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原文】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译文】
纵观上古以来的历史,可以看出,圣人之所以生存在世界上,就是要以先知先觉的导师姿态示以芸芸众生。通过观察阴阳、分合等现象的变化,对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进行辨别,并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的属性;从而推算和预测事物的发展过程,及时通晓人们内心变化的规律;以便及时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和利用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以求因势利导。所以圣人生存在天地之间,从古至今,其立身处世遵循的规律都是一样的。
【原文】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译文】
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无穷无尽,纷纭多端,然而最终都有其各自的规律和本质特征:有的归于阴,有的归于阳;有的以柔为特征,有的以刚为特征;有的归于开放,有的归于封闭;有的松弛不固,有的紧张难入。因此,圣人处理事务时,要善于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审慎地考察事物的来龙去脉和先后顺序。任用人才要估量其权谋和能力的优劣,然后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因材而用。世间之人,有贤良与不肖,有聪明与愚蠢,有勇敢者与怯懦者,有仁人君子,也有苟且小人,因而针对不同的人品的态度和方法也就彼此不同,(对于贤德之人)可以迎为上宾,(对不肖之人)可以拒之门外;(对聪明的人)可以引进重用,(对愚蠢的人)可以废黜斥退;(对怯懦的人)可以使其卑贱,(对勇敢的人)可以使其尊贵。总之一句话,要顺应人的自然本性,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加以控驭和掌握,使人尽其才。要审定和选择贤才,必须考察此人才能的有无大小,性格品行的虚实优劣,可以先放任他的个人嗜好和欲望使其肆意行事,从而观察其意趣和志向。在和对方辩论时,可以适当地贬抑或质疑对方的言论,以便诱导他展开话题,顺畅议论;待话匣子打开后再反驳和诘难,从而探求出事情的原委,进而把握其真实意图。得知对方的实际情况之后,自己应该缄默不语以挑动对方畅所欲言,以便了解对方所说是否于己有利。全面把握了真实情况后,或者向对方敞开心扉,让对方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封闭心扉,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不露心迹。敞开心扉,让对方明白自己的真实想法,前提是双方的意愿和志趣相同;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不露心迹,是要考虑双方的意愿是否相悖,诚意如何。要确定计谋是否可行,应该审慎地对不同方案进行仔细研究,这样才能弄清彼此的异同优劣之处。彼此的计谋中,或与自己的意愿相悖的,或与自己的意愿相契合的,如果都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应该在尊重对方意愿的前提下,确定自己的计谋主张。
智慧典例
诸葛亮精心择官
诸葛亮以其隆中策预见天下三分,显示其大才;以其鞠躬尽瘁尽忠蜀汉,显示其大德。其人如此,其择官也以德才兼备为准则。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向刘禅上疏,即《前出师表》,疏中说: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桓帝、灵帝是东汉末年的皇帝,二人都信任宦官,大兴党锢之祸,杀戮贤臣,以致社会动荡不安。诸葛亮上《前出师表》时,刘备已去世,由他执政辅佐刘禅,故在出征前总结了先汉与后汉兴亡的经验教训,谆谆告诫刘禅,不要学桓、灵二帝“亲小人,远贤臣”,要学先汉“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国兴隆,以复兴汉室。
诸葛亮在《十六策》里指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若大国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贤之过也。夫失贤而不危,得贤而不安,未之有也。”因此,诸葛亮在治理蜀国时特别重视选拔德才兼备之士。
他推荐董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重兵,负责宫中之事。刘禅欲增加后宫嫔妃,董允认为古时天子后妃之数不超过12人,今已足数,不应增加。刘禅宠爱宦官黄皓,黄皓为人奸佞,想干预政事,董允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黄皓,他在时,黄皓不敢胡作非为。
蒋琬、姜维都是诸葛亮精心选拔的接班人。
蒋琬入蜀,开始时任于都县长。刘备前去巡视,正看见蒋琬饮酒醉倒,不理政事,非常生气,要杀掉他。诸葛亮深知其人,为之说情:
“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
刘备敬重诸葛亮,听到他所言,没有惩罚他。后来诸葛亮提拔蒋琬为丞相府长史,每次出征,他都足食足兵以相供给。诸葛亮经常赞蒋琬为人“忠雅”,可与他一起辅佐蜀汉大业。诸葛亮死前,秘密上表给刘禅:
“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诸葛亮死后,蒋琬执政,其人大公无私,胸怀广阔,能团结人。同时他能明知时势,使国治民安。
姜维继诸葛亮复兴汉室之志,屡次北伐,虽无大胜,但魏兵也不能侵入。等到司马昭派大军伐蜀,刘禅昏庸,不听姜维派兵扼守阴平的主意,终使邓艾得以偷渡而直捣成都。
刘禅献城投降,并命令姜维也投降。姜维想假借投降的机会,杀掉钟会,复兴蜀汉,最后没有实现。其夙愿虽未实现,但足见其忠烈。
刘备死后,有诸葛亮及其后继者蒋琬、姜维等辅佐,昏庸之主刘禅才能坐帝位达40年之久。而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篡汉,魏立国虽有45年,但早在17年前司马懿就发动政变夺取曹爽的军权,魏政权已归司马氏,魏已名存实亡,魏政权存在实际只有28年。孙权死后,孙亮立为吴帝,内部不和,国势日弱,遂被晋灭,孙权后人掌权只有27年。三国相比,蜀汉政权比较稳固,没有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的事情,这正是有德才兼备之人才辅佐的缘故。
【评析】
“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意思是任用人才要度量其智谋和能力的优劣,考核其才能道德的短长,这也可以看作是选人用人的评判标准。诸葛亮为刘禅精心选择有才能、有道德的官员,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以使有能之士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利而诱之用人才
春秋时期,子产担任郑国的宰相。他不但精通政治大事和治国之道,而且能够根据别人的优点和缺点,扬其长,避其短,挖掘出别人最大的潜能。
伯石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但唯一的缺点就是重利益和爱面子,可子产仍然很重用他。一次,他派遣伯石独自外出到别的国家办事。临行前,子产还没有交代任务,就问他:
“这次出去你任重而道远,要是完成得出色,我会重重赏赐你。你想要什么奖赏呢?”
伯石毕恭毕敬地回答说:“为大王做事是我应尽的义务,我愿意为您效忠,还谈什么赏赐呢?”
子产和蔼地笑着说:“有功即可受禄。事成之后,你就搬到西城街上的那幢富丽堂皇的房子里去住吧!”
伯石已经心有所动,但表面上仍然露出一丝难色,答道:“这样不太好吧,一来我还不知道能否完成任务,现在领赏别人会在背后议论;二来我现在的住处和那里相隔甚远,马上就要走了,一时也不能搬过去……”
子产打断他的话说:“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事,你放心去办事,这些事情我会安排妥当的。”
伯石高高兴兴地走了,一旁的门生不解地问子产:“他身为大臣,为国家办事效劳是应该的,而且本身就拿了俸禄,您为何还要另外给他赏赐?更何况其他大臣从来没有这样的待遇,难道他有什么值得特别嘉奖的吗?”
子产回答说:“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我明白伯石这个人,他很看重利益。虽然表面上说得很好听,其实那都是虚伪之词。每个人都有私欲,更何况是他!如果我给他一点利益,他就肯定会尽心尽力地办事,而且我相信他有这个能力!”
“但是你不满足他的私欲也不会有什么坏结果,毕竟那是他分内的事情!”门生还是不解。
“你这样想就错了!”子产回答说,“那样他只是因为畏惧大王的威严去办事,就算完成了,他也会心怀嫉恨。时间长了,说不定会做出什么坏事来。对于这种人就是要利而诱之,才能引发他的能力,为己所用。”
伯石回来后,就住进了那座大房子里。子产又和郑王商量赐给他一座城邑,伯石乐不可支,但是又作势交回封地,子产也就故意收回。过了几天,又重新发布命令赏赐给他。如此这般三次,伯石才接受。
门生又好奇地问:“第一次不要就算了,要么就一次就赏给他,为何还要这样推来推去?”
“我是故意这样的。他这个人虚伪,这样既显得他谦虚礼让,又满足了他的私欲,一举两得。”
子产知人善任,不仅没有因为别人的欲望和虚伪弃而不用,还利用别人的缺点,做到了人尽其用。由于子产对伯石的优点和缺点了如指掌,在他掌权时,伯石的地位始终没有超过他。
【评析】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意思是说人的性格各不相同,所以对待各色人等的态度和方法也应灵活掌握。子产成功用人之处便是抓住了伯石的虚伪与好利,从而以利诱之,使其忠心为己做事。
入情入理逐佞臣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后,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日益富强,管仲也被尊称为“仲父”。
不幸的是,他年事日高,身患重病。齐桓公专程探望,见到管仲病中的凄惨模样,不禁在一旁垂泪。
“恐怕我不久就要离开人世,再也不能为您效劳了。您也应该考虑一下合适的人选来填补相国的空缺之位。”管仲说。
“我这些日子也想过,只是不知道把国政交给哪一个才放心!您看鲍叔牙怎么样?”
鲍叔牙是管仲多年的朋友,也是他的恩人。听完齐桓公的话,管仲立即回答说:
“鲍叔牙这个人德才兼备,但是他不适合做相国。他对别人的过错和缺点深恶痛绝,一旦牢记在心,就久久不忘。作为相国没有虚怀若谷的胸襟怎么能与其他大臣和睦相处呢?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处理好国政呢?”
“那易牙可以吗?”齐桓公又说出一个名字。
管仲马上摇头,说道:“我正要提醒您呢,易牙、竖刁、开方这三个人千万不能用!”
桓公大吃一惊,问道:“这是为什么?举国上下都知道他们三人对我忠心耿耿啊。”
“我也知道易牙为了表示对您的忠心,竟把自己的孩子杀了。但是所谓‘道是平常心’,他这样超乎常情常理的举动,恐怕不是什么好事!”
“但是他爱我胜于爱子,对我仁至义尽,这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吗?”齐桓公还是有些不解。
“‘虎毒不食子’,今天他能对自己的亲生骨肉下毒手,明天对您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吗?”
桓公又问:“那竖刁呢?为了能侍候寡人,他阉割进宫,拿自己的身体回报我。这应该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吧!”
“这样的人如此狠心,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到关键时刻会不摧残君主您吗?”
桓公接着提起开方,问:“他是堂堂卫国公子,却舍弃尊贵的地位,甘愿做寡人的臣子。人情莫亲于父母,他父母去世时,他忙于辅佐我竟然没有回去奔丧。他对我的忠心日月可鉴,对他,我没有半点怀疑!”
“他舍弃富贵必定是想得到更多的富贵。您想想,一个人对父母尚且如此,还能指望他一心一意地回报他人的恩情吗?您不要一味地为那些特殊的言行感动,异于常情之举,必定暗藏企图!”
桓公觉得管仲所说很有道理,于是把他的嘱咐铭记在心,渐渐疏远了这三人。
【评析】
“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意思是对所了解的人可以迎为上宾,可以拒之门外;可以利用,可以废黜;可以使其低贱,可以使其富贵。管仲在以平常心洞察出隐藏在齐桓公身边小人的险恶时,力劝其切不可重用易牙、竖刁、开方等人,所以后来桓公逐渐疏远了三人。
【原文】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
【译文】
假如想要畅所欲言(和对方辩论),坦白自己的内心,抒发自己的见解,最重要的是严密周详;假如想要不露心迹,隐藏自己的观点,最重要的是要深藏不露、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周详、保密的重要之处在于运用微妙而且可以谨慎地遵循客观规律的要求,与“道”有相通之处。之所以要畅所欲言地和对方激烈辩论,是为了全面了解和考察对方的真实情况;之所以缄默不语,隐藏自己的观点,是为了考验对方的诚心,找出与对方的共通之处。所有这些手段,都是为了权衡得失利害、轻重缓急,从而对对方的实力和计谋作出测度和分析,圣人会根据测度和分析的结果,谋划下一步的行动方略。假如这些分析有失轻重之理、不合度量之数,那么圣人也只好舍弃不用,另谋良策了。因此,同样是“开”,可以是把自己的观点袒露进而实施,也可以是把别人的建议纳入脑中而深藏起来;同样是“闭”,可以是采纳别人的建议并付诸实施,也可以是拒绝采纳而弃置不用。“开放”和“封闭”是天地间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二者会导致阴阳处于对立统一的运动之中,构成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从而使得万物生死轮回、万事兴亡交替。万事万物的自然变化,或纵横,或反出,或反覆,或忤逆,都离不开开放和封闭这种基本的运动形式的相互作用。开放和封闭的矛盾运动,是天地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而就游说者纵横辩论而言,也存在这样的方法,所以必须事先审慎地考察对方的不同变化。
【原文】
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译文】
口是一个人袒露心灵的门户,而心灵则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主宰。每个人的意志、喜好、思想、智谋都要通过口这个门户出入,向别人表达。因此,要通过开放和封闭来把守自己的“口”,用出和入来控制自己的言谈。所谓“捭”,就是开放、言谈、阳气(袒露);所谓“阖”,就是封闭、缄默、阴气(隐藏)。阴阳二气必须中和、协调,那么开放和封闭才会节制有度,阴阳才能各得其宜。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等,都属于“阳气”,叫作“始”;而死亡、忧患、贫贱、羞辱、弃损、亡利、失意、灾害、刑戮、诛罚等,都属于“阴气”,叫作“终”。凡是那些遵循“阳气”进行游说的谋士,其谈论的均属于“始”的内容,也就是通过论证“阳”的方面使自己的建议得到采纳,进而付诸实践;凡是那些遵循“阴气”进行游说的谋士,其谈论的则属于“终”的内容,也就是通过论证“阴”的方面来终止实施某种计谋方略。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
【原文】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
【译文】
合理运用开放和封闭的规律行事,必须从阴阳两方面来进行论证和实施。因此,与处于“阳气”中的人谈论,可以用崇高的语言来说服他;与富有“阴气”的人交流,则要用低微的语言引导他。这样以低下求取卑小的认同,以崇高求取博大的宽容。照此而论,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策略,当说则说,当停则停,出入自如,天下便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没有人不能说服了。谋士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说服普通民众,可以说服一个家族,甚至可以说服一个将相国侯,可以游说天下国君。若要成就小事,可以小到极限,没有更小的事;若要成就大事,可以大到极限,没有更大的事。所有的损害和裨益、离去和接近、背叛和复归,这些复杂的情形,都可以运用“阴阳”的规律加以驾驭和控制。面对阳势(有利的形势),就要积极运动前进;面对阴势(不利的形势),就要停止行动而隐藏。面对阳势,就要主动出击;面对阴势,就要退避隐藏。阴阳两者总是互动循环,阳势运动发展的终点是阴势,阴势运动发展的极致则是阳势。乘阳势积极而动的谋士,道德意志也会随之相生相长;乘阴势冷静处理局面的谋士,形势也会随之相辅相成。
智慧典例
卧薪尝胆终灭吴
春秋末年,正当各诸侯国争霸之际,吴、越两国兴起于现在的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它们与楚国相邻。开始,吴国较强,越国较弱,两国素来不和。后来,晋国曾联吴制楚,而楚国则联越制吴,吴、越两国更成了世仇。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刚逝世,吴王阖闾乘机攻打越国,但由于时机不成熟,吴军被越国打败,吴王阖闾中箭受重伤而死。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了报杀父之仇,发动兵马,向越国进攻。吴军在梅山之战大获全胜,越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退守在会稽山。越王勾践后悔当初没有听范蠡的劝告而导致了家破人亡,最后与众臣商议,决定跟吴王讲和。吴王提出了一个条件,他要越王夫妇到吴国给自己当仆人。
夫差的大臣伍子胥极力反对,要求直接杀死勾践,以绝后患。但夫差有心要羞辱勾践,便拒绝了伍子胥的建议。勾践与大臣文种和范蠡经过一番谋划之后,答应带着妻子心甘情愿侍奉夫差。从此以后他们天天侍奉吴王,处处安分守己,时时小心谨慎,为吴王打扫马厩,执鞭牵马,甚至亲口尝夫差的粪便,来观察夫差的病情。夫差叹息道:“勾践今日如此对我,这些是我宠信的大臣和儿子都做不到的啊!勾践对我的确忠心耿耿!”感动之余,吴王决定放勾践夫妇回国。
勾践回国以后,发愤图强,笼络群臣,教养百姓。十年卧薪尝胆,他的国力大大增强,他便等待时机讨伐吴国,以雪耻辱。
勾践虽然报仇心切,但并未鲁莽行事,他时常对众人说:“两国交兵,除将士有必死之心,战马有一日千里之力外,后方补给是很重要的,有许多国家征伐别国时,都是因为后方补给跟不上,才被迫撤离的。我军若与吴国交战,一战必胜还可,若成两军对峙,便不妙。所以欲灭其国,必先灭其粮草,此乃上上之策!”于是,勾践趁吴使前来讨债要粮之际,便命令百姓将粟米蒸熟,然后来官府换取两倍的生粟米。
百姓们见有利可图,都日夜不停地蒸粟米。不几日,勾践便派人将10万斛熟粟米交给了吴王,并称这种粟米最适合播种之用。吴王见米粒大而饱满,便相信他,命人拿去播种,可百姓播种后却都不发芽,吴国因此大闹饥荒。再加上此时的夫差狂妄自大,连年用兵,总想凌驾于各个霸主之上。而且他又迷恋酒色,贪图享乐。尤其是勾践把西施献给他以后,使他感到勾践对他仍是忠心耿耿。当伍子胥向他提出忠告时,反而引起了他的憎恶。最后派人给伍子胥送去一把宝剑,逼得伍子胥自杀而亡。
公元前478年,越国趁机发动了对吴国的战争,越军获胜。公元前475年,越军围困吴国都城姑苏,整整三年使吴国军民无衣无食,纷纷逃离。
吴王夫差见已是山穷水尽了,忽然想起了前几天伯嚭曾经对他说过的话:“当年越王乞和存越,甚至不惜自身为奴,大圣何不仿效呢?”于是就派人向越求和。勾践问各位大夫的意见。范蠡说:“我请大王不要忘记越国的经历。二十年来,我们日夜想念的是什么?世代争夺的是什么?请大王好好考虑!”勾践接着说:“对,当年,老天爷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不取;如今,老天爷把吴国赐给了我们,我们岂能违抗天意而不取呢?请你转告吴王,我可以让他当个百家人的君主。”夫差绝望了,随即拔剑而起,仰天长叹:“我实在没有脸面去见伍子胥啊!”说罢,伏剑自杀。
称霸一时的吴国,最终被越所灭。此后,越国曾强盛一时,越、楚之间也有过激烈的争夺。到战国时期,越国逐渐衰弱了。在公元前306年,越国被楚国所灭。
【评析】
从本篇的捭阖之术来看:勾践运用的是阖术。他先是主动求和,保全了性命;而后忍气吞声在夫差膝下为奴,在柔弱示之的情况下得到信任,被释放回国,从而取得了一雪前耻的最好机会;接着在暗中积蓄力量,又不露丝毫的痕迹,以等待有利时机发动反击。在形势对自身有利后,便利用对方力量日渐削弱的时刻,以“捭”术主动出击,从而取得了大胜。
巧舌诡辩蒙楚王
公元前314年,齐宣王和楚怀王结成了联盟,声势很大。秦惠文王原计划去攻打齐国,但无法得逞。苏秦死后,“合纵”的局势并未完全改观,要想实行张仪的“连横”策略,非把齐、楚联盟拆开不可。于是,秦相张仪来到了楚国。张仪聪明过人,更兼巧舌如簧。他先找到楚王最宠信的大臣靳尚,又是送礼又是许愿,极尽拉拢之能事,然后去见楚怀王,表示秦王愿同楚王交好。
楚王直言不讳地说:“秦王一向霸道,总是向别人索取土地,不给就打,怎么交好?”
张仪说:“现在天下就剩下七个国家,其中又数齐、秦、楚最为强大。如果秦、齐联盟,齐国就比楚国强大;如果秦、楚联盟,楚国就比齐国强大,这就看您怎样选择了。现在秦王愿同楚国交好,还愿把商于一带的600里土地送给楚国,你何乐而不为呢?”
楚王是个目光短浅而又刚愎自用的人,一听说能得到商于之地600里,就很高兴地说:“如果能得到秦国的信任,削弱齐国的势力,更能得到600里的土地,我当然愿同齐国绝交。”
大臣们见风使舵,都纷纷拜贺,唯有客卿陈轸反对说:“齐、楚联盟,才使得秦国不敢攻打齐国或是楚国。秦国愿送600里土地给楚国,目的就是要拆散齐、楚之间的联盟。如果同齐国断了交,而张仪又背信弃义,不肯交出土地,那该怎么办?到那时,如果齐国和秦国再联合起来攻打楚国,楚国岂不是要灭亡了吗?大王不如先向秦国接受商于之地,再去同齐国绝交,这样才能万无一失。”
三闾大夫屈原则当庭斥责张仪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劝楚王万不可信张仪的谎言。只有靳尚已被张仪收买,主张接受张仪的意见。
楚怀王不辨忠奸,被眼前的蝇头微利所蒙蔽,听信了张仪和靳尚的话,一边派人去同齐国绝交,一边派逢侯丑跟张仪去秦国接收土地。
张仪工于心计,一路上同逢侯丑打得火热,使他坚信不疑。等到了咸阳城外,张仪略施小计,装作喝醉了酒,从车上掉下来摔坏了腿,让手下赶紧抬到城里去。从此一连三月,逢侯丑怎样求见也见不到张仪。逢侯丑无计可施,只得写信给秦王。
秦王答复说丞相应允的事他一定照办,但他不知楚国是否同齐国完全绝交,所以不能兑现张仪许下的诺言。
逢侯丑把这些情况写信如实地报告楚王。昏庸的楚王信以为真,居然派人去齐国大骂齐王。齐王十分恼怒,同秦王约定一起攻打楚国。
逢侯丑一直苦苦地守候在张仪上朝的必经之路上。一天,逢侯丑终于见到了张仪,张仪反而问道:“你为什么还在这里,难道还没有得到那块土地吗?”
逢侯丑说:“秦王说要等您病好了才能交割土地,现在请您和我一起见秦王,具体办理割地事宜。”
张仪这时才露出出尔反尔的真面目,他摆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吃惊地说:“为什么要见秦王?我要把我自己的6里土地交给楚国,不必告诉秦王。”逢侯丑此时才恍然大悟,责问张仪为什么表里不一。
张仪坚决地说:“秦国的土地都是靠将士的鲜血一寸寸地争夺过来的,岂可轻易送人,别说600里,就是10里也不行。我没有说过要把秦国的商于之地600里割让给楚国。”
逢侯丑一无所获地狼狈回家,把经过跟楚王一说,楚王恼羞成怒,立刻派屈阂为大将,逢侯丑为副将,率10万大军征讨秦国,发誓拿到张仪要食肉寝皮,以解心头之恨。
秦国听说楚国来犯,派魏章为大将进行抵抗。秦军本来军容整齐,军纪严明,战斗力强,又加上齐国派兵策应,轻而易举地打败了楚国。楚军伤亡惨重,连大将屈阂、副将逢侯丑都阵亡了,10万人马只剩下3万人逃回楚国。韩、魏等国一见楚国失败,也趁机侵掠楚国的土地。
楚王走投无路,只好让屈原去齐国赔罪,让陈轸去秦国求和,并万般无奈地献上两座城池,这件事情才算告一段落。楚怀王不顾群臣劝谏,逞匹夫之勇,一心想杀张仪,居然可恨到向秦国提出以黔中的土地来换张仪。秦国那些与张仪不和的人就鼓动秦王答应,认为以一个人换大片土地是占了绝大的便宜。秦王尚在犹豫不决,倒是张仪主动要求去楚国。张仪一到楚国就被扣押下来,楚怀王准备选个日子杀掉他祭祀祖宗。谁知张仪果然有通天之能,他竟然买通狱卒,与靳尚取得了联系,并千方百计拉拢楚怀王的宠后郑袖,一起去迷惑怀王,劝他释放张仪。
怀王心无主见,居然答应了他们的请求,释放了张仪。就这样,张仪平安地回到了秦国。怀王的昏庸导致亡国的结局,秦国在张仪的策划下再次攻楚,并最终灭亡了楚国。
【评析】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就是说要抓住有利的形势积极运动前进,当遇到不利的形势时就停止行动而隐藏自身。张仪在此便做到了这一点。他不失时机地采取捭阖之术来游说各方:先是以600里土地使楚怀王与齐国绝交,接着拖延时间,直到齐楚两国断交后再露出本来面目。这两步可以说都是采取了守势,采取了“阖”术,见机行事。最后,当时机成熟时,就主动出击,采取“捭”术,灭掉楚国。
装疯卖傻保性命
关汉卿的戏剧《窦娥冤》一上演,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由于戏剧无情地揭露了官吏的昏庸无道和贫穷民众的艰辛困苦,因此老百姓争相传诵。但是当朝者却认为关汉卿蓄意诋毁朝廷,有所图谋,就下令通缉他,并四处张贴他的头像,要把他捉拿归案。
关汉卿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决定离开这个危险的地方,暂时避一避。这天晚上,关汉卿正急着赶路,对面走过来几个巡夜的捕快。他想转身逃走,不仅会招来嫌疑,而且还可能会落入他们的手中,便冷静下来,站在那里和对方斡旋。那几个人看他书生模样,行色匆匆,立即拦住他。
“这么黑的天到哪里去?干什么的?”一个班头模样的人厉声问道。
关汉卿看着眼前的情景,像在自言自语,说:“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统领千军。”
班头一听答非所问,还有几分文气,而且口气不小。他本人特别喜欢戏剧,多少还懂一些,不甘示弱地说:“你以为我听不出吗?你是不是唱戏的?快说!别磨蹭!”
关汉卿不为所动,继续胡说一通:“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登台便见;有时欢天喜地,有时惊天动地,转眼即成空。”
其他捕快有如听闻天书一般,直嚷嚷:“抓起来!抓起来!”
班头是个戏迷,平日也喜欢看关汉卿编演的戏,听到这些话语,顿生疑虑。他把灯火靠近关汉卿的脸一照,失声喊道:“我看你像……”
关汉卿急了,赶紧抢过话茬儿,笑嘻嘻地说:“你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前后几番话都说到班头的心坎里了,人生不过就是一场戏。现在他已经确信面前的人就是关汉卿,但内心非常矛盾:“拿下吧,自己不忍心。关汉卿确实是戏剧大家,不仅自己喜欢,百姓对其也敬重有加,说不定因为捉拿了他,自己要臭名远扬;放过去吧,500两的赏银可是一个不小的诱惑,说不定还要担当失职的罪名。”
在一旁胡言乱语的关汉卿很快就看穿了班头的心思,随口又吟出一句道:“台上莫逞强,纵使厚禄高官,得意无非俄顷事;眼下何足算,到头来抛盔卸甲,下场还是一般人。”
班头细想品嚼,悟出了其中的弦外之音。现在贪图一时之利,到头来功名利禄也是一场空,说不定没有好的下场,自己又何必呢?于是接着自己刚才的话,训斥道:“我看你神经有问题!”说完,一招手,对手下的人说:“我们走!不要在这个迂腐的书呆子身上浪费时间了!”一行人趾高气扬地走了,关汉卿算是躲过了一劫。
【评析】
从本篇的捭阖之术来看:关汉卿便成功运用了其中的方圆之道,在不利的形势下装聋作哑,痴痴呆呆,而内心却特别清醒。以此达到麻痹对方的目的,从而使其放松对自己的警觉,而暗地里随机应变,等待时机寻找脱身之计。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表演逼真,不露破绽,否则被对手识破就非常危险。
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
【原文】
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译文】
以阳势而求助于阴势,需要用道德加以包容;以阴势求助于阳势,则需要尽职竭力,以诚感人。阴势和阳势相互转化循环,遵循的正是开放与封闭的基本法则。这是世间万物阴阳变化的规律,同时也是游说之士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捭”与“阖”、“阴”与“阳”的相辅相成,是万事万物生长变化的先决条件,也就是所谓的天地“方圆”之门户。
智慧典例
善待别人终脱身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公子孟尝君,他以轻财好施、善待宾客而闻名天下。其他各个国家的人物都纷纷投奔到他的门下,他所供养的食客多达数千人,家中会集了各个地方的人才。孟尝君之所以能将这些人才收于自己的麾下,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无论这些人出身多么尊贵多么卑贱,他都一视同仁,和他们平等相处。
每当有一个新客人来拜访时,孟尝君总会亲自接见,盛情款待。他和来客坐在一起促膝谈心,亲切地询问客人家中的境况。这时,他会安排自己的侍从隐匿在屏风后,把他们谈话的内容一一记录下来。等客人离开后,孟尝君会派人到来客家中去,奉送丰厚的礼品,表示慰问。他的食客对孟尝君这种一视同仁的态度尤其感激。所有的客人都以为孟尝君对自己最好,和自己是最亲密的,因此每个人都想报答他的知遇之恩。
一天,有两个人先后前来拜访孟尝君。这两个人都不是什么正道中人,没有什么真本领。其中一个人善于学鸡叫,还有一个人竟然是个小偷,模仿起狗来惟妙惟肖。孟尝君打算接纳这两个人,但其他宾客都反对说:“虽然我们也有出身卑微的,但是这种鸡鸣狗盗之徒加入我们之中,实在是难于接受。”孟尝君却坚持收他们为自己的食客。
有一次,秦昭王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准备杀掉他。孟尝君赶紧派人向秦昭王的宠姬求救。那位宠姬说:“孟尝君要是把他的那件狐白裘送给我,我就帮他的忙,保证他平安无事,化险为夷。”
孟尝君的确有一件狐白裘。这件狐白裘一袭雪白,一根杂色的毛都没有,价值连城,但他早就把它献给了秦昭王。现在这件衣服还收藏在秦宫之中,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这件衣服从宫中偷出来。他向门下的食客求助,那个小偷马上站出来说:“偷,我是很在行的!我保证能取出来,而且万无一失。”当夜,他搬出了自己的拿手好戏,装扮成一只狗,潜入秦宫,轻而易举地就偷出了狐白裘。宠姬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狐白裘后,果然在秦昭王面前为孟尝君说好话,秦昭王答应释放孟尝君。
孟尝君变更姓名,逃出了咸阳,后半夜到了函谷关。可是,秦昭王感觉后悔了,立即派人来追,形势危急,而这时城门紧闭。秦国有项规定,鸡叫时才能打开关门,如果等到鸡鸣天亮后,恐怕逃跑就更难了。前有雄关挡路,后有秦军追赶,形势十分危急。孟尝君的门客中那个善学鸡叫的人得知公子的危险后,决定帮他脱险。他一声长鸣,远近村庄的鸡跟着都叫了起来。守关人虽然觉得天色尚早,但听得一片鸡叫,还以为天亮了,马上开关,孟尝君趁机顺利逃出。
孟尝君供养的那几千食客,原来都同他素不相识。他从不担心他们不为他效力,对他们一律给以关怀和馈赠,也更不计较什么小人、君子的地位和出身。结果正是这些鸡鸣狗盗之徒救了他的性命。
【评析】
“以阳求阴,苞以德也”的意思是欲想以阳势求助于阴势,需要用恩德去感召。孟尝君之所以能从秦国逃脱,依靠的却正是不被人看好的鸡鸣狗盗之士。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无论出身多么尊贵、多么卑贱的人,孟尝君都一视同仁,和他们平等相处,从而赢得了更多人的尊敬,终于有了后来在危急时刻,正是常人最瞧不起的门客救了他的性命。
以静制动平谣言
四川益州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历代都派能人去镇守。张方平曾奉朝廷之命调任益州太守。正准备起程上任时,突然传来一个很坏的消息:西南少数民族中的依部川的首领四处散播谣言,说壮族首领依智高在南诏正蓄积粮草,大队人马马上就要来侵犯四川。益州城内人心惶惶,一片混乱。
朝廷接到益州的急报,火速派兵前去支援。与此同时,朝廷又命令张方平尽快赴任,主持四川地区防御事务。张方平接到命令后,便连夜赶往四川。途中,他仔细打探消息,又经过几日仔细思考,总觉得事情有点蹊跷。众侍从忙问原因。张方平说道:“南诏离四川有两千余里,道路艰险,自古飞鸟难逾。并且南诏各族之间语言不通,又没有隶属关系,难以统一指挥。如此看来,定是有人在散布谣言。”侍从们都认同此理。
在考虑妥当后,张方平遣回了援军。进入四川境内后,他又发出命令告诉四川的少数民族:“如果南诏的依智高来犯,我定会派兵抵制的。只要是良民,朝廷都会给予保护,但若要胡说八道、乱造谣言,不论是谁,一律杀头!”接着,张方平把正在修筑城墙的士兵们全部遣回,然后秘密派人去邛部的少数民族里找一个能说汉文的人。恰好当地正逢上元节,张方平下令益州城四门大开,通宵不闭,任人自由进出,观看彩灯,不受任何盘查。百姓们见此情景渐渐没有了当初的恐惧,安下心来,四川重又安定下来。
不久,派到邛部少数民族的人找到了一个懂汉语的良民。张方平向其问明原因,果然是有人故意制造混乱。于是下令将最先散播谣言的人处斩。至此,益州之乱得到圆满解决。
从张方平处理事情的整个过程来看,他在听到那个坏消息后,并没有自乱阵脚,而是“以治待乱,以静待哗”,认真分析事情的原委,并遣回援军,大开城门,最终稳定了民心,平息了混乱局势。
【评析】
以逸待劳、以静制动属于“以阴结阳,施以力也”,是我们常用的战略战术。在军事和政治上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这与孙子所言的“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有异曲同工之妙。警示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做事一定要稳住阵脚,不可急躁冒进。而运用“以静制动”的策略,就能更有效地观察和把握对方的动向,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软硬兼施惩县令
薛宣担任左冯翊长吏期间,他所管辖的高陵县令杨湛、栎阳县令谢游都是贪婪狡猾、作奸犯科之徒。但由于他们掌握着一县的大权,以前的郡守曾经多次对他们的违法行为予以追究,苦于无凭无据,最终都不了了之。
薛宣走马上任之后,杨、谢二人立刻到府衙拜见。薛宣也当即设置酒饭,热情招待他们。
过了一段时间,薛宣暗中寻找他们的罪证,经过努力调查,终于获得了他们全部受贿勒索的证据。
薛宣观察到杨湛似乎有改正错误的愿望,也能够听从劝告,于是他亲手写了一封信,把他所犯的罪行一一列举出来,随后把信交给杨湛,并告诉他:
“各位吏民检举揭发你的罪行,我已一条条排列在信上。还有人状告你犯中饱私囊的‘主守盗’之罪,作为县令,我敬重你,不忍心把你的事情张扬出去,所以秘密写了这封信告诉你。我希望你能够妥善地处理这些事情,以便今后能重新清白做官。如果你没有这些不法之事,那么就将这封信封好后再还给我,我一定会为你申冤昭雪,还你清白之身。”
杨湛知道自己所犯的罪行,又见薛宣的语气相当温和,无意伤害,就立刻解下县令的大印交给县吏,并写了一封信感谢薛宣,未有半句怨言。
而那位栎阳县令谢游却自以为是大儒,颇有名声,认为薛宣拿自己没办法,根本就看不起薛宣。
薛宣知道谢游的傲慢态度后,当即发出正式公文,对他进行公开的指责,公文中写道:
“告栎阳县令:你手下的县吏和百姓告发你治理县政细琐苛刻,随意贬罚吏民,做苦差的人高达千人;用不正当的手段敛取钱财数十万,供私自大兴土木之用;又听任富吏操纵物品价格。以上所有事情已经全部调查清楚,我本来想派遣官吏前来审讯此案,但又怕辜负了当初推荐你的人,以致给儒士们带来耻辱,所以暂时停止你的县令职务。”
谢游见到公文后,只得灰溜溜地辞官而去。
【评析】
软硬兼施是“阴阳相求”,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惩治方法。高陵县令杨湛已有悔过之心,所以薛宣顺水推舟,让他在自己的罪状前悔过,省去了很多麻烦。而栎阳县令谢游非但无悔过之心,而且还不把薛宣放在眼里,所以薛宣以硬对硬,把罪证扔给他,免去他的官职。薛宣软硬兼施,一拉一打,运用的力度真可谓恰到好处。
【智慧总结】
据《辞海》解释:捭为分开的意思,阖为闭合的意思。本篇所着重论述的就是如何选择说辞,如何掌握谈话的节奏和技巧。要根据谈话的时机、场合、对象等环境的不同,而适时地采取相对的捭阖之术。推而广之,从应用的范围来看:阳、动、刚、张、方等都可归为捭术;阴、静、柔、弛、圆则可归为阖术。变阳为阴或变阴为阳,以动制静或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或刚柔并济,都可以说是捭阖之术的延伸与推广。本篇也隐含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变阳为阴或变阴为阳的“捭阖阴阳术”,还有软硬兼施、刚柔相济的“刚柔张弛术”等,只要我们善于抓住事物的关键,便可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至于究竟采取何种策略,首先要根据内外的环境与形势来判断。当遇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机会时,就要采取“捭”的战略,及时主动出击,以便获取更大的胜利;当环境与形势不利于自己的时候,就应取“阖”的战略,身居暗处,以积蓄力量,等到有利时机再发动反击。
捭阖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应用极为广泛。由于各国实力的不均,许多弱小的诸侯国便通过相互游说联合起来,以抵抗强国,保全自身,其中最为著名当属苏秦的“合纵”与张仪的“连横”。在战争中捭阖术的应用也比较普遍,利用张弛、静动、刚柔、方圆之道的相互转化,从而找到克敌制胜的办法。
捭阖是事物发展普遍存在的规律,所以也成了游说者必须掌握的法则,所以文中说道:“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可见,只有处理好“捭”与“阖”的关系,才能够说服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