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个容易受伤的男人
在丛林法则时代,历史往往是在失衡的状态下发展。一个国家的兴起,往往以另外一群国家的削弱为基础。秦在商鞅时代的兴起,是以削弱谁为基础呢?以削弱魏国为基础。
吊诡的是,商鞅的行政经验极可能是在魏国获取的。但商鞅变法,伤害最深的却是魏国。
商鞅为何伤害魏国?因为当初伤害商鞅最深的,就是魏国。
我们从心理层面来分析分析。
缘起:魏国的冷暴力伤害了才俊商鞅
当商鞅还叫公孙鞅的时候,他只是卫国的一个穷小子。卫国盛产人才,人才都往外面跑,商鞅跑到魏国混。混得还行,居然当上了魏国国相公叔座的侍从官。这是一段行政实习期,商鞅每天在行政长官鞍前马后跑,跟着处理各种内外行政事务,一日日地在长进,而他的璞玉本质也一日日地被雕琢显露出来。公叔座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是个爱才的国相,可能在某一个工作会餐的餐桌上,或者在午间休息的片刻,公叔座很真诚地说:“阿鞅,你干得不错,很有才华,我会推荐你的。”
商鞅所有的前程和希望,都系在公叔座的这一番推荐上。实习期间,他赔尽多少小心,跑尽多少门路,做了多少实际工作,等待的就是老国相的推荐。
然而,商鞅想错了。国相的推荐并没有打开商鞅进入魏国权力核心的门路。公叔座病重了,想到的是荐贤,他只推荐了商鞅。推荐方式很独特,他对魏惠王说:要么举国听从商鞅,要么就杀掉他。
我想这应该是公叔座对商鞅的一种包装方式,因为商鞅是卫国的一个庶子,身份低微,想要让国君引起注意,必须得把话说重了。于是公叔座往两个极端的方向包装宣传商鞅:自己用则是利器,别人用则是祸根。总之一条,商鞅是个有分量的人物!
然而,魏惠王在公叔座病床前那种敷衍不屑的脸色,让公叔座直觉到他的包装宣传白费了,史记“王色不许我”。公叔座是个诚实人,马上为自己的言语后悔,通知商鞅快逃。
商鞅听到这番话,可谓冷到骨子里去了。他所有的抱负和多少年的期待,在这个国家落空了。他说:“魏王既然不听你的话重用我,当然,也不会听你的话杀我。”为啥?因为魏惠王根本没把他当成一盘菜。
商鞅料得不错,魏惠王听完公叔座的话,转身对大臣们说:“公叔大人真是病昏了头,居然叫我举国听从商鞅那个穷小子?”
可以设想,如果魏惠王真的听从公叔座的话,将商鞅抓起来杀掉,商鞅心里可能还好受些。因为如此一来,至少说明魏惠王还真的把他当一回事。可从这种情况来看,连杀他都是抬举他了,干吗要抬举你一个穷小子呢?
这样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其实是对才俊的一种冷暴力。杰出而高傲的人才,不恨你杀他,就恨你冷漠他。人才,人才,靠的就是才,才是他的支柱,你却忽视他的支柱,他能不计较吗?
商鞅在离开魏国国境的路上,或许有好多个不眠之夜,他可能想起同是卫国老乡的吴起,五十多年前也是这么在魏国的冷暴力下逃离出去,前往楚国。吴起还曾经进入过魏国的权力核心,他商鞅却只是在权力的边缘打了几个圈,就这样被扫地出门,不对,魏国的管理核心连扫他的兴趣都没有。
冷暴力也是一种力,也是有反作用力的,也是有报应的。
后果:商鞅给魏带来最大伤害
商鞅去了秦国,他终于受到重视。秦孝公就像公叔座说的那样,举国托付给商鞅这个穷小子。这其中的曲折没必要重复了,而检验商鞅变法的重要指标就是:能否削弱魏国。
从客观上而言,秦国与魏国相邻,魏一进,则秦萎缩;秦一进,则魏萎缩,中间没有缓冲空间,两国不可能同时伸胳膊展腿,制定这个政策是必然的。然而,从感情上而言,在这项外交政策的制定中,很难说没有商鞅个人的感情色彩掺杂在里面。
有例证在。公元前340年商鞅带兵伐魏。魏国太子公子卬率军抵挡。商鞅写了一封信,邀请公子卬赴宴,言和。公子卬来了。为什么来了?公子卬傻吗?我想不是,而是商鞅的信写得太感人了。为什么感人?因为商鞅曾经爱过魏国,寄希望于魏国,如今又深深地恨着魏国。有那么真的爱,那么殷切的期望,有那么深刻的恨,所以他在对公子卬进行感情欺骗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要感人才能骗人。可以想象,商鞅在写这封信的时候,是如何地爱恨交加,咬牙切齿。
公子卬被俘虏,魏国大败,丧失了河西之地和首都,往东边萎缩,迁都大梁。魏惠王叹息:“吾恨不用公叔之言。”是恨没有用商鞅,还是恨没有杀商鞅?且看后面分析。
从心理看商鞅:孤傲、冷峻、易受伤、难讨好
不少人中豪杰的内心很孤傲、冷峻。他们站在众人所不能及的高峰上,既蔑视周边的一切,又希望周边的人物重视他、力捧他。所以,这种人,很难讨好他,却很容易伤害他。
商鞅就是这种性格。变法之初,商鞅跟甘龙辩论时说:“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一个人的操行如果出类拔萃,肯定遭到俗人的非议;一个人如果有独特的见解,肯定遭到俗人的诋毁。这话虽然说是要打消秦孝公变法的顾虑,但是也不难看出商鞅以“高人之行者,独知之虑者”自诩。在他的眼里,众多的百姓和百官只是变法的操作机器,他才是操作人。
变法之初,有上千的秦国人反映变法不便;十年后,秦国大治,这些人又跑来为变法唱赞歌。商鞅却说,都是些扰乱教化的刁民,充军边疆。这折射了商鞅的孤傲心理:我所做的肯定是对的,是好的,用不着评价我。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商鞅的好日子到头了,被诬陷造反,遭到通缉。商鞅逃回了魏国。我们且想象一下,此刻的商鞅对魏国秦国而言,意味着什么?
一、他不再是一个穷小子,他的才能在秦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魏国如果不计前嫌重用他,秦国的今天可能就是魏国的明天。
二、商鞅在秦国主政数十年,掌握了秦国多少资料、情报和机密?如果带着这些投身到魏国,后果如何,还用仔细想吗?
可惜的是,魏国人用全国的力量来记住商鞅对他们的伤害,“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他们拒绝了这么一个送上门来的强国机会。
商鞅与魏国互相伤害到了无法原谅的地步。这是个不会变通的国家,不会变通,就难强大。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年魏惠王说后悔没用公叔座之言的意思,就是指没有杀商鞅。
吴起,一代奇才,也是魏国冷暴力受害者。他受魏文侯重用,使魏国一度称霸,却在魏武侯时期受猜忌,始终不能进入魏国管理层核心。魏国贵族疏远他,搁置他,逼得他去了楚国。结果一到楚国,楚国就强盛起来。
刘哥曰:把一个性格孤傲的人才放在一个不能发挥才华的位置,不闻不问,冷漠到甚至连排挤都轮不到他,这其实很伤人的。伤害人才是要付出代价的。例如某电视台的一些人才长期被冷置,结果愤而出走到江苏卫视,搞出一连串大动作来,终于动摇了某电视台的娱乐至尊地位。
不要过多地要求人才去与社会磨合,被磨合了还叫人才吗?而是要对那些性格冷傲的人才进行心理关怀,重视之,重用之,也必然像秦国那样,得到丰厚的回报。
魏国不懂吴起、不懂孙膑、不懂商鞅,因此在争霸中玩完。
抄底高手董卓死于套现过早
读三国读到董卓,总会想起曹操,读到曹操,又会想起董卓。这两人的经营手法有点相似:抄底汉王朝,挟天子以令诸侯。只不过董胖纸没把这个手法打上自己文章的标题而已。
经营手法一样,收获却大相径庭。董胖纸被点了天灯,其声名和功绩都成了一肚子脂肪,被历史愤怒的火焰燃烧成一堆碳化物。而曹阿瞒功成名就,美誉享尽,等人们想鞭尸时,却连坟墓都找不到了。曹阿瞒在历史的星空中,狡黠地笑着,“冢中笑尔书生气”。
遥想董胖纸还不是胖纸时,也曾是神勇潇洒的边城大侠,所谓“侠”,首先是在武艺上,那时候的董卓同学,估计肚子上还没那么多脂肪,体格健美,要不然,怎么能身带两把弓,在飞奔的骏马上左右射击?“膂力少比,左右驰射。”其次还表现在度量气魄上。有好酒好肉大家一块吃喝,不独占,敢分红。
董卓同学年少时就有侠义风采,“少好侠”,认识了西部边城一带各路人马的大佬。他的家境似乎不太殷实,还得自己耕地种庄稼。某年,西部边城的豪杰们上门拜访,家里没啥招待的,咋办?董卓同学舍得呀,将自己赖以为生的几头耕牛宰了待客,断了自己的生路,只为博得江湖朋友的高兴,虽不能说是“侠”之大者,却也是“侠”之豪爽者。
董同学的这次风险投资行为,得到丰厚的回报。西部边城的豪杰们回去后都大加赞叹:董哥仗义啊!于是,豪杰们报之以千余头牛马羊,“得杂畜千余头以赠卓”。董同学以几头耕牛打新股,收益率几乎达千倍。
后来董卓同学加入军界,给东汉王朝打工,在并州做了笔大业务,平定叛乱。朝廷给了他一笔奖金:九千匹缣。我们且依照东汉的物价水平进行换算。在当时,市场上一匹缣能换成东汉货币一千二百至一千四百钱,那么九千匹缣就是一千多万钱,把这些货币换成其他的实物看看:当时的牛价每头为四千至八千钱,那么这笔奖金可以买到约一千五百至两千七百头牛。把这至少一千五百多头牛往草原上一摆,你就知道董同学有多么富有了。然而,董卓拒绝了这样的诱惑,他把这些财富全部当成分红资金,全给弟兄们了,还说了一句很给力的话:“为者则己,有者则士”,功劳虽是我的,享受功劳的却可以是弟兄们。想想当今的“铁公鸡”们,你们连董卓都不如。
无论是打新还是分红,董卓都表现得有智有仁,他成了经营边城的优秀经理。有了雄厚的资本,还得善于持有,不能被吞并。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朝廷对董经理不放心,要他把苦心经营多年的资本——西凉军,交给皇甫嵩打点,然后来京城就职,主管少府,就是替皇帝看管奢侈品之类的事务。董经理坚决拒绝这种恶意并购,他写信给中央:我本来打算上路了,哪晓得广大的边疆人民群众拦住我的车子,拽着我的方向盘,不让我走,“各遮臣车,辞声恳恻,未得即路也”。中央又写信催,董经理又拒绝。
正在中央与地方胶着的时节,市场形势变了,抄底机会来了。
董卓的抄底机遇,不是他要来的,而是实权人物大将军何进写信邀请他进京。何进企图借助董卓这家外来的大公司,来洗荡被宦官“十常侍”盘踞着的中央管理层及董事会。
机会是中央给的,拿到抄底门票的董卓经理,该怎么操作呢?当时的行进速度是很难把握的。如果早了,帮雇主何进摆平了中央管理层,功劳再大,终究还是个打工的,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要是抗命,终究名不正言不顺;如果迟了,其他的势力早已介入中央,估计连京城都不准进。
董经理不知道是命好还是算计到位,在到达洛阳的那一刻,东汉帝国中央政府正处于触底的一刻,两点正好合拍,这种合拍就是抄底。从我方来说,雇主何进没了,被十常侍干掉了;从敌方而言,十常侍也没有了,被袁绍曹操这帮典军校尉给干掉了;从敌我双方共同的雇主而言,天子不见了,正在野外跟着萤火虫找路呢,整个管理层一片空白。雇主没了,我就是雇主;敌人没了,正好省事;天子走失了,谁捡到就是谁的。没有了雇主和敌人的董卓,正好是只早起的鸟儿,趁着外部势力还将醒未醒,来不及介入的当口,进了洛阳;路上又捡着狗屎运,在北芒捡回来走失的天子和陈留王刘协,刘协就是后来的汉献帝。
这两百年难逢的底部啊,这无数散户和英雄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底部啊,就这么被踩在董卓经理的铁蹄下面了!
在《三国演义》的描述中,董经理是个大浑球,一天到晚就是杀杀人,喝喝酒,泡泡妞。其实不然,董经理进入最高管理层之后,还是做了些实事。
首先是提拔人才。为了让西凉军政权顺利转变为全国性政权,他选用的全是本集团外的人才,例如骁将吕布就是董氏集团以外的人才。而且这个选拔要和民间的情绪合拍。怎么合拍呢?天下人恨谁,我就打击谁,当时天下人最恨阉官,我老董就打击阉官,其实也不用打击,已经给前面的人收拾完了。天下人爱谁,我就提拔谁,天下人当时爱的是那些在“十人帮”横行时期被扣帽子被无情打击的干部,好,统统提拔,而且都放在显要位置上。
历史遗案对于前人来说是笔不良资产,但对于后来人来说,却是笔财富。因为后来人与此案毫无瓜葛,处理起来不会碍手碍脚,又很容易替自己加分。所以,当前任领导给你留个麻烦,千万别生气,其实他是留给你一个加分的机会。
当时文化界有个大牛人,叫蔡邕,是才女蔡文姬的老爹,立志要写“大汉帝国四百年”。董经理提拔他进中央,但蔡邕不想跟这个外星人一般的外省人合作。董经理吼了一句:“不来?老子灭你全家。”这话虽糙,效果却不糙。蔡邕来了,结果三天之内连升三级。
而对于自己在西部时期的亲信,他几乎一个也不提拔,职位也不过将校而已。估计老董这样做的原因,就是想做全民老大,消除政权的西部色彩。
比善待人才更重要的是,善待仇人。善待人才是情理中的,善待仇人是情理外的,人最容易被情理外的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