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燕今年15岁,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她身材苗条,1.60米的身高,体重只有40多公斤,使得一些营养过剩身体发胖的女同学好生羡慕。当然,这也是李玲燕保养有方的结果。平时,她注重锻炼,几乎不吃脂肪过高的食物,吃饭每餐到七八分就放下饭碗了,从不吃得过饱。
可是,自从爸爸生病住院后,李玲燕好像换了个人似的,禁欲之门也被她统统打开,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想睡就睡,什么顾忌也没有了。她的变化,同学们都感到惊异,纷纷猜疑,难道看到爸爸生病害怕了,知道要多吃东西注意营养保护身体了?
她们家的经济条件也不错,父母亲每月给她200元零花钱,以往,她总有一半好省下来,可如今,这点钱不到一个星期就花完了,没有办法,寅吃卯粮,还接不牢,只得编出理由向父母要钱。母亲林雪莹想,中学毕竟不能和小学相比,用钱自然要多一点,因此,总是有求必应地满足她。
这天,林雪莹在女儿读书的学校附近办完事,已是中午,就准备在一家饭店吃饭了。当她跨进门后,无意中看到李玲燕在一只角落低着头吃饭,桌上还摆着一大盘甲鱼。大概她吃得太专心了吧,并没有发现母亲。学校食堂缴了伙食费不去吃,却在这里高消费,林雪莹正想过去训斥她一顿,可一想,女儿本来不是这样的,肯定事出有因,再说,在大庭广众之下,也不去伤害她的自尊心了,就悄悄地退出饭店径自走了。
想想近段时间,早上6时半了,李玲燕还赖在床上不肯起来,哪怕多睡几分钟也好,以前她可不是这样的啊,女儿变了。这以后,林雪莹控制了李玲燕的零花钱,改以往的按月发给为以星期发放,额外要钱进行严格的审查核实,需要的给她,不需要的一分钱也甭想拿去,并且还让比女儿高一级的侄女暗中监督。这一来,李玲燕的财路不畅通了。可是,林雪莹从侄女那里反馈的信息表明,李玲燕每天中午还照常在饭店吃大鱼大肉。这就怪了,她的钱从哪里来的呢?家里的钱是放在写字台抽屉里的,他们夫妻俩各有一把钥匙,谁需要就自己去拿,如果女儿取走几百元根本不会知道的,难道她偷偷地配了把钥匙,用的钞票是在里面拿的?林雪莹多了个心眼,在放钱的地方做了个记号。可一段时间下来,钱一分不少,但女儿照样大吃大喝,据侄女反映,有时吃不下去了,还伸着脖子硬撑。这下,林雪莹更是担心了,现在,中学生早恋的情况也相当普遍,女儿会不会和有钱的男同学谈恋爱了呢?可侄女告诉说,表妹并没有越轨的行为。
女儿资金来源的谜终于被林雪莹解开了,那天,她在家中搞卫生,无意中发现,女儿的猪形储蓄罐已是空空如也。她从小节约,平时不乱花一分钱,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把零钱存在储蓄罐里,有时连5元10元的纸币也往里面放,毛估估也有2000来元了,原来她动用了这笔钞票。
用钱的谜破了,可为什么不保持那苗条的身材了呢,这一点她实在想不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何况是个15岁的姑娘。可是她,由于贪吃贪睡,身子像吹一样地大起来,难道得了什么病才使她这个样子的?这天,学校放假,林雪莹一定要陪女儿去医院检查一下。
李玲燕说什么也不肯去医院,她说:“妈妈,我会吃会睡,又没有什么异常反应,为什么要去检查呢?再说,女性的标准体重是公斤等于身高(厘米)减去100,体重如果超过标准在10%以内的,属于正常现象,我现在身高1.60米,尽管近来胖了点,但也只有50公斤,应该说是在完全正常的范围之内。”
林雪莹想想也对,所以也没有理由再坚持让她去医院检查了。
李玲燕再也不是苗条的身材了,体重已达到了60公斤,做母亲的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可也想不出一个阻止她的办法。暑假第二天,李玲燕突然对林雪莹说:“妈妈,您陪我去医院好吗?”
林雪莹听后吓了一大跳,看来,女儿是得了一种古怪的病,为了学业才瞒着父母拖下来的,现在,她自己提出来了,肯定是病得不轻。丈夫病还没有好,女儿又得病了。事到如今,也没有别的法子,还是陪她去看病最要紧,就爱怜地说:“你真的病了,为什么不早点说呢?”
看妈妈吃惊的样子,李玲燕吃吃地笑了起来。过了好一会儿,她才踢踢脚,伸伸手臂后说:“妈妈,我哪里来的病。现在,我也用不着再瞒您了,我相信您一定会同意并且支持我这样做的。”
女儿的话,弄得林雪莹是七斤面粉调三斤糨糊——糊里糊涂,直到李玲燕说出了事情的原委,才弄清她近几个月来增肥的目的。
原来,李玲燕的爸爸得了白血病,一直找不到匹配的骨髓,那天,李玲燕瞒着爸爸妈妈,请医生让她试试,经过检验,她与父亲的骨髓匹配,可以进行移植。但她爸爸体重95公斤,而她只有40公斤,体重相差悬殊,医生说,只要她的体重达到50公斤以上,骨髓移植就不成问题了。为了怕爸爸妈妈不同意,就要医生给她保密,背地里偷偷地增肥了。
看妈妈犹豫不决的样子,李玲燕耍着娇摇着妈妈的手说:“妈妈,眼下救爸爸要紧,为了爸爸,我什么都不怕。何况,造血干细胞再生能力特别强,对我没有什么影响的,一个多月就可以恢复正常,下学期我还要按时去读书呢?”
既然到了这一步,林雪莹还有什么好说呢。李玲燕趁机拉着妈妈出了家门,母女俩拦了辆出租车,向李玲燕爸爸住院的医院飞驶而去。
(载吉林《中学生故事与阅读》200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