩首示众。而当新的政权建立起来后,人们将佛教定为国教,世世代代信奉。后来这个国家人人向善,民风淳朴,并且将佛法传播到其他的国度。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那个僧人将佛法的传播看做是一生的追求,因而不受名利之诱惑,也无惧生死之威胁,最后其身虽死但是其志得酬。而那个国王却一心迷恋权位,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不惜使用任何手段,最终落得个凄凄惨惨的下场。这足以告诫世人,只有追求真正的幸福,才会结出善果。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为了所谓的交际,可以牺牲自己的健康;他们为了所谓的面子,可以欺骗不易的父母;他们为了所谓的时尚,可以包养能做自己女儿的“二奶”;他们为了所谓的政绩,可以牺牲后代的生存环境。在他们眼里,这些都是“幸福”,都是值得去追求的东西,但是这些“幸福”终会在某一天将他们的健康夺走,让他们的父母流泪,令他们的家庭破碎,使他们的后代在恶劣的环境下生活。这些“幸福”到最后,通通都会变成不幸。

佛家有云:“有,是世法,是生活的妙用;无,是出世法,是生命的本体。”也就是说只有以一颗无求之心来对待生活,生活才会给你无穷的妙趣。

……无求之心乃是品行的泉源,可以流出至善之水。

初心即是真佛

初心就是无忧无虑、无喜无怒、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佛家认为,世人皆有佛性,而这佛性便藏于每个人的初心之中。所谓初心,便是一颗不挂寸丝,永远保持着天真野趣的心灵。而当世人可以将这颗初心寻找出来,用来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那么佛性自然会得到彰显,俗世之身便也可以到达真佛的境界。

佛法禅理并非是玄妙之物,相反,佛法禅理存于世间万物,是世间万物萌生之初就具备的本色,是世间万物生长之际就彰显的天性。天性使然,本色所归,这就是佛法禅理的妙谛。

是以,世人自生出之时,佛法禅理已经随之而生。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红尘的业障逐渐迷乱了我们的本心,初心原本的光泽受到了铅华的浸染,变得越来越不真。初心既失,那么迷惘、迷执、迷乱便会由此而生,即使参禅悟佛,恐怕也是事半功倍,难以精进。是以,初心是佛法的本源,只要初心不灭,那么佛心自生,又何须刻意修习佛理呢?

从谂禅师彻悟之后,曾在观音院做住持。从谂禅师主张抛却妄念,保持内心的明净澄澈,而他也是以此来教导弟子的。

某日,从谂禅师向座下弟子传授佛法,只听他说道:“人生犹如握在手中的明珠,黑者显黑,白者呈白,无所碍心,只保原初。我曾将一根稻草当做佛祖的金身来使,也曾将佛祖金身当做稻草来用,这其实就是心有佛性的显现。何须执著于找菩萨,要知道菩萨也是烦恼,烦恼就是菩萨。”

这时座下弟子有人提问道:“师父说菩萨就是烦恼,烦恼就是菩萨,不知这菩萨是哪一家的烦恼?”

从谂禅师回答说:“菩萨和世人的烦恼分不开,世人但有所求,那么就会生出烦恼。”

这个弟子仍是不解,继续问道:“那么怎么避免呢?”

从谂禅师听到此问,心知在这个弟子心中已经为执著与妄念所困,迷误在语言的障碍中,于是从谂禅师大声说道:“为什么要避免呢?”

从谂禅师之意,乃是说没有烦恼也就无须避免了。

这个弟子当下有所了悟。但过了几天之后他又来找从谂禅师,这次他想求证自己的修行如何。于是他向从谂禅师问道:“如果我能够做到心中一丝不挂,是不是就契悟了禅理呢?”

从谂禅师问他:“不挂什么?”

这个弟子回答说:“不挂一丝。”他觉得不挂一丝已经是一个高的境界了。

这时从谂禅师大笑说道:“这不,又挂上了吗?在你想着‘一丝不挂’的时候,其实烦恼之丝又萦绕在了你的心头。”

这个弟子听完后非常羞愧,赶紧退出了禅房。

故事中的这个弟子虽然悟到了“不挂一丝”的佛境,也可谓是有所修为。但是恰恰是这“一丝”无法让他突破自身的业障,找不到最原始的初心,因而始终无法到达大乘之境。而从谂禅师却能将其看透看破,以初心来悟佛,自然可窥探到别人看不见的洞天佛境。

童心是初心的一种状态,不因年龄之变而能始终保持一颗童心,这本就是人生之幸。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多的小孩子被剥夺了玩耍的时间,为一些所谓的“兴趣”而从早忙到晚,终日不得闲。而小孩子越来越被打上成人的烙印,近期不就是有个九岁的男孩儿因其滔滔不绝的成人化演讲而被封为“演讲帝”吗?不少人还将其捧为神童,这是怎样的愚昧无知啊!童年当有童年的快乐,神童未必会成最后的大器,“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告诫难道世人不知吗?是以,应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只有童年不失,才会在长大后依旧保持心态的健康,能够快乐地生活,这对孩子来说,难道不是更好的爱吗?

世人只需去掉心灵的遮蔽,还原本色天性,当可怡然自在,泰然自得,达到我心即佛之境,那么修习佛法,又何须坐禅诵经呢?

……能哭能笑,能苦能乐,此便是初心之相。

心中无色,坦对红尘

眼中有色,心中无色,世间诱惑,不过虚幻佛语有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人世间的富贵荣辱,功名利禄,于佛家来说不过是黄粱一梦,镜花水月,一朝故去终是云烟。是以,世间一切诱惑,不过是想要迷惑本心的假象,只要固守心性之清明,那么诱惑在本心的面前,便兴不得风,作不起浪。固守心性,便是要做到心中无色。

佛家认为世人之心无时无刻不处于斗争之中,自己随时和自己争讼。这种“心、意、识”自讼的状态就叫做“心兵”。“心兵”皆因世人妄念而生,倘若世人可以止水澄波,断绝妄念,那么“心兵”自然永息永灭,心灵世界自可清净安详,达至臻境。

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女禅师,法名慧春。慧春禅师在很年轻的时候就遁入了空门,一心学佛求道。不过当时日本还没有供给尼师专门修行的庵堂,所以她只好与二十名和尚一起在一位禅师座下学佛。

慧春生得十分美貌,学佛修禅不仅没有有损其美,反而使她更显得清丽脱俗,比俗世的女子更添几分气质。一些与她一同修禅的和尚,为其容貌气质所动,竟然生出了凡心。其中一个甚至大胆写给慧春一封情书,希望能和她私下约会。慧春收到情书后,不动声色。

第二天,禅师为弟子们讲解完佛法,慧春便站起来对那位给自己写情书的和尚说:“如果你真如信中所言那样爱我,现在就来拥抱我吧。”

此言一出,不仅是那个写情书的和尚,而且那些暗恋慧春的和尚也一下子开悟了。

慧春禅师之意,是在告诫这些对自己起了凡心的和尚,禅的生活,不是沉溺于幻想之中,而是坦坦荡荡地面对此时此刻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如果行为是合理的,当众表达出来又有何难?相反,倘若行为不合理,那么又岂能在背地里苟且行之,避人耳目?是以慧春禅师之言,有如当头的棒喝,在训斥了那些对自己动凡心的和尚之余,也告诉我们要保持一种坦荡的生活态度。

但是看看现在我们身边的这些人吧,受诱惑之蛊惑者何其多哉?这些人在面对诱惑之前,心中已然有“色”,认为对“色”的追求就是此生的意义。那么当诱惑真的在某一天袭来之时,他们的内心自然是一种欣喜若狂的状态,又怎么会视这些诱惑如无物,坦坦荡荡地拒之呢?更有甚者,居然可以坦坦荡荡地受之。

就拿前不久被查封,勒令停业整顿的“天上人间”来说,真可称得上是温柔之乡,销金之窟。据说里面消费之高令人咋舌,那么又是些什么人能经常流连于这样的高消费场所呢?答案自然不言而喻,不是富商巨贾,便是贪官污吏,总之是拿着工人与百姓的血汗钱来此买乐。这些人如若不知收敛,早晚有一天会被诱惑的漩涡搅得粉身碎骨,身败名裂。而“天上人间”的那些陪侍人员,据说各个都住着豪宅,开着名车。但这奢华的物质生活是用青春与尊严换来的,难道一时的纸醉金迷真比一世的平平淡淡要幸福吗?不久前不是传出“天上人间”的花魁被杀害于自家之中吗?我们是该哀叹红颜薄命,还是该以此告诫那些贪求荣华的女子呢?这些人无法去除心中对“色”的执著,自然无法坦荡面对各种诱惑,自然要为欲海所吞噬。

其实佛家所说的“色”,并不单单是指俗世里的女色,金钱、权位、名望,甚至自己的这身皮囊,都是“色”。修行佛法之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领悟。既然“空”非“不空”,那么“色”也就非“真色”。人之一生何其短暂,何必要让这些虚幻之“色”左右了你的心灵世界呢?只要能够做到“色于心海,不着一痕”,那么诱惑想要扰乱你的本性,不过是蜉蝣撼大树之为。心中无色之时,也就可以洞悉禅道佛法了。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泥污陷沟渠。

大千世界一禅床,皆在心胸

世间本无物,皆因心而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应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句佛偈告诉世人,你眼前所看到的一切,不过皆是由心生衍之物。也就是说,你的心灵世界有什么样的容积,那你面前的红尘世界就是什么样的大小。由此一来,世人见非真身,听非本相,如果始终无法破除心中固守的执念,那么终其一生,你也不过是活在一种假象之中。

“本无一物,何惹尘埃”,也就是说本来就是空无,又何必生出心中的业障呢?悲喜是业障,苦乐是业障,生是业障,死也是业障。所有的业障都是“尘埃”,而这些尘埃之所以搅扰着你的本心,乃是因为本心世界的容积太小,还做不到“无一物”的境界。只要能做到此境界,那么大千世界不过是坐卧的禅床,身边万物不过是禅房的饰品,由此一来心胸自然开阔豁达,万事皆可洞察明悉。

苏东坡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造诣,而且对佛法禅理的兴趣也极为浓厚。在他身上曾有许多与佛禅有关的故事。

某一次,苏东坡听了赵州禅师迎接赵王的故事,心血来潮便要去拜访住在附近的佛印禅师。苏东坡在启程之前先给佛印禅师送去了一封书信,信中嘱咐佛印禅师要像赵州禅师迎接赵王那样,不必出来迎接。

有此嘱托,乃是因为苏东坡自认为已经了解了禅理的妙趣,佛印禅师会以最上乘的礼仪——不接而接,来接他。

但出乎苏东坡意料的是,当他还在船上的时候,就看到佛印禅师已经带领一干弟子站在岸边,静待苏东坡的到来。苏东坡到岸后,一下船便讥讽佛印禅师道:“大师的修为没有赵州禅师洒脱,我嘱托大师不必亲来迎接,可您还是大老远就跑来等我了。”

佛印禅师听完哈哈大笑,然后回了苏东坡一首偈子——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怎似金心无量褶,大千世界一禅床。

这首佛偈的意思是:赵州禅师之所以不迎接赵王,不是因为佛法修为高,而是因为他不谦虚。而你看到我佛印出门接你,可是你真的以为我起床了吗?事实上大千世界就是我的禅床,你此时看到的我,其实还在大千禅床上睡觉呢!在你眼中只知肉眼所见的有形之床才是床,而对我来说,我的床可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大床啊。

苏东坡一下子开悟,赶紧为刚才的无知向佛印禅师赔罪。

佛印禅师不以俗世之床为真床,而以大千世界为己床,尽虚空、遍法界,这才是佛心的至境。其实正如六祖惠能所言,本来无一物,一切皆由心造而已。世人倘若能达此境,那么就没有什么束缚,可以做到洒脱逍遥了。

但是眼下世人,皆认为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才是真,所以越来越目光短浅,越来越注重眼前的利益。他们的心灵世界极为狭隘,容不得过多的人与物,那么自然也就没有思考人生的缝隙,因而一生不仅不会看得通通透透,而且总为业障所困,心灵世界甚至窒息而死。一个没有生机的心灵世界,又怎么可能走出幸福美好的人生道路呢?

就拿一些执迷于房子的人来说,其实眼前的房子只是一些钢筋水泥而已,如果没有了家庭,没有了亲情,那又有何意义可言呢?听过这么一句话:你用一个卧室的钱可以游遍中国,你用一个客厅的钱可以游遍世界。这不正是一种禅境之心吗?“以天为被,以地为床”,虽然不能真正地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但是我们可以以其来观照自己的心灵世界,看一看是不是变得狭小了。如果是,那就需要赶快领悟“大千世界一禅床”的禅理了。

在佛家看来,世间诸色尽皆空无,唯有佛心一颗,才是万物的本源。既然以佛家所讲,大千世界由心而造,那么我们又怎能本末倒置,让心反而为物所困呢?倘若洞悉了这个佛理,那么禅境之门自然向你开启。

……心为万象之本,修佛之人须持初心,不可为象所乱。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3

    圣经故事3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先生终生不做官,不取财,不搞华而不实。对于平凡的世界,他更强调不平凡的人生学问,“这学问不为自己,专为我们中国文化做一点点贡献。”在这位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儒者的真情真性与一份儒家的生命力量。
  • 心经

    心经

    《心经》作为般若经的浓缩本,“缘起性空”是其核心思想,但又进一步从“对外扫相”和“对内破执”两个角度去讲“空”。《心经》是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对外破五蕴身,以“心无挂碍”来破心执。
  • 道家文化常识

    道家文化常识

    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国哲学--道家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发展和演变,突出表现了其在中国对思想、文化及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旨在提升大众的文化修养,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 大愿说净土法门(上册)

    大愿说净土法门(上册)

    本书分为阿弥陀佛睡光明法的观修方法;迎请阿弥陀佛和圣眷属(六偈);念佛就是当下成就般若入不二门;以三生石公案来彰显净土法门的殊胜等内容。
热门推荐
  • 这个世界不属于我

    这个世界不属于我

    世界是残酷的,努力一定会有结果,但是结果未必是甜蜜的,不管怎么样,放手去爱吧,不然你连苦涩也感受不到。
  • 驭血狂潮

    驭血狂潮

    每个人都有血,每个人的血都不同。我能感知到你的血液,我能从血液中读出你的思想。鲜血是我的盔甲,鲜血是我的利剑。血能载我遨游天际,血能助我掌控逝者的身躯。不要试图在我面前躲藏,更不要试图反抗。让你的血,也成为我珍贵收藏中的一部分吧!
  • 准仙人的幸福生活

    准仙人的幸福生活

    悲催男遭遇车祸,灵魂进入“仙界”。跟随师父苦修多年后,冒险重新返回人间。却没想到竟然回到十六岁时。于是他决定重新追求自己未来的校花未婚妻,然后享受这美好的人生。但人生无常,他真的能如愿吗?
  • 万兵神王

    万兵神王

    太古末期,天降神物,万族争夺。人族遭遇围攻,无数人族大能陨落,事关种族存亡之时,人族残余的大能率领人族退至大陆偏僻之地,用生命,布下护族大阵,保佑人族安全。从此,人族没落,开始于偏僻之地休养生息。少年林世界,偶得太古末期天降神物,开启了一场壮大人族、纵横天下的传奇之旅。
  • 少年至尊

    少年至尊

    出身卑微,却不代表不可君临天下!淳朴的乡村少年步入繁华的都市,迫于无奈改变自己。一只神秘的左眼,世间之阴暗面无所遁形。现实的残酷让他化身杀神,无尽的敌人,万千的阴谋,破之!为了兄弟,为了红颜,剑指天下!
  • 遇见最美的你

    遇见最美的你

    池昕是一个吃货少女,虽然母亲恨铁不成钢,她却总是“吃”心不改。一不小心,她得罪了首席少爷夜瑾然,池昕以为他们不会再见面,没想到的是,他们成为了同班同学。他们的战役,这才正式打响·······
  • 自信心 一个微笑的价值

    自信心 一个微笑的价值

    本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积极的心态、一次鼓励、自信是永远的东西、经历过挫折之后、把自信放在身上、思想能走多远、带着自信出发、奋斗使人快乐等。
  • 总裁,我要睡了

    总裁,我要睡了

    婚前:电话里。“总裁,我要睡了!”“不许睡!我想听到你的声音!”“都凌晨两点啦!怒!”总裁意犹未尽,略有失望:“那去睡吧!”婚后:“总裁,我要睡了!”“不许睡!”“可是凌晨两点了,再不睡我就要起皱纹了!”总裁看着对方的黑眼圈,略心疼,“那你睡吧!”“那你倒是下来啦!!!”“你睡你的,我做我的!”“怒啦!”
  • 傲世女王萌萌哒i

    傲世女王萌萌哒i

    “唔,咳咳,可恶,不行了”拥有瀑布般的银发女孩说道,“呵,还想跑么?乖乖投降吧!法力都消失了,没用的废物,组织要你还干嘛?”没错,世界上令人闻风丧胆的最强组织“冷血”。。而她便是组织幕后的青梅竹马。。。。。
  • 花千骨之百年后

    花千骨之百年后

    百年之后,花千骨记起往事,女娲娘娘和冰芝公主来接她,她(花千骨的姐姐)成神尊。霓漫天成了蔓芝公主,(花千骨的妹妹)却不想回忆过往,她和雪芝公主(花千骨)成了好友…………而天使世界却传出黑天使和白天使在五十年前相继失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