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居易体恤民情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皇帝面前做谏官时,屡次上书,请求革除弊政,还写了大量讽谕诗揭露官僚势力残害人民的罪行。他写诗力求让人民群众看懂,相传他每写好一首诗,都要读给不识字的老妈妈听,听得懂的,方才拿出去。他在地方做官时,每到一处,都要力争多做些对人民有益的事。在杭州做刺史时,他修筑湖堤(现在的西湖白堤),利用湖水灌溉土地。在苏州,兴修水利,也受到苏州人民的爱戴。在做忠州刺史时,他搞了许多利民的改革,号召开荒生产;改进税收办法,增加豪富的税款,减轻贫苦农民负担;尽量节省开支,减轻老百姓的支出。他亲自带头种树,绿化荒山。他主持群众聚会,席地而坐与民同乐。后来忠州人为了纪念这位爱民的好官,为他建了“白公祠”。
2.冯谖客孟尝君
齐国有位名叫冯谖的人,生活贫困,养活不了自己,他让人转告孟尝君,说愿意到孟尝君门下作食客。孟尝君问:“冯谖有何爱好?”回答说:“没有什么爱好。”又问:“他有何才干?”回答说:“没什么才能。”孟尝君笑了笑,说道:“好吧。”就收留了冯谖。
那些手下的人因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所以只给他粗茶谈饭吃。过了没多久,冯谖靠着柱子,用手指弹着他的佩剑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没有鱼吃啊!”手下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就照一般食客那样给他吃吧。”又过了没多久,冯谖又靠着柱子,弹着剑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出门连车也没有!”左右的人都笑他,又把这话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照别的门客那样给他备车吧。”于是冯谖坐着车子,举起宝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并且说道:“孟尝君把我当客人一样哩!”后来又过了些时,冯谖又弹起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在这儿无法养家。”左右的人都很讨厌他,认为这人贪心不足。孟尝君知道后就问:“冯先生有亲属吗?”回答说:“有位老母。”孟尝君就派人供给冯谖母亲的吃用,不使她感到缺乏。这样,冯谖就不再唱了。
后来,孟尝君拿出记事的本子来询问他的门客:“谁熟习会计的事?”冯谖在本上署了自己的名,并签上一个“能”字。孟尝君见了名字感到很惊奇,问:“这是谁呀?”左右的人说:“就是唱那‘长铗归来’的人。”孟尝君笑道:“这位客人果真有才能,我亏待了他,还没见过面呢!”他立即派人请冯谖来相见,当面赔礼道:“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无能,整天埋在国家大事之中,以致怠慢了您,而您却并不见怪,倒愿意往薛地去为我收债,是吗?”冯谖回答道:“愿意去。”于是套好车马,整治行装,载上契约票据动身了。辞行的时候冯谖问:“债收完了,买什么回来?”孟尝君说:“您就看我家里缺什么吧。”
冯谖赶着车到薛,派官吏把该还债务的百姓找来核验契据。核验完毕后,他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债款赏赐给欠债人,并当场把债券烧掉。百姓都高呼“万岁”。
冯谖赶着车,马不停蹄,直奔齐都,清晨就求见孟尝君。冯谖回得如此迅速,孟尝君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见他,问道:“债都收完了吗?怎么回得这么快?”冯谖说:“都收了。”“买什么回来了?”孟尝君问。冯谖回答道:“您曾说‘看我家缺什么’,我私下考虑您宫中积满珍珠宝贝,外面马房多的是猎狗、骏马,后庭多的是美女,您家里所缺的只不过是‘仁义’罢了,所以我用债款为您买了‘仁义’。”孟尝君道:“买仁义是怎么回事?”冯谖道:“现在您不过有块小小的薛地,如果不抚爱百姓,视民如子,而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这怎行呢?因此我擅自假造您的命令,把债款赏赐给百姓,顺便烧掉了契据,以至百姓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为您买义的方式啊。”孟尝君听后很不快地说:“嗯,先生,算了吧。”
过了一年,齐闵王对孟尝君说:“我可不敢把先王的臣子当作我的臣子。”孟尝君只好到他的领地薛去。还差百里未到,薛地的人民扶老携幼,都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到来。孟尝君见此情景,回头看着冯谖道:“您为我买的‘义’,今天才见到作用了。”
冯谖说:“狡猾机灵的兔子有三个洞才能免遭死患,现在您只有一个洞,还不能高枕无忧,请让我再去为您挖两个洞吧。”孟尝君应允了,就给了五十辆车子,五百斤黄金。冯谖往西到了魏国,他对惠王说:“现在齐国把他的大臣孟尝君放逐到国外去,哪位诸侯先迎住他,就可使自己的国家富庶强盛。”于是惠王把相位空出来,把原来的相国调为上将军,并派使者带着千斤黄金,百辆车子去聘请孟尝君。冯谖先赶车回去,告诫孟尝君说:“黄金千斤,这是很重的聘礼了;百辆车子,这算显贵的使臣了。齐国君臣大概听说这事了吧。”魏国的使臣往返了三次,孟尝君坚决推辞而不去魏国。
齐闵王果然听到这一消息,君臣上下十分惊恐。于是连忙派太傅拿着千斤黄金,驾着两辆四匹马拉的绘有文采的车子,带上一把佩剑,并向孟尝君致书谢罪说:“由于我不好,遭到祖宗降下的灾祸,又被身边阿谀逢迎的臣下包围,所以得罪了您。我是不值得您帮助的,但希望您顾念齐国先王的宗庙,暂且回国都来治理国事吧。”冯谖又告诫孟尝君道:“希望你向齐王请求先王传下来的祭器,在薛建立宗庙。”(齐王果然照办。)宗庙建成后,冯谖回报孟尝君:“现在三个洞已经营造好,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孟尝君在齐当了几十年相国,没有遭到丝毫祸患,这都是冯谖计谋的结果!
3.宋襄公之仁
宋襄公想当盟主不成,反被楚王侮辱了一番,怨恨之情,痛入骨髓,但恨力不能及,又怪郑文公提议尊楚王为盟主,就想去
打郑国,出一出气。正在这时,郑文公向楚国行朝礼,宋襄公知道后,更加恼火,就起倾国之兵,去讨伐郑国。郑文公大惊,赶紧派人向楚国告急。
楚成王闻讯后说:“我们对郑国的事,要象父亲对儿子的事一样,宜急救。”大夫成得臣说:“救郑不如代宋。”楚王问:“这是为什么?”成得臣说:“今宋襄公又不自量,出兵伐郑,国内必定空虚,我们乘虚而攻之,必定取胜。如果宋襄公回兵自救,军队就很疲劳,我们以逸待劳,还怕不打胜仗?”楚王认为此话很有道理,就命成得臣为大将,斗勃为副将,兴兵伐宋。
宋襄公得了楚军伐宋的信,急忙带领军队日夜兼程回国自救。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县北)以南摆开阵势,准备迎击楚军。成得臣派人下战书。宋国司马子鱼对襄公说:“楚国派兵来打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救郑国。我们放弃郑国和楚国讲和,楚军就会退回去,不可交战。”宋襄公说:“昔日齐桓公兴兵伐楚,今楚军来打我们,我们不与他交战,怎么能继桓公的霸主之业?”子鱼又说:“宋国甲不如楚坚,兵不如楚利,人人不如楚强,你依靠什么来战胜楚军?”襄公说:“楚兵甲有余,仁义不足。我虽兵甲不足,但仁义有余。以有道之君,避无道之臣,我这样活着还不如死了的好。”说完,就批了战书,约定十一月一日在泓水以北与楚军交战,还命人制了一面大旗,旗上写着”仁义”两个大字。
约定交战的那天早上,楚军陆续渡泓水北进,子鱼劝宋襄公趁机袭击,说:“楚兵多宋兵少,此时动手,我们可以得胜。”襄公指着大旗说:“你看见‘仁义’二字吗?我是一向主张仁义的,怎么能在人家渡江只渡了一半就袭击呢?”子鱼暗暗叫苦。过了一会儿,楚军全部渡过了一泓水,成得臣手执长鞭,指挥军士,东西布阵,气宇昂昂,旁若无人。子鱼又劝襄公说:“楚军的阵势还未布好,赶快打吧,错过了这个机会,我们就危险了。”襄公厉声地就:“咄!你贪一击之利,不顾万世之仁义?怎么袭击人家未布好阵势的军队呢?”子鱼又暗暗叫苦。楚军列好阵势,兵强马壮,漫山遍野,宋兵见了都很害怕。此时,两军一齐擂鼓交战。襄公自挺长戈,带着公子荡和向訾守二将及许多门官,驾着战车向楚军阵营冲去。成得臣见来势凶猛,就暗传号令,开了阵门,放襄公一队车骑进来。子鱼随后赶上去护驾,襄公已装进“口袋”里了。楚将斗勃和"氏吕臣在阵门挡住宋将子鱼和乐仆伊,两对儿厮杀了一阵,宋将华秀老冲出来牵住了斗勃,子鱼拨开刀杀入楚阵,见楚军甲士如林,把襄公团团围住。宋将向訾守血流满面,大声叫喊:“司马快来救主!”子鱼跟随向訾守杀入重围,只见公子荡身负重伤倒在车下,“仁义”大旗已被楚军夺去了,襄公数处受伤,已不能起立。子鱼急忙把襄公扶到自己的车上,历力杀出,好不容易脱离了楚阵,所随门官全部战死。乐仆伊和华秀老见襄公已离虎穴,也就各自逃回。成得臣乘胜追击,宋军大败,死者不计其数。
宋襄公由于受伤过重,第二年就死了,可是人们还一直嘲笑他,后人把对敌人讲仁义的可笑行为,称为“宋襄之仁”。
4.下雨时别忘给别人打伞
在我国丰厚的传统文化宝库中,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仁义礼智信”———这种遵循“厚德载物”的儒家道德与“和而不同”的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生于安徽绩溪胡里村的商界名士———胡雪岩,在企业经营上是一位恪守仁义之道的商人。
胡雪岩是晚清时期传奇人物,他出身贫寒,却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迅速发迹,成为当时中国最有钱的巨商富贾。虽然他的生意后来因种种原因走向败落,但他在企业经营中的“仁”与“义”却为人们广泛传颂。
这则“下雨时别忘给别人打伞”的故事,可充分彰显胡雪岩友爱、互助的“仁”。
一天中午,胡雪岩在客厅里与几个分号的大掌柜商谈投资的事。谈到最近几笔投资时,胡雪岩面色逐渐凝重。店里最近做了一些生意上的投资,虽都盈利了,有些店铺赚取的利润很低。胡雪岩神情严肃地教训几个获利甚微的大掌柜,告诉他们下次投资时必须分析市场,不要贸然投入资金。胡雪岩的话音刚落,外面便有人禀告,说有个商人有急事求见。前来拜见的商人满脸焦急之色,原来这个商人在最近的一次生意中栽了跟头,急需一大笔资金来周转。为了救急,他拿出自己全部的产业,想以非常低的价格转让给胡雪岩,让胡雪岩帮他一把。闻听此言,胡雪岩不敢怠慢,让商人第二天来听消息。商人走后,他赶忙吩咐手下人去打听是不是真有其事。手下人很快就回来了,证实商人所言全部是真。胡雪岩听后,连忙让钱庄准备银子。由于商人需要的现金太多,钱庄里的银子不够,于是,胡雪岩派人将商人请到家里,不仅答应了他的请求,还按市场价格购买了他的产业,这个数字大大高于对方转让的价格。商人惊愕不已,不明白为什么胡雪岩连到手的便宜都不占,竟按市场价格购买他的房产和店铺。见商人充满疑惑,胡雪岩拍着商人的肩膀让他放心,自己只是暂时帮他保管这些抵押的资产,等他挺过这一关,随时来赎回,只需在原价上付一些微薄利息就可。胡雪岩成人之举让商人感动,他二话没说,签完协议后,对胡雪岩深深作揖含泪离开了。
商人走后,胡雪岩手下可就想不明白了。大家问胡雪岩,昨天分号的掌柜们在投资上赚的钱太少,被你教训了半天,为什么你自己这笔投资赚钱更少,且到嘴的肥肉不吃,不仅不趁着对方急需用钱压低价格,还主动给对方多付银子?
胡雪岩沉思了一下,给手下讲了一段自己年轻时的经历。他说:“我年轻时还是一个小伙计,东家常让我拿着账单四处催账。有一次,正在赶路遇上大雨,同路的一个陌生人被雨淋湿。那天我恰好带了伞,便撑伞与那个陌生人一起回到城里。后来,下雨时我就常帮一些同路的陌生人打伞,时间一长,那条路上的很多人都与我熟悉了。有时我自己忘了带伞也不怕,因为有很多我帮过的人为我打伞。”说到这里,胡雪岩微微一笑:“你肯为别人打伞,别人才愿意为你打伞。那商人的产业可能是几辈人打拼积攒下来的,要是以他开出的价格来买,当然很占便宜,但人家可能就一辈子翻不了身。这不是单纯的投资,而是救了一家人,既交了朋友又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谁都有雨天没伞的时候,能帮人遮点雨就遮吧。”
众人听后久久无语,内心深处对胡雪岩的为人处事肃然起敬。后来,那商人拿钱赎回了自己的产业,从此也成为胡雪岩最忠实的生意伙伴。
凡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通过拼搏脱颖而出的企业家,都把“义”视为企业的精神支柱,把民族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作为支撑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既谈赚钱之道,又讲友情义举;既追求物质利益,又遵守社会道德准则和法律制度,由此保证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作为秉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商人胡雪岩,一生始终把“义”字作为经商立业的行为标准,在中国历史上被人们誉为商界“两圣”之一。自晚清以来,商界便流传着“古有陶朱公,今有胡雪岩”的说法,胡雪岩能享有“圣人”美誉,主要原因就是他在企业经营中坚持把“仁”与“义”视为做人的根本法则。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不懂得“礼”就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就不能安身立命,就不会获得事业上的发展。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礼”是一种美德,也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胡雪岩认为,没有“礼”的给予就难以结交商场中的朋友,没有“信”的声誉企业就难以生存,信用是人的第二生命,胡雪岩对此坚信不疑。不管公私事物,他都诚信守诺,所以他讲的话,大家从不质疑。当时,国外银行不信清廷而独信胡雪岩,肯把巨额款项借给他,被世人称为奇迹,这种奇迹的发生就源自胡雪岩的信用。胡雪岩在经营中喜欢帮助别人,从不求回报,且从来不和别人攀比。他认为,对手怎么经营是对手的事,自己把事情做好,不是为了把别人比下去,而是为了证明自己比以前有进步。
5.宽容给自己机会
春秋时期,楚王请了很多臣子们来喝酒吃饭,席间歌舞妙曼,美酒佳肴,烛光摇曳。同时,楚王还命令两位他最宠爱的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各位敬酒。
忽然一阵狂风刮来,吹灭了所有的蜡烛,漆黑一片,席上一位官员乘机揩油亲泽,摸了许姬的玉手。许姬一甩手,扯了他的帽带,匆匆回到座位上并在楚王耳边悄声说:“刚才有人乘机调戏我,我扯断了他的帽带,你赶快叫人点起蜡烛来,看谁没有帽带,就知道是谁了。”
楚王听了,连忙命令手下先不要点然蜡烛,却大声向各位臣子说:“我今天晚上,一定要与各位一醉方休,来,大家都把帽子脱了痛快饮一场。”
众人都没有戴帽子,也就看不出是谁的帽带断了。后来楚王攻打郑国,有一健将独自率领几百人,为三军开路,斩将过关,直通郑国的首都,而此人就是当年揩许姬油的那一位。他因楚王施恩于他,而发誓毕生孝忠于楚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宽容,宽容不仅是给别人机会,更是为自己创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