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88500000054

第54章 儒家“直道”理念的实践指向及其现代价值(4)

直、曲之辨 有直必有曲,曲可直、直亦可曲。直曲之辨,不仅属道德范畴之内。朱子在解说“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时,以“直道无私曲”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6页。释之,纯属道德范畴。但并非所有之曲都为“私曲”。荀子即有“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荀子·不苟》),意即按理而行,当曲则曲,当直则直。此说亦可涵括道德范畴之外的内容。儒家正统理念重直方大的组合亦如是。钱穆就指出:“中国古人称‘大方之家’,今犹称‘方家’。一曲一隅不成方,其曲其隅必可推而通乃成方。今称专家,则专指一隅。纵其极有技巧,倘不能推而广之,通于他家,则又何得成为方。”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03页。此说就已超出道德范畴。问题在有大方之家,亦有一曲之士;人有气质之偏,即便历经熏陶,岂能个个都成大方之家?在中国古代,一曲之士虽亦为士,但难得受重视。然一曲之士作为一微观个体,自有其在宏观整体中的“原子”功能,如何发挥这一个体“原子”之功能,对中国儒家而言,是无可回避的大问题。关键在,能调动出所有或大多个体发挥其功能,整体才能达到最佳或较佳状态。而事实上,这一问题并没有解决好,这至少是中国科技未能得到充分发展的缘由之一。此外,曲又有“枉曲”之义,《论语》“举直错诸枉”,即谓举直材压乎枉材之上,使枉材亦自直。但若能像《大戴礼记》所言“自设于隐栝之中,直己而不直于人”高明译注:《大戴礼记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233页。(意谓自己置身于规矩之内而矫正自己,不必等别人来纠正),则避免了类似董仲舒那种矫枉必过正的极端做法,董氏极力主张:“矫枉者不过其正弗能直”(《春秋繁露·玉杯》)。但事实上“矫”的过程一过头,会即刻产生另一种偏失。这是任何有理性者都曾经验过的事实。而这种矫枉过正的偏失,有时会使人们花费更大的气力与时间去纠偏其走向另一极端的过失,有时会得不偿失,甚而丧失机遇。现代理性,在如何避免两个极端的问题上,必须进入更为高级的科学阶段,这无论如何也是当代科学工作者的责任所在。

直道事人与枉道事人之辨 对“直道”的反思,远非现代人所为。事实上,孔子本人在倡导“直道而行”的同时,就做出过一些不同侧面的思考。如《论语》中说到柳下惠被“三黜”时,柳下惠深叹:“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论语·微子篇》)的确,直道事人,到哪儿都会受到排斥而受罢免,但要是枉道事人,在哪儿都能混下去,何必背井离乡,到远方去谋职。柳下惠“直道而事人”,实质上是与人处于“和而不同”之状态,但却往往体现出不太和谐的表面状态。而事情就是这样:往往能保持表面上同一的,其实却是假的和谐。直道的悖论于是出现,坚持直道者所得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所以《大戴礼记》亦有言:“夫有世,义者哉,曰仁者殆,恭者不入,愤者不见使,正直者则迩于刑,弗违则殆于罪。”高明译注:《大戴礼记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201——202页。这是说有时候守义的人反倒受灾祸,行仁的人反倒遇危难,恭敬的人不能进言,谨慎的人不被派用,而正直的人更是会近于刑罚,不赶快离去就有被罪罚的危险。可见,这种情形在任何历史时期都能见到,只是时代不同,其数量多少而已。在这点上,现代反思的基点,一言以蔽之:应以长时段的制度文明建设,来扭转那种“直道悖论”的非常态现象的出现。

直、绞之辨 生活中以率直为荣却不自知是落入直而狭的等而下之境地者,大有人在。《论语》中“恶讦以为直者”(《论语·阳货》),此中所谓“讦”者,谓揭人之隐私,肆意揭他人隐私却自认为是直率,这种人是子贡所憎恶的。“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论语·阳货》)“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这两句话中的“绞”均指尖刻刺人。它让我们看到了“直”的不同侧面甚至反面效果,但却提示出何以有直而狭的等而下之境地,何以直而未能朝预期的“方、大”趋向发展。直而方、大才是儒家直道而行的畅达之路。问题的难点在我们总是在述说“一般”的“绞”,但实质性的问题在其“绞”的形成具有很强的个别性,即各有各的“绞”法。显然,我们的现代反思必须建基于古人的反思之上。儒家的直、绞之辨给我们的启发良多。同时,我们更须深究直狭人格在何种时段、何种情境中更易通过“变化气质”而获得质的升华,这其实是极难把握的,因为人的气质具有先天性,而后天变化对大多人来说是有限的。之所以有限,并非其不具备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空间,而是针对个体的情境与时段本身总是有限而具体的。也就是说,针对个体的变化,是难于以一般的、抽象的、教条式的原则去提升的,而总是要对症下药的。而我们却是十分容易地去以一般把握个别。但个体是基础,没有个体就没有整体。以“一般”去对付“个别”,很容易忽视个体的个别性从而使其鲜明的主体性特征丧失殆尽。

道、势之辨 孟子的反思就立于“道”尊于“势”的根本理念。孟子虽明白宣示:“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孟子·滕文公上》)但他却以辩证眼光洞见了历史上并非所有政权所行均为直道。故其主张真正的直道政治,应该是道尊于势,而非相反。《孟子·尽心上》明确提出了“乐其道而忘人之势”的道尊于势的观念,孟子坚认作为道之载体的知识者应挟道自重,伯夷“非其君,不事”,缘由在“是亦不屑就已”(《孟子·公孙丑上》)。这是说伯夷之所以不接受,就是因为自己不屑于去接近。正是在这点上伯夷仍得到孟子的肯定,特别是肯定其为人的典范性,及其人格的社会意义。孟子的清醒当然是认识到“势”不仅有个人因素的主宰,亦有历史情境等因素的干扰。因而“势”亦必有正曲之辨。在中国历史上,明代吕坤即是“以理抗势”的突出代表,其所实践的是天理治国论。对此,现代反思应立于孟子“道”“势”之辨上,看到法(道)治大于人治、制度优于个人、原则大于具体情境等带有根本性的原则,以限制不正之势的萌发。此外可稍带提及的是,现代西方学者特别是那些社群主义者,近期一直在发掘儒家思想资源中的“社群”因子,狄百瑞就在发掘中国历史上议政而不直接参政的传统,坚信其中有“公民社会”之因子。他认为这些社群因子都屈服并湮没于当时强大的国家势力中。

制度与权力之辨 现代新儒家中的唐君毅,曾对史官直道的“秉笔直书”作出了深刻的反思。一方面,他以赞扬的口吻表达出:“史官的秉笔直书,人臣对于人君死后的共同评定的谥法,都是使人君的行为有多少顾忌。这些都是对君主所施之精神上之限制。中国政治发展到后来,则有代表社会知识分子之在政府中的力量之宰相制度,谏诤君主之御史制度,及提拔中国知识分子从政之征辟制度、选举制度、科举制度等。这些制度,都可使君主在政府内部之权力,受一些道德上的限制。并使政府与社会民间,经常有沟通之桥梁。而这些制度之成立,都表示中国社会之知识分子,所代表之中国文化之力量。”唐君毅:《中国文化与世界》,见张祥浩编:《文化意识宇宙的探索——唐君毅新儒学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359页。制度使权力受到限制,唐氏将其功能置入文化力范畴,这当然是对中国历史上种种制度建立之褒奖。然而我们要提出的是,如果这些制度仍处于人的随意性的掌控中,也就是说,如果人大于制度,则这些制度是否可能等同虚设?唐氏的洞见即在此处,他清楚地表征了这一观点:“只是这些制度之本身,是否为君主所尊重,仍只系于君主个人之道德。如其不加尊重,并无一为君主与人民所共认之根本大法——宪法——以限制之。于是中国知识分子,仍可被君主及其左右加以利用,或压迫、放逐、屠杀。而在此情形下,中国知识分子,则只能表现为气节之士。在此气节之士之精神中,即包涵对于君主及其左右之权力与意志之反抗。由此反抗之仍无救于政治上之昏乱,国家之败亡,即反照出:中国政治制度中,仅由政府内部之宰相御史等,对君主权力所施之限制,必须转出而成为:政府外部之人民之权力,对于政府权力作有效的政治上的限制。仅由君主加以采择与最后决定,而后施行之政治制度,必须化为由全体人民所建立之政治制度,即宪法下之政治制度。”唐君毅:《中国文化与世界》,见张祥浩编:《.文化意识宇宙的探索——唐君毅新儒学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359—360页。对制度尊重与否,只能凭君主英明之程度——这显然是人大于法。如果是这样,再多的“秉笔直书”也无用,再多的直谏史官也枉然。唐君毅由“秉笔直书”史官文化而切入的制度权力之辨,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反思,有着极强烈的时代气息。然而也是其对真正的制度文明一往情深之展望,在现代新儒家中极具代表性。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体味其卓见与展望的深远意义——它不仅针对了整个中国历史,更具备现代实践指向之内涵。此外,唐氏此言,亦是其直道直言的最佳体现。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直道之论作为儒家的重要思想资源之一,仍有可发掘的宝藏,它让我们知晓并理解人生之路与治政之途,原来有如此宽平坦直的大道正路可循,循此“直道而行”,才能畅达、舒泰、坦荡。因而,直道之论的最深奥秘与根本性启示还在:直道即捷径之道、最简易而坦直的捷径之道。但此捷径之道对那些未能深刻理解道德原理及内涵者,则难以见“道”。本文最后还要强调的是,在当代,直道之论对道德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的建设,是值得珍视的思想资源。

同类推荐
  • 教师必备的哲学基础

    教师必备的哲学基础

    本书针对目前新课程教育改革中的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老师在课堂上怎样把自己的知识更好地传给学生,使其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如何处理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与学生获得知识途径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真正的知识;怎样展现和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这些已成为许多老师经常反思的问题。本书对这些问题做了诠释和解答。
  • 多元论:差异性哲学和政治学

    多元论:差异性哲学和政治学

    多元论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发现置身于一个有不同的伦理、哲学、宗教和文化信仰的多元性的世界。多元论既不是一种新的现象,也不是把当代西方社会同其他社会分离开来的现象,无论是今天还是过去都是如此。
  • 王阳明心学全书

    王阳明心学全书

    《王阳明心学全书》是罗智先生时隔三年推出的最新心学研究著作,这既是他对多年潜心研习心学的全面总结,也是他对心学研究作品创作的一次创新。这是国内第一部以笔记的方式解读王阳明心学智慧的著作。罗智先生把阳明心学和王阳明的一生融合在了一起,传记+心学的解析,使得全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都较高。罗智先生总结了以往作品的成功经验,采用全新的形式创作本书,全书内容轻松易读、见解独到,囊括了《传习录》的全书精华,无论是思想性还是文艺性,都较以往更上一层,是难得的阳明心学上佳之作。
  • 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

    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

    《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本书既可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专业人员研讨使用。它广泛适用于新闻工作者、广告人员、公关人员及娱乐圈,对于培养分析技巧,提高对伦理学的认识,颇有助益。
  • 道德情感论

    道德情感论

    在本书中,作者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感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热门推荐
  • 无情戏

    无情戏

    归途人陌路,花颜醉芬芳。情意不知尽,磨人看梨花。走过的路,唱过的戏,都在悠长的岁月里化成心上的伤疤。转眉折手,低低的唱,敌不过时间忽如其来的折磨。
  • 暮缘晚念

    暮缘晚念

    “倾缘,据说,五百次回眸的缘分才能换来今生一次的擦肩而过,那么我愿意倾尽我生生世世的所有缘分换来与你一生的相知相伴。”——暮夕“暮夕,在我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候,你在树下,背后的夕阳洒在你的身上,在我心里,你是我生命中最后的一抹夕阳,也是最后的希望。”——倾缘
  • 桥殇绝恋

    桥殇绝恋

    一曲误终身只要桥不断,我们就不会分开可桥未断...
  • 双子煞星

    双子煞星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是万千世界亘古不变的真理,而玄武大陆则生动的诠释者着这句话的含义。
  • 超能兵王在都市

    超能兵王在都市

    我命由我不由天!聂峰代号“杀人蜂”,一种随时随地可以置人于死地的凶猛杀人蜂。华夏培养的顶尖特工,一具人形兵器!他是疯子,是毒蜂,更是肆无忌惮、翱翔天地的神龙。八年军旅生涯,造就一代杀神。神秘基因现世,引来世界各国的高手纷沓而至,聂峰飘然而至,看似平静的杨柳镇步步惊心,阴谋缠身,必将掀起一片惊涛骇浪。他为了查出神秘基因,也为了守护红颜知己,毅然决定将所有敌人踩在脚下。
  • 血族重生遇爱之路

    血族重生遇爱之路

    她,是女巫后裔,也是道馆中的黑带高手之一,可是她却在血族中沉沦了……他,是沉睡了500年的血族,也是被父亲背叛后的血族,但他却在狼人的怀抱中恋恋不舍……嗜血为生的你,遇见狼人却爱你的我,你觉得如何?”——丁嫣
  • 王俊凯我恋你

    王俊凯我恋你

    王俊凯,等我凯旋归来。。。。。。。。。。。。。。。。。。。。。。。。。。。。。。。。
  • 青春正好,谁的夏天

    青春正好,谁的夏天

    一场战争,改变了我的命运,本以为生命走到了尽头,却没想到那才是我人生的开始。那场战争,改变了我的一切,我不再是我了,却又还是我。没错,我穿越了,我从一个民国战士穿越到了21世纪一个名叫林天一的少年身上。我承载了他的记忆,却又不是全部,在爱情的记忆上,我和他的记忆起了冲突,最后我的记忆战胜了他的记忆,所以,我忘记了一个很重要的人。多年后,林天一的记忆苏醒,原来,我一直遗忘了一段感情,辜负了一个深爱我的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当下红的发紫的女明星,更是我们某品牌的代言人。只是,她身边那个五岁小男孩是怎么回事?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世,就连万能的媒也没有挖出孩子的生父是谁。但我的直觉告诉我,那个人就是我。
  • 我的龙之印

    我的龙之印

    八大家族封印的黑龙已经觉醒.林音龙能否找到封龙印的传人?事情的扑朔离迷渐渐解开
  • 小确幸:生如夏花

    小确幸:生如夏花

    “你答应过我,只要我在生日当天,向你提出一个请求,你都会帮我实现,前12个愿望你都做到了。”“那么,今年我的第13个愿望就是:我想和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