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525800000018

第18章 小说欣赏方法

“导言”

在各式文学作品中,最普及最流行的体裁要算小说了。别林斯基曾说过:什么书最被人爱读和争购?乃是小说。

小说被人们称为“生活的教科书”,是与诗歌、戏剧、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在中国古代,小说家虽然自成一家,但被视为不入流者。至民国,胡适说:“吾惟以施耐庵、曹雪芹、吴趼人为文学正宗。”他把这些作家所著的小说再加上《西游记》、《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誉为“吾国第一等小说”。胡适提出白话文学是文学的正宗、白话小说是文学的正宗,为小说确立了正宗的地位。

小说具有人物形象的魅力美。任何一部(篇)优秀的小说,都有着源自生活且又令人难忘的典型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都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特征,有着普遍而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震撼人心的魅力美。

小说具有故事情节的构思美。小说里不同的叙事方式往往影响作品情节的构思与安排,使小说呈现不同的风采。小说的故事情节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作者利用精巧的构思使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曲折跌宕、扣人心弦,小说的构思之美使人物形象的多姿多彩得以充分而具体地展现。

小说具有环境描写的意境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是构建作品意境的重要因素。小说的环境渲染出人物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特殊的氛围,使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活动都笼罩在一种特有的意境中,这样的意境又蕴涵着作者的情感体验。借助美的意境,读者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触及作品的主题。

晚清曼殊的《小说丛话》说:“欲觇一国之风俗,及国民之程度,与夫社会风潮之所趋,莫雄于小说。盖小说者,乃民族最精确、最公平之调查录也。”仅凭自己的双眼和洞察力是无法全然了解这个世界的,而读小说可以弥补因为自身阅历不足所造成的人生经历方面的缺陷。小说里的世界能给人们更多的更丰富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震撼人们的心灵,同时又引起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观照与思考。王朔说:“我的情感发育是通过小说完成的,那使我接触到了另一个世界,在一个个瞬间超越了平凡的生活。”

一、案例引入

小说阅读独腿人生

罗伟章

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别墅是为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此与世俗的闹市区总保持一段距离。我没有私车,只得乘公交车去。下车之后,要到朋友的别墅,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四十分钟。眼看约定的时间就要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三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五元。”车夫说。我当然不会坐,可四周就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开导我说:“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六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五元再加一元,就是三元的两倍,这个账我同样会算。我举目张望,希望能再有一辆三轮车来。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三元。”这样,我高高兴兴地坐了上去。

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五元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三元呢。”他说:“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三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当然我还是收你三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地看了看他。他穿着这座城市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五十岁以上的年纪。

车行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太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且,车轮不是向前滑行,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得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

他失去的是右腿。一截黄黄的裤管,挽着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夫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着。他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

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我觉得我很不人道,甚至卑鄙。我刚三十出头,有一百三十多斤的体重,体魄强壮,而他比我大二十多岁,身体精瘦,且只有一条腿,从他的左腿并不肥大的裤管随风飘动的情形,我猜想他唯一的好腿一定瘦得可怜。然而,我却大模大样地坐在车上,让他用独腿带我前行。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胸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倔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蹿,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我在为他高兴,并暗暗受着鼓舞。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后面,把坡扔在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呀!”

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呀!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

我问怎么走这么远?

他说:“有两个韩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情感。

车夫又说:“下了车,那两个韩国人流了眼泪,说的什么话我不懂,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说我是孬种。”

不由自主地,我又看着他的那条断腿。我很想打听一下他的那条腿是怎么失去的,可终于没有问。事实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他虽然断了一条腿,但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这就足够。我想,如果那条断腿也有在天之灵,它一定会为它的左腿兄弟感到骄傲,一定会为它的主人感到自豪。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来吧。”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五元钱。

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两元钱。

我正要离去时,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本来应该把你送进门的,可那是一幢高级别墅,往别墅里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车……我怕被你朋友看见……”

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

朋友果然在大门边等我。他望着远去的车夫说:“你为什么不让他送进来?那些可恶的家伙总是骗一个是一个!你太老实了。”

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

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质疑问难

1.小说写了“车夫”的几件事?“我”的思想有什么变化?

2.作者是如何刻画“车夫”的?

3.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解疑欣赏

1.作者写了“车夫”的几件事:车夫为人诚恳、关心他人,他耐心地向“我”解释车价,介绍乘车路线;他不怕困难,身残志坚,坚持自食其力,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积极地与命运抗争;他在外国人面前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他讲求信誉,自尊自爱,坚持只收3元钱;他为人善良,处处为他人着想,在离别墅百十米处叫“我”下车,为“我”顾全面子。面对车夫,“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担心车夫的敲诈→同情车夫的不幸→尊重车夫的坚韧→敬仰车夫的高尚。

2.作者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来刻画“车夫”这个人物形象。“车夫黝黑的后颈高高绷起一股筋来”、“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外貌描写表现车夫与命运抗争的坚强品质。“头使劲地向前蹿”,动作描写表现车夫的坚强品质。“车子遇到坡度,便倔强地不肯向前行”、“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运用拟人手法,侧面表现车夫拉车的艰难和坚强的性格。“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通过“我”的心理描写,侧面表现车夫的坚强品质。

3.通过塑造“车夫”这一人物形象,作者赞颂了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弘扬了讲求诚信、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表达了作者对当今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心,也含蓄地批评了社会上漠视甚至歧视弱势群体的人或行为。总结概括在阅读和欣赏小说的时候,要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把握鲜活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体味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鉴赏具体生动的环境描写,深入挖掘作品主题,品味小说的艺术特色。阅读和欣赏小说时,读者要与小说产生审美情感交流,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在小说中的情形,将自己的感情投射于小说,并结合着自己的经历、知识、修养去鉴赏,与作者共同完成小说的创造,进行小说欣赏中的二次创作。

那么,如何欣赏小说呢?

二、小说欣赏方法

(一)了解要素,整体把握

1.理清故事情节。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对故事情节的完整叙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由于事件的复杂性,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例如:

木笛

赵恺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有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答:“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眼中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也一身雪白,手中也擎着一根燃烧的红烛。

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木笛》记叙了才华横溢的木笛手朱丹到乐团参加终试时,因为当日正值“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他拒绝吹奏欢乐的乐曲而被取消考试的资格,后来又被破格录取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感人。文章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为背景,以“进入终试→拒绝吹奏欢乐的乐曲,被取消资格→纪念碑前吹奏悲乐,被破格录取”为线索,表现了木笛手朱丹的爱国情怀。朱丹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这主要表现在:(1)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2)从纪念碑前的吹奏可以看出他具有很高的音乐才华,大师的高度称赞和最终被录取也证明这一点。同时他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他宁可落选也不愿吹奏欢乐曲;他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由线索贯穿起来的,所以阅读鉴赏小说要理清线索。如莫泊桑的《项链》就是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全文以“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组成全文的故事情节;又如《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一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依次介绍了林黛玉进贾府拜见贾母、初见王熙凤、拜见两位舅母、宝黛相会等情节。

大多数小说全文只有一条线索,而有的小说则由两条线索组成。如鲁迅的小说《药》就有明、暗两条线索,以华家的故事为明线、以夏家的故事为暗线组织材料,展开故事情节。明线按故事情节发展依次写了华老栓买“药”→华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华大妈上坟四个部分;暗线则依次写了夏瑜就义→夏瑜的血被吃→茶客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四个部分。

2.分析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形象。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性格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分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林黛玉进贾府(节选)

曹雪芹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珮;身上穿着镂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红楼梦》中王熙凤这个艺术形象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红楼梦》问世以来,对王熙凤的评语也是非常多的,有人认为她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有人把她叫做“女曹操”,也有人称之为“胭脂虎”。人们“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

在本回中,王熙凤精彩亮相,作者对她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

侧面描写:黛玉刚进贾府,正和贾母等谈论着自己的体弱多病和吃药等事,“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作者正面描写王熙凤之前,通过黛玉的感受侧面描写了王熙凤的泼辣和贾母对她的宠爱。

肖像描写:写服饰,先概括通体的形象,再作铺张的描写,从头饰、裙饰和服装三方面,描写她的华贵奢华、珠光宝气。写容貌,细致入微,出神入化。三角眼,吊梢眉,美丽的容貌隐藏着刁钻和狡黠,虽春风满面但隐含着威势,显示出她身份的不凡和地位的重要。

语言描写:“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既赞美了黛玉,又把三春放在了合理的位置,迎合了贾母,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她说话新鲜、得体、动人,字字句句都讨贾母欢心。她回王夫人的话,充分表现了她的果断能干。

动作描写:“说着,便用帕拭泪”、“又忙携黛玉之手”,表现了她的机变逢迎。

王熙凤一出场,一个善解人意、巧于逢迎、乖巧机灵、办事井然、处世圆滑、深得荣国府掌权者喜爱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1.人物描写的方法

(1)从描写的内容分: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5)神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6)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服饰及心理活动等细小环节或细微事件的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分:

1)正面描写:也就是直接描写。

2)侧面描写:也就是间接描写。

2.鉴赏人物形象的几个切入点

(1)从人物描写切入。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从肖像、神态,典型的动作、行为,个性化的语言,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中折射出来,因此,通过分析作者对人物的各种描写,能够发掘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2)从分析故事情节切入。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要学会在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中把握住人物在诸多矛盾冲突中的动作、内心动机,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

(3)从分析环境角度切入。小说的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时也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环境是小说存在的背景,为小说提供空间和时间范围,也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场所。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社会环境中的复合因素,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善于从人物在社会环境中的走向解读人物的思想性格。

3.体味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小说三要素之一。但是许多人在阅读小说时往往只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尤其是引人入胜的情节)感兴趣,而忽视了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一点实际上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物都是生存、生活在一定的时空里的,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特定的场所,人物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形成其独具的性格特点。因此,弄清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于准确理解作品内容、正确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些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的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街上异常的清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叮叮当当。拉车的人们,明知不活动便没有饭吃,也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拉出车来,而来到街上看看,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那些拉着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的走。每一口井台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便和驴马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在地上,永不起来。

这是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的片断,这段环境描写抓住景物在烈日下的特征,调动多种感官,分别写了街上的柳树、马路、便道上的尘土灰沙、狗、骡马、小贩、柏油路、铺户门前的铜牌、车夫,从侧面描写烈日,表现了天气的炎热、干燥、憋闷。作者写烈日,突出天气酷热,烘托了祥子的心理和性格,提示了他的痛苦生活遭遇,为下文祥子在酷暑下受煎熬作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段环境描写准确、细致、传神,使读者如临其境。作者在描写环境的同时,不忘描写人的活动,使景物为烘托人物服务。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达到刻画人物形象的目的,揭示了祥子这类人在恶劣生存环境中的悲苦命运。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管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都有一定的作用。一般说来,环境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

一、烘托人物心情。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对于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两处景物描写:一处是“轮船在一片平静的像大理石桌面的大海上向前驶去”,此处景物描写烘托出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岛游玩的愉快兴奋的心情;另一处是“不远处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仿佛从海里钻了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紫色的阴影”则烘托了人物心情的阴郁,表明于勒的再次出现已经成了菲利普夫妇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对于勒由热切的盼望变成心里的阴霾噩梦,有力地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唯钱是亲的势力嘴脸。

二、渲染故事气氛。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能够渲染故事气氛,营造一定的氛围。如小说《故乡》中开头的景物描写便给我们渲染了一种悲凉凄切的气氛,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写作此文时心情的凝重。

三、推动情节发展。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也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如小说《最后一课》中前后两次写到普鲁士兵的军号声,既点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也推动着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使得故事情节完整。如果没有前面的“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的铺垫,就没有后面的“普鲁士兵的军号声响了,最后一课结束了”的高潮的到来。

四、突出小说主题。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也能突出小说主题,点明作品的意旨。如小说《最后一课》中描写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所见的景象,正反映了他无忧无虑、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为以后小弗朗士思想感情的转变作了铺垫,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小说爱国主义的主题。

五、交代时代背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常常会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如《最后一课》开头写道:“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其中“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点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被迫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普鲁士,因此法国的土地上才有“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二)品读作品,挖掘主题

主题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1.了解写作背景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要正确理解小说主题,有必要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背景。小说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现。因此,我们在理解小说主题时,必须“知人论世”,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熟悉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雄辩症

王蒙

一位医生介绍他在门诊中接触的一位雄辩症病人。

医生说:“请坐。”

病人说:“为什么要坐呢?难道你要剥夺我的不坐权吗?”

医生无可奈何,倒了一杯水,说:“请喝水吧。”

病人说:“这样谈问题是片面的,因而是荒谬的,并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喝。例如你如果在水里掺上氰化钾,就绝对不能喝。”

医生说:“我这里并没有放毒药嘛。你放心!”

病人说:“谁说你放了毒药了呢?难道我诬告你放了毒药?难道检察院起诉书上说你放了毒药?我没说你放毒药,而你说我说你放了毒药,你这才是放了比毒药还毒的毒药!”

医生毫无办法,便叹了口气,换一个话题说:“今天天气不错。”

病人说:“纯粹胡说八道!你这里天气不错,并不等于全世界在今天都是好天气。例如北极,今天天气就很坏,刮着大风,漫漫长夜,冰山正在撞击……”

医生忍不住反驳说:“我们这里并不是北极嘛。”

病人说:“但你不应该否认北极的存在。你否认北极的存在,就是歪曲事实真相,就是别有用心。”

医生说:“你走吧。”

病人说:“你无权命令我走。你这是医院,不是公安机关,你不可能逮捕我,你不可能枪毙我。”

……

经过多方调查,才知道病人当年参加过“梁效”的写作班子,估计可能是一种后遗症。

要欣赏这篇小说,首先需要对小说创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小说中的“梁效”,即“两校”的谐音,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批林批孔”运动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笔名。1973年10月,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成立“批林批孔研究小组”,1974年人员调整后定名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以“梁效”等为笔名。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摧毁后,“梁效”也随即退出历史舞台。王蒙的《雄辩症》高度形象化、典型化地塑造了“文化大革命”中那些以“梁效”为代表的理论家们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讽刺了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无理搅三分的表现,通过人物话语与人物使用语言的语境的反差、人物对语用策略的违反来暴露“文化大革命”的“后遗症”,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2.理解题目含义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包含诸多信息:(1)点明中心,如《高等教育》;(2)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如《冰冻百合》、《六个馒头》等;(3)题目是小说的线索,如《唐家寺的雨伞》等;(4)题目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鲁迅的《孔乙己》等;(5)题目是小说的主要内容,如《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等。题目犹如窗户,为我们指引了通向小说主题的快速通道。认真审视题目,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例如:

汤学春

徒儿功成,拜别师父下山。

师父送至山门。

风雨凄迷,山色空濛。

山风拂动师傅银髯,撩起师父衣带。师父走了,就如山间一片飘零的黄叶。

这是师父的最后一个徒儿,师父再也不会收徒了。师父潜心武功绝技“天罡刀法”的修炼,终身不娶,因而没有子嗣,以后就只有师父一个人孤守寒山了。这也是师父一生中最疼爱的一个徒儿,聪明好学,伶俐精明,平日饮食起居待师父如同亲父。师父于是把毕生心血全都传给了他。此时此刻,师父望着徒儿踽踽而行的背影,心想以后他立足江湖,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因而孤寒凄苦的同时,心中也就有了欣慰。

可是,就在这时候,徒儿回首了。

师父一怔。

徒儿不该回首,这是武林中的规矩。徒儿回首意味着他对师父还有所求。可是,这位风烛残年的师父已经一无所有了。

是师徒情分实在难分难舍吗?

师父想到这层,心中不快:似这等儿女情长,今后怎生成得大器?却又一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何况自己待他如同亲生,这孩子怎能丢舍得下也是人之常情。这么想着,又见那凄雾冷雨,徒儿可还是光着个脑袋呢!于是一阵心疼,慌忙回身找了把雨伞,给徒儿送去。

徒儿在前面断崖边的青石板小道上跪下了。

师父热泪盈眶,慌忙上前伸出双手,欲将徒儿扶起。

却是扶不起。

师父愕然。

一会儿心里明白了,师父好容易冷静下来,说:“天罡刀法乃我平生绝技,于今你已经得到了,可以无敌于天下了,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徒儿拜磕在地,说:“师傅曾教我,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徒儿想这天罡刀法总有解法,望师父教我。”

师父说:“刀法乃精、气、神所致,实在五行之外。”

“谢师父。”徒儿起来,拱手。然后背转身去,却是不走。横在小道上,如一截树桩。

“师父,天罡刀法就算无敌于天下,若是师父另传他人,徒儿与他也只是个平手。”

师父长叹,说:“为师已是风烛残年,你是我最后一个徒弟,这话可不是今天说的啊!”

“别怨徒儿放心不下。”徒儿说着,别过脸拿眼睛向小道一边的断崖斜斜,“师父从这儿跳下去,就算说了真话。”

断崖万丈,但见崖边烟雾缭绕。

师父心中打个寒噤,随即哈哈大笑。

师父说:“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

徒儿想,他的刀法已经炉火纯青,这一点他自己心里绝对有把握;师父笑,说明这刀法果然有解。

“求师父指点。”徒儿又跪下了。

师傅把撑着的伞收拢,一边说:“何必如此多礼,起来吧。”

待徒儿起来,师父将那伞伸到他面前说:“你未必一刀能断得了它。”

徒儿知道江湖上有以伞为兵器的,并且巧藏机关,暗器伤人煞是厉害。但是师父所用兵器虽多,惟独没用过伞;况且,这把普通的竹骨纸伞,还是他自己给师父买的,就在附近小镇上一家伞铺里买的。难道师父有什么神功一下子将它变成了铜针铁骨?即使是铜针铁骨,他的天罡刀法只要斜削下去也能将它挥为两段。

徒儿于是想:好吧,就削了这伞,看你老东西还有什么说的!想罢,抽出刀来,运足平生功力,斜着照准那伞,一刀挥去。

这自然是一把极普通的伞,哪里需要许多功力。一刀下去,纸伞顿时骨散筋飞,师父手里握着的只是一把竹匕。然而说时迟那时快,就在徒儿用力弓身的一瞬,师父的竹匕也就从他的后脑直穿咽喉,把他钉在青石板上。

山雨凄迷,山风如诉。

师父老泪纵横,一声长啸,扑下山崖。

小说以“伞”为题,这把“伞”,凝结了师徒之情;同时,这把“伞”又是徒弟亲手砍断,终结了师徒之义。一把普通的伞,在师傅手中,能轻易化作一招毙命的利器,体现了师傅所说的“乃精、气、神所致”的变化随心的刀法真谛。徒儿成功,便要过河拆桥,算计师傅,岂料师父更有一手,将徒儿击毙。师傅功深德高,但教徒不力,使徒儿学了武艺却没有修得武德,也没有领会刀法真谛,被迫要亲手将爱徒击毙,这是为师的失败。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忘恩负义,没有“感恩”之心的人,往往会失其本心,疯狂追名逐利,结果没有几个不身败名裂的。小说以“伞”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把握人物和情节

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小说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法。因此,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是有其目的的,分析时如能抓住人物形象,把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就能顺利达到分析主题思想的目的。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的形象,就体现着作家对生活的熟悉和情感态度。

小说以事件的开始、发展、解决为内容,事件怎样开始、发展、解决,无不体现作者的看法。从这些看法中理解主题同样也是小说鉴赏中经常运用的方法。

例如:侯银匠

汪曾祺

白果子树,开白花,

南面来了小亲家。

亲家亲家你请坐,

你家女儿不成个货。

叫你家女儿开开门,

指着大门骂门神。

叫你家女儿扫扫地,

拿着笤帚舞把戏。

……

侯银匠店是个不大点的小银匠店。从上到下,老板、工匠、伙计,就他一个人。他用一把灯草浸在油盏里,又用一个弯头的吹管把银子烧软,然后用一个小锤子在一个钢模子或一个小铁砧上丁丁笃笃敲打一气,就敲出各种银首饰。麻花银镯、小孩子虎头帽上钉的银罗汉、银链子、发蓝簪子、点翠簪子……侯银匠一天就这样丁丁笃笃地敲,戴着一副老花镜。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有人要租,三天前订好,到时候就由轿夫抬走。等新娘拜了堂,再把空轿抬回来。这顶花轿平常就停在屏门前的廊檐上,一进侯银匠家的门槛就看得见。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一个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他这个女儿很能干。在别的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梳妆打扮,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她小名叫菊子,上学之后学名叫侯菊。街坊四邻都很羡慕侯银匠有这么个好女儿。有的女孩子躲懒贪玩,妈妈就会骂一句:“你看人家侯菊!”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总是说:“孩子还小,孩子还小!”千挑选万挑选,侯银匠看定了一家。这家姓陆,是开粮行的。弟兄三个。老大老二都已经娶了亲,说的是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他是我们学校的老师,教过我英文。”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对这个女婿是中意的。

侯菊十六那年下了小定。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侯银匠早点把事办了。三天一催,五天一催。陆家老三倒不着急,着急的是老人。陆家的大儿媳妇、二儿媳妇进门后都没有生养,陆老头子想三儿媳妇早进陆家门,他好早一点抱孙子。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说:“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拿出一堆银首饰叫菊子自己挑,菊子连正眼都不看,说:“我都不要!你那些银首饰都过了时。现在只有乡下人才戴银镯子、发蓝簪子、点翠簪子,我往哪儿戴,我又不梳髻!你那些银五事现在人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侯银匠明白了,女儿是想要金的。他搜罗了一点金子给女儿打了一对秋叶形的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五钱重的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都是有钱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作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廊檐下的花轿,说:“我要这顶花轿。”

“要这顶花轿?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这是紫檀木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轿顶绣了丹凤朝阳,轿顶下一周圈鹅黄丝线流苏走水。“走水”这词儿想得真是美妙,轿子一抬起来,流苏随轿夫脚步轻轻地摆动起伏,真像是水在走。四边的帏子上绣的是八仙庆寿。最出色的是轿帘前的一对飘带,是“纳锦”的。“纳”的是两条金龙,金龙的眼珠是用桂圆核剪破了钉上去的(得好些桂圆才能挑得出四只眼睛),看起来乌黑闪亮。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连声称赞:菊子姑娘的手真巧,也想得好!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这顶簇新的花轿就停在陆家的廊檐下。

侯菊有侯菊的打算。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大嫂子娘家有田有地,她的嫁妆是全堂红木,压箱底一张田契,这是她的陪嫁。二嫂子娘家是开糖坊的。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顶花轿。她把花轿出租。全城还有别家出租花轿,但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花轿。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迎桌抽屉里。这是她的私房钱,她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她对新婚的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起来。大嫂子、二嫂子好吃懒做,饭摆上桌,拿碗盛了就吃,连洗菜剥葱,刷锅、刷碗都不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软饭,公公婆婆爱吃烂饭,各人吃菜爱咸爱淡也都不同。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一个盘子里炒出不同味道的菜。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碗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侯银匠想让女儿回来住几天,他知道这办不到,陆家一天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常常觉得对不起女儿,让她过早地懂事,过早地当家。她好比一树桃子,还没有开足了花,就结了果子。

女儿走了,侯银匠觉得他这个小银匠店大了许多,空了许多。他觉得有些孤独,有些凄凉。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酒。两块从连万顺买来的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一封书”样式的银簪子上的(他记得的唐诗本不多)。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侯银匠,但是作者却是借次要人物的行为间接表现主要人物的人生况味与个性品格。女主人的过早逝去,让这对父女过早地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自有一番人生体验。银匠在这样艰难的生活中是如何打拼的,小说没有直接写,但女儿的生活观念、人生态度,承继于父亲,从女儿的言行中,读者是完全可以看到那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出嫁之前,女儿既向父亲要金首饰,又向父亲要那顶旧花轿。表面看,一是虚荣,二是精明、有心计,而实质上恰恰反映了一个既不富裕又没有社会地位的家庭女子如何在婆家立稳脚跟,如何不被两个嫂子小瞧了去,如何保证婚后自己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也像两位嫂子那样“有钱”等的真实想法。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对社会、对人生解悟得这么透彻,与父亲的影响是无法分开的。由此可以看出银匠是一个坚强的、不屈服于命运的、有心计的、精明的人。小说表面上重点写侯菊,实质上是为了写银匠,以侯菊的人生态度、处世哲学折射银匠的个性品格;以次要人物写主要人物,体现出作家的艺术匠心,使小说更具深厚的思想内涵,更为耐读;以父女二人的人生与生活态度,表现社会底层人物生活的艰辛与不易。通过父女两人不同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表达一种对人生、社会的复杂感受,展示了一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寄寓了作家对社会底层人物的理解与同情。

4.把握精巧构思

小说的主题,是一个十分深广的范畴。同一题材,同一件事,由于作者的认识不同,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主题。高明的作者的艺术构思,总是在寻求特定主题的表现角度,使主题鲜明充分,集中突出,使高度的思想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由于艺木构思的新颖、巧妙、独特,会产生各呈特色、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表现出深刻的主题。如果戈理的《外套》抓住事物的“焦点”即一件“外套”,充分运用相辅相成的辩证法则:贫困的小公务员,偏想做一件新外套;外套好容易做成,却又被人抢走;去告状本是理所当然的事,反而遭受斥责,最终导致他的死亡。这样,作品一环扣一环,一层深一层,情节虽然简单,却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表现了这位小公务员何等悲惨的命运,向那个黑暗、腐朽的农奴制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苏七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也怪了。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似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

“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苏七块是小说《市井人物》中的一个人物形象,被作者塑造成一个医术精湛、行医规矩奇特、性格倔强但不失善良的人。“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句中“格色”意为特别,含贬义。小说介绍苏七块“格色的规矩”的作用是推动情节的发展,更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构思精巧,情节曲折。作者先从整体上勾勒人物,然后通过具体事件展现人物个性,将概括交代与细致描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运用伏笔和照应,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大夫暗中相助,最后写苏七块赠药退钱,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通过苏七块治病时独特的治疗手法这个细节以及求医者没带钱而被拒医治这一个事件来表现苏七块怪异的脾气。

5.体味开头和结尾

有的小说开头能起到揭示小说内容和主题的作用。《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来反映俄国社会风貌和表现作者宗法制家庭思想的长篇小说。其开头一句脍炙人口并被广为传诵:“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个不同。”这句开头语明确地把小说的内容告诉了读者。

很多小说不刻意追求美妙的收尾,而以文笔简洁为特色。当故事情节即生活的矛盾冲突展示出来并交代清楚之后,立时止笔。有一些高明的小说家,并不把故事讲完,而是讲了半截就予收束,但这类半截故事却并不给人有头无尾、肢体不完的感觉,恰恰相反,聪明的读者完全能够自己补出结局,因此会感到作品含蓄蕴藉,余味无穷。有些小说,故事已经临近末尾了,读者本以为事情就如此结束了,但在结尾处作家却有惊人之笔,使作品波澜顿生,异峰突起,既令读者意外,又使读者深思。有些小说结尾处点明主旨,与文题遥相呼应,首尾勾连,既结构严谨、精妙,又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因此,欣赏小说时,要善于通过体味开头和结尾来把握小说的主题。例如:

董师傅游湖

宗璞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

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董师傅一笑,领着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这样的。”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他很快乐。

这篇小说没有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也没有峰回路转、出人意料的结局,平平淡淡,就像小说中董师傅这个人一样,可是淡而有味,平中见奇。结尾简洁,以“他很快乐”收束,表达了作者对董师傅的赞美:他能助人为乐,带小翠游湖,并送她到了熟悉的路;他指导小翠欣赏美景,并表达了自己的审美观——要对景物之美保持不倦的欣赏热情,要有一颗发现美、实施美的心灵。

小说开头的方式方法有:(1)从描写故事发生地点的风景开始,即电影评论者所说的“布景”。例如,托马斯·哈代在《还乡》中一开始就对埃格顿希斯进行了一番描写,格调低沉。(2)从人物对话开始。(3)从叙述者那不同凡响的自我介绍开始:“叫我伊希米尔吧。”(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4)从对传统自传体的粗俗模仿开始:“……你们想知道的头一件事大概是我是在哪儿生的,我倒霉的童年是怎么过的,父母生我之前都干了些什么,以及所有大卫·科波菲尔一类的废话,可我不愿说。”(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5)用一番富有哲理的议论作为小说开头:“过去犹如异国他乡:那里的人处世方式奇特。”(哈特利《中间人》)(6)在第一句中就把人物投到极其险恶的境地:“黑尔抵达布莱顿还不到三个小时,就知道他们要谋杀他”(格雷厄姆·格林《布莱顿·诺克》)(7)小说的开头先安排一个“框架故事”,解释一下主故事的来历,或者说明主故事是由一个虚构的旁观者讲述出来的。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芬尼根的觉醒》是从句子的中间开始的:“河水奔流,过夏娃和亚当的,从河湾到海湾,循环往复把我们带回到豪斯城堡和恩维伦斯。”最后用上文中残缺的词充当该书的结尾:“一条路一个孤寂一个最后一个爱人一个长久那个”——由此又把我们带回到小说的开头。

三、把握技巧,鉴赏特色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鉴赏作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凝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一)品味语言特色

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首先要品味小说的语言:一是要品味作家在语言风格上的个性化风格,如鲁迅的刚毅冷峻、孙犁的清新秀美等。二是要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其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红楼梦》的语言极有个性,如贾宝玉语言的温和、奇特;林黛玉语言的机敏、尖利;王熙凤语言的得体、动听;薛宝钗语言的圆融、平稳等。

汪曾祺的作品就像一阵清风在新时期的文坛上刮过,让人眼前一亮。他的小说语言如同铺在池底的鹅卵石一般,干净清爽,十分圆润。他在小说中,将家乡的俚言俗语与现代白话文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又从古典文学和群众语言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错落有致、亦庄亦谐、文白杂糅的“大白话”的语言风格,这种类似于长短句的大白话,浅显直白,却又充满古典韵味,字里行间都浸透着一种淡泊超然的气韵。

汪曾祺把“大白话”写得清新独到,俗而不鄙,雅而不涩,即使是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婚丧嫁娶,极其平常,也能写得韵味无穷。在《侯银匠》中他写道:“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酒。两块从连万顺买来的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一封书’样式的银簪子上的(他记得的唐诗本不多)。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段文字洗尽铅华,尽显朴实。这些句式都非常地短小,读起来却朗朗上口,流畅如小河流水,给人以一种音乐感、节奏感。

(二)鉴赏写作技巧

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还要体会小说的写作技巧。象征、对比、衬托、伏笔、照应等各种手法,作者都可以根据作品表达主题和塑造人物的需要灵活地使用。例如:

莫言

那匹狼偷拍了我家那头肥猪的照片。我知道它会拿到桥头的照相馆去冲印,就提前去了那里,躲在门后等待着。我家的狗也跟着我,蹲在我的身旁。上午十点来钟,狼来了。它变成了一个白脸的中年男子,穿着一套洗得发了白的蓝色咔叽布中山服,衣袖上还沾着一些粉笔末子,像是一个中学里的数学老师。我知道它是狼。它俯身在柜台前,从怀里摸出胶卷,刚要递给营业员。我的狗冲上去,对准它的屁股咬了一口。它大叫一声,声音很凄厉。它的尾巴在裤子里边膨胀开来,但随即就平复了。我于是知道它已经道行很深,能够在瞬间稳住心神。我的狗松开口就跑了。我一个箭步冲上去将胶卷夺了过来。柜台后的营业员打抱不平地说:“你这个人,怎么这样霸道?”我大声说:“它是狼!”它装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无声地苦笑着。营业员大声喊叫着:“把胶卷还给人家!”但是它已经转身往门口走去。等我追到门口时,大街上空空荡荡,连一个人影也没有,只有一只麻雀在啄着一摊热腾腾的马粪。

等我回到家里时,那头肥猪已经被狼开了膛。我的狗,受了重伤,蹲在墙角舔舐伤口。

2012年12月9日,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赴瑞典名校斯德哥尔摩大学进行演讲。莫言朗读了自己的作品短篇小说《狼》。莫言用象征的笔法写了一匹“道行很深”、狡诈无比的狼。它拍了猪的照片后,先是伪装成清贫的数学老师(象征善良或底层人群)去照相馆假装冲印,以误导“我”的注意,即使受到狗(象征正义的武器)的攻击,也装作无辜;还引起营业员(象征不明真相的群众)为它抱不平。而它去照相馆的目的,竟是为了调虎离山,吃掉“我”家的猪。尽管“我”也聪慧谨慎,最后还是上当受骗。作品中既有西方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娴熟运用,也有中国传统文学如《聊斋志异》等作品中将狐仙鬼怪幻化为人的传奇色彩,看似荒诞不经,然荒诞其表,真实其里,旨归仍在针砭现实。

文学上的象征手法,一是力图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二是力图使意义多元化,或歧义化。张承志在《北方的河》中,以“神奇的火河”、“满溢着一川铜水”的黄河来象征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作家将小说的诗的感情、诗的情绪、诗的氛围像海绵吸水那样灌注在象征体中,使象征成为诗情和哲理的结晶,读之令人遐想神思。宗璞的《我是谁》、《蜗居》是运用象征化模式塑造形象比较突出而影响甚大的作品。《蜗居》中的“我”,遨游了一个奇异的梦幻世界。在梦幻中,主人公目睹了那些隐居在黑暗中的“蜗牛式”人们和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用头颅点燃火焰的先哲,在对光明与黑暗的审察中,倾诉了他的心曲。在这两篇作品里,作者塑造了以死抗争专制主义的残害、维护人的尊严的女性形象和对历史进行反思的梦魇者形象。这两个艺术形象都没有定型的性格特征,较多的是意念和情绪的流动。人物形象的塑造自始至终都是在艺术象征中完成的。(田若宏)

同类推荐
  • 365夜故事(语文新课标)

    365夜故事(语文新课标)

    365夜故事(美绘版)》既有充满神奇浪漫色彩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也有开拓心智的童话、寓言、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幽默故事等。故事脍炙人口,增进知识,益智有趣,可以陶冶孩子的性情,锻炼孩子的意志,启迪孩子的心灵。这本故事集是送给孩子们的一束繁花,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哲理和趣味性,陪伴着孩子走过天真快乐的童年岁月。
  • 学生上课学习的方法

    学生上课学习的方法

    学生怎样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一直是众多教师和家长非常关注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同的人能提出上千种不同的方法,但最根本的一条,则是大家都认可的,那就是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学习方法是指通过许许多多人的学习实践,总结出来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因其以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所以受到大家的特别重视。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定,它因个人条件的不同,选取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差别。
  • 交通工具全知道

    交通工具全知道

    本书主要从陆上交通工具、水上交通工具、空中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四个方面详尽地介绍了有史以来的种种交通工具。
  • 中学文学读本(六)

    中学文学读本(六)

    《中学文学读本6》内包含着语文知识的教育,两者并不矛盾。而且优秀文学作品是学习民族语文的最好教材。前不久,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马悦然先生来复旦大学演讲和开座谈会时,一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向他提问:在教外国人汉语的教材里,是否应该放人优秀的汉语文学作品,马悦然先生迫不及待地高声回答:越早越好!越早越好!马悦然先生长期从事汉语教学,他这么回答实在是出于经验之谈。因此,对于中学的语文教学来说,文学审美能力的培养以至于整个人文教育,都应该是如马先生所说的:越早越好!越早越好!
  • 学生应对考试的方法

    学生应对考试的方法

    学生怎样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一直是众多教师和家长非常关注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同的人能提出上千种不同的方法,但最根本的一条,则是大家都认可的,那就是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学习方法是指通过许许多多人的学习实践,总结出来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因其以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所以受到大家的特别重视。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定,它因个人条件的不同,选取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差别。
热门推荐
  • 密会三部曲

    密会三部曲

    周婷,因他的而欢乐,因他的痛苦所以痛苦。昨天他们友谊万岁,今天他们共赴殿堂。他曾经喜欢一个女生,从未和她提起自己对她的爱!也许她不知道自己对她的爱,哪怕只是远远的守候都满足。上帝是公平的,真心会换回她的反馈,眼泪终将会变成蜜糖。(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种植小窍门(最实用的居家小书)

    种植小窍门(最实用的居家小书)

    我想要一方土地和一角阳台,在那里种上我喜欢的各种植物,看着它们绿色盎然,看着它们争奇斗艳。浇水、施肥、培土我都会亲力亲为,我希望它们可以健康的成长,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可是它们有时也会生病,我会心疼的寻找它们生病的原因,为他们治疗。做这些让我很快乐,朋友们,你们也和我一起来种植吧!
  • 山窗余稿

    山窗余稿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的精分女神

    我的精分女神

    收养的小萝莉身具双魂,白天乖巧可人,晚上则化身为酷似中二病患者的女神大人,不过这位女神大人混的很糟糕,竟然沦落到当游戏主播赚粉赚金的地步!而我呢?平时也就客串下监护人、经纪人、剥削女神劳动力的万恶资本家、21世纪有为好青年、各路美女的庇护者。总之,就那么一不小心的开启了主角模式,踏上了游戏、现实双逆天的变态之路......
  • 冥幽罗系列之冥王之妻爱妻不要跑

    冥幽罗系列之冥王之妻爱妻不要跑

    她,为了复仇,努力成为宰相符里的一等丫鬟,一步一惊心,处心积虑完成自己的计划,未想最终却能寻觅得一如意郎君,还是如此这般的响当当人物。他,根本无心帝位,但皇室的尔虞我诈,他只能装着去争一争,为了自己的大业,他接受联姻,本想只是手中多一枚棋子而已,然而却得到一睿智多才的妻子,既然已经明媒正娶了,老婆你就别想跑了。。。
  • 灵案组2

    灵案组2

    石磨命案引发冤‘鬼’围村,拘留所女人是否伸出‘魔爪’?是诅咒还是祭祀,公安厅秘设机构灵案组介入,对外公开身份c市特侦组,旧人已去,新人始来,各种诡异案件还在发生,乔诚是否还在追寻自己,《灵案组2》为你续写不一样的故事……
  • 万界修者

    万界修者

    无限流修真,魔法,斗气,战舰,机甲,尽在其中
  • 懦弱小姐重生之邪魅女王

    懦弱小姐重生之邪魅女王

    她上一世被高家母女下毒而死,上一世的她懦弱胆小,她的父亲是叱咤风云的股票大鳄,拥有亿万财富,十一年前的一场婚礼让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的母亲曾是父亲的女仆,她的母亲疯狂的爱上了这个男人,他们结婚了,但是结婚后有许多人都把这个说事,让她的父亲没有面子,因此开始厌恶她,对她置之不理,避开她,从不给她多余的钱,只给她交基本的学费,后来全国首富排第十的高家母女嫁进来后,让她的父亲十分有面子,所以特别宠高家母女,特别是那个和她同龄的高芷柔,父亲对她的厌恶让高家母女对她为所欲为,让她出丑,让她受尽折磨耻笑,受尽了孤独和委屈,这一世重生的她要改变自己要让自己强大,然后慢慢报仇,让她们体验一下生不如死。
  • 紫玉修罗

    紫玉修罗

    一个逆天转世的修罗皇者,两个对于最终强者的追逐,一个惊世骇俗的阴谋,三个纷争不断的世界。看白龙逸走上一条怎样与众不同的皇者复兴之路,看白龙逸开启一条怎样不同的异能之路。
  • 天道战记

    天道战记

    小镇少年无忧成长,家族突遭惊变,方知自己身世,面对困境和血海深仇,坚定信念,不畏艰难,由祖传玉符得窥天道,加上天赋出众,天域求索,化世间万千道归天道,勘破万千法则玄机,学得万术归一,重回圣域,斩仇人,救家人,寻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