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
【原文】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其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译文】
君与臣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有的貌似疏远而实际上却非常亲密,有的看似非常亲近而实际上却各有心思彼此疏远,主动谋求职位的却不被任用,而那些离去无所求的反而被召请受到重用。有的臣子每日都能觐见国君却仍旧得不到赏识和重用,而有的臣子与国君距离遥远,但是君王只要听到他的消息,就会起重用之意。归根到底,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性情投合,从平日的交往中建立了感情基础的缘故。君王与臣子的结交,有的是以道德为纽带,有的是以同道朋友的方式交往,也有的是以钱财货利换取君王的宠信,还有的则是投君王之所好,以美色相赠。虽身为臣下,只要明确君王所喜所好,那么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退隐山林,或亲近,或疏远,或有所就,或有所去,或有所求,或有所思,都可以遂心如愿。这样关系就如同母蜘蛛完全依从其子那样,想出便出,想进便进,不给他人留一丝间隙或漏洞,独自出来,独自返回,进退自如,随心所欲,谁也无法阻止。
智慧典例
无所畏惧谏成帝
西汉后期,汉成帝执政以后,起用自己以前的亲信,尤其重用自己以前的老师张禹,并封他为安昌侯。但张禹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实际上贪婪淫奢,位高权重之后,他对奢侈生活的追求更是登峰造极。人民都对他深恶痛绝。
朱云是当朝的一位官吏,是个敢怒敢言的硬汉子,他的这种名气朝中上下已是众所周知。他查实了张禹的种种罪行之后,立即上疏求见皇帝。朱云当着满朝公卿的面慷慨陈词:“现在朝廷有些大臣,只图一己之利,上不能辅佐君主,下不能益于百姓,惹得民怨沸腾,微臣请陛下杀一儆百,斩一奸佞之人,以平民怨,以儆效尤!”
成帝好奇地问:“哦?竟有此等事!不知你要斩的奸佞之臣是何人?”
朱云上前一步,毫不犹豫地说:“恕臣大胆,就是安昌侯张禹!他……”
正当朱云打算一一陈述张禹的罪状时,成帝大声喝断,顿时龙颜大怒:“你这个逆臣,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居然敢以下犯上,公然在朝堂上侮辱我的老师!罪在不赦!来人拿下!”
两边的侍卫立即奉命捉拿,朱云一路挣扎,拉至金銮宝殿前,朱云死死地抓住栏杆不放,不料竟将栏杆折断。他大声呼叫道:“我能到九泉之下与已故的忠臣为友,也没有任何遗憾!现在陛下任恶人大行其道,日后还能以圣明自居吗?”
汉成帝怒火正旺,听得叫声更烦,又下令道:“拉出去,斩首!”在一旁几次欲言又止的左将军辛庆忌摘去官帽,解下将军的大印,双膝跪地,对皇上说:“陛下息怒!陛下息怒!朱云这个人素来狂放不羁,说话做事喜欢直来直去,相信您也有所耳闻。今日他进谏也是为民着想,并无恶意。如果他所言属实,那岂不是杀错了;如果他是信口雌黄,也罪不该死!陛下何不查明真相后再作判决呢?今日我愿以死相救!”
说罢,连连叩头,磕破了额头,染红了地面。汉成帝想想觉得有理,平息了怒气,收回了成命,并派人查证张禹之事,不再追究朱云。
后来,有人提议把折断的栏杆修整翻新,汉成帝连忙阻止:“栏杆勿修了,把那些坏的部分收拾一下就行了。我要让来来去去的大臣都知道朱云和辛庆忌不计自己得失而直言进谏的事迹。这种人是我一直都需要的啊!我差点犯下一个不可挽回的错误!”
【评析】
内葽中有“或结以道德”之交,朱云的劝谏就属于以臣子的赤胆忠心之德感动了汉成帝。虽然劝谏的技巧性运用不多,但却是道德、仁义、忠信的具体表现。采用直谏的方法,最好知道君主是个圣贤明君,如果是个平庸无能的昏君,那很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只有忠臣明君,才能做到以德相交。
从德行来看,对朱云而言,不计个人得失的正直和诚实永远不会过时;对于汉成帝而言,能够及时转变观念,吸取教训,控制自己,虚心纳谏,并下令栏杆勿修,以示警戒,难能可贵。
忠直谏臣魏国公
有一年,唐太宗派人征兵。有个大臣建议,不满18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应征。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诏书却被魏徵扣住不发。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徵还是扣住不发。唐太宗大发雷霆。魏徵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得到鱼,但是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是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18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负担呢?”良久,唐太宗说道:“我的过错很大啊!”于是,又重新下了一道诏书,免征不到18岁的男子。
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到洛阳,中途在昭仁宫(现在的河南省寿安县)休息,因为对他的用膳安排不周到而大发脾气。魏徵当面批评唐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常常责怪百姓不献食物,或者嫌进献的食物不精美,遭到百姓反对,灭亡了。陛下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如能知足,今天这样的食物陛下就应该满足了;如果贪得无厌,即使食物好一万倍,也不会满足。”唐太宗听后不觉一惊,说:“若不是你,我就听不到这样中肯的话了。”
魏徵为人耿直,有才干,是个忠臣,李世民不记前仇,任用他为谏议大夫。
魏徵不断向李世民提出好的建议,使李世民对他十分佩服,经常将魏徵请入居室,询问得失,魏徵越来越被重用,先后被李世民提升为秘书监、侍中、宰相,并封他为魏国公。
李世民曾说:“我好比山中的一块矿石,矿石在深山是一块废物,但经过匠人的锻炼,就成了宝贝。魏徵就是我的匠人!”
魏徵去世后,李世民痛哭流涕地说:“用铜制成的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否端正;用古史作镜子,可以参照政治的兴衰;用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成绩与过错。我经常保持着这三面镜子,现在魏徵去世了,我少了一面镜子呀。”
【评析】
“或结以党友”,指以同道朋友相结于君王。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君臣之间能以良师益友般的感情相交的莫过于唐太宗与魏徵了。唐太宗把魏徵喻为明镜来体察得失,把自己比作矿石,把魏徵比作匠人,足见其与魏徵的“党友”之交。
方来应时,以合其谋。详思来,往应时当也
【原文】
内者,进说辞也,者,所谋也。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合其谋。详思来,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
【译文】
所谓“内”(通“纳”),就是臣子向君王进谏说辞,从而取得君王的信任;所谓“葽”,就是臣子向君王呈献谋略,以辅佐君王,成就大业。想要游说君王的谋士,务必要事先揣摩出君王的心理;想向君王进献策略的谋士,务必要循势而为,因势利导。想要说服他人,首先要深思熟虑,分析自己的谋略优劣可否、成败利钝,然后再明确地向君王阐明其中的利弊得失,从而迎合君王的思想,掌握君王的意志。游说的要诀在于顺应时宜,选择恰当的时机,使自己的谋略与君王的意愿契合,以迎合君王。不过首先要审慎考虑同君王建立稳固的关系,然后再考虑拟献的方略计谋是否顺应时宜、合乎君王的心愿。如果谋士所进献的计谋不合君王的心愿,就不可能被采纳并付诸实践。
智慧典例
因势利导进谏言
春秋时期,齐国国相晏子生活非常俭朴,齐景公经常看着他身上的粗布衣裳叹气道:“你真是个乡下人啊!”
晏子的住宅和普通老百姓的房子没什么区别,家中陈设甚至比老百姓的还要简陋。
齐景公知道后,便想给他建造一所好一点的房子。
一天,退朝后,齐景公叫住晏子说:
“您的住宅靠近集市,每天在嘈杂的声音中度日,实在让你受苦了,更何况灰尘满街,地势又低,狭窄且又潮湿的环境,实在不适合像您这样的人居住,请您还是搬到宽敞明亮的地方去吧!一切费用都由我来负担,您看怎么样?”
晏子摇头道:“感谢大王美意。住宅的好坏不一定是以豪华和简陋来区分的,况且我所住的地方是齐国的先代贤士们住过的。我有时想,自己住在这里是不是有资格,会不会有辱先贤们啊。再说,我住在靠近集市的地方,买东西很方便,怎么可以麻烦百姓再为我另建房屋呢?还是算了吧!”
齐景公见他不肯换房,便转换话题,笑着问:“您住在集市附近,可知什么东西最贵,什么东西最便宜吗?”
晏子一听,不由得想起自景公继位以来频繁施用的一大酷刑——刖刑,即把人的双腿砍断。有很多老臣冒死进谏要求废除此酷刑,都徒劳无功。晏子多次想劝谏,但一直苦无机会。今日齐景公问起物价贵贱来,晏子想了想,说道:“假肢是最贵重的,鞋子是最便宜的。”
齐景公脸色微微一变,若有所悟地低下头,沉思了许久。
“好了!”齐景公严肃地对晏子说道:“从明天开始我就废掉刖刑。”
【评析】
晏子身居高位,却甘居贫贱;尽管想谏止刖刑,却要耐心等候时机,可谓深谙顺其自然之道。一个人如果享尽荣华富贵,必遭天妒人怨,灾难随时可能加身。晏子贵而不富,就不会被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了。所以,他能安然当权57年之久。至于进谏时机的把握,晏子处理得恰到好处,似谏非谏,点到为止,却力压千钧,一语中的。
能言善谏兴国邦
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谏官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被赐剑自刎、比干被剖腹挖心、属子被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凭借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而最终达到了目的。
公元前378年,齐威王即位,每天沉迷于酒色声乐之中,不理国事。九年之间,韩、魏、鲁、赵陆续起兵攻齐,齐国兵将屡败,齐威王在丧失大片国土的情势下依然如故,无动于衷。
一天,他把一个叫邹忌的士人召来弹琴消遣。邹忌只是大谈乐理,就是不奏曲。齐威王说:“先生乐理精深,必然熟悉琴音,就请试弹一曲吧。”
邹忌说:“臣以弹琴为业,当然要尽心研究弹琴的技法;大王以治国为要务,怎么可以不好好研究治国大计呢?我抚琴不弹,就能触怒大王。而大王抚国而不治,九年来毫无作为,您就不怕齐国的臣民怨恨吗?”
齐威王十分惊愕,便和他谈论起治国之道来,邹忌劝威王节饮食远酒色,核名实,别忠佞,息民教战,经营霸王之业。威王大悦,拜邹忌为相国,加紧整顿国政。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
有一天早晨,邹忌穿好衣服对镜自照时问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妻子回答说:“您比徐公美。”他又问侍妾,侍妾回答说:“徐公不如您美。”正巧,有位客人求见,邹忌再问客人,客人也回答说:“徐公确实不如您美。”
第二日,恰恰徐公来访,邹忌自己与他的身材、相貌作了仔细对比,觉得还是徐公超过自己。送走徐公,邹忌认真反思,悟出其中道理,便上朝向齐王讲述了这件事。他说:“臣确实自知不如城北的徐公美,但妻子偏护我,侍妾惧怕我,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他们都说我比徐公美。由这件事,臣联想到:我们齐国,地广千里,四境之内有城120座。宫内侍从宫女,没有不怕大王的;朝中左右大臣,没有不偏护大王的;四方官吏边将,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这样看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是多么厉害呀!”
齐威王听了邹忌巧妙的劝谏,觉得很对,于是颁布命令说:“凡能当面指责我过失的人,可获上赏;能书写文字批评我过失的,可获中赏;能在众人面前非议我的,只要让我知道,可获下等赏赐。”
这道命令颁布后,齐国文武百官纷纷上朝来向齐威王提出许多意见,齐威王吸收合理的部分,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又将平日亲近自己、暗中收受贿赂的佞臣或疏远、或处死,齐国由此大治,又渐渐强盛起来。
【评析】
以上这则关于邹忌进谏的故事,其高明之处仍然是“方来应时”,不急于讲出自己的言辞,而是通过他物或故事谈起,吸引对方问及与谏言相关的问题时再进谏,这样既不会让人产生反感,还能使其通过他物或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去深刻反省自身,从而得到更深刻的领悟。
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
【原文】
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译文】
为了进谏,进献谋略者需要反复揣度,改变策略以适应时势的要求,提出新的方案,以适应新的变化。这样以变通的方法求得君王的采纳,就会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那样游刃有余。与君王谈论过去的历史,应该顺着君王的心思,加以合理解释;与君王谈论未来的趋势,则要留有余地,采用变通的言辞,随机应变。只有善于变通的谋士,才能审时度势,才能与天地自然的法则相通,随四季的更替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如同役使鬼神一般得心应手,才能契合于阴阳变化的规律,从而控驭天下百姓。谋士在观察君王谋划大事时,就可从中洞悉君王的意愿和志趣。如果提出的方略计谋不合君王的意图,与君王的观点不一致,那原因就在于对君王的心愿还了解得不够透彻。如果提出的方略计谋看似能够合乎君王的意愿,却仍然得不到采纳和实施,以建立稳固、默契的君臣关系,那么由此可以推断,君王关系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很亲密,实际上内心却有很大的距离。如果进献的计谋与君王的心愿并不吻合,圣贤之人也不会再为其谋划的。因此,与君王表面疏远而实际上关系非常亲密的人,是因为双方的情感暗合之故;看上去亲近而实际上关系疏远的人,是因为双方的志向和意图并不相符;身居官职、主动进献谋略却得不到君王重用的人,是因为其计谋不当,没有得到君王心理上的认可;隐居在野、所言不合君王心意,但后来又被召用的人,是因为他当初所献计策被后来的事实证明是正确可行的,暗合君王的心意;每天都被君王召见却得不到赏识的人,是因为他所提出的策略不合时宜,也不合君王的意愿;身居江湖乡野、与君王距离遥远反而能引起君王惦念的人,是因为其言行从根本上与君王的谋划契合,君王亟待与他共商大事,成就大业。
智慧典例
顺水推舟阻景公
齐国的齐景公在位的时候,政治变得更加清明,国力更加强盛,在众多诸侯国中是屈指可数的大国,这不仅因为有开明、有作为的齐景公,还因为有一流的政治家晏子辅佐。
一次,有个人得罪了齐景公,齐景公大发脾气。盛怒之下,他下令将那个人绑在大殿下面,要把他一节节地砍掉。这可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刑罚。
同时,齐景公下令,谁都不能来劝阻这件事。如果有人来劝阻,就和那人同罪,也要被肢解。作为国君,他的话一言九鼎,谁都不愿意冒险进谏。
晏子听了以后,便把袖子一卷,装出一副凶狠的样子,拿起刀来,把那人的头发揪住,同时在鞋底下磨刀,做出要亲自动手杀掉此人,为君王泄怒的姿态。
然后,晏子仰起头来,向坐在上面正发脾气的景公询问:“大王,我看了半天,但不知怎样下手,好像史书上没有记载过。尧、舜、禹、汤、文王这些贤明的君主要肢解杀人时,到底应该先砍哪一部分才对?对这个人应该从哪个部位下手去砍,才能做得像那些圣主们一样杀得好呢?”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立即警觉,自己若要做个明君圣主,又怎么能用这种残酷的方法杀人呢!所以他对晏子说:“好吧!我错了,放掉他吧!”
【评析】
晏子在此运用了“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的策略。先是顺着景公的意图佯装要杀掉此人,却在行动中用暗示的语言警醒了景公,达到了自己劝谏的目的。
晏子知道如果当时直言规劝,直说心言,必定会事与愿违。因为此时的齐景公正在气头上,如此一来不仅会使之下不来台,还会火上浇油,不但救不了即要被杀之人,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保不住。正是晏子看清了这个道理,才将计就计,很巧妙地充当“刽子手”,以委婉的方法劝阻了齐景公。
竭节忠职平恩怨
宋英宗在位时,一次受到惊吓,得了重病,暂时由皇太后处理朝政。许多大臣不想预立太子,便暗中向皇太后进言。
一天,韩琦在帘前奏事,奏事完毕,皇太后忽然问道:“汉朝有一件昌邑王的事,究竟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吗?”
韩琦顿时警觉,反问道:“汉朝有两个昌邑王,不知太后所说的是哪一个?”
太后闭口无言。韩琦乘机奏道:“您说这句话肯定有原因,不知谁在太后面前谈论过此事?”
太后急忙否认,韩琦趁机说:“皇上的儿女中,没有一个是和您亲近的。皇上从小抚养在宫中,皇后又是您的外甥女,这是上天的安排!太后怎么不加爱惜呢?”
不久,太后派人送给韩琦一封信,信上只有一句话:为孀妇做主。韩琦便带信拜见皇上,对他说:“我有一封信献给皇上。皇上须知,您今日的一切,全都是当年太后爱护的结果,所谓‘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希望皇上能侍奉太后,这样就自然不会有什么事。”
宋英宗有些疑惑,仍说道:“我一定记住你的话。”
韩琦拿出信说:“这封信臣不敢私自保留,希望您看完后秘密烧掉。如果泄露内容,那么皇上与太后之间的矛盾就会被人利用,那就不好了。”
过了几天,韩琦独自去见宋英宗,宋英宗冷冷地对他说:“太后待我已没有恩情可言。”
韩琦劝道:“自古以来,帝王中难道真的只有舜是孝子,其余都是不孝之人吗?不是这样的。因为父母慈爱而儿子孝顺,这是平常的事,不值得称道。只有父母并不慈爱而儿子却依然孝顺,这才是真正的孝顺。”
宋英宗心有所悟,从此再也没说过对太后的不敬之词。
韩琦忧虑皇宫中会有事发生。一天,他乘觐见太后时,对她说:“臣身在宫外,不能随时觐见皇上,也不能随时保护皇上,因此宫中对皇上的保护,责任全在太后身上。假如皇上有什么不测,太后恐怕不能安宁。”
太后大惊,连忙说:“这是什么话!理当自己用心照料自己。”
韩琦说:“太后照管得好,那么众人见太后如此慈爱,自然也会对皇上加倍照顾。”
太后默然不语。朝中的众大臣听说此事,都说韩琦管得太宽,不近人情。
韩琦却说:“你们想一想,皇上与太后两宫之间素来相互猜疑,明争暗斗。假如有宦官或宫女拨弄是非,万一有什么不测,我们用什么来止息他们呢!”
众人这才知道韩琦见识深远,为自己所不及。
【评析】
韩琦在事先猜测到了太后预立太子的意图,但依然明知故问,探其虚实,而后以委婉的语言提醒太后应该爱惜子女。而后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去劝勉英宗应孝顺父母,才化解了母子之间的矛盾。其成功的关键就是韩琦进言的时机和方法都把握得恰到好处。
韩琦周旋在皇上与太后之间,目的是弥合他们之间的裂痕,以免他们相互残害,演变成宫廷血变。韩琦以下断上,干预皇室家事,这不但需要智慧,更需要忠诚与胆量。
得其情,乃制其术。此处可出可入,可可开
【原文】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而无失计,立功建德。治民入产业,曰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悟,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译文】
所以说,若不明了总体形势,不了解对方的想法而贸然行动的人,其结果必定事与愿违;同样,不了解君王的意图而贸然进献说辞的人,必然遭到非议和拒绝,想受到重用却会适得其反。只有充分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再依据情况制定策略,才能够充分施展自己驾驭形势的计谋,推行自己的主张。这样,才可能出入自如,随心所欲。因此,圣人行事成大业,都是预先洞悉全面情况,从而控制和驾驭世间万物。若向国君进献策略,首先要从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着手,引用《诗经》、《尚书》中的立论和教诲,再综合分析其利弊,并进一步确定自己的策略中的得失。如果想要赢得君王的信任,就要深知君王内心的意图和想法,才能接近国君,取得信任;如果无意取得君王的信任,一心退出隐居,就不必迎合君王的意愿,自然会失去宠信而离去。善于运用内外之术与君王周旋的人,必须明确处理事物的规律和方法,从而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遇到疑难问题能够作出正确的决断,使策略的运用不会出现失误,从而建功立业、积累德行,使朝廷君臣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这就叫作“葽而内合”,即所制定的策略符合君王之意。若君王昏庸无道,不能治理朝政,臣下庸碌无为,不能明确各自的职责,而君王仍执迷不悟,就可能被臣下所控制。对于那些自以为圣贤又不礼贤下士的君王,不能采纳贤哲的谏言,而一味地陶醉于歌功颂德的欢呼声中,如果朝廷有起用的诏令,就应该欣然受命,获得君王的信任之后再施智展才,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另有所慕,打算归隐山林,不愿当朝为政,就要利用社稷大厦将倾之机,伺机退隐。是去是留要反复权衡,转换变化要因情制变,让人搞不清自己的真实意图。这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去留进退的秘诀。
智慧典例
触龙智说赵太后
据《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记载:公元前265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为年少,便由其母赵后执政。当时正处于诸侯国混战的局面,所以国内形势动荡不安。秦国见有机可乘,便发兵攻打赵国,在分析到自身的力量绝不是秦国对手的情况下,赵太后不得不向齐国请求援助。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要求赵国以长安君作为人质为条件才肯出兵。
平日赵太后对幼子长安君极为宠爱,怕他有什么危险,所以不肯答应。大臣们也都极力劝说,结果赵太后大为生气,对大臣们说:“若再有敢说让平原君到齐国做人质的,我必唾其一脸口水。”
有一天,德高望重的大臣触龙来求见赵太后。他知道如果直说必定会惹怒太后,于是在见到赵太后便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说:“由于我最近身体不安,好久没有来向太后问好了,不知道你最近身体怎么样?”
赵太后说:“最近我活动得很少,每天吃饭也不多。”触龙说:“我也是这样,但还是支撑着散散步,这样对身体有好处。”太后说:“我可没那份心情。”几句日常的相互问候后,赵太后的怒气渐渐消了些。
触龙接着说:“我有个小儿子叫舒褀,就是不成材,多是平时宠爱的缘故呀。我已经老了,所以想让太后允许他来宫中当一名侍卫吧,这就是我此次前来的目的。”太后说:“好吧,他多大了?”触龙说:“15岁了。年纪虽小,但我希望在死前能由太后好好照看。”太后说:“没想到父亲也宠爱孩子呀。”触龙说:“当然,甚至比母亲还要厉害。”太后笑着说:“不会吧,女人家才格外宠爱自己的小儿子呢。”
触龙见太后情绪好多了,便说:“父母疼爱子女,也应该替他们做长远的打算。”赵太后点了点头。触龙随即转换话题说:“但我觉得太后为儿子打算得不够长远。”赵太后不解地问为什么这么说。触龙说:“如今太后抬高长安君的地位,给他很大封地和诸多财宝,却不让他及时为国家立功,一旦太后去世,长安君怎能在赵国立足呢。所以我认为太后替长安君打算得不够长远。”
此时,太后才知触龙的真正来意,也深深地被触龙说服了。于是赵太后为长安君准备百余辆车马,以及诸多随从,送他到了齐国,齐国也终于出兵援助了赵国,使其转危为安。
【评析】
“得其情,乃制其术。”此处触龙说服赵太后,正是在了解对方的基础上运用了迂回的策略,而不是直言相劝,用共有的爱子之情达到心灵上的共鸣,然后在谈话中控制住了太后,使自己游刃有余、“可出可入”。后来便以此为突破口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言辞说服了赵太后。从与赵太后拉近关系到找到共同语言,以致最后使赵太后接受自己的主张,正是内葽术的运用——得其情,乃制其术。
智用妾喻得信任
纵横家苏秦为燕昭王效力,前往齐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齐王归还燕国10座城池。苏秦劝说有功而返,以为将受到燕昭王的礼遇,可是没料到有人在燕王面前诋毁自己。燕昭王偏听偏信,不但没有以相国之礼相待,反而对他心存成见。苏秦为自己的处境深觉委屈,他忍受着压力,想方设法摆脱他人的控制。
一次在拜见燕昭王的时候,苏秦说:“近日我听到一个故事,发人深省,愿意和大王您一起分享。”
燕昭王不知道苏秦什么意思,只好耐着性子说:“说来听听无妨。”说完就闭上眼睛,不再理会。
苏秦知道只要自己有讲话的机会,就有改变自己处境的机会,就专心致志地讲故事。
“从前,一个男子世代经商。为了让自己的家人生活得更好,他常年在外面做生意,只剩下原配夫人和一个小妾在家中独守空房。他的夫人耐不住寂寞,和一个游手好闲的男子私通,这一切都被小妾看在眼里,但是她什么也不说。一天,那名男子和原配夫人在房中商量她的丈夫回家后应该怎么办。女的说:‘我们真要在一起,他就必须得死。到时我准备一杯毒酒对付他,一切就好办了。’不巧,小妾正路过,隐隐约约地听到了他们的对话,记在心上,日日忧虑不止。
“不久,丈夫回来,给妻子和小妾带回了许多金银首饰。两个女子忙碌着迎接丈夫,端上来一道道美味的菜肴。一切都准备好,原配夫人吩咐小妾为丈夫倒酒。小妾左右为难。不倒,害怕丈夫和原配夫人说自己不懂规矩和礼法;倒吧,又害怕毒死丈夫,说不定还要把自己牵扯进去;要是直接说明酒里有毒,又担心丈夫赶走原配夫人,自己于心不忍。她灵机一动,假装被脚下的东西绊了一下,打个趔趄,把手中的酒壶摔破了。可不知情的男主人却破口大骂,后来还打了小妾一顿。”
燕昭王听得津津有味。故事讲完后,他沉思片刻,似有所悟地问苏秦:“你不会仅仅是要我听个故事吧?你想说什么?”
苏秦见大王已明白几分,便笑着说:“我是想说,有许多在大王您身边的人就像小妾,对大王忠心耿耿。而您却还不能像对待原配夫人那样信任他们,更何况想陷害小妾的原配还不止一个!身陷小妾处境的人最终要被大王遗弃啊!”
燕昭王看看苏秦,对他会心一笑,说:“你的意思我明白了!”
不几日他便赏赐苏秦,以相国之礼厚待他。苏秦因此才得以逃脱了“小妾”的命运。
【评析】
“得其情,乃制其术。”此处苏秦知道了燕昭王身边有人说自己的坏话,这便是“得其情”,需要找机会在燕王面前澄清自己,于是便想到了智用妾喻,即“制其术”。因为苏秦的策略非常有创意,巧用比喻,变被动为主动,重新取得了燕昭王的信任。
【智慧总结】
内葽术主要讲述的是臣子如何向国君进谏献策,如何拉近与游说对象的关系。内通“纳”,也就是向君王进谏说辞,以取得君主的欢心与信任;葽通“键”,原意是锁的意思,此处指向君主进献计策,以辅佐国君成就一番大事业。
本篇共有三层意思:第一层,介绍了君臣之间建立关系的种类,有远而亲的,有近而疏的,有以道德为基础相交的,有以志同道合相交的,有以钱财货利相交的,有以声色娱乐相交的,不管是哪一种,只要事先摸清了对方的意图和想法,我们便可来去自如,欲亲则亲,欲疏则疏。第二层,介绍了进谏者如何才能得到宠信、使君主接受自己所提出的建议。有的靠品德换信任,有的以钱财为诱饵,有的用美色去勾引。只要投其所好,便可遂心如愿。第三层,讲到谋士或说客进谏时应该掌握的技巧。首先应该把握游说对象的心理变化,顺势而为,便可应和人意;其次说到选择适当的时机,才能更好地使建议与对方的心愿相吻合;最后提到还应该善于根据游说环境的变化去灵活变通地改变说辞。
在内葽术的运用中,内主要是游说对方,能够与对方说上话、搭上腔,侧重于言辞技巧;葽是要迎合对方的心意,侧重游说的效果。从内葽的根本看:最关键的是要摸透对方心意去说服、控制对方的思路变化,从而使对方有种心心相印、兴趣相投的感觉,接着便可灵活多变地采用游说之法,使自己进退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