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说欣赏
梁多云
小说是一种叙述性的文学体裁。它运用文学语言,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从而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和再现社会生活。
小说也是最大众化的文学体裁,读者拥有量最多,作用于人们精神生活最丰富、最深刻。世上有终生未进过剧院看戏的人,有读不懂一首诗歌的人,也有不知道散文为何物的人,却很难找出一生未听过故事的人,而故事则被看作是小说的胚胎或最基本的要素。小说的巨大影响“超过了一切其他种类的文学,独赢得社会的垂青”(别林斯基)。
而且小说的具体形态丰富多样,运用起来有相当大的灵活度。因其如此,在谈小说欣赏的时候,很难从中概括出一般的模式。作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运用有关文艺理论知识,根据学生的特点,摸索出了一种最一般的较为实用的欣赏方法。
一、小说的要素
1.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通过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社会矛盾的本质,寄寓作者的审美理念。小说不同于抒情诗或散文,不只捕捉人物瞬间的心理情感;不同于叙事诗或散文,不光简约描写人物在事件中的行为;也不同于戏剧、影视文学,不只通过对话和动作来刻画人物。它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人物刻画。例如:可以通过人物对话、行动、外貌和心理活动细致刻画人物性格;通过意识流动揭示心灵奥秘;通过想象、虚构来揭示人物性格的发展和表现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等等。所以,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比其他任何文章都显得充分、细致和自由。正如英国作家福克斯指出的那样,任何一种文学样式“也不能像小说这样圆满地表现个别男女或小孩子的全部生活”。
2.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
绝大多数叙事文学都有情节,只是叙事诗的情节较单纯集中,叙事散文的情节多是片段的,剧本的情节则往往突出主干。小说的情节是复杂、连贯的,它是由一系列能够展示人物及环境关系的事件、细节组成的,人物思想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情节的铺叙和展开。小说的情节越完整、复杂,人物的思想性格就越能得到全面细致的表现。小说情节的曲折离奇、惊心动魄,往往能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而小说主人公为追求美好理想而进行的艰苦斗争,在人生道路上的兴衰际遇、悲欢离合,可以使读者深深感动,激起他们的同情和共鸣,有时还会对社会发展变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小说的情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其一是表层——生活事件的演变过程。曲折生动的情节更能吸引读者,以至于淡化对人物本身的注意。我国传统小说和读者的审美习惯都偏重于情节的表现和欣赏。
其二是内层——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纠葛,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关系的变化是同一过程。
其三是深层——隐含于人际关系变化之中的人物的内心活动。《老人与海》的主人公与大自然的冲突中,支撑主人公抗击风浪、力搏鲨群的力量分明是令人敬佩的“海明威式的硬汉子精神”。
3.真实具体的典型环境
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在人物性格的内在逻辑和命运的必然性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人物关系就是人物之间的直接交往,这是“小环境”,它的作用较直接;社会背景是指人物所处的生活地位、历史时代、文化传统等宏观的社会环境,这是“大环境”,它的作用更深远。两重环境的统一便成为特定的典型环境。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行为、命运、结局都是由环境决定的。例如《水浒传》中林冲的性格,就由于境遇的不断变化(具体表现在高俅等人对其迫害的不断加深),从一个安分守己、屈从隐忍的人最终转变为一个果敢刚烈的人物;莫泊桑《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由年轻貌美、爱慕虚荣变为年老色衰、注重实际,也是环境变化使然;而《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无不处于特定的环境中,宝玉的怡红院、黛玉的潇湘馆、宝钗的蘅芜院、探春的秋爽斋,其中的陈设和周围的环境均与个人的性格特征相吻合,它们相互之间是决不能调换的。
二、小说的类型
小说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样化的类型。人们划分的标准不同、看待的角度不同,它的类型也不同。通常从以下几方面作大致的区分:
首先,依据小说篇幅的不同,可以将小说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需要说明的是,篇幅的不同,不仅指字数多少这一形式上的东西,更主要的是指处理题材的角度和表现方式这一小说文体的审美形式和审美特征。小说并没有一个精确的、固定不变的数字来严格区分类型,即以篇幅划分小说类型是相对的,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小说有人称它为中篇,有人或许称它为短篇的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每类小说的篇幅是随意性的,它有着应该遵循的共通原则,即短则精练、长则细腻。所以,《红楼梦》、《水浒传》、《飘》、《简·爱》等都是百万字以上的长篇巨著,但人们不嫌其拖沓,而鲁迅、欧·亨利、莫泊桑、契诃夫的精粹短篇,人们也不厌其简略,无论短长,均有章法。
其次,按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小说又可以分为历史小说和现代小说。现代小说指以现当代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如老舍的《骆驼祥子》、钱钟书的《围城》、池莉的《来来往往》等,这类小说,我们读起来有一种熟悉、亲切感,易于接受认同;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小说,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姚雪垠的《李自成》、二月河的《雍正皇帝》等,读者阅读时既可以增强对一个遥远时代的了解,又能以古鉴今。
此外,人们根据语体的不同,还可将小说分为白话小说和文言小说;根据作家反映生活的形态方式、塑造形象手法的不同,将小说分为现实主义小说和浪漫主义小说;按美学追求可分为严肃小说与武侠、言情等通俗小说等。
三、小说的鉴赏
了解了小说的要素、分类的基本知识后,还只是作了鉴赏小说的理论上的初步准备。在实际欣赏小说的时候,读者不仅要带着有关小说的理论知识进入作品,更会把自己的阅历、学识、个性、情感、态度参与其中。所以,面对同一部作品,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会完全相同的,但这并不等于说鉴赏小说没有一个大致的规律可循,我们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描写手法诸方面去把握具体小说文本。
1.鉴赏小说,首先必须抓住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在整个感性世界里,人是最高等的存在物,所以人的性格是我们能感到的世界上最高的美。”那些逼真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往往有感染读者的强大的艺术力量。因此,读《三国演义》你会被诸葛亮的智慧才能所折服,也会为他“出师未捷身先死”而叹惋;读《茶花女》你会为玛格丽特的不幸遭遇一洒同情之泪。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性格,优秀的小说往往会塑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典型形象。恩格斯曾指出:“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个性是形象的生命,也是此形象与彼形象相区别的关键,因此,我们在对小说人物进行鉴赏时应采取现实主义典型化原理,主要是:
(1)人物性格的独特性,这是人物性格最重要的品质。“千人一面”是由于缺乏独特性而生成的“文学癌症”。清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有一段著名评论:“《水浒》所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写出一个人物独特的心理、行为和语言很难,写出一组个性迥异的人物就更难,若要写出性格相近又同中见异最难。金圣叹在评论《水浒》中一组以粗鲁著称的人物时曾精确地指出了他们的区别: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勒,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处说。像金圣叹这样一针见血指出了人物性格的特殊性,才能领略到性格的美感力量。
(2)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这是人物性格的另一品质。人物的性格应是多侧面、多角度、不同层次的复杂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正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他是一个集雄才大略和奸诈凶残于一身的形象,既有能臣之奸,又有奸雄之“能”。小说既写出他令人爱慕处、痛恨处、佩服处,又写出他的机警处、奸诈处、狠毒处、豪迈处、风雅处,写出他是一个独绝千古的“这一个”,以致今天对他的评价还分歧不断、争论不休。
(3)人物性格的完整性,这是人物性格的第三个重要品质。完整性是指复杂的性格因素、性格侧面有主次地统一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性格复杂性是强调矛盾对立的一面,完整性则强调对立的统一和均衡以及不同阶段的前后和谐。特别是在长篇小说中,人物性格要在特定情况下沿性格的内在逻辑发生变化,性格的前后矛盾将损伤小说的真实性。例如:张飞性格的主导因素是莽撞粗鲁,可在长坂桥头,却粗中有细,巧布疑兵。吓退敌人之后的拆桥撤退,又暴露了他兵力不足、无力抵抗的弱点。如果敌人修桥追击,张飞难逃一败。在这里粗人办细事,可又没有细到家,毕竟还是粗。但粗中有细、细中见粗的举动恰恰使粗细两个侧面都得以表现,并最终维护了粗的主导地位,显得真实可信。
当然,我们在把握人物形象时,除了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外,还要“听其言,观其行”,即咀嚼人物的语言,考察人物的行为,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2.鉴赏小说时要注意把握作品的情节和结构
情节是小说中描写和展示出来的人物之间、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具有联系性的生活场景或事件。如鲁迅的《阿Q正传》写阿Q神往革命、去静修庵、盘辫子、精神胜利法、恋爱悲剧、押赴刑场,并从中展现阿Q与赵太爷、赵秀才、假洋鬼子、老尼姑、吴妈这些未庄人物的交往、纠葛、矛盾,这一系列具体的事件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就构成了小说的情节,它同时也是主人公阿Q的性格发展史。托尔斯泰在《什么是小说》中说:“情节是一把能揭开某种社会矛盾的钥匙,这就是它的实质。作家专心致志地去获取它——得到了这只美丽的小鸟,这就是幸运的收获。”
在鉴赏小说时,对情节的分析评判也有几个原则:
首先,要把握情节和人物的关系。情节的设置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按照作品的主题思想的要求和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来安排和提炼的。相信凡是看过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的读者,都不会忘记主人公挺着长矛冲向风车的可笑场面,这一情节对作者创作的初衷——讽刺当时盛行的骑士文学与塑造一个悲喜杂糅、滑稽和崇高混合的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而读过《儒林外史》的读者,也会对因灯盏里燃着两根灯芯而迟迟不肯咽气的吝啬鬼严监生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
其次,情节要生动。合乎逻辑又超常态的生动情节,会产生出人意料的悬念,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表现力。如莫泊桑的《项链》,从小说的故事情节来看,借项链是情节的开端,丢失项链是情节的发展,也是主人公灾难的起点,购项链、还项链深了一步,十年艰辛,还清债务,又深了一步,灾难的顶点和小说的高潮是在她碰到女友,知道是假项链的那一刻。小说本来应有结局,但作者戛然而止,结局如何,只字不提。整篇小说跌宕起伏,将情节的生动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情节的复杂性。高尔基有句名言:“形象几乎永远大于思想。”意思是指形象客观上所蕴涵的思想要比“主题”和作家的思想更丰富,单纯归纳主题不能真正理解小说的意蕴。
3.鉴赏小说,还应注意作品表达的主要思想观点,亦即作品的主题
这就需要从文学作品的描述表面深入到作品内在的意蕴中去。主题可以是直露、明确、单一的,也可以是含蓄、复杂、多义的。后一种小说的主题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像曹雪芹的《红楼梦》、施耐庵的《水浒传》,人们对其主题的认识就见仁见智。鲁迅先生在评论《红楼梦》的主题时就曾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鉴赏这样的作品,就需要读者全面把握作品的精髓,透过表象能触摸实质,这也是对读者更高一层的要求。
4.鉴赏小说,不能忽视小说的描写艺术
从小说表达方式方面看,情节的表现主要是通过描写,叙述的作用是次要的。欣赏小说的描写艺术主要包括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对话描写、环境描写等。
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对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引导读者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重要作用。莫泊桑的《项链》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慕享乐、爱虚荣。为了刻画她的这种性格,小说有的地方采用直接描述的方法来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物的心理。如小说开篇的七个“梦想”,揭示了玛蒂尔德对上层社会的痴迷向往已达到了狂乱的程度,而对现实的不满,又几乎使她处于绝望的状态。正是这样的心理特征,才使她一心寻找跻身上层的机会,这就为她日后悲剧的产生作了铺垫。
人物的行为包括言语和动作两部分,因此,小说中的行为描写,特别是语言的表现,与心理描写共同构成了人物塑造的内外两个侧面。常言道:“言为心声。”语言可以看作是一面展示人物性格的镜子,故优秀小说的人物语言是个性化、形象化的。鲁迅先生曾说好的作品“如果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个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他认为《水浒传》许多地方可“由说话看出说话人来”。例如书中写了柴进、鲁智深、李逵三人初次见宋江时的话语,虽都表现出三人对宋江的仰慕和亲切之情,但柴进文绉绉的句子符合他的贵族身份,鲁智深是出家人口吻,李逵则是粗鲁、憨直的腔调。
动作描写是行为描写的另一方面,除了个性化的要求外,动作描写还应准确、传神、真实并有助于人物心理的表现。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因为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行为、命运、结局都是由环境决定的,因此,环境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如茅盾的《子夜》、鲁迅的《祝福》对社会环境的描述,有利于刻画吴荪甫、祥林嫂的形象;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铁凝的《哦,香雪》中对海洋和山村夜晚自然环境的描述,同样是桑提亚哥、香雪形象刻画中必不可少的一笔。
文学欣赏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活动,欣赏小说同样也是一个审美认知的过程,它以感性为主又离不开理性,以愉悦性为主又有功利性。欣赏小说或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学作品时,读者兼具接受者和欣赏者双重角色,对于同一部作品,由于鉴赏者的生活立场、思想态度和审美情趣不同,文化背景、心理特点、生活环境、学问修养的差异,对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的理解也会存在着千差万别,这也是为什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原因。对于小说的欣赏,我们也不能要求千篇一律,而应在把握作品主题和形象本质的大前提下,允许并提倡个体审美倾向和情趣的多元性。
小说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
——如何欣赏小说宋庆民
好的小说对读者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令读者废寝忘食,希望一口气就把厚厚的一大本巨著看完。俗话说:“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阅读小说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也是如此。到底小说有什么魅力,能让读者到了如此忘我的境界呢?
人在现实的世界里,常常遇到挫败、失落、不满足,小说的想象世界,成了最好的逃避的处所,至少可以暂时填补心灵的空虚、无助和无奈。小说所描写的人生,并不是现实生活的记录,而是经过加工、包装、美化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是想象的人生,是读者在现实人生得不到满足,而在小说中得到补偿、得到快慰、得到满足的虚幻人生。
小说的功能很多,它是人们认识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一条途径。一篇好的小说,不仅为读者带来一段美好愉快的时光,它还有很多的好处,教育群众,增进知识,是其一,对个人道德的升华、情感的净化、美育的培养,也有很大的作用。
小说的美,有文字的美,有故事的美,有情境的美。小说描摹真实的生活,但是并不等同真实的生活,是“似真”而“非真”,是小说家经过选择的真实,是小说家创造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小说家把生活真实转化为艺术的真实之后,才能在读者的想象世界里,创造出一个比生活的真实更具特色、更有魅力、更为新鲜的崭新世界,从而令读者向往追求、着迷忘返。
人物、情节、场面、主题、语言,是小说构成的五大要素,小说的创作要依循这五大要素,小说的欣赏和批评也是以这五大要素为依据。我们经常说:“会看小说的看人物,不会看小说的看故事。”人物是小说形象的主体,在小说里,一切的情节、场面、景物、气氛,都和人物角色有关系,不能孤立存在,作者的感情、思想,也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来表现的,一篇好的小说,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就是鲜明、独特、生动的人物形象。人物不仅是小说构成的要素之一,更是小说艺术形象的主体,一篇小说的成败,人物的塑造、刻画,是最大的关键。
既然小说创作是以人物为中心,小说的欣赏,主要的兴趣当然也要摆在小说人物的身上。成功的小说人物,一定有鲜明活泼、独特典型的个性,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令读者印象深刻,回味无穷。我们如何欣赏小说的人物呢?整体来讲,小说人物的塑造,不外乎是直接表现与间接表现两种类型。
直接表现,就是作者对人物的思想倾向与性格特征进行直接评论,甚至明确地解释人物动机;间接表现,即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为过程来暗示,犹如戏剧演出一样,让观众在人物自身动作的展览中获得某种启示。
一般而言,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以间接表现为主,但直接表现在小说中也是不可少的,它对揭示人物的思想与性格,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读者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中来把握人物,同时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从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并且从多方面的角度去观照人物,譬如鲁迅的《阿Q正传》,一般人都认为鲁迅笔下的阿Q这个人物,是旧社会贫穷落后的农民的典型,可是阿Q这个鲜明而又复杂的人物形象,实在不能只用单一的角度去理解,而应该从社会学、哲学、政治学,以及近代历史等多元的观点去思考。
情节是人物运动的形式。有人物就有情节,情节是小说中人物之间矛盾、冲突,以及爱恨情愁的层层关系的发展过程。除了人物的心理和情绪的变化之外,曲折的情节也是小说吸引读者的地方。
如果小说只是在说故事,这个故事一定要波澜起伏,要有很多的变化,很多的悬疑,很多的冲突,很强的张力。读者欣赏小说的情节,首先,要找出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一般而言,小说情节的发展,从开始到结束,一定有一条主轴贯穿全部,整个故事的进行,应该都是围绕这条主轴的。当然,除了主轴,有时还有副线,交织穿插、错综复杂,才能令读者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有如进入大观园。其次,由事见人,看情节的发展如何与人物的塑造配合。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应该是一致的,而且互相依存,人物关系所造成的矛盾、冲突,就是小说情节的高潮,情节的发展变化,同时彰显人物性格和心理的特性。第三,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分析情节对主题意识的影响。小说的情节是由若干场面构成的,场面又分成若干细节,仔细分析场面和细节,才能充分掌握情节的变化,也才能窥见小说的主题意识。第四,剖解技巧,欣赏作者在情节结构的用心、匠心。小说的情节发展,是否能够扣人心弦,就看作者如何精心设计生活中的偶然事件,来增强作品的故事性、戏剧性,使情节布局曲折变化。“文如看山不喜平”,小说的故事张力,当然也是来自作者的巧思,欲擒故纵,横生枝节,制造悬疑,不到最后一段,不知结局如何。
场面是小说人物的舞台。作家对场面的描写,可以用客观的讲述法,由作者直接对场面描述的方法,也可以用人物导游法,小说中的各种场面,不是由作者直接客观的描述,而是由小说里的人物说出其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带有主观的情感色彩。场面的描述,最能烘托人物的心情和心理活动,场面的气氛和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情感思想相一致,叫做正衬,反之,则为反衬。《红楼梦》中,林黛玉惨死在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的喜乐声中,这就是反衬。以乐景写哀情,益添戚伤。
欣赏小说中的场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即探索、分析场面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场面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场面对小说氛围的塑造、场面对小说情节的推动。写景、状物,并非只是对人物、事件作陪衬、烘托,小说的场面与小说的人物,有紧密的关系,特定的场面可使人物产生某种相应的行为,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场面的渲染、制造和加强,才能蔚成特有的小说氛围,进而揣摩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主题在小说中起着统帅的作用,好比是人的灵魂,如果不能把握主题,就无法驾驭小说的人物和情节,我们读一篇小说,并不只是读一则故事,而会好奇地探问作者的意图,这篇小说的主旨是什么?小说中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对话、个性等的安排,都是要配合主题,由主题统摄决定。主题是小说的中心思想,小说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面、每一个人物,都和主题有密切的关联。主题在小说中的地位,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主题是小说的核心,读者如何欣赏小说的主题呢?一是从作者背景看主题,二是从人物塑造看主题,三是从情节发展看主题,四是从语言特色看主题。小说的主题是小说家的写作动机和目的,是小说家情感、思想的反映,是小说家人生遭遇、人生理想的间接写照。而小说人物的塑造以及情节的安排,都是围绕着主题而发挥,主题透过情节的发展呈现出来,主题透过人物的塑造凸显出来。小说的语言是冷漠的或是热情的,是偏激的或是端庄的,是喜乐的或是哀伤的,是理性的或是冲动的,是嘲讽的或是悲悯的……都可以看出作者的企图,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是爱或是恨,是愤怒或是慈善,从语言的特色,就可以探索出端倪。
语言是小说艺术的载体。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中有:
“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文学是由什么要素构成的呢?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类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
小说是属于语言的艺术,语言是小说借以塑造形象的必要手段。小说的语言,主要分为叙述人的语言和小说人物的语言。作者叙述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描绘人物在场面中的活动和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思维起伏等,这一类的语言,称为叙述人的语言,常是作者客观的以旁观者的立场说话。小说人物的语言,则指小说中人物的对话和人物内心的独白。
小说语言之美,在于作者对生活的逼真摹写,令读者置身其中,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仿佛亲临其境。小说语言的生动、优雅与准确,凸显了小说人物的形象,也使情节的发展变得合情合理,而且十分具体。就小说而言,语言贵在能与内容结合,只有当作品的语言能够充分表现它所描绘的生活场景、生活面貌、人生百态时,它才称得上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读者欣赏小说的语言,应该注意欣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以及对叙述语言的具体分析,仔细推敲叙述语言的概括、简洁和传神的特点。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自己观察人生的角度,有自己特殊的语言习惯,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我们从作品的语言,就能非常具体地了解每一个作者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