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敲侧击式批评,就是指当学生做出一些不正确或者不恰当的行为时,老师不直接挑明事情的端倪,而是委婉地劝导学生的批评方式。学生做错了事,老师给予批评教育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数自尊心都特别强,直截了当的批评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但旁敲侧击式批评则不同,它是通过老师的暗示,诱发学生自身的“内省”,使他们在内省过程中认识到自己言行中的问题,进而最终完成自我教育的心理过程。这样既达到了批评学生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从而增强了教育效果。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往往是直接批评尤其是训斥所不能达到的。
此外,由于旁敲侧击式批评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丢他们的面子,因此,学生不会产生抵触情绪,一般都乐于接受。
案例一于大宝是南京市名师、全国优秀班主任。
一天下午放学后,于老师班里的小成同学一边欢呼,一边高举双手来了个“天女散花”,把手中的纸屑丢得到处都是。
“唉!又轮到我们组打扫了!我怎么觉得我们组天天做值日呢!”小韦望了望那满地形形色色的垃圾,叹了一口气。
同组的小亚则不紧不慢地接上了一句:“扫什么扫啊?扫半天还不是一个样儿?我们辛辛苦苦地扫半天,人家随手就弄脏了。”
“没错。”同组的小铭立马把手中的扫把一摔,显得很不耐烦地说:“上了一天课,累都累死了,还要扫地!天理在哪里啊?”
看到这些值日生们要逃跑,卫生委员晓晓急忙拦住他们:“你们别走!一会儿学校还要大检查呢!”说着,她用身体挡住了教室门,紧盯着这些想逃跑的值日生。
没办法,大家只好拿起了扫把乱扫一气。值日生尽管都摆出了扫地的架势,但是在地没扫净桌子没排齐的情况下就悄悄地溜走了。
第二天早上,于老师到教室门口,看着有点狼狈的教室,无奈地摇了摇头。
所有学生都以为一会儿肯定会来一场“暴风雨”,所以都乖乖地屏气凝息,等待老师的批评。
出人意料的是,于老师居然什么话都没说,只是默默地看了大家一会儿,然后就拿起课本,像往常一样上起了课。
可是,细心的小韦却从于老师那瞬间严肃的神情中读出了一丝失望。
其实于老师是想说些什么的,可是他却选择了沉默。想到这里,小韦开始忐忑不安起来。
当天下午放学时,于老师忽然说道:“既然同学们都嫌累,不愿意扫地,那就让我一个人来干吧!”
于老师的声音并不怎么响,可是却在教室里引起了一阵骚动。有些学生小声地议论着。
但是,于老师没有理会学生们的议论和不解,自己从教室后面的角落里拿起一把扫把,开始扫起地来。只见他轻轻地握着扫把,旁若无人地认真扫着,像整个班的学生不存在似的。
于老师的神情并不是严肃的,而是平和的,似乎在做着一件做了很长时间已经习惯了的事。扫地、拉桌子、再扫地、再拉桌子,一切都那么熟练,那么轻巧。
渐渐地,学生们的议论声没了,嬉笑声也没了,而于老师扫地的声音却响了起来,变得那么有力。
这些声音一声声回响在小韦的心里,回响在全班学生的心里。
很快,于老师就扫到小韦这里了。小韦轻轻地搬起椅子,低着头在一边站着,静静地等于老师扫过去,而眼泪却在他眼眶里打着转。此时此刻,小韦真想对于老师说:“老师,您别扫了,让我来扫吧!”可是话到嘴边却又不争气地咽了回去。
“于老师,我们错了,我们真的错了!”没有一位同学有勇气说出这句话,但是他们却都早早地拿起了自己的凳子,拉好了自己的桌子,看着于老师从眼前扫过。
从他们惭愧的神情、紧咬的嘴唇上可以得知:在心里,他们和小韦一样很后悔,都在默默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终于,于老师站直了身子,拿着扫把若无其事地说:“好了!扫完了。”说着,他抬起手腕,看了看表说:“12分钟!还不到一刻钟。我一个人用12分钟就扫完了整个教室!你们那么多同学,相信肯定用不了这么长时间。”
小韦抬起头羞愧地看了看于老师。于老师的脸上除了流下了些许汗水,还是那么平静,好像刚才什么也没发生似的。
小韦的脸红了,很多学生的脸也红了。
虽然于老师什么也没说,但是他那无声的行为却告诉了学生很多很多……
从那以后,学生们再也没有为值日的事情发过牢骚,而教室里也总是干干净净的。
案例二张芹是郑州市第一小学老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在张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总会发现一个积极举手、大胆发言的活跃身影。
这个让老师满意、让同学赞许的学生,就是晓绛。然而,当翻开晓绛的作业本时,没有一个老师不连连摇头,说可惜了。那马虎潦草的字不知已经害晓绛重新做了多少次作业,可是晓绛却怎么都改不了自己作业潦草的毛病。
前段时间,班级评选“课堂发言新星”时,晓绛凭借自己积极而大胆的发言当选了。
在他为自己的荣誉感到骄傲的时候,张老师悄悄地把他拉到一旁,向他由衷地祝贺:“晓绛!最近表现不错嘛!这次被大家评选为‘课堂发言新星’,老师为你感到高兴。没办法,你上课时的优秀表现,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大家不能不选你。现在啊,你已经成为同学们心目中发言的好榜样了。真是了不起啊!我再次为你成为‘课堂发言新星’表示祝贺。”
听着张老师的表扬,虽然晓绛没有表现得很兴奋、很得意,但从他的眼神里,张老师还是感觉到了他对自己的表现十分满意。
这时,张老师话锋一转:“但是,一个人如果只为自己现在所取得的那一点点荣誉而满足、骄傲的话,他就会止步不前,而不可能有更大的进步。他只有找到自己存在的不足,然后下决心改正,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晓绛,你说老师说的对吗?”
晓绛没有回答,只是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看到晓绛认同了自己的话,张老师又引导晓绛找到了目前他最急需改正的缺点——字写得太潦草。
“如果你的作业本以后写得更干净、整齐一点,我相信你会取得更大进步的。”张老师说完,颇有深意地看了看晓绛。
晓绛似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虽然张老师这样说没有引出晓绛信誓旦旦的承诺,但是他却相信晓绛一定知道自己的意思。
果然,这次交谈之后,晓绛做作业时认真了许多,还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开办的硬笔书法班。每次写字时,“提醒——指导——批阅”成为张老师对他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
一个字写得好了,张老师就给他画上一个鲜红的五角星,告诉他好在哪里,要他学会观察字的结构;有了一定的进步,张老师就当众表扬他,肯定他以往付出的努力。
平时,张老师还用“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样的话激励他。
在张老师的循循善诱下,晓绛的作业质量明显提高了。
老师是学生的教育者,也是学生的一面镜子。通过老师的言行举止,学生能够从中看到自己的对错与正误。学生们犯的错误,很多是他们自己不知道的。值日生打扫卫生本来是职责所在,可是他们却因为累,因为打扫了还会脏而不想做。一个学生产生这种想法可以忽略不计,但整组值日生都这样想的话,就不能算作小事了。
这样的事情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一次批评教育。可是另一方面,于老师又不能把所有不值日的学生,一个个地叫起来训一顿。怎么办?聪明的于老师就想到了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让学生看看他们给自己找的犯错误的理由对不对。就这样,于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只言片语的批评,但是却让他们真正受到了教育,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当我们老师的语言教育不能奏效时,可以试着用自己的行动,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需要摒弃的。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挖掘或多或少的闪光点,借助这些让人产生愉悦情感与提高自我意识的闪光点,作为教育的先导,能让学生在心理上比较轻松地接受批评。
批评学生如果只用教训的语气、贬低式的语言,相信没几个学生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我们不妨换换思路,通过正面的表扬来激励一下学生,然后,再不露痕迹地把话题转到学生的错误与缺点上去。相信在老师的激励、表扬营造的和谐氛围中,学生是不会轻易地拒绝老师的建议的。
晓绛是个好学生,同时却还有一个让所有老师都反感的“不好”——字写得过于潦草,以至于老师三天两头地让他拿回去返工。
相信在让晓绛返工的过程中,老师们批评晓绛的次数也少不了,但是晓绛却没有改掉这个坏毛病,而这就相当于晓绛对老师的批评的软性对抗。
晓绛被推选为“课堂发言新星”后很高兴。此时,张老师再夸奖他几句,激励他一下,他的心情就更愉悦了。因而当张老师委婉地提到晓绛的缺点时,晓绛不但没有表示反对,而且还听到心坎儿里去了。后来,张老师还用“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样的话不断地激励他,终于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最好的批评,就是不露痕迹的批评。因为无痕的批评就好像武林高手的“踏雪无痕”一样,于平静舒缓中显示出它的强大威力。苏霍姆林斯基说:“造成教育青少年的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的。”不露痕迹的批评就正好体现了这一教育思想。
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老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批评不仅是一种武器,更应该是一门育人艺术。只有那种不伤害学生自尊的批评,才能真正打开学生紧闭的心扉,使之幡然醒悟,使之改过自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批评,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采取适当的方法,做到批评学生时不显山露水。
1.眼神暗示
这种暗示性批评的方法适用于那些性情机敏、疑心较重的学生。因为他们在课堂上做小动作或者思想开小差时,往往会时不时地扫视一下周围,看看老师有没有注意自己。而对于那些“一心只做自己事,两眼不顾老师看”的学生,老师眼神的暗示是没有效果的。
在学生做错事而左顾右盼时,我们要抓住这一瞬间,对他们投以责备的目光。这时,他们往往会“心有灵犀一点通”,很快意识到老师的意图,迅速纠正自己的行为。
2.声调控制
当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时,比如和同学说悄悄话、偷偷地看漫画书时,我们老师不要急着去责怪、批评学生为什么不好好上课,可以改变日常的讲课声调,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上加以变化,适当夸张地提高或者降低一下,以示警醒。
老师这种突然性的变调,往往能使“走神”的学生为之一惊,马上把注意力收回来。
3.走动告诫
课堂上,当我们发现某个角度或者某个位置出现“异常情况”时,可以一边讲解,一边有意无意地在其附近走动,目的是“打草惊蛇”,以引起这些学生的注意。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监督、告诫和批评那些不注意听讲的学生,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4.微笑示意
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老师的一个微笑往往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不过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细微的违纪行为或者偶尔为之的过错,而不能对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用。
比如,课间学生迟到了一两分钟,我们用不着直接批评学生“上课守时最重要”、“下不为例”,只需要一个微笑,就足以促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对,并告诫自己:“这次老师原谅我了,下次我可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了,否则老师就该动真格的了。”
5.声东击西法
当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思想不集中或者做小动作时,我们可以灵活机智地请他们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比如回答一个问题、朗读一段课文、默写一段文字、上讲台写板演等等,并借其完成的结果巧妙地实施批评。
这种声东击西的做法,要比直接批评学生所起的效果好得多。
6.借题发挥
我们老师可以借助课本内容,做一下旁引型的发挥,巧妙地点出课堂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让那些违纪学生听到其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从而端正自己的不恰当行为。这比尖刻地说教、粗暴地训斥有效得多,同时还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不让他们对老师产生“恨意”。
旁敲侧击,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会让学生有丢面子的感觉,更不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与此同时,它却在波澜不惊中,给学生带去了一种震撼心灵的触动,让他们在心与心愉悦和谐的感应中醒悟;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升华思想,净化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