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给自卑情结下一个定义,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结。
——阿德勒
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嫉妒和自卑会时常表现在儿童的行为当中。嫉妒和自卑都是儿童心理对外界事物的内心反应。儿童心理的嫉妒表现为人的自私品性,而自卑则表现为人的悲观情绪。我们说,驱除儿童的嫉妒和自卑心理,不仅要儿童的内心强大,懂得正确地认识现实事物,更要从儿童的生活行为中转变这种消极的心理因素。因为有时我们不能改变事实,但我们可以借助行为来改变软弱的心质。
嫉妒是儿童心理常有的表现。嫉妒的范围及其广泛,它包括嫉妒人、嫉妒事、嫉妒物等。而起嫉妒的手段也多种多样,有的挖空心思采用流言蜚语进行恶意中伤,有的付诸手段卑劣的行动。事实上,嫉妒心本身就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会使人在处理问题时完全以自己为中心、情绪化反应强烈、自控力差、缺乏理性,很难对事情的利弊做出恰当的判断。
嫉妒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绪表现。嫉妒之心,人皆有之,即使是儿童也不例外,我们常看到两三岁的儿童看到妈妈抱起别人家的儿童,他就会很快地跑过去,叩叩他的头,或抓他的脚,想把那个儿童支开,并且会立即要求妈妈抱自己。虽说嫉妒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正常情绪反应,但这并不意味着成人可以采取听之任之、放任不管的态度。因为经常的嫉妒反应情绪,会演变为人格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儿童嫉妒过强,也容易受外界的刺激,而产生诸多不良情绪,不仅影响进步,而且对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嫉妒对个人、集体和社会均起着耗损作用,是一种对团结、友爱非常不利的情感。这种缺点如果保留到长大以后,那么儿童就很难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很难在生活中心情舒畅。所以,对于成人而言,要注意纠正儿童的嫉妒心理。
儿童产生嫉妒心理的原因是多样的,有的是在竞争中受挫会导致他对成功者的嫉妒;因老师对他人的褒扬而产生嫉妒;因自己容貌欠美,身材欠佳而对生理条件优越的同学产生嫉妒;或者因自己家境贫寒而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同学产生的嫉妒等。成人要了解儿童嫉妒心产生的原因,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儿童的嫉妒很大程度就是自卑引起的。自卑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自卑的人,往往不切实际地低估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缺陷,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自卑的人,由于对自己各方面的评价都过低,所以,害怕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但又感到自己哪里都不如别人,丧失了实现自我的信心。她总是以别人为参照物罗列理由来说明自己的无知和无能。自卑会使人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丧失前进的动力进而影响人的一生的发展。
儿童在生活中难免遇到失败和挫折,由于儿童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弱,对自己的评价还不客观全面,在困难面前就容易产生自卑。成人应及时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给儿童以指导,帮助儿童克服困难。成人应有意识地丰富儿童的知识,开阔儿童的眼界,提高儿童的能力。为此,成人可以指导儿童多读书,多接触新事物,广交朋友,让儿童觉得自己有知识,有能力,从而消除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