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个组织能比军队更加强调队员自力更生的能力,也没有哪个组织比军队更加重视团队精神。这种表面上的矛盾很容易理解:每一位士兵首先必须尽可能地足智多谋,才能为自己的团队出谋划策——而不是一味依赖团队。
在西点,新学员往往要经过一段训练营的经历,这个经历不仅是培养学员的团队精神,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因为每一名新学员要应付面前的挑战,都必须尽量挖掘自己的潜质,这是培养团队意识的开端。新学员意识到,他必须首先取得个人的成功,才能对他所在的团队有所裨益;无论是对组(由3位队员组成)、对班(由4个进攻小组组成)、对排(由4个班组成),还是更大的队伍来说都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每个基本训练项目的设计都旨在提高团队活动的效率。
在公司里,“团队合作”是管理层的时髦口号,领导在每一次对员工训话时都频频使用。团队合作的宣传海报,几乎在所有大公司的办公室和生产车间的墙上都能看见。管理者不放过任何时机宣传“团队合作”。但是,真正的团队在哪里呢?
除去所有这些关于团队合作的宣传,在许多公司里很难找到团队。如果说团队的概念确已得到执行,那通常只是在上层。比如,“团队销售”是专门为最重要的客户提供的服务,而小客户都是由单个的销售人员处理的。“团队生产”在某些生产线上已成为现实,但它们只是限于昂贵的产品,如汽车生产线;而单个员工重复相同的工作仍然是许多行业的普遍状况。或许让一大群专家拥进一个小客户的办公室,或让一群装配工围着一个微型电路集成板工作,都是不现实的,但西点的团队概念绝对能应用到公司的各个层级,包括最基层。
在西点,即使是最传统的“单人”活动,也被进行了修改,以促进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西点以前的角力棒搏击(模仿刺刀搏击)是绝对的“一对二的”比赛。来自不同排的两位选手头戴橄榄球头盔,相互对峙,等哨音一响,即手持顶端有垫衬的角力棒展开搏击,直到一方被“击毙”为止。而现在,两队新学员围成内外圈,士兵不仅要知道如何为自己而战,还要保护自己的同伴。如果同伴都被“击毙”,剩下的士兵则不得不代表全队与众多的敌人作战。这样,士兵在防卫和攻击中学会了团队合作。
在军队的日常生活、对抗演习和实际战斗中,西点学员都是协同完成任务的。通过不断的训练,他们已经切身体会到团队的力量是多么强大。
事实上,从协同工作中得到的精神力量是自下而上的。西点的团队精神从一个进攻小组的3名学员开始,之后他们的热情会与其他小组合并,通过横向和纵深发展,遍及所有的学员。这种团队精神让其他组织羡慕不已。需要注意的是,基层组织(3名学员一组的进攻小组)的士气与上层组织(排或团)的士气一样高涨,只是它没有被聒噪地宣传而已。
即使是必须独立工作的员工,从他们对集体所做的贡献来讲,也是团队不可或缺的部分。一位满腔热情的管理者若想在最不可能的工作场所建立员工的团队精神,他只需要让每位员工对同事都产生感激之情和责任感。正如西点队员之间的相互竞争并非为了个体的认同,而是以一种近乎自我牺牲的精神报效团队一样,我们也能鼓励公司员工不要只圃于对自身的考虑。团队的认同和奖励,能使最玩世不恭的心灵也感到温暖;但如果事实不尽如人意——如果员工希望依赖他人的努力,而非尽自己的努力“报效”团队——管理者就需要和他单独谈话了。
无论在公司的哪一层,团队都绝不是个体成员的避风港。西点中的团队,无论是在演习还是战斗中,都是积极进取的,他们不断向前推进。班组和排里的西点学员或许会相互掩护,但他们不会只考虑自我保护,完成任务才是最终的目标。另外,团队也鼓励进攻(用商业术语来说,这叫“竞争姿态”),因为每位学员都不愿在自己队友面前表现出畏惧的情绪。如果管理者听到他的团队由于集体的原因未能完成目标,那他还不如让一群单打独斗的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养成彼此帮忙的习惯。
在团队生活中,学员体验到团结合作的好处。他们看到在团队中每一个人都会变得更有力量,而不是变得微小或默默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