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78300000019

第19章 清代科举与闽都文化(1)

李世愉

科举制度的推行,在清代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特有的科举文化现象。由于各个省份在经济、文化、风格等各方面的差异,因而又形成了不同的区域文化特点,本文试图从清代科举制度的实施来透视闽都文化的一些特征。

一、科举、文教大省的确立

自古以来,福建一直被视为蛮荒之地,这里的文化发展要落后于中原地区。“然自唐以来,文献渐盛,至宋,大儒君子接踵而出,仁义道德之风于是乎可以不愧于邹鲁矣”。至明代,以福州为中心的福建文教事业再创辉煌,并出现了科第之盛况,并由此奠定了科举、文教大省的地位。入清以后,福建的文教事业已处于领先地位,这在科举方面有着明显的反映。

清代将推行科举的省份划分为大、中、小省。其中,有隶、江南、浙江、江西、湖广、福建为大省,山东、河南、山西、广东、陕西、四川为中省,云南、广西、贵州为小省。由于自明代开始推行“科举必由学校”,使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清代大、中、小省的划分,实际上也是文教大、中、小省的划分。福建虽列为大省之末,但毕竟在大省之列,这也是福建文化迅速发展的合理结果。要知道,同为东南沿海的广东及孔孟之乡的山东也只列为中省。

福建既然列为科举文教大省,就会享受到大省的待遇,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试主考官的选派

清制,各省乡试正副主考官均由京官内钦命简放。而主考官人选的确定,很能体现该省的地位。如在京师举行的顺天乡试,其主考官之职衔要高于各直省之主考。至道光时,顺天乡试主考官之规格几与会试无异,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尚书出任主考几成惯例。这是因为顺天乃首善之地,朝廷尤为重视。清初,各省乡试正副主考官的选派实行定差制,即某省考官专用某衙门之官员。顺治八年(1651)定:“顺天、江南正副主考,浙江、江西、福建、湖广正主考,差翰林官八员;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副主考,山东正主考,差给事中五员;山东副主考,山西正副主考,河南、陕西正主考,差光禄寺少卿一员,吏、札二部司官各二员;河南、陕西副主考,四川、广东正副主考,广西、云南正主考,差户、兵、刑、工四部司官各二员;广西、云南副主考,贵州正副主考,差行人二员,中书、评事各一员。”从这里可以看出,福建的地位仅次于顺天和江南,与浙江、江西、湖广是一样的。由于实行定差制,外间多能揣测主考之人选,遂请托之事不断,因此,康熙三年(1664)停止定差制,规定:“乡试正副主考不必指定某衙门官差片某省,各衙门应差官员职名概行开列,题请钦点。”尽管如此,福建作为大省,其乡试主考官的选派仍然受到重视,所派遣之官员地位仍然是较高的。康熙三十八年(1699),以翰林院编修阿金为福建正考官,满侏为浙江副考官,“此满洲翰林出典主考之始”。满洲翰林出任乡试主考,自福建始,这也是清廷对福建的重视。

(二)乡试中额

各省的乡试中额最能反映该省的地位,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清代的乡试中额自顺治二年(1645)初定,后经顺治十七年(1660)、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五十年(1711)、乾隆九年(1744)几经大的调整,终成定制,在这个过程中,福建的乡试中额始终高于其他中、小省份。

顺天乡试中额是最高的,成为全国之冠,当然,这里有许多原因,一是作为首善之地受到照顾,二是参加顺天乡试的还有八旗士子、各省贡监生及奉天士子,单就直隶生员而言,自乾隆九年(1744)定额后,其中额也是最高的。若以大省论,福建的中额只能排在大省之末,但湖广分闽后,湖北、湖南中额分列,江南乡试虽未分列,但江苏、安徽之中额亦分列。因此,如以直省生员的中额看,福建只排在直隶、浙江、江西之后,位列全国第四。这的确是不容易的。如以人口算,福建的丁口数(以乾隆十八年即1753年为准)大大低于江苏、安徽、山东、河南,也低于山西。其四赋征收也要大大低于江苏、山东、河南、山西,也低于安徽、陕西、广东。如以府州县学的数额看(它能大致反映生员的数额),福建亦低于河南、四川、山东、广东、山西。福建中额之所以位列全国第四,显然是沾了大省的光。

各省乡试除固定的中额外,清代还有增广乡试中额之举,清代增广乡试中额共有34次,始于顺治帝亲政及加孝庄皇太后徽号,终于光绪帝亲政及加慈禧皇太后徽号,其中33次是以大、中、小省为准,而不再细分省份。如顺治八年(1651),以皇帝亲政,特定:“八年(1651)乡试中式举人,大省加十五名。中省加十名,小省加五名。”十一年(1654),以加皇太后徽号礼成,加本年乡试中额,“顺天加举人十名,大省加举人七名,中省加举人五名,小省加举人三名,满州、汉军各加举人十名,蒙古加举人五名”。康熙朝多次增广中额,皆依大、中、小、省例,侞辊加十名、七名、三名。雍正帝即位,以开恩科,特加恩科乡试中额,大省三十名,中省二十名,小省十名。其后,历代新帝即位,均依雍正帝例,开恩科,大省增中额三十名,“余以十名为差”。雍正七年(1730),以重修孔庙告成之日,庆云呈现,实从古未有之上瑞,特颁旨,准下科壬子科,“各有乡试,每正额十名,加中一名,其十名之外,有零敖亦加中一名”。这是有清一代唯一一次按各省中额比例加广中额。显然,按大、中、小省加广中额,最得益便是福建,这也是其大省地位所带来的实惠。

(三)学额

与乡试相衔接的便是各省的地方儒学。其学额的确定与增广,也反映了该地区文教的发展状况,清代的学额自清初规定之后,有多次调整,至雍正朝基本固定下来。光绪《大清会典事例》记载了这一变化情况:“顺治四年(1647)定,各省儒学,视人文多寡,分大、中、小学取进童生,大学四十名,中学三十名,小学二十名……十五年题准,直省取进童生,大府二十名,大州县十五名,小学或四名或五名。康熙九年(1670)题准,各直省取进童生,大府州县仍旧,中学十二名,小学或八名或七名。雍正二年(1724)谕:我圣祖仁皇帝寿考作人,六十年来山陬海澨,莫不家弦户涌。直省应试童子人多额少,有重老不获一衿者。其令督抚、学政会核人文最盛之州县,题请小学改为中学,中学改为大学,大学照府学额取录。”经过雍正朝的调整,各直省学额一般为府学(包括一些照府学额的大州县学)20名,州县学按大、中、小,分别为15名,12名,7或8名。而雍正朝的这次调整颇能看出一些问题。《会典》所引雍正二年(1724)上谕是二年三月颁发的。首先调整的省份即为福建与河南,时间为雍正二年(1724)九月,而全国落实这一谕旨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最后一年是湖南省,调整的时间为雍正四年(1726)六月。《清世宗实录》载:“增福建各学取进文童额数。闽县、侯官、长乐、福清、莆田、仙游、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龙溪、漳浦、海澄、南靖、平和、南平、建安、瓯宁、建阳、崇安、邵武、长汀、上杭、永定、福宁二十六州县,向系大学,照府学额各取进二十名;连江、福安二县,向系中学,升为大学,各取进十五名;永春、德化、尤溪三县,向系小学,升为中学,各取进十二名。”这次福建调整学额,充分显示了福州府在文教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而福建省在这次全国的学额调整中,不仅动作最快,而且调整面也比较大,涉及31个州县学。就调整儒学数额而言,不及陕西、山东、直隶、广东、山西、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只排在第10位,但其调整学校与通省学校数额之比,占到了44%,在全国居第7位,而其大州县学照府学额的数字为26,却在全国排在第3位,仅次于文化最发达的江苏(33个)及最受朝廷关往的直隶(28个)。这说明福建省在文教发展方面较为突出的州县要多于其他省份。

(四)其他政策

在科举、文教的其他政策推行中,福建也享受了大省的待遇。清代庶吉士的选拔,兼顾各省士子的利益,但入翰林的人数却依大、中、小省而不同。如顺治九年(1652)定,该科取汉进士40名作为庶吉士,并“查照直省大小及近日人材多寡,直隶、江南、浙江各取5名,江西、福建、湖广、山东、河南各取4名,山西、陕西各取二名,广东取一名”。显然,福建士子仍然享受了大省待遇。是科入翰林者,闽县人陈子达,晋江人龚必第,侯官人薛澐,长泰人叶先登。4人中一半为福州府人士,可见闽都的中心地位无可替代。其后,清政府在选拔庶吉士中不预分各省名额,但福建进士进入翰林院者仍不乏其人,而尤以福州府人士居多。

清代书院大兴,其主要特征是书院的官学化,而且逐渐成为科举之附庸。福建书院之设亦十分普遍。康熙皇帝开清代钦赐书院匾额之先例,乾隆以后,大行赐匾。仅据《清实录》所载,乾隆、道光、同治、光绪四朝共向十一省的书院赐匾额共24次,这里包括许多著名书院,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莲池书院、大梁书院等,其中向福建书院赐匾3次,一次是道光四年赐福建省城新建凤池书院“正学明道”匾额,一是同治九年(1870)钦赐福建考亭书院“理学真传”匾额,一是光绪三年(1877)钦赐福建致用书院“人文经纬”匾额。从这里也可看出福建的大省地位。

科举大省的地位带动了福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而福建的文风日盛、人才辈出,也无愧大省之荣誉。即使在清末科举改革、兴办新新学堂的过程中,福建依然走在前列。如同治五年(1866)由左宗棠在福州创立的福州船政学堂,成为清末最早的海军学校,亦成为闽都之骄傲。因此,继续发扬文化大省的传统,重视教育,注重人才培养,是当前研究、探讨闽都文化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边远省份得到的优惠

福建尽管是科举大省,但仍属于边远省份,因此,在科举取士的过程中,又得到了清廷对边远省份的一些特殊照顾。清政府为笼络天下士子,在科举教育方面对边远省份有一些特殊的照顾,表现出政策的倾斜。福建虽不如云南、贵州、广西得到的优惠政策多,但也享受了一些内地士子享受不到的待遇。

清代的明通榜推行于雍正、乾隆时期,其目的是为了安置落第举子,是清代科举落第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明通榜之设,最初是针对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福建六省会试下第举人的,雍正十一年(1733)奉上谕:“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福建六省举人,赴京会试,邮程遥远,非近省可比,朕意欲于落卷中,择其文尚可观,而人材可用者,添取数人,倾旨录用,以昭朕格外加思之意。”乾隆元年(1736)又仿此例:“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福建六省举人,赴京应试,未经中式者,着照雍正十一年(1733)之例,拣移过奏闻请旨。”可以说,清政府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通过对这些边远省份读书人的特殊照顾,以发展该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清代另有对云南、贵州、广西三个小省的特殊照顾,而明通榜则扩大为边远省份,也包括了中省的广东、四川及唯一的大省福建。显然,在这样一个优惠政策下,作为科举大省的福建又沾了边远省份的光。明通榜在最初照顾边远大省举子的基础上,又推而广之,成为各省落第有机会享受的一种入仕途径。乾隆二年(1737)议准:“此次会试之后,遵照雍正五年之例,拣选下第举人文理明通者,大省四十人,中省三十人,小省二十人,引见钦定,令回本省,以学正、教谕即用。”自此,明通榜由面向边远六省扩展为面向全国各省,遂成定制,可以看出,在形成定制之后,福建又依靠大省的地位,每科会试仍是选入明通榜最多的省份。

清代举人入仕之途有“拣选”一项,得以参加拣选者,按规定是三次会试不中的举子。乾隆四年(1739),吏部议覆:“清于每科会试放榜后,云、贵、川、广、福建、湖南等省举人会试一科,直隶等近省举人付式三科者,在医部具呈,公同拣选,择其年力精壮者以知县注册,年力就衰者以教职注册。倘有患病、丁忧事故,下科补行拣选。”由于福建属于边远省份,该省举人会试一科不中即可参加拣选,实属优惠。

同类推荐
  • 中国龙文化

    中国龙文化

    龙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翼,它们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展现中华文化的精神,如果从龙凤文化原初的象征拓展开去,是不是可以将它们的文化含义排成两个相对的系列;龙:天、帝、父、权利、凶悍、战斗、伟力、进取、崇高、威严、至尊等等;凤:地、后、母、幸福、仁慈、和平、智慧、谦让、优美、亲合、至贵等等。龙凤的精神其实也可以乾坤二卦来象征:乾卦的精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的精神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龙代表中华民族刚毅、进取、万难不屈的一面、凤则代表中华民族仁慈、宽厚、智慧灵魂的一面。龙凤文化相对、互补、相渗、互含、合一,深化出中华文化的大千世界。
  • 菊与刀

    菊与刀

    本书讲述了日本人性格和日本文化。二战后期,日本败局已定,美国对是否进攻日本本土、是否投放原子弹和占领日本后是否保留天皇,无法做出决断。因此委托著名女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通过对日本的研究提供对日本政策的依据。
  • 河南人的生存之道

    河南人的生存之道

    本书本书从近现代历史上的湖南现象剖析湖南人的性格,介绍了河南人的过去和现在,一方面为河南人正名的同时,理性、全面地分析了河南人的生存、发展哲学。
  • 宗教事务法规规章选编

    宗教事务法规规章选编

    本书收录《宗教事务条例》《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审批登记办法》等国务院及国家宗教事务局颁发的最新宗教方面的规定21个,对于规范宗教活动、管理宗教人员依法从事宗教活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 中华传统文化常识

    中华传统文化常识

    本书为一册对中国传统文化常识进行普及的工具书读本。全书分“思想文化”、“古典文学”、“汉语汉字”、“姓名与称谓”、“礼制与职官”、“衣食与节日”、“天文与历法”、“地理与交通”、“居住与建筑”、“教育与科举”、“书法与绘画”、“音乐与戏剧”、“科技与体育”、“历史与文化传播”十四部分。每一部分先扼要简述内容,然后以辞条的形式对该类中的重要概念进行阐释。
热门推荐
  • 赏延素心录

    赏延素心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冷月葬花魂

    冷月葬花魂

    她为情而死,不料却穿越成为了一国之母。为了能逃离这个时空,她费尽心思,绞尽脑汁;然而又被情所累,徘徊于爱情的边缘。想爱却不敢爱,想走却不能抽身------看了太多的穿越故事,忍不住心动,也来一次相似的穿越,不一样的精彩.第一次写文,请多指教
  • 倾城神医:废材三小姐

    倾城神医:废材三小姐

    她是二十一世纪金牌杀手却被最爱的人亲手杀死。她是凰凤大陆穆家嫡系三小姐本应是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却在这个以武为尊的世界里不能修炼是个废材,而被世人唾弃。当她魂穿而来命运之轮已经改变,看她如何逆天,说我是废材睁大你的狗眼看好了老娘我可是全系天才。说我不能修炼我一夜连跳五阶。他是南越国的五王爷,一袭墨色长袍将俊颜诠释到底。他,受世人景仰,集荣华富贵,无尽恩宠于一身,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唯有对她一人动心“小璇儿~你就从了本王吧~本王在手,天下你有。“某女一阵恶寒。“这条件不错成交!”且看他们如何携手一起傲视天下。
  • 跟着大侠闯天下

    跟着大侠闯天下

    一见倾心,二见钟情,三见……入洞房?!这这这发展的是不是太迅速了?!“等等,那本春宫图你还没看……”“夫人是在质疑我的能力?”“没,没有……“抱起怀中的人他慢慢的走向床榻,“不用了。”他倒要让她看看是那春宫图厉害还是他厉害!
  • 仙界第一逗

    仙界第一逗

    什么是逗比?用苏黎来诠释的话就是能用嘴解决的事情,我干嘛非要和你打呢?攻敌之心,杀人于无形,最终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才是战斗的王道!且看穿越异界的苏黎靠着三寸不烂之舌、伶牙利嘴、巧舌如簧,闯出一条修仙路,终可一言定生死,一言生有无,成为修仙界人见人怕的“仙界第一人”!呃……还是说实话吧,其实是人见人怕的“仙界第一逗”。“但是为什么,女神都是喜欢逗比的呢?”仙界高富帅泪流满面地说道。(本文适度YY,口味清淡,偶有猥琐,纯属意外)
  • 相帅传奇

    相帅传奇

    以鲜明的草根人物特征的男主角方源为主线索人物,描述人蛮妖世界背景下为家庭、为友情、为爱情、为事业、为国家、为民族而努力拼搏的草根励志的长篇故事。其中涉及伦理与道德、人性善良与邪恶、爱恨情仇的执着与感悟,以及民族大义下的人生取舍等复杂感人的情节。整个小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主人公的少年成长历程,尤其是与六个小伙伴在此过程中面对重重困境下展示出来的患难真情;第二部分为主人公带领蛮族展开的一系列蛮妖之战,期间交织着与妖族统帅玥儿的爱恨情仇的故事;第三部分为蛮妖之战后方源与玥儿同人族的荒天大战之争,挚友的背叛、亲朋的离间、各种无间道的诡计、战场的无穷计谋等,演绎出多难情侣的民族大义与铮铮血泪。
  • 无量记

    无量记

    人族,妖族,魔族。因何而战,为何而战?儒、释、道,是信仰昊天,还是寻求无法无天的大自在?什么是真正的‘道’?何为真正的‘圣解脱’?一切,尽在‘无量’中。
  • 樱之梦学院:腹黑校草不要逃

    樱之梦学院:腹黑校草不要逃

    她,是一个单纯的孩子,因为他进入樱之梦,但是她却发现他爱上了别的女人,然后,她开始变得冷漠,后来是岚澈帮助他解开心结……
  • 用禁忌之子的奥秘

    用禁忌之子的奥秘

    天剑大陆神剑国南宫家天空出现天劫…南宫惊天出世夹天地之威!注定不凡……谁知五岁成为废物终悟的后山巨石奥妙一步一步成为大世界主宰……神马天才只是浮云我欲成仙何人所挫…神马花心大萝卜我是情圣只爱一人谁能入我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