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方戏剧发展脉络
西方戏剧的历史可以分为古希腊戏剧、欧洲中世纪戏剧、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古典主义时期戏剧、启蒙运动时期戏剧、19世纪戏剧、现代戏剧和当代戏剧。
(一)古希腊戏剧
古希腊戏剧是人类戏剧的童年时期,也是戏剧的第一个繁荣期,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悲剧和喜剧作品。著名悲剧作家有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著名喜剧作家有阿里斯托芬、米南德。在古代罗马,戏剧创作和演出很繁荣,主要剧作家有普劳图斯、泰伦提乌斯。
(二)欧洲中世纪戏剧
中世纪指5—15世纪之间1 000年左右的漫长历程,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时期。在这期间,戏剧创作和演出以宣传宗教观念和道德说教为基本内容。其中,“宗教剧”是从教会仪式中的唱诗发展起来的,多以宣传宣讲教义为目的。宗教剧的一个变种是奇迹剧,在各种传奇性的情节中渗透着宗教和道德的宣传。主要取材于耶稣和圣徒传奇故事的神秘剧,也可以看作宗教剧的变种。道德剧的主旨是从抽象的道德说教转向对于社会道德的批判,它流行的国度甚广,时间也很长。在中世纪流行的笑剧则以表现世俗生活和辛辣的社会讽刺为特征。愚人剧也以讽刺著称,它是从民间戏剧发展而来的,后又流入城市。这一时期留下的传世之作极少。
(三)文艺复兴时期戏剧
欧洲14—16世纪为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发源于意大利的强大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运动,很快席卷欧洲各国。作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从反对封建专制、教会权威和禁欲主义的历史要求出发,肯定人的价值,赞美人的理性和智慧,提倡人对现世幸福的追求和个性自由。人文主义运动推动了文学艺术的高度繁荣,也在戏剧史上形成了第二个繁荣期。莎士比亚的大量剧作成为世界戏剧宝库中的珍品。
(四)古典主义时期戏剧
到了17世纪,欧洲戏剧进入了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既是戏剧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又是一个历史时期的标志。法国的戏剧成为古典主义的旗帜。古典主义戏剧的主要特点是:强调理性,强调人物,表现人类的本质;悲剧与喜剧界限分明,不能混杂;提出三一律,作为戏剧创作的金科玉律;强调结构严谨与语言的质朴典雅。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剧作家有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等。
(五)启蒙运动时期戏剧
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思想的主潮,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它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启蒙思想家主张以理性的启迪和科学的光明去战胜经院哲学的无知和封建势力的黑暗,照亮人们的头脑,建立“理性王国”,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
歌德的《浮士德》中的浮士德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他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浮士德对人生真谛和崇高理想的无限追求是通过他的需要程度来表现的,反映了启蒙时期资产阶级的探索精神。
(六)19世纪戏剧
在19世纪,欧洲戏剧分为两大流派:浪漫主义戏剧与现实主义戏剧。
浪漫主义作为一个戏剧流派,是与古典主义相对抗的。欧洲浪漫主义戏剧的开创者是法国的雨果,他的剧作《欧那尼》被称为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作。此外法国的维尼、缪塞、大仲马,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和雪莱也写过一些剧本。俄国普希金的浪漫主义诗剧则是俄国戏剧史上的精品。
在这一时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现实主义戏剧,冷静地洞察社会生活,具有明显的社会批判的性质,因而也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戏剧。在欧洲,现实主义剧作家有挪威的易卜生、法国的小仲马、英国的萧伯纳等。在俄国,现实主义戏剧从19世纪30年代以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著名剧作家有果戈理、奥斯特洛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他们的作品在戏剧史上享有特殊的声誉。
(七)现代和当代戏剧
这一时期呈现多种流派交错纷呈、相互竞争又相互吸收的复杂局面。一方面,19世纪的现实主义戏剧在新的历史时期被广泛继承和发展着,它本身并存着多种风格;另一方面,诸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等流派先后出现。这些新的流派大都是以现实主义的对立形象出现的,但又给予现实主义很大影响,而属于这些流派的某些戏剧家又自称为“真正的现实主义”。这一时期还有一个值得提到的现象,美国戏剧在19世纪以前一直是比较落后的,在这一时期却有后来居上之势,出现了一些举世闻名的剧作家。被誉为“美国现代戏剧之父”的E。奥尼尔也写过大量现实主义的剧作。
二、中国戏剧发展历史
中国戏剧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初唐以前——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时期——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元杂剧融合了前代各种表演艺术,把唱、念、科、舞等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用北曲演唱的,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情节复杂、结构完整、人物角色众多的戏曲艺术形式。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
1.元杂剧兴盛的主要原因。
(1)元代都市经济的繁荣为元杂剧的发展准备了物质条件。杂剧是一种舞台表演的综合性艺术,它的兴盛发展必须具备环境条件,如要有演员、观众、剧场、设备等。而元朝商业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人口高度集中的大都市,众多的观众、遍布各地的表演场所,为戏剧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2)元杂剧的兴盛是戏曲艺术长期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唐宋以来,各种文学艺术蓬勃兴盛,为元杂剧的形成和繁荣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如传奇、话本为戏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内容,宋杂剧、金院本为杂剧体制打下基础,大曲、鼓子词、诸宫调等为杂剧提供了音乐曲调来源,各种舞蹈、武术为杂剧表演树立了榜样。元杂剧又以它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具有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获得了人们的极大喜爱。
元代儒家思想统治比较松弛,传统的文学观念有了改变,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过去被正统文人所轻视的戏曲受到各阶层人们的欢迎,加上统治者的提倡,对元杂剧的繁荣也有一定影响。另外,元代的统一,密切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对杂剧的兴盛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元代文人社会地位卑下,客观上促进了杂剧的兴盛发展。他们穷愁潦倒,找不到出路,又不肯屈身于统治者,于是其中一批人就与民间艺人合作,组织书会、为勾栏行院编写演唱脚本,有的还躬践排场参加演出。关汉卿、白朴、王实甫、马致远等许多杂剧作家都是书会才人,书会才人是我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型的作家群。
2.元杂剧的题材内容与艺术特色。
王国维说:“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元杂剧取得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崇高地位,其杰出成就主要表现在它深厚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造诣两方面。
(1)元杂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深刻,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斗争精神。元杂剧作家为避文祸,多借历史传说故事反映现实,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也常涂上一层历史传说的保护色。但许多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元代社会广阔的生活面貌,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类:
1)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如《窦娥冤》、《鲁斋郎》、《陈州粜米》等,大胆抨击黑暗统治,使人们看到在民族、阶级双重压下的黑暗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深重苦难。
2)表现英雄主义,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有的正面歌颂人民起义英雄,如《双献功》、《李营负荆》等。有的赞颂历史豪杰,如《单刀会》等。有的表现各种弱小人物的反抗斗争,如《窦娥冤》写窦娥大骂官府,诅咒天地;《陈州粜米》写农民张撇古对权豪的谴责与反抗;《救风尘》写妓女赵盼儿智斗花花太岁等。
3)描写爱情婚姻,反映妇女问题。有的描写青年男女真诚相爱和追求婚姻自主的斗争,如被誉为四大爱情剧的《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以及神话剧《张生煮海》、《柳毅传书》等,都有着共同的反封建主题,表现了妇女的愿望和追求。有的揭露男子背义负心,反映妇女不幸遭遇,如《潇湘夜雨》和《秋胡戏妻》。有的反映妓女的悲惨命运和生活斗争,如《救风尘》、《金线池》等。
4)歌颂忠良,鞭挞奸佞。如《昊天塔》、《东窗事犯》、《赵氏孤儿》等,或寄寓民族感情,或歌颂正义。不少公案剧揭露了官场腐败,赞扬了某些清官。这类作品寄寓理想,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在艺术方面,元杂剧形式新颖独特,在结构情节、人物塑造、戏剧语言等方面显示了很高的造诣,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现实主义是元杂剧创作的主流,但也不乏积极浪漫主义的描写。不少优秀的杂剧作品在描写人民苦难的同时,还表现人民的反抗斗争,并往往获得胜利;而对那些气焰嚣张的权豪势要、奸佞之徒,则给予应有的惩罚,让他们以失败而告终,从而表达人们的理想。
在结构方面,优秀的杂剧作家多能从“填词之设,专为登场”出发,精心地设置关目,使戏剧矛盾集中,主线突出,情节紧凑而富于变化,因而许多杂剧作品都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元杂剧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这是它艺术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关汉卿、王实甫、康进之、纪君祥等优秀作家,都能遵循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性去安排情节,然后又通过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段去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元杂剧的语言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元杂剧作品吸收了大量的民间语言并使之与文学语言融为一体,形成通俗流畅、质朴直率、生动活泼的特色,这是我国文学创作从文言向白话发展的一个显著变化。元杂剧多数作家的语言重本色,如关汉卿、康进之等,部分作家如王实甫、马致远等则较重文采。
(五)明清时期——戏曲的繁荣期
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发展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个剧作问世以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艺术的光辉。
清初有几位优秀的剧作家创作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就是这些作品的突出代表。《长生殿》通过描写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民族矛盾,揭露了皇家贵族荒淫奢侈的生活以及加到人民身上的苦难。《桃花扇》则通过描写李香君和侯朝宗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明末动乱的社会现实。
(六)20世纪——话剧的发展与繁荣
中国话剧只有百年的历史。从西方引入中国,20世纪初到五四运动前称“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五四运动以后照原样引进西方戏剧,形式是现实主义戏剧,称“新剧”。1928年起称“话剧”,沿用至今。
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是《雷雨》。《雷雨》一发表,就震动了文坛。曹禺的四大经典名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一举将中国话剧推入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巅峰时期。
20世纪50年代,老舍的《茶馆》成为中国话剧历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老舍的戏剧视野宽广,他认为戏剧创作不必一味学易卜生,而要“独出心裁、别开生面”地创新。老舍是从小说进入戏剧的,他深知自己的长处在于抓取典型的人物行为来折射社会面貌,因而试图创造一种“世相戏剧”,以不同时期的底层芸芸众生相来展现社会的整体变迁。他的这种追求体现在一系列剧作里,而以《茶馆》最为成功。《茶馆》是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文化大革命”使中国话剧走入了从未有过的衰败期。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话剧很快复兴,并出现了以“社会问题剧”为主潮的繁荣局面。20世纪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浪潮冲击文学艺术领域,中国话剧创作演出中开始了多方位的探索。
第四章 小说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