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2000年5月5日,我来到山西太原,参加在这里召开的全国民办教育创新和发展研讨会。
会议的组织者——《中国民办教育》和《素质教育》两刊的主编张忠泽先生见到我热情地说:“你终于来了,欢迎你呀!”我开玩笑说:“人说山西好风光,我岂能不来?”
参加这个会议,是学校决定了的。但就在我打点行李准备出发之前,却接到了一份来自北京的传真。传真内容说太原这个会议是“非法”的,未经上级同意等。其中还反复陈述了有关“中国民办教育”署名权的纠葛,最后要求我:不要参加太原的这次会议。
这真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此前,我对发出邀请函的《中国民办教育》杂志社不了解,主编张忠泽先生是什么样的人,我也不清楚。我反复研读手中的两份文件:邀请函明明白白,会议主旨,内容,邀请了哪些人,都列了出来。而那份传真呢,怎么看都感到有点邪门。我从直觉上判断:这是不是在争什么山头?
也只有民办教育的初创时期才可能出现这样的新鲜事!
我觉得要证实一下。
于是,我打电话到中央教科所的所长办公室,找到副所长兼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长发同志,他在被邀请之列,我问他,他本人是否应邀参加这次会议。徐所长坚定地说,他受到邀请,肯定参加这个会议。他还说,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室侯小娟副主任也参加,还有前任国家教委副主任、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杨海波同志也参加。
这还有什么问题!我向会议组委会回了电话:我们英豪学校一定参加这次会议。
后来,那个发传真的人又给我打来电话,反复纠缠那些说不清的问题,要求我不要参加山西的会议。此事已经发生好几年了,我记不清当时怎样回复了他,但我向他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我们不介入你们那些弯弯绕的事,二是凡对民办教育有利的事,我们就会支持。
到太原一下飞机,我从会务组接机的人员那里又得到了信息,说有北京来的人已到太原,他们还要做我的工作,会到我下榻的地方去找我,劝我放弃这次会议。我笑一笑说,我们值得他们费这样的精神吗?为了免去麻烦,我上了太原市正在筹办中的一所民办学校——英德学校的车,也放弃了会务组当晚给安排的宾馆。这所学校的老总曾带一批创办学校的人去英豪参观、考察,我接待过他们。那天他们派车到机场接我,说:“明天开会,今天下午有空,请你到我们学校去看看。”
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安排,客随主便,我跟着他们上了车。他们学校离机场不远,在太原市郊,当时还只是一片空旷的土地。我们在那片平整的地头合影留念,又来到学校筹备处,听他们关于建校的介绍,欣赏他们摆在大厅的效果图。
第二天,会议按预定的计划召开。这次规模不小,有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140多位民办学校领导、各级教育部门负责同志以及研究部门的专家参加了会议。徐长发副所长、侯小娟副主任分别从民办教育的研究和立法的角度进行了发言,杨海波同志也作了讲话。会议安排当时在全国民办教育中比较有名气的黄河科技学院、黑龙江东亚大学、广东英豪学校、南洋科技专修学院、南通新世纪学校、西安欧亚学院等院校代表在大会上作重点发言。
民办学校参加这一类的会议,主要目的是了解他人,也让他人了解自己。当代中国的民办教育,尚无老路,要走新路,有很多需要探索的课题。学习他人,借鉴他人,让自己少走弯路,是大多数与会领导的目的。此外,能借这个场合介绍自己的学校,以扩大影响和知名度,也是其中少数能获得大会发言机会的学校代表的心愿。
对于许多参会者来说,英豪学校是个谜,她因在校学生人数之最而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很多与会者都想了解个中奥秘,想发现一点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我的发言题目是《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从“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三个方面介绍了英豪学校。英豪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戏剧性的情况,我也做了一点介绍,但我主要从理性的角度阐述办学的创新理念和发展思路。
教育储蓄金制度是大家最关心的议题。很多人私下问:“你们当时怎么就想到了这个点子?”我借发言的机会进行了分析。我说:“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用教育储蓄金形式集资办学,简直是一个近乎疯狂的想法,因为无论从教育消费的传统观念上,还是从办学方式的习惯做法上,都大大超出人们的日常经验和认识范围。一个大胆的设计终究要接受实践检验,唯有将那些看起来似乎是无理性的创意冲动与理性思考融为一体,这种创意才是科学的、有生命力的。”“实施这个创意,首先必须有市场需求。而满足这个需求对人民有好处,不是歪门邪道,那么,即使现行政策未涵盖也可以去突破它,因为政策总是滞后于现实,教育需求催生教育对策,呼唤教育政策,政策一定会根据社会实践作出调整。”
不少与会领导对我的这个观点很欣赏,认为说得有道理,很深刻。
其实,这时候我们已经改制了,已经变储蓄金模式为每年交学费的方式。怎么解释这个问题呢?我又说:“收费改制是英豪学校发展史中颇为重大的事件,它说明,一个模式、一种方法、一项措施,其使用价值和局限性往往随着时势的变化而变化。当运用一种模式、方法或措施已经弊大于利时,就需要有一种勇气去变革它。这种变革,既有对历史的扬弃,又有对未来的创新。这种扬弃和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否定或者循环往复,而是辩证的否定,是螺旋式发展,是从一个目标到另一目标的追求,是从一个成功到另一个成功的动态转化和滚动发展。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良方,也没有永远不变的模式、方法或措施,民办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要学会适应社会的变化,不断调整,不断变革,不断进步,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创新的需要。”
与徐所长参加一个会,不会有错!中央教科所徐所长私下见面时赞扬我,说我的发言很辩证,有高度。我借机向他简单汇报了我校的情况,邀请中央教科所的领导到我校指导工作。他很感兴趣,春节时给我寄了张题有“马年大吉”字样的贺年卡。
会后,有校长向我开玩笑说,搞教育储蓄金你们是师傅,搞起来了;改教育储蓄金你们又是师傅,又改成了。你们总是比别人快一拍,即使我们跟在后面跑也跟不上。我说,今天称师傅的可是你啊,我们自己可从来不敢啊!其实,真的有个人,一见到英豪学校的陈老板,就说:“你是师傅,我是向你学的。”他,就是广东碧桂园的老板杨国强先生。
杨老板很谦虚,很低调,是一个非凡的“高徒”。当年他“山路不通走水路,楼盘不活先办学”,从准备送自己的孩子进英豪学校读书,到采用储蓄金模式自己办学校,越过了企业起始阶段的那道坎,楼盘搞活了,运作非常成功。现在,他做起来了,盘子大了,市值有600个亿。英豪学校收费改制,他也跟着做。退还巨额储蓄金如九牛一毛,轻轻松松。而很多学校却始终甩不掉这根尾巴,步履维艰。教育储蓄金由英豪学校发起,在碧桂园学校圆满结束,真所谓“天道后起者胜”。
这次会议开得很好,很成功。《民办教育法》的名称,在此次会议之前尚在《民办学校法》和《民办教育法》两个选择中徘徊。会议就此问题组织了多次座谈,达成了名为《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初步意见。然后有关部门又到浙江调研,最后确认了。大会还成立了“全国民办学校协作会议”的机构,组委会由在全国比较有影响的九家民办教育机构组成,其中来自民办中小学系列的有三家,英豪学校位列其中。协作会议联系人由张主编担任。
通过这次会议,大家了解了中央的精神,获得了专门立法的信息,学习了不少经验,也提了搞好民办教育事业的信心。
《中国民办教育》杂志社能把全国近20个省的民办学校凝聚在一起,研究、探讨民办教育,为民办教育作了很大贡献。我带着一种很崇敬的心情私下向张主编提出,能否参观一下编辑部,看看一期期《中国民办教育》是从什么样的地方搞起来的。张主编闪烁其词,不太愿意。我一再坚持,他最后说:“没啥好看的,真的没啥好看的,你一定要看就看吧,不过你要做好失望的思想准备。”
我走进编辑部一看,果不其然,编辑部竟如此简陋!面积仅十几个平方,办公条件极为简陋,整个房间堆满了书籍和杂志,给人的感觉是:这只是个做事的地方。我终于明白了这个聪明睿智又憨厚实在的山西汉子——张主编不想让我参观的苦衷。
我没有古贤刘禹锡的才华,否则我一定会写出一篇新的《陋室铭》,让这编辑部主人的境界和精神,在民办教育事业中发扬光大。
与聪明睿智又憨厚实在的山西汉子张主编合影留念会议结束了,英德学校的余老板说,反正离登机还有不少时间,我们不妨轻松一下,去看看太原附近的一个著名景点——晋祠。我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出发了。
晋祠果然名不虚传,当年我给学生讲吴伯箫的《难老泉》这篇课文时,曾找了很多资料来介绍晋祠。现在,我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大、美、幽。
“难老泉”在晋祠“三绝”中最为出名,有一个“饮马抽鞭,柳氏坐瓮”的美丽传说,有以《诗经》诗句“永赐难老”取名的典故,更有让人们向往的“青春常在”的蕴涵。可惜的是,难老泉还是“老”了,它于1994年断流了,现在的泉水是人工设计的循环水。我在惋惜之余,禁不住格外佩服古人的聪明和智慧。它被叫做“难老泉”,而不名为“不老泉”,足见古人取名时看得非常透彻。世上万事万物,不管怎么样,都会“老”的,这是历史的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如今有着最悠久历史的“难老泉”老了、枯了,它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留给人们更多的是记忆与怀念。
我又想到英豪学校首创的教育储蓄金制度,从1993年发起,到1999年改制,只有6个年头的风光。它曾风起云涌般地带动了广东乃至全国的教育投资者,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建起了一批让中国人自豪、让外国人惊叹的高标准、高品位、现代化的学校,成为中国教育界的一道风景线。与此同时,采取教育储蓄金模式的高收费民办学校,对公办学校的硬件建设、教师待遇,对政府的教育投资,又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回顾一下中国办大教育的几十年的变迁、以及这几年的迅猛发展,你会发现其中的道理。
由于国家金融政策的变化,使这类学校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少数学校倒闭。我们不得不感叹:学校关门,不是因为教育质量不好而是因为资金断供,这是个悲剧;而资金断供不是因为运作不良而是因为政策改变,这又是一种无奈。不少介入民办教育的人士对教育储蓄金先“趋之若鹜”,后“唯恐避之不及”;一些热心民办教育的文人对其前褒后贬,使它一时间成为最时髦的教育话题,也展示出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现在,有如“难老泉”,教育储蓄金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毕竟在教育的历史天空中划过一道亮丽的弧线,这道弧线存留的时间不长,但它对教育尤其是民办教育所造成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值得人深深回味。
这次会议开得很充实,听到了上级领导关于民办教育的指示,了解了兄弟学校的办学经验,介绍了自己的学校。开完会,又参观了举世闻名的晋祠。
英德学校的老总盛情接待了我,也算是在民办教育界结交了一个朋友。不过,他在机场送别时却给我出了个难题。他诚恳地邀请我加盟他的学校,他说把校长的位置给我留着,还做了一些承诺。我感到很突然,此前广州的几家猎头公司也曾找过我,我谢绝了。其实老板知道这个信息,有一次在去东莞开家长会的途中,他在车上问我可有此事,我很坦然地做了说明。我当时只是感到,民办教育的局面正在发展壮大,否则怎么到处都在招人呢。
然而现在,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余老板,快进机场安检了,我说:“余总,你先做起来,我会支持你,帮助你。”就与他告别了。
此后,他的学校要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邀请我参加,那一天我在加拿大考察,我用手机给他发去祝贺的信息。两年后的一个暑假,我应邀到他的学校作教师培训的讲座,他给讲课费时,我说:“说过了,算帮忙。”他又提了加盟的问题。我说:“你的学校规模还不大,何必增加行政编制!”
其后,他准备接收一家停办的民办学校,他打电话告诉我说学生数将增加很多。我知道他的意思,就告诉他我有难处,在心理和情感上有一道坎儿过不去,接着又“顾左右而言他”,将话题岔开了。
学校成功地进行了改制,由于巨额教育储蓄金的返还,也伴随着不小的困难。以后,我还不止一次遇到类似的问题,但我觉得还是要继续做一个“老英豪”。不是我自作多情,也不是我有多高的境界,英豪学校是我南下的第一个选择,我有一点责任感,因为,我毕竟是一个已经成熟的男人。
我和余老板时常交流,打电话或发信息互相问候。我们还是朋友,但总感觉欠了他一点什么。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
2001年,广州《新快报》编辑部邀请广东的民办学校校长到清远召开研讨会,主题是“诚信”,提倡各学校在办学中要以诚信面向社会。会议要求与会者代表本校就诚信问题亲笔题词,然后登载在《新快报》上向社会明示,以约束自己。
民办学校诚信宣言在讨论会上,两位校长吵起来了。一位来自“原汁原味”的民办学校,一位来自公办名校办的民校。对于“名校办民校”,他们的看法迥然不同,双方观点鲜明,锋芒毕露,也很冲动。两位校长都坚持自己的立场,发言多有不恭,偶有不雅,火药味很浓,场面很火暴。大会主持人试图熄火,结果越吵越厉害。很多校长都参与其中,特别是民办学校的校长,都有一种“说起来就来气”的情绪。那位名校办民校的校长一见这个阵势,甩出一句:“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别老是怪别人。”
这句话噎住不少人,让一些民办学校校长瞪住了眼,场面一下子静下来。这句话很“冲”,却让人没法反驳。
我与徐华宁老师参加了这次会议,没有参与争论。我们觉得这个话题,在这样的会上说了也白说,还伤大家的和气。校长们很激动,可以理解,人“各为其主”,更何况学校的发展与自己息息相关。
我代表学校给《新快报》题了个词:“自心底里,对学生终生负责;在工作中,让家长感到放心;从形象上,建立良好的口碑。诚信,立校之本!”完成了会议任务,也给学校设了个诚信约束。
那天正好赶上台湾大选。国民党和民进党的竞选已到了白热化的关口。晚上,我们没参加大会安排的娱乐活动,是靠在床上,一边回味着白天的争论,一边看着电视中台湾选举的热闹场面。
我们盯着滚动条中两党选票不断变化的数据,讨论着令人意想不到的选举结果,觉得这场选举与白天我们那很火暴的会场相比,是又一种不同的热闹。
徐老师和我都是来英豪的第一批老师,是亲密战友,无话不说。我们谈到,人的需求永远存在,人的竞争永无止绝。自古以来,思想竞争,能导致深邃;文化竞争,能产生经典;企业竞争,能提高效益;教育竞争,能形成品牌。竞争有价值,前提是公平,否则就是一种厮杀。
在诸多竞争中,有两种竞争最有看头:一是政党之争,一是政策之争。前者为争取政治权力,后者为明辨孰是孰非。在竞争中,圈内人群情激发,斗志昂扬;圈外人深思熟虑,静观其变。“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们先分析来龙去脉,后评判内涵与实质,再预计发展前景。当然,决定最后胜负的,政党之争在思想、在品质,不在一日之策略。思想不正确,如南辕北辙;品质不好,若海市蜃楼。而政策之争在实践检验,在现实效果,不在一时之声势。
近几年学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前有公办与公办竞争,后有民办与民办竞争,还有民办与公办竞争。一争师资,生源;二争品牌,地位;三争发展,壮大。结果,公办学校形成了重点与普通的不同等级,但却没有生存之危机。民办学校则不然,它进行了一场大洗牌,有的胜出,有的倒闭,有的勉强维持。竞争是对民办学校生命力的考验,促使民办教育肌体的新陈代谢,但也是以不少学校沉重的经济和精神损失为代价的。
回顾这一经历,足可见竞争的激烈。
“名校办民校”自诞生以来,一直备受争议。
民办教育的价值在哪里?根据国外的经验,首先是以其教育的创新性和竞争性促进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形成国家教育的深入发展;其次是满足教育资源充实性和多样性的需求,使普通需求的公益性满足和特别需求的非公益性满足并行发展。没有民办教育参与竞争,公办教育就会单调,就会迟暮,教育改革就会弱化、滞缓。
回顾中国几十年来的经济改革,其取得了公认的成功,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应该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年,某些政府机关和军队机构也曾想搞“政府办企业”、“军队办企业”。国家进行了坚决的干预,不允许政府和军队介入民营企业,所以有了今天难得的局面,国家在经济领域已具有让国际社会不得不承认的话语权。在教育领域,我们实行“名校办民校”,其利弊得失,只有站在国家教育的制高点去权衡、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民办学校的校长认为它侵占了国有资源,是不公平竞争的产物,它挤占了民办教育的生存空间,对民办教育形成伤害,导致民办教育步履维艰。
名校办民校的校长们认为,把民办学校的萎缩归罪于名校办民校并不客观,仅仅因为生源被挤占而反对也没有说服力。他们承认“名校办民校”对民校有所冲击,但民校自身也有诸多问题。如有的办学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有的办学者靠造势起家却不练内功,有的只知道追求硬件一流,不懂教育内涵、不懂教育管理,使学校不能走上正确轨道等,最终影响了群众对民校的评价,影响了生源。
其实,名校办民校其初衷是美好的。在孩子教育受到如此重视的年代,名校带动了部分新建民校,其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扩大,缓解了社会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与此同时,也部分缓解了名校办学资金的紧缺。
因此,公办名校校长赞成它,民校校长反对它,都在情理之中。
现在,民办教育受到冲击,公办名校也受到拖累,许多专家、学者和教育行政领导都提出异议。人们不得不思考,名校办民校,它到底是有待成熟的中国教育特色,还是大国办大教育的权宜之计,抑或是阻碍民办教育发展的不恰当模式?
有人说,随着民办教育的逐步成熟,公办名校必将逐步淡出。为什么?因为不这样做就不可能构建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也不能达到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而作为教育决策,有人提议:是前者,则当进一步深化;是次者,应该适可而止;是后者,即当令行禁止。
作为民办学校的校长,我有自己的认识,我有自己的想法。
不久前,中央教科所在武汉召开了一个“创新教育”会议。关于“名校办民校”的问题,我第一次明确了“民办学校依托公办名校办教育”的提法。
在大会的分组讨论会上,我谈了自己的想法。在此次会议的座谈会上,我再次重申了这个想法。
我认为,名校办民校有三种基本形式和八个后果。其直接原因,是国家财政拨款有限,公办名校领导为寻找出路,扩大财路,以满足学校发展和提高教师待遇的经费需求;而新建民办学校则希望借助名校的品牌,使自己迅速占领竞争的制高点,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后来,我将发言整理成论文《公办名校办民校的形式、后果及原因》,在《中国民办教育》杂志社发表了,其后有几个刊物进行了转载。
据说,这篇文章受到前国家教委副主任、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副主任杨海波同志的赞赏。他说:“名校办民校会挤垮民办学校的,就像周写的那篇文章说的。”
现在,此问题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名校办民校的现象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尽管如此,我仍认为,问题的实质还是竞争。还是那位名校办民校的校长说得实在:“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你有足够强的竞争力,你就不在乎。你希望公平竞争,但世上的公平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公平是追求,不公平是常态。从不公平到公平需要努力,需要时间;此时此事公平了,另一个不公平却又在等着你。唯有提高自己,形成品牌,你就可以一方面期待公平,另一方面也不怕不公平。
开完会回到学校,我向董事会作了汇报,介绍了此次会议,也谈了自己的认识。董事会全体成员达成共识:不怨天,不怨地,不怨人,练好内功,在竞争中发展自己。
我又写了一篇《在竞争中鼎立民办学校的地位》的文章发表在《素质教育》上,给同仁们打气,也给自己鼓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山西南洋学校倒了,它可是风云一时的民办学校啊,它居然倒了!
全国所有的民办学校,特别是有一定影响的学校,对这个猝然而至的变故都感到意外和震惊。我猜想,民办学校的老总们,还有校长们,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一定会反思自己,提醒自己,以免重蹈覆辙。
作为广东第一家高收费的民办学校,我们当然不能以“干卿何事”的超然心态处之。南洋到底怎么了?是管理原因、政策原因,还是经济原因?以前有关南洋的传说很多,特别是它敢于在全国办连锁学校的气势很让我们倾慕。我曾借开会的机会参观过山西南洋本部,还有青岛南洋、武汉南洋、广州南洋等。我在大脑里闪过这些学校大门的外观以及参观中的一些细节,然后开始思考,想找出导致南洋失败的因素到底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自己怎样吸取教训,从而尽可能地避免悲剧重演。
我不是老板,我不能左右学校的乾坤,但我可以在我有限的权限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在适当的场合用成熟的意见去影响老板。
南洋学校创始人写了一本《教育炼狱十年》的小册子,近十万字。我曾反复读过,作了不少的夹注、批注、感想。它有很多不足,或有失公允,或失之偏颇,或分析偏激,或有推论和评判失当的地方,但作为了解民办教育的参考资料,还是有其价值的。读后,我对民办教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体会。2005年在湘潭召开的民办教育发展与对策恳谈会上,我把自己的这些认识和体会与大家进行了交流。
君子以自强不息——民办教育湘潭会议湘潭是毛主席诞生和开始革命的地方。毛泽东是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其勇气、智慧、毅力、精神,是一笔永恒的财富,影响着后人。有人说,毛泽东精神就是一种强烈的自信、自尊、自主、自立、自强精神,就是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民族要活得顶天立地的精神。在民办教育处于低潮的情况下,选在这里召开研讨会,应具有特别意义。
我在大会上作了《民办教育——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的发言,希望借此机会向教育界呼喊,也向同仁们呼吁。
对于公、民办学校之间的竞争,我做了个比喻:教育好比是一个家庭,当老二能和老大一起竞争而使家庭有更多的收获时,做父母的会感到无比的欣慰;若兄弟之间不公平竞争,甚至老大欺负老二,占老二的便宜,而造成一富一穷时,父母必然会无比的揪心。有识有能的父母会干预,能协调,鼓励会赚钱去赚别人的,别“窝里斗”;无识无能的父母只能黯然神伤,听之任之。
公办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其经费必然要依靠国家财政。若民办教育能够健康发展,能像西方的一些国家那样占半壁江山,那么,国家可以省下一半的教育经费来弥补公办教育的不足,岂不两全其美!所以,民办学校倒闭,感到难受的一定是办学者,感到心疼的应该是国家。
关于盈利问题,我旗帜鲜明。我认为民办学校不盈利,学校肯定办不下去;没有盈利目的的选项,肯定没有人投资办教育;你放手给民办学校去盈利,它未必能盈利;民办学校能盈利,那肯定对学生、对家长、对学校、对国家都有利。
对于教育改革,我认为首先需要有冲破种种阻力的勇气;其次要达成共识,形成决策;最后要有推进的魄力和坚定信念。要有能扛旗子的人。对于我们自己,民办学校禁不起折腾,需要稳健地走好每一步。我们要少犯错误,最好不犯错误,尤其不能犯根本性错误。
我最后说,南洋这艘民办教育的旗舰停止运行了,带着遗憾,也带着缺憾离开了我们。它给了我们很多经验,也给了我们许多教训。望着它黯然离去的背影,我们不由感到,民办教育是一件大事,要做好很不容易,也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逝者如斯夫,存者当自强。发展是硬道理,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唯有振作起来,做好自己的事,才能使民办教育事业在历史的轨道上不断前进,不断发展。
同心同德志同道合这篇论文宣读完毕,与会代表反应强烈。回座位后,很多代表围到我的身边,索取论文原稿或我的名片。后来,我将论文提交到广东省民办教育论坛,获得了2000元奖金。
英豪学校的老板正好在长沙作“家庭教育”报告,他也应邀参加了会议,作了发言。对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竞争问题,他有一个很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公办教育受到民办教育冲击后,产生戒备,乃至于排挤的做法是在情理之中的,民办教育必须有容忍的雅量和面对的能量。英豪学校自开办以来,经历过“贵族学校”疑问的风波,面对过劝说几千家长接受改制的困难,承受过教师流动、生源减少、资金不畅等的难题。老板的感受更为深切,同很多民办学校一样,我们有过困境,有过尴尬,但我们始终没有放弃,总是咬紧牙关,想方设法发展自己。
这个说法让一些在会上频发牢骚甚至潸然泪下的办学者们耳目一新。陈老板在最困难的时候,按他自己的话说就差一点没跳楼了,有朋友劝他“走人”,他没动心。他说:“我一不能对不起家长,二不能对不起老师。”
老板的话影响了周围的所有人。
会议结束后,会务组安排大家参观毛主席的韶山旧居和滴水洞。滴水洞,因“天干大旱,洞中仍滴水不断,回声悠扬,其韵如琴”而出名,洞旁建筑面积有几平方公里。1966年,毛主席在这里住了11天,不见客,不出门,只看书,批文件,并给江青写了一封信,影响很大。我参观了整个景区,对滴水洞大门前的题词石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一个一个认真地看,一个一个反复地想。
滴水洞前见精神能在这里题词的,大大小小都是一个“人物”。有毛主席的战友、部下、仰慕者,有他的志同道合者、事业继承者,有学生、朋友、亲属等。但一看那题词的内容,你就会发现题词人的心态各一:有信誓旦旦的,有发自肺腑的,有敷衍命笔的,有言不由衷的……抒真情的,立壮志的,说套话的,喊口号的,显文采的……应有尽有。你若稍有一点阅历,或对毛主席的时代有一些了解,你一定会在佩服毛主席伟大的同时发出“人心呢,竟如此的丰富多彩”的感慨!
有史以来,大凡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免不了要历尽千辛万苦。在艰苦卓绝之中能坚持自己的信念,能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地追求成功。
毛主席的自强精神和旺盛的斗志尤其需要我们搞民办教育的同仁们学习和继承。
这次民办教育的会议,参会的都是从事民办教育的人。他们遇到的问题不一样,他们的认识和体会也各有不同,但对民办教育现状的分析和感受基本一致,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都有着坚持到底,绝不放弃的信念。
一样中有不一样,不同中有相同,这就是社会。
会议前我与张总编应岳阳市社会力量办的邀请先行到岳阳,参观了几家民办学校,也瞻仰了古今闻名的岳阳楼。参观时,我感到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确实够高,而当年有此境界的人可能凤毛麟角。现在,在民办教育的事业中,能“先民办教育之忧而忧”的人不会多,而“后民办教育之乐而乐”的人肯定不少,因为他们一旦投身于民办教育,就不得不与其荣辱与共、休戚相关。
气可鼓而不可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是境界所致,更是现实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