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粮食用途
农户生产粮食的首要用途是满足自家口粮需要,然后才是满足社会商品粮需求。从农户生产粮食的用途来看,选择“自家吃”的农户居第一位(94.3%),选择“等待销售”的居第二位(66.7%),选择“作饲料”排第三(43.0%)。各产销区农户不同粮食用途的比例略有差异,但排序均与总体情况一致。从不同用途粮食所占的产量比例看,45.9%用于自家吃,36.7%用于销售,14.7%作饲料。主产区农户商品粮销售占最大比重,自家吃占第二,饲料粮排第三,平衡区和主销区农户自家吃比重最高,其次为商品粮销售,第三为饲料粮。说明主产区农户的粮食比平衡区和主销区更注重向社会贡献商品粮,平衡区和主销区农户比主产区更倾向家庭自身粮食消费。特别是主销区农户自家吃的比重(63.6%)超过商品粮销售比重156.5%,而平衡区只超过14.0%,表明主销区农户的粮食基本以满足家庭口粮供应为主,向社会提供的商品粮有限;而平衡区农户除了家庭自食外,尚有较多粮食贡献社会。此外,平衡区农户将粮食转化为饲料的比例最高(19.4%),其次为主产区,主销区最低,说明经济越发达、就业机会越多的地区,既种粮又养殖的粮畜兼业型农户越少,而专门从事规模化种粮和养殖的专业化大户越多。
绝大部分农户自食的存粮是做为主要口粮消费,少数农户做为次要口粮搭配消费。92.7%的农户将自食粮作为主要口粮经常吃,15.9%的农户是作为次要口粮搭配着吃。将“自家吃”的存粮作为主要口粮经常吃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主产区95.7%、平衡区92.4%和主销区87.0%,作为次要口粮搭配着吃的比例依次为主产区22.7%、平衡区10.7%和主销区8.0%,说明产粮越多的地区,农户自给自足家庭口粮供应的比例越高;相反,产粮越少的地区,农户依靠市场供应家庭口粮的比例越高。
(二)存粮基本情况
农户家中储存的主要口粮平均够吃12.0个月,储存的搭配着吃的次要口粮平均够吃14.1个月。各产销区农户储存的主要口粮平均够吃的时间由长到短依次为主产区12.9个月、平衡区11.6个月和主销区10.6个月;储存的次要口粮平均够吃的时间由长到短依次为主产区15.1个月、平衡区13.0个月和主销区10.5个月,表明产粮数量与农户口粮存储量正相关,产粮越多的地区,农户家中主要或次要口粮存储也越多,维持家庭口粮消费的时间也越长。
绝大部分农户保持自储粮习惯。93.9%的农户近三年都存过自家种的口粮。主产区农户近三年存过自家种的口粮比例最高,主销区其次,平衡区最低,这可能是因为主产区余粮农户多,存储口粮的农户比例也高;主销区粮食不足,担心市场会出现粮食供应不足的农户较多,因而存储口粮的农户比例也较高;平衡区余粮农户少于主产区,担心市场缺粮的农户又少于主销区,因而存口粮农户比例反而最低。
大部分农户存粮数量近三年内基本不变。在存过自家种的口粮农户当中,81.2%的农户近三年的存粮“基本不变”,9.0%“越来越多”,9.8%“越来越少”,逐渐增多和减少的农户比例相当。可见,2003~2005年的三年间,绝大部分农户的存粮保持相对稳定,基本不受各年度粮食产量和市场形势波动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基本稳定的农户家中自身粮食消费。同时也反映出绝大部分农户粮食储备是自家保障型的,对社会商品粮储备贡献不大。同期各产销区农户口粮存储变动没有明显区别。但是,近三年各产销区农户调整口粮存储的情况有些差别。平衡区农户口粮存储变动比例最高(24.5%),其次为主产区(17.1%),最低为主销区(16.4%)。在口粮存储变化的农户中,主销区农户减少口粮存储的比例最高(13.4%)、增加口粮存储的比例最低(3.0%),主产区减少和增加口粮存储的农户比例居中,平衡区增加口粮存储的比例最高(16.0%)、减少口粮存储的比例最低(8.5%)。这表明近三年调整口粮存储的农户当中,主销区农户以减少口粮存储为主,主产区农户倾向于减少口粮存储,平衡区则以增加口粮存储为主。各产销区农户调整口粮存储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主销区市场化水平高,近三年粮食丰收,市场供应充裕,农户购粮压力减轻,故减少口粮存储的农户占主流;主产区市场化水平较高,在粮食逐年增产的环境中,农户也倾向于减少口粮存储;平衡区市场化程度较低,粮食丰收后余粮户增多,粮食加工转化又不发达,故以增加口粮存储的农户为主。
2004~2005年农户口粮存储递减。每家农户2005年比2004年平均减少口粮存储375.8公斤,减少口粮存储的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主产区(492.5公斤)、平衡区(292.9公斤)和主销区(181.1公斤),表明农户口粮存储越多,减少的口粮存储也越多。
农户减少口粮存储的原因比较多。除了“万一粮荒、政府会救济”之外,其它5项原因对农户减少口粮存储都有较大影响。农户减少口粮存储最主要的3项原因依次为市场供给充裕(45.9%)、减少麻烦(43.2%)和存钱比存粮划算(40.5%);此外,粮食减产(37.8%)和减轻储粮损耗(35.1%)的影响也不小。市场供给充裕和减少麻烦对主产区农户减少口粮存储的影响较大,分别占60.0%和55.0%,这主要是因为主产区农户产粮多,减少口粮存储,可将部分口粮转由市场提供,还能减轻存粮过多带来的占地和保管麻烦。
产对平衡区农户减少口粮存储的影响最突出,一半农户选择此原因,说明平衡区农户受粮食减产导致的被动性减少口粮存储影响最大。主销区农户最主要受粮食市场供应充裕和少存粮有利的影响,都有55.6%的农户选择这两项,表明主销区农户市场化意识强,对充裕的粮食市场信心足,善于比较存钱和存粮的利弊,做出家庭收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值得注意的是,主产区和平衡区没有农户因“万一粮荒、政府会救济”而减少口粮存储,主销区却有1/3的农户选择该原因,表明主产区、平衡区农户倾向于用自储粮应对可能的粮荒,不太放心政府的粮食救济,而主销区农户却对发生粮荒后的政府救济依赖程度高。
2006年后减少口粮存储的农户大幅上升。在受访的459位农户中,25.9%的农户2006年以后会减少口粮存储,比前三年减少口粮存储的农户比例(9.8%)增加1.6倍。这些急剧减少口粮存储的农户,势必会将其部分家庭口粮储备转由社会商品粮储备替代,从而对今后国家商品粮储备形成一股冲击波压力。各产销区2006年后减少口粮存储的农户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主销区29.2%、主产区27.7%和平衡区20.3%,这与市场化水平的梯次相匹配。近些年来,粮食连续丰产,政府保障粮食市场供应的能力逐步增强。于是,市场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农户的收入水平越高,越依赖市场保障口粮供应,从而减少口粮存储的比例也越高。
(三)口粮满足水平及其解决方法
大部分农户生产的粮食能够满足家庭口粮需求。77.2%的农户所种粮食够自家吃,22.8%不够吃。主销区与平衡区农户生产的粮食满足自家口粮需求的水平没有显著区别,但两地均与主产区农户的差别很大。主产区87.1%的农户生产的粮食够自家吃,分别高出平衡区(71.0%)和主销区(65.5%)农户22.7%和33.0%,说明产粮越多的地区,农户保障自家口粮需求的水平越高。
绝大部分农户口粮最主要的解决办法是自家生产。农户解决口粮的最主要办法较多,但不同办法的使用情况差别大。81.0%的农户最主要靠自家种植,13.4%靠买口粮,4.7%靠以粮(如玉米)换粮(如小麦、大米),还有0.8%靠其它办法。各产销区农户解决口粮的最主要办法差别大。主产区依靠自己种的农户最多(89.2%),分别比平衡区和主销区高15.4和15.1个百分点;主销区农户最主要靠市场买粮解决口粮占25.9%,分别比主产区和平衡区多19.3和11.5个百分点。可见,一个地区的农户粮食占有量与其口粮自给率呈正相关,粮食占有量越多的地区,农户口粮自给水平越高,相反,农户口粮商品化水平越高。平衡区最主要依靠以粮换粮解决口粮的农户占10.7%,比主产区高2.5倍,主销区没有以粮换粮的农户。可见,经济越不发达,市场化水平越低,粮食市场越落后,低效率的以粮换粮的传统易货交易的农户越多。
(四)对未来粮食安全预期
多数农户对今后粮食安全预期比较乐观,主产区农户的未来粮食安全感最强,平衡区最弱。63.1%的农户认为今后不会出现因粮荒而挨饿的情况,36.9%对挨饿表示说不准或有不同程度的可能性。主产区与平衡区农户对未来粮食安全预期差别大,主产区与主销区、平衡区与主销区农户没有明显区别。主产区农户今后粮食安全度预期为90分,比平衡区和主销区农户预期分别高3分和1分。其中,平衡区农户预期今后不会挨饿的比例不足60%,低于主产区和主销区农户7.0%左右,说明主产区农户对未来国家粮食安全最有信心,信心最不足的是平衡区农户,主销区农户的未来粮食安全感居中。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主产区农户的粮食占有量高,“家中有粮、心中不慌”;主销区农户收入高、购买力强,对通过粮食市场买粮解决家中缺粮信心较高;相比之下,平衡区农户的粮食占有量虽然处于中间水平,但收入最低,购买力最弱,故对今后粮食安全信心最不足。
(五)影响农户口粮储备的主要因素
在农户粮食自给自足水平较高的社会中,家庭口粮储备是保障农户粮食安全的基本手段,是国家社会储备的有机组成部分。受自给自足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2005~2006年93.3%的受访农户均有家庭口粮储备。根据农户行为的一般理论和经验,影响农户口粮储备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家庭人口、粮食产量、耕地面积、收入、产销区类型等。运用SPSS软件对569家储备口粮的有效样本农户进行逐步回归,得出如下模型:
Y=357.644+0.136X1+87.400X2-20.059X3(12-2)
t=(5.234)(11.214)(5.342)(-4.432)
p值=(0.000)(0.000)(0.000)(0.000)
R2=0.256 F=64.875 D。W=1.728
式中:Y为每家农户口粮储备量(公斤);X1为农户粮食产量(公斤);X2为家庭人口(人);X3为耕地面积(亩)。P值中的0.000表示数值太小。
模型(12-2)显示,它们只能解释影响农户口粮储备约26%的因素,其解释力不够强。家庭收入和虚拟变量的产销区类型在逐步回归时剔除,表明农户口粮储备数量不受家庭收入和产销区差别的影响。模型结果表明农户口粮储备数量与农户家庭人口和粮食产量正相关,与耕地面积负相关,这与一般农户行为理论和实际经验相符,表明农户家庭人口越多、粮食产量越高,口粮储备量也越多;相反,耕地面积越大,农户对自产粮食保证口粮安全的能力越有信心,故口粮储备反而减少。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户粮食产量每增加1公斤,其口粮储备增加0.14公斤;每增加1口人,口粮储备增加87.4公斤;每增加1亩耕地,口粮储备减少20公斤。由此可知,增加粮食产量,利于提高农户口粮安全水平;减少农户人口,可减轻口粮储备负担;扩大农户承包地规模,可削减多余的口粮储备,利于向社会增加商品粮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