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证书制”诞生记
开学伊始,语文学科组办公室坐了四位老师,分别来自安徽、江西、广西、河南。三男一女,有人戏称为“四人帮”。我们说,“四人”确实是,但非“帮”也。因为我们的追求无它,只是干好自己的本行,做一名好老师。
那是英豪中学开办的第一年,我们的学生只有143名,分为三个年级,五个班。要让他们学一点语文知识,长一点语文本领,就是我们几位语文教师的目标。他们的父母都交了二三十万的学费,我们要对得起他们,要让他们觉得送孩子来“英豪”是值得的。
语文组合作愉快,凝聚力高,战斗力强。记得第一次接受校领导布置的任务,每个科组要出一块板报,迎接教师节。我们一合计,说干就干,从下午三点一直弄到第二天早晨六点。弄成了,我们在教室里吃了份方便面庆祝成功。板报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可读性很强,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同事们的赞赏。
一个人能与素质比较高、好合作又融洽的伙伴在一起工作,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一种终生难忘的经历。
德初老师为人厚道,文学功底深厚;潘琳老师心灵手巧,当班主任特别受学生欢迎;华宁老师是公认的绝顶聪明的才子,写的文章很美,字写得能做帖。我呢,自我感觉也不错,在安徽曾连续十多年任高中毕业班教师,还培养过安徽省语文高考单科状元,也因为这个“功劳”,后来被培养当上了县一中校长。
现在这个社会,有人做大事,有人做小事。做大事的轰轰烈烈,做小事的也能见功夫、见精神。语文教学是个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的事,我们这四“兄弟”在一起,觉得没有什么做不了!
后来我们发现,这牛皮不是好吹的。
语文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你在讲台上讲得绘声绘色,有的学生在下面却昏昏欲睡;你的提示已近乎和盘托出,有人站起来还是半声不吭;你的要求已明明白白,可按时交作文的还是寥寥无几……还有什么比这教而不学、启而不发、调而不动的情况更让教师难堪的呢?要摆脱这个困境实属不易,而改变这一状况又势在必行。
做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这是广东改革开放最先成功的一批家长的子女,是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
他们有个性,够聪明;知道的多,能力强;但学习基础不扎实,尤其缺乏刻苦精神。而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从公办学校的教师变成高收费的民办学校的教师。自己变了,学校变了,学生也变了,我们的教学套路不变怎么行?看来,靠原来的那些经验是没法解决问题的。
我是语文学科组长,四个人的头儿,我们四“兄弟”经常在一起就教学问题苦苦探讨,寻求对策。最后我们达成的共识是:语文教学,读、说、听、写。“读”是吸收,“写”是输出。先有多读,后有多写,或者边读边写,这是语文教学的老规矩。现在,我们的教学对象变了,有一点特别,传统的做法不很灵,我们要认清这个现实,要跟得上形势,要搞一点改革。
要想个办法,让学生“想”写作文。先产生“写”的兴趣,然后再来攻“读”,攻“说”,攻“听”。
我们想了个办法,这就是我们语文组首创的“等级证书制”。学校领导经过了解、分析、讨论,同意了这个实验,先在语文学科试行。
“等级证书制”的基本做法,就是设计不同的标准,在不同的时间对学生的学科学力进行评价和鉴定,并发给不同级别的证书。
为了让学生产生兴趣,积极参加这个活动,我们在课堂、课后与学生聊“写”:写最能展示一个人的语文水平,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过去的秀才、状元是写出来的,现在的文人、理论家也是写出来的。政治家、思想家写论文影响别人,企业家、商业巨子写广告宣传自己,教育家写著述培养下一代。因此,所有事业成功的人,都离不开写。“写”是信息的传送带,是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桥梁,是让后人登上自己的肩膀并且前进的推手。
学生对提高写作水平的心情很迫切,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父母都是广东改革开放初期的成功人士,父母对事业的传承很担心,都寄希望于他们。
在操作上,“等级证书制”做了一些具体规定。如根据“思想内容、语言表现、整体结构”三方面规定的标准,“一级”只要求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层次清楚”,而“五级”则要达到“立意深刻,选材典型;行文流畅,语言基本功扎实;构思新颖,结构严谨”。从评审级别上,语文组长审定一、二级,教导主任批准三、四级,校长审批五级。在待遇上规定,高等级的“英豪作家”有权加入学校“凤凰”文学社,担任墙报主编、广播站记者、编辑等职务。中学生最希望能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这些规定对他们无疑有很大的吸引力。
“等级证书制”使优秀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使偏差生不失信心而力图亡羊补牢,使文学爱好者在个性上获得较大的发展。
很多学生跃跃欲试。布置的作文好收了,作文评讲课更受欢迎了。很多学生还坚持写周记,写日记,效果很明显。吴校长很欣赏,决定在全校各学科推广。
我们曾是好朋友——第一届高中毕业班师生合影
那年高中只招了一年级一个班,26人,我任语文教师。我班有一些学生,如李丽华、马粤娴说:“老师,你们这个办法很灵!谁不想拿个‘五级证书’回家给爸妈看看,给弟弟、妹妹们炫耀炫耀。”马粤娴还说:“我很想在班上第一个拿到‘五级’,我一定会努力,请老师帮我。”
以后,我们在实施“英豪作家”等级证书活动的同时,把“英豪辩才”也纳入活动中,在促进学生“写”的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说”的本领。
在教育上,可以有千古不变的原则,也可以有一定时期内非常管用但不会永远有效的方法。就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来说,“等级证书制”当时对激发学生积极性起了很大的作用,以至于学校领导把它作为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秘密武器。
《民办学校实行“等级证书制”探讨》论文用稿通知
一位专家对这种做法予以很高的评价,认为“结合了学生实际,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是一种有实效、好操作的教学手段”。
我就此进行了总结,写成论文《民办学校实行“等级证书制”探讨》,对“等级证书制”的具体操作、运行的效果,以及操作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趋向,都作了理论的探讨。
这篇论文被收入《教育研究》主编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论丛》,被中央教科所教育研究杂志社评为“全国基础教育研究优秀论文”,被香港“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评为优秀论文,同时还被收入《中华素质教育论文集》。
写生活,并非庸俗的生活
语文组的几位老师,在其之前的学校都是把关教师。在语文教学上,都有自己的一套。我们很融洽,谈起工作都畅所欲言。有好点子都拿出来,有好作文都一起欣赏。我们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谁在教学中能取得一点成绩,谁就请大家吃一个便饭,这叫做“你享受了好感觉,你得付出一点代价”。四个人来自四个省,赣州的“怕不辣”小菜、信阳的蒜蓉汤面、柳州的糯米酒、安庆的小炒,大家一边品尝,一边说着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趣事。如果谁有一个特别好的点子,我们会称之为“金点子”,然后会要求加个菜,再喝杯酒。
在作文教学上,学生的写作热情被我们想的办法“煽”起来了。但辉煌后面难免黯淡,狂热后面难免冷淡,这热情也不能指望长久。唯有将写作热情转化为爱动笔的习惯和会动笔的感觉,才能使我们的教学不断进步。
这就是说,我们要让学生从“爱”写作文提高到“会”写作文。
但是,这不容易!
在作文教学上,我有过自我欣赏的历史。来英豪学校之前,我曾指导学生参加华东六省一市作文比赛,得了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四个三等奖。由上海青年报社出版、于漪作序的《向生活奉献真情——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获奖作品选》共86篇文章中,就收录了我的学生的三篇作文。一个学校选中三篇,唯有我们安徽东至一中和上海曹杨二中。为此,我们和曹杨二中结成“友好学校”。
广东的学生就不行了吗?肯定不是。按照“只有错误的领导,没有错误的群众”的政治说法,也可推出“只有不聪明的教师,没有不聪明的学生”,因为古人说“名师出高徒”。
“名师出高徒”是用来赞赏老师或鼓励老师的,当然不能得出学生学不好就全是老师的责任的结论。古人还有一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看一个班几十号人,都是同样的老师,为什么有的学得好,有的学不好呢?
其实,两句话都不错,就看你怎么理解、怎么具体分析了。作为英豪学校的语文老师,既然都是从全国各地挑来的优秀教师,当然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这恐怕不仅仅是语文基础问题,还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以及将生活提炼写入文章的方法问题。英豪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历程与其他许多学生有很大不同,其思维习惯与写作习惯等也有很大区别。很多学生接触多种媒体,可谓“见多识广”,但生活阅历并不丰富;情感细腻,但观察问题却无法细致入微。
于是,让学生有话说,要学生“写生活,并非庸俗的生活——尽可能地写长一点,再长一点——改短一点,再改精一点”,是取得作文教学进展的新手段。
我们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记下自己热望国家足球队比赛获胜以致忘情的表现;描述自己崇拜某位歌星甚至把他当作天下。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我手写我口,我笔录我心。至于表达形式,命题作文、读后感、杂记、小品、“三言两语”、小小评论等,不拘一格,不限篇幅。
《作文教学漫谈二题》被收录到
《中国世纪英才论著精粹》作为青年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有着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成功与过失。若他们根据上面的导引,自我反省,展示自己的这一段历程,那一定是篇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的文章。
我们指导学生有话说,又指导他们谋篇、立意: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此所谓情趣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所谓看问题角度不同。至于对同一个事件、同一个做法,或肯定,或否定,或支持,或反对,这又叫观点不同。我们的同学,都是一个个有着丰富情感的青少年,在文章中,要敢于把这些都“亮”起来。
在一个规模较大的学校,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学科组的整体智慧则是无限的。大家畅所欲言,反复讨论。在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我们都明显感觉到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学校开展论文比赛,我将这些想法和做法整理成文字《作文教学漫谈二题》,参加评比,获了一等奖。我很高兴,将这篇文字寄给《语文月刊》发表了,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中南片联谊会交流,也获得一等奖。以后又被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收录到《中国世纪英才论著精粹》。
我没想到还有这么多收获,就越发有兴趣研究作文教学了。
作文与考文
十四岁的我喜欢一个人低着头、垂着眸子走路,看着各式的鞋子和不同的脚印。我觉得人们的感情不一定都摆在脸上,有时候会沉淀在步伐中。我不知不觉中收集了很多脚步,拖拖拉拉的、蹦蹦跳跳的……很精彩,也很复杂,就像属于十四岁的那片天空。
——小可:《十四岁的世界》
庸人在起跑线不远处呼呼大睡,勇者却毅然地踏上了征程。项羽纵横捭阖征战数载,最终乌江自刎;苏格拉底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竟被判处死刑;桑兰四岁起苦练体操,未实现梦想便遭受厄运……他们未登上成功的顶峰,但历史记住了他们,因为他们走过了一段精彩的助跑线,他们是受人敬仰的真英雄。
——李倬轩:《成功,需要助跑线》
常做好事与常做坏事该有天壤之别。不论是积德还是积怨,不谈有善报还是恶报,起码,做了好事,心里坦然,心情舒畅;而做了坏事呢?即使不心惊肉跳,也难免不安。那么,你是愿意做好事还是愿意做坏事呢?
——罗花:《做好事也难》
……
我经常翻阅学生习作中的精品,觉得他们对生命的阐述,对世事的感慨,都带有他们年龄的特征。其情感、其辨析,很纯真,有个性,让人欣赏,让人愉悦。
我不由想起了我自己。我在做学生的时候,作文还可以。几十年了,读初一时的一堂语文课的情景还不时浮现在眼前。那天,语文老师朱老师将我的一篇《回到我的阜康圩》作文油印出来,在课堂上发给每个同学进行评讲。老师故意卖关子,事前没告诉我。结果,课堂上同学们窃窃私语,说“写得真好!”“真好!”“是谁写的?”我脸红、紧张、高兴了整整一节课。
那个滋味,特甜!
以后,我常有好作文受到老师的赞赏,但都没那一次印象深、感觉好。当我走上语文教师岗位的时候,我决心要让更多的学生享受这种一辈子也难忘的喜悦。于是,我特别希望有学生能够写出优秀作文,写出能让人欣赏,最好能发表的好作文。
一篇优秀作文若受到老师的赞赏,它可能给学生留下终生印象;它可能让一位优秀学生受到鼓励而追求更高的目标;它可能让一位学生对文学产生兴趣并奠定文科的发展方向;它可能让一位因成绩不佳而失去学习兴趣的学生产生信心;它可能让一位因为某种原因而低沉的学生走出阴影……别看小小的一篇好作文,它虽不能让作者“金榜题名”、身价倍增,但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我们意想不到的。
当年语文组有十二“才子”四大“官人”“扬帆”文学社成立了老板自小对语文有兴趣,在学校发展的讨论会上,他提议将英豪建成具有“语文特色”的学校,认为语文是基础学科,是人们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最基本、最通用、最有高度的工具。中学第二任校长邵校长是语文特级老师,他以诚恳的为人、扎实的作风和丰富的经验带领着大家,为语文组的教学与改革提供了更有高度的支持。
学校从第二年开始,学生班级增加了,老师的队伍也扩大了,语文组人才济济。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促进学生写出优秀的作文,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的事:
在课堂上用心评讲一篇好作文,不时发出赞叹的语气,还故意渲染说作者简直有某某作家的风采。
设一个奖励名目,将好作文评出一、二、三等奖,让获奖的作者春风得意,让没得奖的同学因羡慕而努力。
成立文学社,请作文高手当社长,设立一大批文学社“官职”,尽可能让更多的高手担任。要求他们多活动,常交流;多写作,出精品。
把好作文收集起来,编成文集,印出来,发给同学、家长、老师。文集的名称由学生取,文集的顾问请老师做,文集的序言请校长写。把文集放在学校显眼的地方,作为礼品送给客人。
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发表文章。指导他们欣赏某刊物,把握它的风格,研究它的征稿范畴。争取写出“取材有生活,写法有个性,结构很新颖,立意很深刻”的文章投过去。一旦发表了,学校会给予奖励。发个笔记本,合影留个念,或安排参加一项特别的课外活动。
……
这些做法,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起了很大的作用,英豪学校有不少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文章。
我的学生李山的一篇《在乳源的日子》在《作文通讯》上发表,这是零的突破。马粤娴同学的《我在战胜自己》在《广东语文报》上发表,其中有些语句被当年新华社对民办学校专访的内参所引用。刘若飞同学的一篇《“信陵君窃符救赵”七疑》参加新蕾出版社组织的“红唇杯”竞赛并获奖,还被邀请到北京参加颁奖大会。
我们与《作文通讯》等编辑部进行了沟通,我们需要一个平台,要让我们的学生发表更多的文章,以促进他们更大的进步。《作文通讯》杂志社也看中了我们,不久,我们成为他们的特邀校和编委校,现在,英豪学校的学生每年会在这本杂志发表十多篇文章。
在语文教学中,要产生一篇精品作文很不容易。我们必须追求学生大面积写作水平的提高,然后产生几个不相上下的高手互相竞争。当有一批学生能写出好作文时,就能产生“特好”作文了。好作文受到老师的特别欣赏,又进一步促进全班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2003年,深圳对中考实行改革,只考作文,不考基础知识,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对此,社会上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广州《信息时报》对我进行采访,要求我谈谈自己的看法。古代科举考试只考一篇文章,说明写文章在人的语文功底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但人们不是只用文章来交际,再加上评卷标准难以统一,于是有了标准化试题的借鉴,最后形成语文知识加作文的规范模式。我发表了“考试改革是一种尝试,应促进健康发展”的看法,表示赞成这种做法,鼓励改革。因为不管哪种模式都有利有弊,但不管怎么说,写作无疑最能检验语文水平。
就在我们想方设法追求产生好作文时,我们又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有一次,我和叶健刚老师、黄安生老师在一起讨论学生作文。我们都认为,能在优秀杂志上发表的作文,一般都是有个性、值得品味的作文精品;而能拿高分的,也适合在课堂上特别推荐的作文却未必。后者一般主题鲜明,结构完整,逻辑严密,语言丰富,但肯定有着应试的八股味,尤其缺乏个性。
这是什么原因?不是我们审视作文有两种眼光,而是高考语文要求考生在四五十分钟内要写出800字,考生面临必须保证篇幅还想拿高分的现实和无奈。
叶、黄二位老师和我是同行、同学、同乡。叶老师是同学中的老弟,到广东最早。他脑子好使,点子甚多;为人厚道,很好相处。有时我们逗他说:“跳槽下海,老弟先行。你说你是始作俑者,还是拓荒者?”黄老师是趣味细胞构成的人物。我们给他画像,说他一副面孔,两个样子:玩起来能飞天,谈起来能钻地;讲笑话让人直摸肚皮,说工作让人正襟危坐。我们称他:尔非“西皮”乃“二黄”也。大家不在一个学校工作,但在教学信息、试题交流等方面保持沟通,在教学研究方面有很多共识,对作文的研究有时到了有点“神乎”又“邪门”的地步。
叶老师说:“高考作文,结构拿保底分,深刻拿优良分,语言拿优秀分。”他说:“结构独特固然好,但没时间构思;立意新颖很重要,但评卷老师未必欣赏;只有语言,能见功夫,能获得好感。”黄老师则做了个很形象的比喻:“高考作文是按一定的模式,在限定的时间内拿出的语文产品,一种麦当劳式的文化快餐。这种快餐,不吃会饿肚子,但多吃会伤身子。”最后,我们一致认为:按目前高考作文辅导的路子,可培养应试高手,但培养不出写作高手。
在黄老师的孩子参加高考的前夕,我们相约对他进行一次特殊的作文辅导。一个周日,我们来到他家,试着现场完成一篇命题作文。我们三人,从开头到结尾轮着进行口述,然后大家对这篇群体口头作文评分,写在手掌中。结果,大家取得惊人的一致。然后,我们又即席评述这篇作文。整个过程,黄老师的孩子都在场,也让他参与。我们试图用这种方式影响他,使他感悟,让他在写高考作文时,要有“先保证拿基本分,后争取拿高分”的意识。这样的作文指导可以说别出心裁,“指导”到家了,但只能是“考文”指导,真正要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不是这种做法。
黄老师的儿子很优秀,家庭教育也很成功,当年以高分考取了北京大学。我们在祝贺他时说道:那一次考前作文指导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你今后绝不能再记起它,它对提高你的文学素养没有任何好处。
腹有诗书气自华,趁着年轻多读书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根据英豪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了特殊做法,首先是侧重写,而读的问题紧接着就纳入了教学日程。
读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越读越能读出味来。记得自己小学四年级时读《西游记》,开始蒙蒙的,读着读着,有点意思,就迷进去了。到了初中学《孔乙己》一文时,才知道之前自己把书中那个“曰”字读错了,一直读成“日”字。知道它是“说”的意思,也感到形状与“日”不同,一个扁,一个长。错读了好几年,很好笑,但没妨碍读书。
读书,是将自己的心灵和古今中外哲人的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历来为人们所看重。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笔是写作,是输出;读书则是对文化的吸收、消化、充实、储藏,是输入。
古人还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吸收文学素养,行路是汲取生活元素。
我们的学生呢,“行万里路”差不多都做到了,但“读万卷书”却谈不上。社会变了,读书的情况也在变。《古文观止》没什么人读了,武打小说却很吃香;名家名篇没魅力了,言情小说却很时髦。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只有这样,写文章才有话说,才能说得好。
一名叫刘璐的初一学生,读了很多书,很多好书,读了很多本应是大人们读的书。教导处郭主任发现后,在会议上做了介绍。刘璐是个很聪明的惠州女孩。她说她从小就喜欢读书,读了很多书,有的已经记不清书名了。从小学六年级开始读的书,她记得的有:
《伦敦塔》、《苏格兰玛丽女王》、《花季雨季》、《傲慢与偏见》、《我为歌狂》、《校花校草》、《茶花女》、《海伦·凯勒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绿屋的安妮》、《心情是一朵云》、《往事是一盏灯》、《接受感动》、《一个国王的爱情故事》、《新概念英语》、《源氏物语》、《罗密欧与朱丽叶》、《亡灵岛》、《哈佛女孩·刘亦婷》、《孤女努力记》、《樱花树下的家》、《轻轻松松上哈佛》、《哈利·波特》、《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三字经》、《百家姓》、《千家文》、《增广贤文》、《风铃草》、《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天方夜谭》、《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埃及艳后》、《谁动了我的奶酪》、《冰心散文》等。
一个初一的同学读了这么多书,贯穿古今中外,有名家名篇,有通俗读物,这不简单,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在大会上对刘璐同学进行了表扬。我说:“如何衡量一个人的素质?除智商、情商等以外,还有学问。学问从哪里来?从书中来。人成功的制高点是文化,企业兴旺的制高点是企业文化,国家强盛的制高点是思想文化和科技文化。文化的源头在哪里?在书里。”
最有头脑、最有知识、最勤于思考的人,是读书较多的人;书读多了,可以对世间万物产生深刻的看法。要想打破传统的认识,学会创新,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必须读书。
培根说过:“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这一切,都需要读书。
总之,读书能健全人格,读书可避免青年人犯傻,避免中年人糊涂,避免老年人迂腐。多读书,读好书,就会有才气、有气质、有修养。有史以来,能成大事的人都喜欢读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趁着年轻多读书!我们提倡大家都向刘璐同学学习,争取出现更多的刘璐!
接着,我们在全校开展了“读书登记活动”、“读书节活动”等,看看哪些同学、哪些班级读的书最多,读的好书最多。我们又设置了一些评奖项目,如“能博览群书的人”、“最会挤时间读书的人”、“善做读书笔记的人”、“最有读书体会的人”、“最有读书品味的人”、“能将好书与别人分享的人”等。经评选后,公布结果,表彰优秀,还在考评中加综合素质分。这些做法,对推动学生读书起了很好的作用。很多不太喜欢读书的同学,也都纷纷加入到读书的行列中来。
语言的规范化以表达效果为依归,以积累、领悟为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背一点精品文章。
此外,学校对学生读书的问题非常重视,加拨了一笔款项,买了一批新书,充实了图书馆。那一阶段,读书成了校园内中最热门的话题。
“用读”是权宜之计
读书如此重要,怎么读却有讲究。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感到,虽然“读书”都是一样打开书本看,其实有着方法不同、形式多样、层次高低的区别。
首先,从读书的方法来讲,记叙性、议论性、抒情性、说明性等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读法;课堂阅读、课外阅读,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做法;提高文学素养与提高语文应试能力,不同的目的也有不同的办法。
如说明文教学,最枯燥,最呆板,最无趣。一堂课不能总是热闹,也不能总是清冷。要设法在无趣中找味道,在明白中找疑惑,让学生有兴趣去阅读、思考、练习。
我在教学中逐步体会到,说明文不管说明什么和怎样说明,都有它说明的要点、重点和特点。前两点是说明内容,后一点是说明形式。如果我们围绕这三个点去阅读,任何说明文都会脉络清楚,一目了然。反过来,我们写说明文,哪怕是一份商品的说明书,一场演出的介绍,一张自我介绍的名片,只要从这三个点出发,就会写得快,写得好。
我的论文《浅谈说明文的阅读》,谈了对此的认识和体会,发表在《学语文》杂志上,参与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阅读研究中心交流,获得了一等奖。
其次,从读书的形式上讲,一般有四种情况。
了解性阅读——泛读,是扩大知识面的阅读,一般表现为速读。
把握性阅读——认读,认识文章的生僻字词和重点字词,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主题以及写作特色等。
鉴赏性阅读——赏读,鉴赏文章的写作技巧、语言艺术、风格以及立意等。
应用性阅读——“用读”,进行知识的积累、习题的训练和思维的锻炼,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特别是提高应试拿分数的能力。
值得说明的是,这“用读”是我的“一家之说”。
语文能力是通过长期的积累才逐步提高的,中学生没有时间去完成这一很漫长的过程。为了应考,我们只能做一点跨越,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学以致用”,在考试中拿到较好的分数,是谓“用读”。
提出这种说法的原因,除了考试大纲对语文教学起着导向作用之外,“语文考题从不会出自课文”是其主要因素。语文教育专家提出要改“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既是面对现实的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也是在语文学习时间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办法。
因此,“用读”是一个实用主义的做法,是一个有点急功近利、离经叛道的做法。它会时兴一时,但当教学的评估标准不是分数而是学生的真实语文素养的时候,它就会毫无用处。
再次,从读书的层次上看,读者有不同的表现。
读过了——书太多,时间不多,对课外书有所读有所不读。变过去的“开卷有益”为“有益开卷”。多读书,读好书,泛读,涉猎,扩大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读懂了——知道了书的脉络、条理、情节,掌握了书的架构、重点、妙处,明白了人物的个性、结局、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可以现炒现卖地说给别人听,可以作为礼物送给朋友说:“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读通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书有一个完整的印象,有一个连贯的记忆,有一个融会贯通的认识。能由此及彼地联想到另一本书,能对书中的人、事指点一二,能对作家的文笔、构思等进行评判。在书上写点眉批,写点夹注。或褒扬,或慨叹,或质疑,或批驳。指点古人,是非名家。有时还能发一点“若是我来写将如何如何”的感慨。
读透了——整个一本书,了然于胸。记在脑里,刻在心上。读出一点味,读明一点理,读懂一颗心。读掉了俗气,读掉了浅薄,读掉了狭隘。深得书中三昧,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明白书中的“蹊跷”,能自由灵活地运用。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记书中的妙笔,谈吐之间自然流露,口若悬河,还可以借鉴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天下文章一大抄”,“抄”得文魂毕现,“抄”得除自己以外无任何人知道出处。然后自我欣赏说,这绝不是“抄”,是结构的模仿、语言的借鉴、风格的继承。
读书的各个层次,唯有“读透了”境界最高。达到这一步,就意味着不仅读进去了,也读出来了。读不进去,我们称之为“书盲”;读不出来,就是“书痴”;唯有能读进去,能读出来,才能算“读书人”。
在教学中,我们常把让学生“能读进去,也能读出来”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语文组有一次组织听李老师的公开课《我的母亲》,课后评课时大家发表了很诚恳也有点苛刻的意见。
李老师来自湖南汨罗,与屈原同乡,是个很聪颖很有潜力的年轻老师。她刚加盟英豪学校,对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这堂课按常规评价是不错的。字、词教学落在实处,重点能突出,难点能突破,师生互动也处理得很好,整堂课有着艺术的完整性。
大家肯定了优点后提出了不足:老师能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写得怎么好”等,但未进入“怎么写也可以好”、“怎么写可以更好”或者“怎么写不够好”的能力训练。就这个班学生的语文素质、课堂教学的时间以及教师的能力来说,这是应该做到而且也可以做到的。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读进去,又读出来。
语文教学为语文老师提供的空间特别大。一千个教师,可以有一千种教法。同样一篇课文,由不同风格、素养、情趣的教师执教,可以构成千姿百态的教案。一节特别好的课,有很多“能讲出来”的优点,还有很多“不知道怎么评价才好”的优点。这样的课,只有教学理念新、语文功底深、课堂驾驭能力强的老师才能做到。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是既“实”又“活”也“新”。关键是什么?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我们不高明,但可以聪明
中学语文教师,两个班的课,加上早读、晚自习,工作量很重。若班级学生很多,又担任班主任,工作量就更重了。
语文教师的很多时间,都用在备课和改作文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也有很多好的想法、好的设计,但无暇实施。
很多语文教学高手和专家,既会挖掘课堂的效益,又注重课后的延伸,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成绩。魏书生老师更神,一个人代两个班的课,任两个班的班主任,还有一系列的兼职,一大堆会议,但他的学生的语文成绩照样很好。我们分析,他能成功有很多原因,而教学生自主学习并形成习惯是最重要的原因。
我们都想学他,但学不到。
从古到今,凡有所作为能做点大事的人,一要敢做,有决心,有毅力;二要能做,有道理,行得通;三要会做,能操作,可发展。不敢做,无从谈做;敢做不能做,必以失败收场;能做不会做,做不下去,坚持不了。语文教师要想搞教学改革,想在语文教学上有一点突破,除此三点以外,还要加上一点:有领导支持。
我见过不少教师有志于教学改革但有始无终,究其原因,除了执著精神不够,或得不到同事的认同,一个人单打独斗无法坚持以外,因为改革见效慢,领导有疑惑,认为有“工作懈怠”或“偷懒”之嫌疑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我本人对此就有切身的经历和体会。初一年级举行了一场《作文通讯》阅读比赛,全年级六个班的学生都要参加。这次竞赛从命题到监考,再到阅卷、评奖,都由学生自己进行。设置的奖项别开生面,有宗师奖、考官奖等。初中语文科组长周红很有灵气,是整个比赛的指挥,她将赛事搞得很隆重,很有气氛。
教导主任提议对这件事进行表扬,要推广。我想,要推广必须让大家先认同,达成共识。开大会讲一下分量不够,工作布置不容易到位。于是我在报批的邮件上写了一段话,发给全校老师,让大家一上办公网就可以看到。
组织竞赛要采用多种方式
国家要发展经济,让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一起发展。我们组织竞赛,也要变由老师组织的一种方式,为老师和学生一起组织和学生自己组织的多种方式。国家用多元化的路子发展了经济,很成功;我们用多种形式组织竞赛,能减轻老师的负担,增加学生参赛的次数,还能让学生提高组织能力,做到自主学习,自主管理。
我们看过很多语文特级老师的材料,没有哪位只凭课堂40分钟取得成功的。他们都有一个基本经验: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学生的课后读写抓起来,变学生“要我读”为“我要读”,“要我写”为“我要写”。
初一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举行竞赛,他们自己命题,自己组织考试,自己评分。我们没有全程跟踪,但我们可以想象:命题的学生得意洋洋,踌躇满志。先看透规定的几期《作文通讯》,然后绞尽脑汁命出“高水平”的试题来“考”别人。参赛的学生跃跃欲试,要拿奖,要拼个高低,反复阅读《作文通讯》,还会猜一猜会出些什么题。这些事,都是在放假的几天内做的。我们且不说这些命题、监考、评卷和参赛的同学对《作文通讯》的多篇优秀作文有欣赏,有领悟,有厚积的收获,有薄发的灵感,仅阅读兴趣的萌发、思维活跃的灵光,就是我们语文教师“汲汲乎追求”的目标。而周老师小试一招,就让学生在假期中过得那么充实、那么用心,家长高兴,学生喜欢,就更值得品味、值得推广。
我本人还记得,自己读初中时有篇作文被老师在班上朗读欣赏,其情其景历历在目,当时的自我陶醉,现在仍记忆犹新。我相信不少老师都有类似的经历,说不定这次活动给一些同学也会留下终生的回忆,这就是典型做法的价值。
竞赛,能让多数人得到提高,让少数人成为精英。当然,让学生自己组织竞赛会出现一些粗糙或不严谨之处。其实严谨是相对的,高考又怎么样?每年查卷都有错误!重要的是,这种做法促进了学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一点粗糙和不严谨,在所难免,但利大于弊。
在我们学校,无论干部、老师,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才干的一个区域,一块实现和检验自己工作理念、思路和设想的田地。在教会学生做人、提高综合素质、学会自主学习等方面,都有展示的空间。
今后我们都应做到:我们没时间做的事,让学生自己做;估计学生做也不会比我们做差到哪里的事,让学生自己做;能有利于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事,让学生自己做。不怕学生不会做,就怕自己不敢让学生做,怕不会指导和规范学生做。
我们比其他学校的老师并不高明,但我们可以聪明。聪明在哪里,在多做一点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事。
我非常欣赏初一年级组的这一次活动!
邮件发给每位老师看,除让大家统一认识外,也传达了一个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老师们尽可放心去做,领导会坚决支持。有家长提出疑问,领导会解释;提出投诉,领导会顶住。
自古以来,改革者往往受挫折,因为改革就是要打破常规,追求新的革命性或跳跃性进展。这必然有一个艰难的过程,有人成功,有人半途而废以失败告终。于是,人们大都守成。改革追求进取,守成追求平稳,方式不同,结果不同。二者之间必然有矛盾,不是人为的,是理念、思路的碰撞。
我的语文教学生涯不短,曾多次萌生“大胆改革,搞点名堂”的念头,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如愿。当时想,我要是做校长,我一定会支持老师们做,有问题一起研究,有责任我扛起来。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校长的老师也不是好老师。想当校长,积极努力,体现了上进,就会用高素质、高品位要求自己。那么,即使没有做成校长,也可以做个好老师。
对这一次活动我给予了坚决的支持。我有支持的理由,因为我懂,我是教语文的。我有支持的分量,因为我能,这时我又当上了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