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结论
通过对全国不同产销区600多农户的偶遇抽样调查,可以得出适用这些调查地区的一些主要结论:
1.农户粮食生产能力
每家农户平均生产粮食3000公斤左右。农户粮食的土地生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主产区、平衡区和主销区。平衡区农户粮食产量最高,其次为主产区,主销区最低,这与农户拥有的耕地资源多寡密切相关。主产区和平衡区农户粮食生产能力比较强,而主销区农户粮食生产能力明显偏低。影响农户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多,彼此之间有交互作用,各产销区不同因素的差别程度也各异,大多数因素均有明显的产销区差别,部分因素没有明显产销区差异。
(1)农户平均耕地面积6.9亩,各地农户平均耕地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平衡区、主产区和主销区。农户的耕地复种指数为1.23,复种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主产区、主销区和平衡区。
(2)大多数农户粮田灌溉设施能够保障浇上水,农户灌溉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平衡区、主产区和主销区。各产销区农户粮田灌溉水平不仅受到农户对粮田重视程度、投入水平的影响,还受到当地自然降水状况的显著影响。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农户收入水平越高,农户灌溉设施也越先进。
(3)不足1/3的农户家中拥有农业机械,主要是以通用的拉运机械为主,而专用的田间作业机械很少。绝大部分农户只有小型拖拉机,大中型拖拉机短缺。各产销区农户拥有的大型拖拉机数量与农民收入水平正相关。除采收环节外,农户在粮食生产中机械化水平较高的环节从高到低依次为翻地、托运、播种、灌(排)水。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小麦机械化采收水平最高,其次为稻谷;不太适宜机械作业的玉米和大豆机械化采收水平很低,只有小麦机械化采收水平的14%左右。主销区农户粮食生产环节的总机械化水平最高,其次为主产区,平衡区最低。农户收入水平越高的地区,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也越高。
(4)大多数农户种粮时仍然施用有机肥,但多数农户有机肥施用量较少。收入水平越高地区的农户,越不愿意施用有机肥。产粮越多的地区,农户越重视粮食收益,越注重土地的长期利用,施用的有机肥也越多。虽然大多数农户都知道不施用有机肥的弊端,但不少农户仍不施用有机肥,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有机肥来源。随着各产销区农户收入水平的逐渐上升,嫌脏而放弃施有机肥的农户比例会不断上升,从而长期影响土地肥力的提升。大部分农户的秸秆未能直接还田,各产销区农户秸秆还田方式差别大。秸秆还田机械化程度不足40%,大多数农户仍然主要将秸秆直接翻入地中还田。各产销区秸秆还田机械化程度差别大。主销区秸秆还田的机械化程度最低,主产区农户需要更多采用先进的专用秸秆还田设备。未直接还田的秸秆少部分在田间焚烧。秸秆越多的地区,田间焚烧秸秆的农户反而越少。
(5)大多数农户种粮未获得过技术服务,少部分农户获得技术服务的主要来源是政府系统的科技推广队伍和市场化的农资销售商。主产区获得技术服务的农户比例最低。2004~2005年,农户种粮时采用新技术的情况表明,粮食种植的新技术推广力度不够,种粮新技术供给不足。各产销区农户种粮时采用新技术的情况基本一致。相反,目前粮食种植的良种普及力度比较大,农户良种更新速度较快。各产销区农户采用良种的行为差异程度不同。
(6)大多数农户文化素质偏低,不同产销区农户的受教育水平差别显著。随着中国经济发达程度不断提升,务农农户的老龄化程度日渐加剧。农户家庭平均拥有约3个劳动力。平均每个农户家庭约有1个劳动力外出打工。大多数农户以种粮为主,种粮越少的地区,种植的经济作物越多。每个农户经常在粮田干活的劳动力平均近2个。平衡区农户经常在粮田干活的劳动力多于主产区和主销区。绝大多数农户投入到粮田中的劳动时间不足半年。平衡区农户投入到粮食生产中的实际干活时间最长。各产销区农户种粮时间长短与产销区经济发展水平呈反相关关系。
(7)化肥投入是粮食生产费用中的最主要项目,其次为机械作业费。收入水平越低的地区,农户的粮食生产费用反而越高,生产粮食的经济负担也更沉重。平衡区农户在排灌领域的支出负担太重,急需减轻排灌费用负担。
(8)农户获得的生产性补贴主要为粮食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主产区农户获得过补贴的人数最多,其次为主销区,平衡区最少。主产区农户同时得到中央和地方财政的不少补贴,主销区农户可得到财力强的地方财政的较多补贴,平衡区农户得到各级财政的补贴最少。
(9)2004~2005年的两年中,大部分农户都遭受了自然灾害,遭遇最多的是病虫害和旱灾,说明中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病虫害和旱灾是威胁中国农户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气候因素。大多数受灾农户的粮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产并且减产损失较大,反映了中国农户抗灾能力比较弱。
(10)种粮纯收入对农户家庭纯收入的贡献比较少。种粮收入对农户家庭收入相对贡献越大的地区,农户收入水平反而越低。2004~2005年的两年中,农户粮食播种面积变化不大,土地依然是制约农民增加粮食生产的首要因素。经济越发达、农户收入越高的地区,种粮的劳动力越短缺。各产销区农户不扩大种粮面积的原因差别大。农户增加生产投入的首要因素是农资涨价导致的被动增加投入,国家惠农政策对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的作用有限。主产区和平衡区农户种粮增加生产投入的行为均与主销区农户明显不同。农民的种粮行为仍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解决自家吃口粮是主要因素,很少有农户是为了赚钱去种粮。
(11)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农户种地之外的就业机会越多,农民的恋地情节越弱,流转土地的农户越多,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育越快。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调动了近半数转包土地农户的种地积极性。国家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导向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回的土地基本用于粮食生产。减免农业税和粮食直补是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最主要的两项政策措施。主产区农户主要为了生产粮食而要回土地;平衡区农户主要受减免农业税的激励要回土地种粮或经济作物;国家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对主销区农户要回土地没有明显作用。
(12)农户粮食生产能力(以粮食产量反映)与农户的耕地面积、拥有的农机、粮田使用的劳动力、种粮采用的新技术正相关,与农户家庭收入水平负相关。为了提高农户的粮食生产能力,需要扩大农户耕地规模,增添农机装备,增加粮田劳动力,采用新技术,重点调动中低收入农户的种粮积极性。
2.农户粮食安全
(1)农户生产粮食以自给自足为主,商品化生产为辅。经济越发达、就业机会越多的地区,专门从事规模化种粮和养殖的专业化大户越多。产粮越多的地区,农户自给自足供应家庭口粮的比例越高;相反,农户依靠市场供应家庭口粮的比例越高。
(2)农户家中储存的主要口粮平均够吃1年。产粮越多的地区,农户家中主要或次要口粮存储也越多,维持家庭口粮消费的时间也越长。绝大部分农户保持自储粮习惯。2003~2005年,大部分农户存粮数量基本不变;主销区农户以减少口粮存储为主,平衡区则以增加口粮存储为主。每家农户2005年比2004年平均减少口粮存储375.8公斤,口粮存储越多的农户,减少的口粮存储也越多。农户减少口粮存储的主要原因为市场供给充裕、减少工作量、有利可图。
(3)大部分农户生产的粮食能够满足家庭口粮需求。产粮越多的地区,农户保障自家口粮需求的水平越高。经济越不发达,低效率的以粮换粮的传统易货交易的农户越多。
(4)大多数农户对于今后粮食安全问题持乐观态度,主产区农户的未来粮食安全感最强,平衡区农户最弱。平衡区农户的粮食占有量虽然处于中间水平,但收入最低,购买力最弱,故对今后粮食安全信心最不足。
(5)农户口粮储备数量与农户家庭人口和粮食产量正相关,与耕地面积负相关。增加粮食产量,利于提高农户口粮安全水平;减少农户人口,可减轻口粮储备负担;扩大农户承包地规模,可削减多余的农户口粮储备,增加商品粮供应。
(二)政策建议
为了提高农户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在切实贯彻执行好目前粮食支持政策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在全局基础上针对现有政策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产销区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和制定差异化的相关政策。
1.一般性政策
一要扩大大中型或适用小块耕地的小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支持力度和范围。目前农户的大中型农业机械、适用南方丘陵地区的小型机械和秸秆还田机械非常短缺,距离现代农业的要求甚远,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主要是政府补贴量少,覆盖面窄。建议进一步加大这类农业机械补贴,拓宽适用机械的补贴范围,让更多地区的农民收益。
二要加强土壤肥力升级支持。按照循环农业的要求,鼓励粮食产地一定范围内形成若干养殖小区,为种粮农户培植有机肥来源。加大性价比高于化肥的有机肥研发和生产支持力度,培育多层次有机肥市场,依靠政府补贴或“以奖代补”等办法来鼓励农民施有机肥。制定简便易测的肥力升级标准,3年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指标达到不同等级者,给予不同等级的补贴或奖励。支持秸秆机械化还田,研发简单实用价廉的还田设备,将机械化秸秆还田设备逐步纳入农机补贴范围,甚至在一定期限内补贴达到一定规模的机械化还田农户的费用,发挥秸秆还田示范推广作用。
三要完善种粮补贴政策。将存量粮食直补资金继续以现金的形式直补给农户。如果有新增的粮食直补资金,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允许部分村庄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将粮食直补资金存量和增量的全部或部分用于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这种降低种粮损失和灌溉成本的方法,间接增加农民收入,又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同样能实现粮食直补政策的现有目标。具体可采取“村用民管乡监督”方式,其中,“民管”就是村民直选代表组成财务审核组,只有该组签字审核后方允许报销,定期将经费支出结果张榜公布。要根据每年的农资涨价幅度,采取相应比例的农资综合直补,切实起到综合直补降低农民种粮成本的功效,保护农户种粮积极性。
四要加大适宜高龄化和妇女化农村劳动力的粮食生产技术研发和培训力度。有关部门要专门对现行粮食耕种收等生产技术立项攻关,以方便老人、妇女使用。同时,要从农民素质培养入手,开展适应老人、妇女的培训对象和培训需求的知识技能培训,提高种粮农户的科技文化素养和生产技能,确保农户种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五要加强农户的种粮技术服务。一方面,要针对各地复杂的种粮环境,加大适宜本地情况的种粮新技术研发,进一步调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农户提供种粮技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巧借市场化力量推广种粮新技术。培训农资销售商,采用以奖代补方式,鼓励农资销售商以培训农民种粮新技术方式扩大农资销售。
六要大力扶持种粮专业户。小规模农户即使不给某些种粮补贴,其口粮自给自足的习惯,也会保证家庭口粮种植。虽然发放了少量种粮补贴,作用甚微,也很少增加商品粮生产。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户外出打工和兼业日益增多,种粮农户日趋减少,种粮专业户将成为今后中国商品粮供应的主力。要逐步从所有农户的普惠制种粮补贴向种粮专业户的特惠制补贴过渡。粮食补贴政策按照规模起点(20亩以上)发放,既增加了商品粮供应,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又降低了发放补贴成本。通过培训种粮专业户,提高粮农生产经营素质,既弥补种粮农户减少的缺口,又为非粮领域补充劳动力。采取种粮补贴给予大户和承包户方式,力避农户为得到各种补贴而要回种粮专业户转包的土地,以免土地规模经营出现倒退。
2.区域性政策
一要继续增强主产区农户粮食生产能力,巩固其对全国粮食安全的支撑能力。增加主产区农户大型拖拉机、播种机等农业机械补贴。优先提高主产区农户的玉米和大豆机械化采收水平。支持主产区农户更多采用先进的专用秸秆还田设备。引导和扶持主产区部分农户从事牛羊等草食动物养殖,既提高秸秆饲料利用水平,又扩大主产区粮田有机肥供应。加强主产区农户的种粮技术服务。
二要加大平衡区农户粮食生产能力支持,提高自求平衡保障粮食安全的水平。粮食平衡区基本上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这些地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明显不如主产区,也就未纳入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粮食生产地区。在现行粮食政策框架内,主产区在粮食生产基地和储备等方面可以得到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主销区则在粮食储备方面得到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平衡区夹在中间,两头的政策倾斜好处均很少得到,出现了边缘化倾向。因平衡区地方财政弱、农民穷,大多无力兴修农田基础设施,致使这些地区的农户粮食生产条件相当脆弱。如果平衡区被边缘化的政策安排长期得不到调整,那么,这些地区将逐渐转为贫穷型主销区,不仅加大了主产区粮食供给的压力,而且,将逐渐替代东部发达的富裕型主销区,成为中国粮食安全最敏感和脆弱的重点地区,这从平衡区农户的未来粮食安全信心最不足中得到验证。因此,建议有关部门未雨绸缪,参照主产区的粮食支持政策,对一些人口多、粮食产销平衡压力大的欠发达平衡区,加大机械化灌排设施等农田基础设施和粮食物流设施的投资或以奖代补力度,中央财政对包括播种机在内的大型农机具补贴向平衡区延伸,设法提升玉米和大豆的机械化采收水平,还可向农户发放固定的浇水费用补贴,优先在平衡区试点有机肥施用补贴,增强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尽量避免该地区转为贫穷型主销区。
三要稳定主销区农户粮食生产能力,努力维护当地粮食安全。顺应主销区农户日趋增强的离土离农经营趋势,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优先支持主销区农户扩大土地流转,鼓励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不能将畜禽粪便的污染简单根据个别指标与工业污染划等号,适当放宽主销区适宜养殖区的环保门槛,鼓励部分农户进养殖小区搞养殖,优先培育起主销区有机肥市场,为主产区和平衡区农户做示范。注意监测主销区农户减少口粮存储和转吃商品粮的动向,适时调整本地应急粮食储备,维护粮食市场秩序,加强粮食物流配送,确保主销区农户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史清华:《农户经济活动及行为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2.段应碧、宋洪远:《中国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问题调研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8月版。
3.周慧秋:《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6月版。
4.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2005》,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5.肖海峰、李瑞峰、王娇:《农民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评价与期望——基于河南、辽宁农户问卷调查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3期。
6.蓝海涛、王为农、黄汉权、姜长云,江浙地区粮食安全的状况、问题及建议,2006年,调研报告。
7.高瑛:《基于粮食安全保障的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6月。
为了提高中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科技部委托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研究所牵头组织,会同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和国家粮食局等所辖的有关部门联合承担了国家级的粮食攻关课题。为了准确了解农民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等问题,利于国家更好地制定惠农政策,又便于保密,现拟定无记名问卷调查表,请了解家庭种粮情况的您配合调查,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