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504200000003

第3章 反应术

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

【原文】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译文】

古代用大道教化平民、指导万事的圣人,其作为都是与无形的自然之道(自然规律)相伴而生的。他们往往通过追溯既往的历史,然后再据此向前去推测未来;通过回首以往了解历史,然后再了解当今的形势;通过审视以了解他人,然后再据此认识自我。动静、虚实之理,若与当今的现实不符,就需要追溯既往的历史,去寻找控制现实的规律和方法。有很多事情,往往需要在反求于远古的探索中而得到成功的启示,这就是圣人处理事情的见解,不可不认真地加以观察和研究。

【原文】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张?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不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译文】

(就动静而言)别人在侃侃而谈,是动态的;而自己缄默不语、静心聆听,则是静态的。此时就要在静态中根据别人的言谈,来观察和分析出对方的真正意图。若听出其言辞有自相矛盾和不合情理之处,可以反过来诘难他,追问究竟,那么对方必定会有对应之词,自然就会吐露真情。凡是语言,都有其可以模拟的形象,而事物也都有其可以类比的规范;既然其语言有可以模拟的形象,事物有可以类比的规范,就可以从中预见对方下一步的言行。所谓“象”,就是表现事物本质的表征;所谓“比”,就是言谈举止中的同类共性。要用无形的规律促使有声的语言表露出来(借助无形的逻辑技巧让道理明白易懂)。首先要引导对方通过言辞表露自己的想法,如果所言与事实相一致,也就可以从中得知对方的真实想法。这种方法就如同张开网诱捕野兽一样,要多设几处拉网的地点,汇集在一起形成一张恢恢天网,才能捕获到野兽。如果将这个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引诱对方多说话,那么对方就会自投罗网,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这就是钓人的网。我们应该经常用这种钓人的网去诱导对方,如果对方的言辞并不符合平常的规范,反映不了实际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应时而动,改变钓人的方法,要以形象的事物去感化对方,触动其感情,进而了解其真实思想,这样就可能使对方暴露出实情,从而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控制他的思维。我们向对方的言辞提出反诘,对方做出相应的回复,如此循环往复,就有了模拟和类比,以此类推,便有了继续交谈、了解对方的基础。再经过反复推敲琢磨,观察验证,抛却其中妄谬的成分,那么所有事物都会通过对方的言谈有所反映,而不会因语言失实而导致失败。若像圣人这样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诱导智愚众人,所有事情都会遂顺通畅,这是毋庸置疑的。

【原文】

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雌雄。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符应不失,如酟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译文】

所以,善于从反面听取他人言论的人,能通过鬼神般变幻莫测的方法诱导他人说出实情。能够采取随机变通谈话的方式,而且运用得当,就可以清楚地掌握实际情况,周详而有效地驾驭对方的思想,从而明察其真实含义。如果无法周详地掌握对方的情况,不能明察其言语的真实意图,那么得到的情况就不明确;得到的情况不明确,据以制定决策的基础也就不坚实、不周密。如果我们在谈话中改变了事物的表象和事理的类比,那么对方必定会有相应的问难和辩驳的言辞,此时我们就应该平静地听取对方的言谈,以观察其真实情况和意图。所以要想倾听对方的言论,自己就得先保持沉默;要想对方敞开心扉,吐露实情,反而需要先缄默、收敛;要想居高,反而需要先处于低势;要想从对方获取,反而需要先给予。由此而论,如果想让对方敞开情怀,吐露真言,就要先用形象的模拟和比喻去诱导他,以便把握对方的言辞,以产生共鸣,这样真情实理就会归我掌握,也能因相同的观点而彼此接纳。对方所谈的事情,有的因此而发端,有的因彼而产生,有的可用来侍奉君上,有的宜用来统御臣下。根据以上不同的情况,方可辨别真伪,比较异同,得到真实或者伪诈的情形。我方的行动、运作、言语、沉默,都要根据所掌握的情况作出反应,欢喜与愤怒的方式和程度应据此作出决定。总之,行动、运作、言语、沉默、欢喜、愤怒都应该根据事先所掌握的实情来确定实行的规则。用主动试探的方法求得对方的反应或答复,借以观察对方心理情感的依托。知人的关键在于了解其内心的情感,所以要运用这种策略。听取他人讲话的原则是,自己首先要平静下来,以便专心听取对方的言辞,进而分析事情的原委,论说万物的道理,辨别事物的真伪异同。即使所谈的内容并不是实际的信息,甚至无关紧要,但是仍可以从细微的征兆中探知重要的信息。这种做法就像为了探知对方的情况而深入其内部一样,首先要通过分析对方的能力,再进一步探测其行动意图。通过这种策略所得到的情况,就会像符契一样契合无误,像酟蛇预示祸福一样丝毫不爽,像后羿射箭一样百发百中。

智慧典例

郑庄公计擒太叔

周朝末,郑武公娶申侯之女姜氏为妻,生两子,长子叫寤生,次子叫段。因寤生出生时难产,姜氏很讨厌他;次子段长得气宇轩昂,很得姜氏宠爱。

姜氏时常在丈夫面前说长子的坏话,赞扬次子能干,劝他改立段做继承人。

武公却说:“长幼有序,不可紊乱,况寤生又无过失,依情依理,说不过去!”即立寤生为世子,只以一个小小的共城(今河南辉县)给次子为食邑。

及至武公去世,世子寤生即位,叫郑庄公,袭父职为周朝卿士。姜氏见到次子屈居在一个小城,毫无权威,心里十分不悦,便对庄公说:

“你今日继承了父业,段只有几百里土地,但同胞的弟弟却困守在一个偏僻的小城里,你于心何忍?”

庄公说:“母亲的意思要怎样?”

“那还用说?”姜氏一副教训的口气说,“当然给他一个大城了,把制邑封给他吧(即河南汜水县)!”

庄公告诉她说:“制邑是一个险要地方,父亲遗命是不能封给任何人的。除了这个地方之外,什么地方都可以!”

“那么把京城(即河南京县)封给他亦可!”姜氏说。

庄公听此一说,默不作声,沉思起来,不表示同意,也不反对。

姜氏生气了,袖子一拂,悻悻地说:“你再不同意的话,那把老二赶出国去好了,落得干干净净!”

“不敢,不敢!”庄公连声告罪,“孩儿遵命。”

第二天,庄公上殿,宣布封段于京城。大夫祭足上前启奏:“不可!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京城是一个险要之区,地广人多,其政治军事价值不下于皇城。何况段是夫人爱子,若以大邑封给他,无形中有了两个国君,一旦他恃宠生骄,后果不堪设想!”

庄公无可奈何地说:“不要说了,这是母命!”遂封段于京城。

段在走马上任前,入宫向母亲辞行。姜氏屏退左右,暗地告诉段:“这次封邑是很勉强的,将来一定会变卦,你应及早打算,到京城之后,要聚兵积粮,时刻准备着,一旦有机可乘,我会给你做内应,只有推倒了寤生,才慰我平生之愿。”

段领命出城,趾高气扬地赴任去。上任视事之日,附近的西鄙和北鄙的首脑都来庆贺。太叔段对二人说:“你两人管辖的,属于我的封地,此后,所有收税进贡,要到我处缴纳,军马要听我指挥,不得违误!”

两人已知道太叔段是国母的爱子,有做国君希望,又见他气宇轩昂,人才出众,自然不敢违抗,乐于听命。

从此,太叔段积极训练军队,扩充编制,借故侵袭鄢邑及廪延两地,属土一天天地扩大,实力一天天地增强。

情报人员把此事奏报庄公,庄公笑而不答。班中有一位官员高声大叫:“可速诛太叔段!”

庄公抬头一看,原来是上卿公子吕,便问:“卿家有何高论?”

公子吕说:“从来被封子不能过问军事,有拥兵自重的必杀无赦。今太叔段内挟母后之宠,外恃京城之固,日夜谈兵练武,不是想篡位是什么?请授权给我,率兵征讨,以除后患!”

“但段未见有反叛行动呀!”庄公答。

公子吕愤愤地说:“今两鄙被收,廪延被取,这不是叛变行动?国家土地,岂可以被蚕食下去!”

庄公笑起来,说:“段是母后爱子,是我的弟弟,宁可失地,不可伤兄弟之情,拂母后之意!”

公子吕复进一步说:“我不是怕失地,实怕失国。今人心已惶惶惴惴,见太叔段势力日强,都存观望态度,若再容忍下去,怕一发不可收拾。主公今日容得太叔段,将来太叔段未必容得主公!”

“不得乱说!”不等公子吕说完,庄公愤然制止他,说:“我会设法感化他!”立即起身退庭。

公子吕出外,对祭足说:“主公念及宫闱私情,忽略了国家大计,我很为此担心。”

祭足告诉他:“主公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断不会忽略这点,不过在大庭广众里,不便泄露,你是他的亲戚,不妨私自去见见他,一定会有真心话说出来的。”

公子吕听了他的指示,乃入宫去见庄公,庄公问他有什么事,公子吕便说:“我就是为了刚才在朝廷上说过的那件事再来拜请。主公当日继承王位,大家都知道并非国母的意见,她是属意太叔段的。今日太叔段的横行嚣张,必然是一种夺权阴谋,万一内外合谋,发动政变,恐怕……”

庄公说:“此事闹起来,怕碍着国母面子呀!”

“岂不闻周公诛管蔡的事吗?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到那时,后悔都来不及了!”公子吕说。

庄公忽然长叹一声,说:“唉!这件事我早已想到了。段虽然有夺权阴谋,却没有公开叛变行动,如果我把他镇压了,国母必会从中作梗,又惹外人议论,说我没有兄弟情义,骂我不孝!我现在只是装聋作哑,任他所为,等到他真的有叛变行动时,就可以明正其罪了。”

公子吕才恍然大悟,说:“主公远见,非臣所及!但恐怕日复一日,促成他势力庞大,便会尾大不掉了。不如及早设法挑他起来,使他提前暴露,及早镇压便了。”

这话正中庄公下怀,庄公连忙问:“计将安出?”

公子吕再详告:“主公久已未入过周朝,无非为太叔段的缘故,现在不如乘机说要入朝去见周天子,故意引他起事,带兵前来,我却预先伏兵在京城附近,待他出动,便乘虚而入占领他的根据地,然后主公返师进攻,那时他飞也飞不出去了。”

庄公听说,点头称善:“好计,好计!”

公子吕辞出宫门,才暗叹一声:“祭足可谓料事如神了!”

次日早朝,庄公假传一道命令,要大夫祭足代理国政,自己朝见周天子去。

姜氏得此消息,认为机会已至,即秘密使人带信给太叔段,约他在五月初起兵袭郑。

这时是四月下旬,公子吕早已先差人伏于要道,把那个带信的人杀了,将信送给庄公看,庄公说:“自作孽的人,必会自食其果的!”便另遣心腹假称姜氏亲信,把信带交京城,并得太叔段回信,说及决定在五月五日起事,并要于城楼竖起一面白旗。以便接应等语。

庄公得书大喜,说:“证据在此,看你还有什么话说!”

立即入宫辞别母亲,说要入朝谒见天子,姜氏也敷衍几句好话。

庄公率领仪仗队,浩浩荡荡地朝廪延方向慢慢前进。这时公子吕已部署好伏兵在京城附近,专等猛虎离山。

太叔段自得了姜氏密报,立即准备,他派儿子公孙滑到卫国去借兵,自己便动员所有属军,托言庄公出国,要往监政。于是祭旗犒军,得意扬扬地朝皇城进军。

这时,公子吕的人已化装成百姓混进了京城,见太叔段的军队已经出动了,便在城楼放起火,城外伏兵,一见信号,立即杀进去,占领了京城,出榜安民,揭发太叔段的阴谋。

太叔段率军行到路上,就得了京城失陷的消息,心里着慌起来,即命回军,屯扎城外,准备反攻。

可是军心开始动摇了,士兵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都说太叔段心怀不轨,要篡夺朝政。原来公子吕已派密探混入了军营,散布消息,顷刻间一传十,十传百,整个军营都哄起来,一夜之间,军队散去大半。太叔段着了慌,便率领残兵跑到鄢邑,想再行招兵买马,重整旗鼓。

不料,庄公早已占领了鄢城,此路已行不得,不得已又跑回自己过去的封地共城去闭门自守。但庄公和公子吕的追兵逼近了,这区区一个小城,无险可守,怎挡得这两路大军夹攻呢?这时他已感到面临绝路,叹道:“都是母亲害死我了,有什么面目再见兄长呢?”遂自刎而亡。

庄公搜出了姜氏和太叔段的来往密信,使人带回郑国,叫祭足转交姜氏,并送她去颍地安置。姜氏看了信件,羞惭无措,自觉无颜与庄公见面,即刻离宫搬到颍地去了。

【评析】

庄公明知太叔段早有谋反之心,却佯装不知,以免被姜氏抓住把柄,反咬一口。于是便采取了引蛇出洞的钓术,以朝见周天子为名设下圈套,等待太叔段起兵反叛,然后便可名正言顺地除掉太叔段。

巧言应变留楚国

战国时期,张仪以客卿的身份居留在楚国。起初楚王对他非常友好,但后来对他越来越冷淡。张仪心想:这样下去,恐怕自己有朝一日在楚国就没有立锥之地了。不久,张仪想出了一个计谋,于是他满怀信心地去拜见楚王。

张仪毕恭毕敬地对楚王说:“最近,我在这儿没有什么用处,只是白白地浪费您赐予我的俸禄,我想到魏国去,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楚王听后,漫不经心地说:“既然你主意已定,我也就不苦留你了。”

张仪见楚王并没有挽留之意,并不失望,于是接着说:“为了答谢您对我的知遇之恩,等我到了魏国,只要您想要的东西,我会竭尽全力得到,给您送过来。”

“我各种宝物应有尽有,黄金、宝石、象牙也不足为奇,想必魏国也没有什么值得我羡慕的东西。”楚王傲慢地说。

“不过据我所知,中原美女如云,个个貌似天仙!”

楚王听了张仪的一番鼓动,不觉心有所动,于是靠近张仪说:“我早就听说中原美女妙不可言,只是从未见过。好吧,我就要美女。”说完,赏赐张仪一箱黄金作为盘缠。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楚王王后南后和侧室郑袖的耳中,她们非常担心中原美女来了之后和自己争宠。两个人正在着急,一时却又想不出好办法,于是派人给张仪送去一盒珠玉,说是张仪要离开楚国,王后送来的礼物。

临行前,楚王设宴款待张仪,大方地说:“现在战乱纷纷,道途艰辛,今天特意为你饯行,还期望你能给我送回几个美女。”

在送别宴上,张仪见楚王有了几分醉意,突然说:“王宫上下都说楚王您宠爱的两个女子仪态万千、貌若天仙,她们素日对我不薄,今日一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想借您的美酒向她们表示我的敬意……”

楚王笑着说:“这个好说!”随即让南后和郑袖进来。

张仪一见二位女子到来,就跪在楚王面前说:“请饶恕我吧,我犯下了欺君之罪!我曾对您说中原多美女,现在一睹眼前两位美女,可见还是王宫美女多啊!我又怎么能找到比王后和郑袖更漂亮的女子呢?”

楚王听后,得意扬扬地说:“无罪,无罪!起初我就料到肯定没有比她们更漂亮的女子。我想中原的女子也没什么过人之处,你也不用去为我找美女了。”

一旁的南后和郑袖听了张仪对自己的一番赞美,喜不自禁,极力在楚王面前为张仪说好话。最后张仪又在楚国王宫里留了下来,而且重新获得了楚王和两位美女的信任。

【评析】

张仪不愧为战国时期最有名的说客之一,他反应之敏捷、头脑之灵活实非常人可及。在这个故事中张仪便成功地运用了“钓语”。先以离开楚国来观察楚王的态度,后以寻求美女把楚王“钓”到了自己张开的网中,接着在有利时机献上自己的奉承话,博得了南后与郑袖的欢心,也最终得到了楚王的信任。真可谓一箭双雕。

调虎离山败魏军

公元234年,诸葛亮领兵伐魏,六出祁山。魏明帝曹轈闻报,命司马懿为大都督,领兵40万至渭水之滨迎战。司马懿屯大军于渭水之北,命先锋夏侯霸、夏侯威领兵5万渡河至渭水南岸扎营,又在大营后方的东原筑城驻军,进可攻,退可守,稳扎稳打,务使魏军立于不败之地。

诸葛亮深知,自己最根本的弱点是远离后方,粮草困难;他同时也深知司马懿正是看准了自己这一点,并设法使蜀军断粮,从而困死或逼蜀军撤退,然后乘机取胜。于是诸葛亮便将计就计,在粮草上设诱饵,以此引“他”离山。

首先,分兵屯田,与当地百姓一起就地生产粮食,以供军需,摆出一副持久作战的架势。果然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沉不住气了,他对司马懿说:“现在蜀兵屯田,作持久战的打算,如何是了?何不约诸葛亮大战一场,以决雌雄!”司马懿嘴上说“我奉旨坚守,不可轻动”,心里却非常着急。

诸葛亮的另一个措施就是自绘图样,命令工匠造木牛流马,长途运粮,蜀营粮草由木牛流马源源不断地从剑阁运抵祁山。司马懿闻报大惊:“吾所以坚守不出,因为他们粮草不能接济。今用此法,必久不思退。怎么办呢?”

诸葛亮料到司马懿急于破坏蜀军屯田、运粮计划,于是进一步引他上钩。他一方面在大营外造木栅,营内掘深坑,堆干柴,而在营外周围的山上虚搭窝铺草营,造成蜀兵分散结营与百姓共同屯田屯粮,而大营空虚的假象,引诱魏军前来劫营;另一方面在上方谷内两边的山坡上虚置许多屯粮草屋,内设伏兵,同时让士兵驱动木牛流马,伪装往来谷口运粮。而他自己则离开大营,引一支军马在上方谷附近安营,以引诱司马懿亲领精兵来上方谷烧粮。

司马懿虽烧粮心切,却极为谨慎小心,深恐中调虎离山之计,也用声东击西、调虎离山之计来应战。他亲领魏兵去劫蜀兵祁山大营,但一反过去每战必让主攻部队走在前面的惯例,让部将冲锋在前,直扑蜀营,自己在后,引军接应。他这样做,一是担心蜀营早有准备,怕中埋伏;二是他指挥魏军劫蜀军大营本属佯攻,目的是调动蜀军各营主力,趁机自领精兵奇袭上方谷,烧掉蜀方的粮草。

然而,司马懿的这个调虎离山计却被诸葛亮料到。当魏军直扑蜀军大营时,诸葛亮只是安排蜀军四处奔走呐喊,虚张声势,趁司马懿离山之机,另派精兵夺取渭水南岸的魏营,而自己却在上方谷等待司马懿来烧粮,以便瓮中捉鳖。

司马懿果然中计。他见蜀军都奔大营救援,便趁机领司马师、司马昭及一支亲兵杀奔上方谷。接着被蜀将魏延依诸葛亮的安排,用诈败的方法诱进谷中,被截断谷口。一时山谷两旁火箭齐发,地雷突起,草房内干柴全都着火,烈焰冲天。司马氏父子眼看就将葬身火海,幸亏突来一场倾盆大雨,才救了司马氏父子三人及少数亲兵的性命,只得大败而归。

【评析】

钓术的运用也可以看作是引诱法的使用。其特点就是利用不利的天时、地利等条件困扰敌人,用人为的方法诱惑敌人,因为自己主动进攻有危险,诱敌来攻则对己有利。

在这个战斗故事中,司马懿原本决定深沟高垒、坚守不出,结果却仍被诸葛亮“钓”下山;本想烧掉蜀军粮草,却反中了诸葛亮的“调虎离山”计。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

【原文】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如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

【译文】

所以,了解别人要从认识自己开始,只有先认识自己,然后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人内心的想法。若能如此,那么与对方的相互了解,如同比目鱼的两目一般没有距离,彼此明晰可见;从外形观察对方,就如同光和影子一样准确细致;研析对方的言论中的真意,就如同磁石吸针一样没有差失,如同舌头吸取骨汁一样游刃有余,万无一失。这样与对方交谈,不用过多的言辞,暴露给对方的微乎其微,反而可以非常迅速地洞悉对方的真实意图。

智慧典例

知己知彼智退敌

公元前666年,楚文王去世,王后息伪是一位倾国倾城的美人,楚文王的弟弟公子元想讨好嫂嫂,得到美人的欢心,在息伪寝宫附近的馆舍中日夜歌舞。息伪知道公子元的用意,感叹道:“我的丈夫文王,问军事,未曾向国外扬威,致使声望日下。阿督身为令尹,不奋发图强,重振国威,却沉醉于靡靡之音中,真令人担心!”息伪的话传到公子元耳朵里,公子元想讨好嫂嫂,决定率领大军去攻打邻邦郑国。

郑国兵力远不及楚国。面对来势汹汹的侵略军,郑文公惊慌失措,急忙召人商讨对策。叔詹不慌不忙地说:“从前,楚国出兵,从未有这么大规模。据我所知,公子元这次出兵,不过是讨好他的嫂嫂,没有什么其他目的。楚兵若来,老臣自有退兵之计。”

不久,楚军先头部队直抵皇城。叔詹下令军队埋伏在城内,大开城门,街上商店照常做买卖。百姓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秩序井然,毫无紧张气氛。楚军见到这番情景,出乎意料,料定城中早有防备,是在故意诱敌深入。他们满腹狐疑,不敢贸然杀进皇城,下令就地扎营,等候主帅的指示。

公子元率领大部队赶到,大吃一惊,见城内秩序井然,似有埋伏,心里踌躇。他想到郑国与齐、宋、鲁有盟约,眼下城内有埋伏,万一不能取胜,齐、宋、鲁援军一到,前后夹击,楚军失利,脸上无光,嫂嫂会瞧不起自己。再说这次出兵已攻下几个地方,几天之间就打到郑国都城,也算是打了胜仗,目的已经基本达到,还是见好就收吧!

于是,公子元连夜班师回国,又怕郑军追击,命令所有营帐保持原样,遍插旗子,也想摆一个空营计,疑惑郑兵。

次日,叔詹登城遥望楚营,一会儿,便高兴地叫道:楚兵撤走了!众人都不相信,叔詹指着远处说:“凡是军队驻扎的营地,必定击鼓壮威,以吓骇鬼神。你们看那里有飞鸟盘旋,证明军营里连一个人也没有了。我料定楚军怕齐国援军赶到被内外夹击,连夜撤走,还摆下一座空营来迷惑我们。可惜,公子元会摆空营计,却识不破我的空城计!”

【评析】

空城计采用的是一种心理战术,使用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敌方指挥官越是小心谨慎多疑,所得的效果就会越好。这种方法多是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如果被敌人识破,敌军乘虚而入,就会变得非常危险。

左右逢源得所求

战国时,中山王宠爱着两个贵妃阴姬和江姬,她们明争暗斗,都想做王后。

有一位谋臣名叫司马熹,很有谋略,圈钱手段也相当高明。他看出两妃争宠的情形,想趁机敲她们一笔,便暗中使人去致意阴姬,告诉她:“要做王后不是开玩笑的,争得到手,自然掌有权威,贵甲天下,傲视全民;万一失败呢,那就危险了,自己的性命保不住还不算,要祸延家族哩!所以,不争则已,要争必要胜利。如果想成功的话,除非去请教司马熹先生!”

阴姬听说,果然心动,便秘密地去请教司马熹。司马熹便使足干劲,鼓其如簧之舌,说得她点头点脑,千恩万谢地说:“如果事情成功的话,一定大大地酬谢!”并且先孝敬司马熹一笔茶资。

于是,司马熹即刻上疏中山王,告诉他有一个计划可使本国强盛,邻国衰弱。

中山王很感兴趣,堆下笑来问他:“我非常欣赏你这个建议,要怎样做才行呢?”

司马熹说:“我先要亲身去赵国跑一趟,名为访问,暗地侦察赵国的险要地方和风土人情,了解它的政治和军事动向,回来才可以订出一个详细计划,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中山王听了又送给他一份礼,打发他去赵国访问。

司马熹见到了赵王,公事完毕,在私谈间便对赵王说:“听说贵国是出产美人的地方,但我到这里已经几天了,总看不到哪一个算得漂亮。老实说,我足迹遍天下,也见过无数女人,总觉得没人比得上我国那位阴姬了,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是仙女下凡哩!她的美,不是笔墨所能描写得来,语言所能说得出,她那高贵的仪表,唉!胜过母仪天下的王后!”

赵王怦然心动,忙问:“可不可能把她弄到这里来?”

司马熹故意把话锋一转:“我只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至于大王意图怎样,弄不弄得到手,我可不能参加意见,阴姬虽然妃子身份,却是国君所宠爱的。这些话请千万不要传开去,否则要杀头的。”

赵王奸笑一下,表示非达到目的不可。

司马熹回到本国,报告给中山王的却是:“赵王根本是一个浑蛋,没有道德观念,只晓得玩女人,听淫乐,不知仁义是什么东西,开口讲打,闭口讲杀。还有,我听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赵王这个浑蛋正在暗中设法想把大王的宠妾阴姬弄过去呢!”

“浑蛋,岂有此理!”中山王不听犹可,一听则怒骂起来,“混账东西,竟把脑筋动到我头上来了!可怒也!”

“大王!请冷静一点。”司马熹说,“从目前形势来看,赵国比我国强盛,打是打不过他。赵王要索取阴姬,实在没有办法可以不给。不给马上就亡;要给,一定被人耻笑,笑大王懦弱,连国王的爱妃都会送给人!”

“那怎么办?”中山王虽然无名火动,到此时也不能不低下首请教司马熹了。

“照我看,”司马熹从容不迫地说,“只有一个办法可以避免,就是大王立即册封阴姬为王后,死了赵王的邪念。在此之前,从没有谁敢要别国的王后做妻子的,就是想要,也为列国摒弃,骂作禽兽!”

“很好!”中山王转怒为笑,说:“就照你的办法去做,看他这个癞蛤蟆还敢不敢想吃天鹅肉!”

因此,阴姬便很顺利地做了王后,赵王也死了心,司马熹不用说已是王后娘娘的大恩人,地位和金钱自然更有保障了。

【评析】

司马熹首先从阴姬想做王后开始设计,而后采用了出使赵国这一虚招,其目的便是为阴姬在中山王心中赢得好感,为登上王后宝座作铺垫。最后,在中山王盛怒的情况下说出心中的计谋,圆了阴姬的梦想,也使自己得到了荣华富贵。

欲擒故纵降孟获

公元225年(蜀后主建兴三年),蛮王孟获起兵10万反蜀,建郡太守雍阎、群舸郡太守朱褒、越窗郡太守高定相继投降,声势甚大。蜀丞相诸葛亮奉旨起兵50万南征。在智破三郡叛军之后,大军继续向泸水(川滇边境)挺进。适逢马谡奉后主之命前来劳军。

诸葛亮久闻马谡才智超群,便虚心问计。马谡曰:“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诸葛亮很赞同马谡的见地,更坚定了心服蛮王的决心。第一次两军对阵,孟获战败,为蜀将魏延活捉。诸葛亮问他是否心服?孟获说:山僻路狭,误遭汝手,如何肯服?你放我回去,整军再战,若再被擒,我便肯服。诸葛亮当即下令放了他,并给他衣服、鞍马、酒食,派人送他上路。第二次诸葛亮派马岱夜渡泸水,断了蛮军粮道,孟获被部将董茶那、阿会喃等缚送蜀营。诸葛亮对孟获说:你前次说,若再被擒,便肯降服。今日如何?孟获说:这次是我手下人自相残杀,以致如此,如何肯服?

诸葛亮又将他放了,并领他参观蜀军营寨;亲自送至泸水边,派船送回。孟获第二次被放回本寨后,首先将部将董茶那、阿会喃杀了,然后与其弟孟优商议以假降方式夜袭蜀营。诸葛亮将计就计,第三次将孟获活捉。但孟获仍然不服,他说:这是因为我弟贪杯,误吃了你们的毒酒,并非我没有能耐,如何肯服?如果你放我兄弟回去,我们收拾兵马和你大战一场,若再被擒,方肯死心塌地归降。

诸葛亮第三次又将他放了。孟获愤怒地回归本洞,派人带上金银珠宝往八番九三十甸各部落借得精健蛮兵数10万,一路杀气腾腾来战蜀军。诸葛亮避其锋芒,领军退至西洱河北岸扎营,然后派精兵暗渡至西洱河南岸,抄了蛮军后路,第四次将孟获活捉。诸葛亮怒斥孟获:这次又被我擒了,还有何话可说?孟获说:我误中诡计,死不瞑目。

诸葛亮声言要斩,孟获全无惧色,要求再战,诸葛亮只得第四次将他放了。孟获回去后,又聚集数千蛮兵躲入了秃龙洞,与该洞洞主朵思凭借险山恶水,据守不出。孔明走访当地老人,寻得解毒甘泉和可辟瘴气的薤叶芸香,避过毒泉恶瘴,引军由险径直取秃龙洞,第五次擒得孟获。但孟获仍不服,并说:我祖居银坑山,有三江之险,重关之固,你若能到那里擒我,我便子子孙孙,倾心服侍。诸葛亮只得第五次又将他和孟优、朵思等人放了。孟获连夜奔回银坑山老巢,又请来八纳洞洞主木鹿3万驱兽兵助战。诸葛亮破了孟获之妻祝融夫子的飞刀,布假兽战胜木鹿的兽兵,识破孟获妻弟带来洞主假缚孟获夫妻献降诡计,第六次生擒孟获。但孟获说,这次是我等自来送死,不是你们的本领,如第七次被擒,则倾心归服,誓不再反。孟获回洞后,采纳妻弟带来洞主的建议,从乌戈国请来3万刀剑不入、渡水不沉的藤甲兵,屯于桃花渡口。诸葛亮设疑兵,一步一步地将藤甲兵诱入预伏干柴、火药、地雷的盘蛇谷,堵住前后谷口,纵烈火将乌戈国的3万藤甲兵烧了,第七次生擒孟获。诸葛亮令人设酒食招待孟获夫妇及其宗室,叫孟获回去再招人马来决战。这一次,孟获却不走了,并说:“七擒七纵,自古未有。我等虽然是化外之人,也懂得礼仪,难道就如此没有羞耻吗?”于是领各洞蛮民诚心归顺。诸葛亮命孟获继续为蛮王,所夺之地,尽皆退还,蜀军班师,孟获亲自送诸葛亮渡过泸水。后来孟获仕蜀,官至御史中丞。终蜀之世,蛮方一直太平无事。诸葛亮七擒七纵,“纵”的是孟获其人,而最终“擒”得的是蛮王及蛮方百姓的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从此,蜀国有了一个巩固的南方,诸葛亮可全心致力于伐魏了。

【评析】

七擒七纵后降服孟获,与其说是比计谋的高明,倒不如说是一种持久而有耐心的攻心战术。其成功运用的关键便是诸葛亮深入了解到了孟获的性格及其实力,确认自己必胜,才多次放过孟获,以使其最终心服口服归顺蜀国。从表面看擒与纵好似一对矛盾,但实际上是一种因果关系,纵只是手段、方法,而擒才是最终目的。用暂时的放弃换来更有效果的收获,从这一点看,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如果“纵”运用得恰到好处,便可转化为“擒”。

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

【原文】

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译文】

我们可以做到如同阴阳转换一样彼此渗透,方圆交替一样运用自如,相辅相成。在对对方的基本情况尚未明晰之前,就应该用圆融的道理诱导对方;待基本情况明朗之后,就应该用方正的道理去劝服对方,助其成就大事。用人之道,不论升迁、黜退、贬左、崇右,都应该灵活运用上述道理。如果不首先确定方圆进退的策略,那么就无法掌控全局,管理别人。如果做事不掌握法则技巧,这就叫作“忘情失道”(不考虑实际情况,不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自己首先确定周密详细的行动策略,再依此驾驭对方,就能在不暴露意图的前提下,于无形之中驱策众人以致成功,而对方尚不知其门道所在,这样方可称为“天神”。

智慧典例

晏子使楚巧答对

晏子是春秋时的齐国人,他其貌不扬、身材矮小,看上去毫不起眼。但是他才高八斗,机智灵活,举国上下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他。他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和满腹经纶很快就取得了尊贵地位。

齐王非常信任这位能干的国卿,对他委以重任。一次,晏子奉齐王之命出使楚国。楚国在当时实力雄厚,而齐国正处于发展之中,相对楚国而言落后一些。楚王本来就没有把其他国家放在眼里,一看站在面前的使者如此龌龊,因此对齐国尤其轻视。

楚王看晏子这么矮,一心想把他奚落一番,以显示自己国家的尊贵和强大。他料定晏子受了嘲笑还会忍气吞声,于是,楚王安排在宫殿正门旁边开设了一扇狗洞般大小的城门。晏子驾驶着马车来到宫殿门口,两旁的侍卫按照楚王的意思,把晏子请下马车,领着他来到那扇小门面前说:“我们楚王恭请你从这里进去,他已恭候多时了!”

晏子一看就明白了楚王的意图。晏子忍住怨气,转身走向正门。侍卫立即把他挡在门外,说:“你怎么能从这个门进去呢!请从那边走吧!”

晏子义正词严地说:“拜访人国,理所当然走正门。那边的门充其量是个狗门,我不明白你们强烈要求我走狗门到底是什么意思!莫非里边都是狗吗?我要拜访的可不是狗国啊!”

守卫士兵一听,无言以对,知道来者不是平平之辈,只好乖乖放行。

楚王知道自己的计划弄巧成拙之后,气急败坏。见晏子得意扬扬地走上殿堂,气不打一处来,当着各国大臣的面,尖刻地问:

“真没有想到你们齐国竟然连一个像样的人都找不出来!你这样矮小的个子是不是齐国身材最魁梧的?你这样丑陋的长相是不是齐国最漂亮的啊?”

晏子坦然地看着楚王,不紧不慢地回答道:“大王有所不知!我们齐王素来注重邦交礼仪,在派遣使者出访别国时有很多讲究,其中有个规定就是:贤能的人拜会贤能的国君,庸俗的人就拜会昏庸无能的国家。而我又有何德何能呢?前来拜访大王,还是我求了好半天,齐王才勉强答应的呢!”

楚王这才意识到自己刚才有失王者风范,确实是昏了头。

这天,楚王搜肠刮肚,又想出一个计谋。他安排好一切后,就假意盛情邀请晏子到前厅饮酒说话。正在说话之间,进来几个威猛的士兵,中间一个是五花大绑的罪犯,正低垂着头。

楚王高声问:“你们押的是何人,犯了什么罪啊?”

士兵恭恭敬敬地回答道:“回大王,此人是从齐国来的,在我国偷了别人的财物。”

犯人连忙跪下求饶说:“大王饶命!我下次再也不敢了!”

楚王斜视着晏子说:“没有想到你们齐国还盛产盗贼,竟然偷到我楚国来了!”

晏子明白了楚王的意图,见楚王一而再、再而三地为难自己,这次再也不能客气。于是反唇相讥:“橘生淮南为橘,橘移淮北为枳,前者香甜,后者涩苦。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生长的环境不一样。我看不是齐国盛产盗贼,而是您治理的国家盛产适合盗贼生长的土壤吧!否则,这个人在齐国原本安守本分,为什么到了楚国却知法犯法、铤而走险呢?”

楚王领教了晏子的厉害,从此再也不敢刁难他。

【评析】

面对恶意的攻击,不要一味地躲避和忍让,而要适度地予以反击,或者巧妙转换,或者反唇相讥,或者针锋相对,维护自己的尊严。否则,对方就会得寸进尺,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地步。晏子在此便运用了圆融的道理诱导对方,以将计就计的策略使对方落入难堪的境地,而又保全了自己和齐国的尊严。

刚柔并济治郑国

春秋末期,郑国的宰相是子产。他善于执政,把国家治理得有条不紊,深得民心。他的执政之道就在于刚柔并济,把握住高压和怀柔两种政策的最佳尺度。

当时,许多大国都觊觎郑国。子产认为,郑国要求得生存,当务之急是加强国力。于是子产一方面提倡振兴农业;另一方面为确保军事费用,决定征收新税。一时间,民怨四起,对他恨得咬牙切齿,甚至有人还密谋杀害他。他的家人和朋友都纷纷劝他改变主张,朝中大臣也站出来反对他的政策。

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子产没有丝毫的动摇。他力排众议,义无反顾地继续实施既定的政策。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着想,即使牺牲我自己的名利也在所不惜。如果虎头蛇尾,我殚精竭虑想出来的兴国之道就会付诸东流。我决心一如既往地贯彻我的政策。老百姓的责难只是因为我的政策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过一段时间后,他们就会明白的。”子产这样对别人解释。他不改初衷,面对责难仍然坚持己见。

过了几年,农业的振兴计划收效甚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军队也逐步强大起来,足以抵抗外来的入侵。郑国在诸侯国中逐渐树立起不可动摇的地位。

子产的政策并不都是如此“刚硬”,他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上就表现得非常“宽容”。

郑国为了大力培养知识分子,在各地普遍设立了称之为“乡校”的学校。但是许多对当政者不满的人就利用乡校传播与统治者相反的观点。若任其发展,就会不利于民心安定,对统治也造成威胁。因此,许多大臣提议关闭乡校。

子产却不以为然,反驳道:“如果那些人聚集在乡校谈论政治,我们可以听取他们好的意见,不断改良我们的政策,这样看来,不是一件好事吗?”

子产借用了一个比喻,继续说:“人们的言论就好比是河川里的水一样,如果我们钳制他们的言论,就如堵塞河水一样。尽管暂时控制了,不久那些不满就会像洪水一样滚滚而来,堤坝和堰塘终将被冲毁。与其这样,还不如疏通流水,引导它们畅通无阻地流出来,这样不是更合适吗?”从此以后,郑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得到了繁荣。

由于子产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在他为政期间,郑国国泰民安,国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评析】

阴阳之道与方圆之说,与刚柔张弛的运用策略是相通的。绵里藏针,柔中存刚是成功的为人之道,刚柔并济更是行之有效的处世手段。治理国家同样如此。子产深知,如果君主严刑厉法,过于苛刻,就会使人们畏而远之;如果太宽松,就会使臣子骄纵跋扈,不易驾驭,所以必须恩威并济,把握好时机和火候。

恩威并施善待人

汉朝时,朱博因善于用人而名扬一时。

有一次,他手下的府功曹对他说道:“长陵有一名叫尚方禁的富豪,颇有才华,现在供职于副守尉。以他的才能,完全可以当守尉。”

朱博听从府功曹的建议,派人去暗中调查他。调查的人回来说:“此人年轻的时候行为不检点,曾与别人的妻子私通,后被发现。现在他的脸上有一处刀疤,就是那时候被人砍伤的,府功曹可能是因为受了尚方禁的钱财,才为尚方禁说话的。”

朱博点头不语。过了几天,他又以了解治安情况为由把尚方禁召来,仔细看他的脸,发现果然有一处很深的疤痕。朱博命众人退下,独自留下尚方禁,问他脸上的伤是什么原因。

尚方禁如实做了回答,然后跪在地上请朱博饶恕。朱博大笑,对他说:“男子汉大丈夫,有一点过失算什么?我准备为你洗刷掉原先的羞耻,你看如何?”

尚方禁感动得泪流不止。朱博又趁机说道:

“如果我为你洗刷了羞耻,你可愿为朝廷效力?”

尚方禁连连应诺,朱博就告诉他:

“这次谈话你知我知,没有其他人知道。你以后的任务就是遇到奸邪之事就记录下来。”

然后朱博撤销了尚方禁蒙羞的案底,并张贴告示“澄清”尚方禁的冤枉,他在一天之内召见尚方禁三次,以表示亲近。

尚方禁早出晚归,四处奔走,揭发了境内多数盗首及其亲信。短短一年,由尚方禁提供线索而侦破的案卷达两尺厚,朱博借机提拔尚方禁为遵县县令,尚方禁感恩戴德地赴任去了。

朱博又召见了那个府功曹,责问道:“你收受他人贿赂,依刑律该如何处置?”

府功曹吓得脸色惨白,跪地谢罪。朱博便以将功折罪为由,命府功曹将历年来所受贿赂及其他不义之财,一文不少地记录下来交给他。那府功曹十分害怕,就把自己获得的财物全部都写了下来,交给了朱博。朱博看了记录,知道他已老实交代,就对他说:

“此事只有你我二人知道,我有心惩治你,可又委实不忍;如果不给你一个罪名,如何对得起刑律和皇上,你看怎么办?”

府功曹坐在那里,一言不发。朱博命令道:

“你马上坐下来写一个改过自新的悔过书,然后……”朱博扔给府功曹一把刀,“把你刚才所记的一切全部销毁。”

府功曹如逢大赦,急忙写完悔过书,拿刀把刚才所记的竹简划烂。

朱博便让他仍归旧职,府功曹从此以后小心谨慎,再也不敢做错事。

【评析】

从“如方与圆,如圆与方”中所得的启示是做事应明方圆之道。朱博在此就成功把握了这一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下属有错,必须纠正,但不必一棍子打死,否则便无人可用。朱博恩威并施,可谓深谙用人之道。看到尚方禁的羞耻心仍在,说明其良知未泯,仍然可救;府功曹虽贪婪却又惧怕刑法,免其罪责,他必不敢犯错。可见,用方圆之道变通地对待他人,往往能激发其热情,更加忠诚地为自己做事。

【智慧总结】

反应术可以说是捭阖术的更进一层。捭阖篇多谈到游说的种类和方法,简略地阐述了适用的环境变化,而本篇的反应术则更为全面、辩证、历史地看问题,它需要运用者有更为灵活的头脑,要善于把握说话的技巧。明进退之道,当刚则刚,当柔则柔,能直能屈,能进能退,刚柔并济,进退自如,这些都可以说是反应术中技巧性的方法。

运用反应术要重点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知己知彼。了解别人的最好的方法是从了解自己开始,因为人是有共性的,了解了自己,就可以用相类似的方法去了解他人,把知己和知彼结合起来,便是反应术的最高境界。二是博学多识,随机应变。不了解对方,要学会投石问路;了解了对方,要善于察言观色,学会在各种情况下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三是刚柔并济,张弛有道。刚愎自用之人,多是吃软不吃硬,以柔弱示之反倒有可能达到理想效果。该张扬时就要把才华显露出来,以便得到重用;该收敛时就要保持沉默,以免狂妄而招来灾祸。

本篇提及了说客在运用“反应术”中常用的几种技巧:知己(知己知彼)、钓语(设饵钓鱼)、张网(张网捕鱼)等,具体说起来有投石问路、欲擒故纵、打草惊蛇等。

同类推荐
  • 老子与世界

    老子与世界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研究老子文化成果的文章汇集。本书选取有关老子的哲学思想和当代中国和谐小康社会研究论文23篇,是在互联网上转载的文章。其中较为突出的有“道的物质属性及其运动法则”、“老子的‘天人合一’道德观与两个文明建设发展”等文。
  • 传习录(传世名著百部第50卷)

    传习录(传世名著百部第50卷)

    王守仁是明代中叶的著名哲学家。他的心学思想,以一种“活泼泼”的自我意识和主体精神,冲破了数百年来中国思想界为程朱理学所垄断的沉闷局面,风靡晚明,启迪近代,影响至今。在《传习录》中,王守仁对程朱理学以外在于主体的“理”为本体的思路进行了抨击,指出:“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而为二矣。
  • 曾国藩修身经

    曾国藩修身经

    《曾国藩修身经》是一本讲述曾国藩修身立志生存哲学的书籍,共收录了曾国藩文集、书信、日记中近800条修身语录,逐条进行翻译和简析,并作了注释。《曾国藩修身经》共分十章编辑,每章又分若干节,分别讲述了修身的要旨、修身的前提及修身的应用等。各章之首用较详细的提示,帮助读者了解全章精髓,各章之后均附有曾国藩的修身故事,以印证修身之理念,并以“独处心语”进行引申,启发读者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和实践。
  • 谁终将声震人间:跟尼采学自我激励

    谁终将声震人间:跟尼采学自我激励

    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他从来都是一个面对世人冷遇及逆境仍能保持意志力强大、内心坚毅的人,而对于身后的声誉他也是充满信心的:“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20世纪的序幕刚刚拉开,尼采在受尽精神疾病折磨后溘然长逝。然而正如他所预言的那样,不久之后,尼采的思想逐渐被发掘并得到重视。
  •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卷三)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卷三)

    本书以胡适在北京大学的所有哲学讲义为母本,再综合胡适关于中国哲学的其他著作整理而成,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最全的胡适哲学体系,让读者最直接的感受哲学大师的风采。卷三主讲近世哲学。
热门推荐
  • 仙—流

    仙—流

    一个被拾得的村野小孩,幸运地走上了修仙之路。谁说仙道本无情?
  • 逝——冥贪

    逝——冥贪

    寻求保护的意义,贪婪与守卫直面,只希望你不会由我带队来仲裁。
  • 风花异界

    风花异界

    刘宇,一个没车没房没存款的三无青年;从小生活在孤儿院里,再一次意外中。穿越到了另外一个世界里,这个世界叫做沧澜大陆;是一个以强者为尊的世界……
  • 江火

    江火

    这是一个异人的城市。突然出现的呆萌少女,神奇的道术,诡异的黑气,美丽的传说…当都市小青年莫名遇上一个神秘女孩,故事从这里开始......注:作者还在努力的想故事中。
  • tfbovs之永世爱恋

    tfbovs之永世爱恋

    女主角和男主角在机场一见钟情,六人经过很多挫折,终于在一起了。
  • 梦幻花仙子

    梦幻花仙子

    一个女孩离家出走,碰到了一朵会发光的花,回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开启了自己的新生活,仙子冒险即将开始。
  • 再见,爱

    再见,爱

    勃艮第的葡萄园有丰年也有差岁,顶级酒园的酒能比黄金贵,也可以免费尝。爱情与酒沾了边,就开始变得不理智。一次邂逅,一生改变,一场爱恋原来只是误会一场,四年等待换来一声悲凉。酒醒时分,终于明白,奢侈的不是酒而是爱情。于是,不再相信灰姑娘的童话,所以拒绝白马王子,心痛,原来已经沦陷;于是,不再相信奥赛罗的悲剧,所以远离即使心碎,转身,原来并未走远;谁是谁的白马王子,谁又是谁的奥赛罗?童话已经结束,遗忘就是幸福;悲剧已经结束,微笑就是幸福……
  • 末夏风歌

    末夏风歌

    在平凡的岗位上平淡活着的关成瑜,因为一次同学的偶然邀约,巧遇绝世美女马舒凡,两人在阴差阳错之下通过河图石阵穿越到夏朝末年,面对历史“第一暴君”夏桀,他们将开启一段怎样的奇异旅程呢?
  • 得道修仙长生路

    得道修仙长生路

    无名小卒为了长生,在修道路上历经艰难,巧的机缘,终于得道长生,其中艰险谁人知道。
  • 飞云骑士

    飞云骑士

    一个拯救世界的重任,却要交到一个小坏蛋手里!远古神器时代,先人遗留下来一本魔法秘笈,练成的人就是飞云骑士。恶魔每千年便苏醒一次,神奇的公元前11世纪、开创纪元的1世纪、多事之秋的11世纪、灾难频繁的21世纪……白云骑士和黑云骑士,将再度交手,上演世纪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