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的故事是一部可借鉴的“历史”。当学生犯了错误或出现不良倾向时,我们不妨讲述相关的故事,以此启发学生认识错误,感化其心灵。如我们可以通过讲述名人奋斗史,使那些犯了错误而自暴自弃的学生热爱学习,重新振作起来;通过讲述“浪子回头”的故事,使那些犯了错误而破罐子破摔的学生回头……
一则故事可以改变人生。用故事感化学生,胜过千百次的批评。学生对大道理之类的话往往是不理解或听不进去的,然而他们对一些小故事却会很感兴趣,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教育他们,让他们慢慢明白其中的道理,这种教育方式的效果肯定会好得多。
案例一何会强是哈尔滨市开明实验小学的老师,曾荣获市“教坛明星”、“优秀教师”等称号。
有一年,开学一个月后,学校要进行体操比赛。因为这是开明实验小学新生入学后参加的第一个集体比赛,无论能否获奖,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所以,何会强老师很重视。
比赛前一周,同学们将动作已基本学会。有一天下午课外活动,学生干部应何老师的要求紧锣密鼓地编排队形、排练上下场。何老师把任务交给班干部,目的是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领导才能,树立他们在学生中的威信。谁知何老师无意中走进教室,却发现有六个同学情绪很低落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经询问才知道,班干部嫌他们协调能力差、动作不标准,说了他们几句,他们一赌气便不上场了,而班干部和其他同学竟也同意了。
了解情况后,何老师马上把全班学生集合到教室里。他首先表扬了班干部认真负责和同学们严于律己的态度,接着很动情地对那六个做操不标准的学生说:“我十分希望我们班能得冠军,但如果你们不参加,得了冠军我们班也不光彩,这样的冠军我们不稀罕。你们是我们班的成员,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运动会上,我不希望也不允许我们班的任何一名同学掉队。你们才15岁,只要用心,我相信你们什么事都能做好。同学们也愿意帮助你们,大家说是吗?”
其他同学和班干部都连连点头,班长马上表示愿意帮助他们。何老师继续说:“这是我们进校以来的第一次团体比赛,这一次我们一定要同心协力、全力以赴,赛出我们的风格,赛出我们的班威,向冠军进军,大家有信心吗?”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道:“有!”何老师接着说:“我们班的口号是:不允许任何一名同学掉队……”没等何老师说完,那六个同学中就有人流下了眼泪。
何老师知道如果这一次不让他们参加比赛,以后所有的集体活动他们可能都不愿意参加,这对他们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和班级的团结发展都极为不利。讲完这一席话,学生们的排练热情高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口号声响彻云霄。在全班同学的努力下,何老师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比赛之后,何老师和同学们一样激动、自豪,但他深知良好的班风尚未形成。尤其是有的学生初次住校,不会和他人相处,同学之间矛盾重重;有的学生因为初中时成绩不好,丧失了学习信心;有的学生老盯着自己的弱点,悲观失望。针对这些情况,何老师想:“如果只讲空洞的大道理,学生一定不会往心里去的。怎么办?”
为了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劝告,何老师在一张大白纸上用毛笔点了一个黑点,拿给学生看,并问他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看到了一个黑点”。何老师摇摇头说:“不对,你们这样看问题是不对的。这么一大张白纸,只有一个黑点,你们就看到了,而那么大的空白却被你们忽略了。同学们,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就像白纸上有黑点一样,我们不能总盯住别人的缺点,忽视别人的优点。我们要学会包容别人,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朋友,这样才会拥有精彩的生活、快乐的人生。这是你们在与人交往中要注意的。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可能失败过、迷茫过,但你们想想,一个人如果能活80岁,曾经的那一点点失败就像是你人生这张纸上的一个小黑点,而你的人生还有那么大的空白,足够你描绘更美丽的风景,说不定这个失败的黑点还会被你巧妙地利用,变成美景中的一景!失败是成功之母,无论是做事还是看待自己的人生,我都希望同学们能把视野放宽、放远,不要只看眼前。”
为了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何老师又为他们讲了一则寓言故事——地狱与天堂的区别:
一个人死后,灵魂被带到地狱门口,他发现地狱里的餐桌上摆满了山珍海味,里面的人却愁眉苦脸,饿得面黄肌瘦。原来,他们必须用一个两米长的勺子向嘴里送饭菜。于是人人都拼命向自己嘴里送饭菜,却怎么也送不进。
他的灵魂又被带到天堂,这里是同样的山珍海味,也同样必须用两米长的勺子向嘴里送饭菜,但这里的人却一个个谈笑风生、红光满面。原来,这里的每个人都在用勺子喂别人吃饭、吃菜。这就是天堂与地狱的区别。
讲完这个故事,何老师说:“同学们,我多么希望我们班的每一个人也都能团结协作、互帮互助,让我们的大家庭永远温馨、和谐,就如同人间的天堂。相反,如果我们只顾自己,为一点小事就争吵不休,为一点劳动就你推我让,在这样的集体生活谁会感到快乐?这样的集体不就成了人间的地狱了吗?”
听了何老师的话,有的学生惭愧地低下了头,有的则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学生们都读懂了这则寓言的寓意,都体会到了何老师的良苦用心。从那以后,无论哪个学生遇到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助之手,主动帮忙;无论学校举办什么活动,大家也都一块商量,想参赛的参赛,不想参赛的同学就做一些后勤工作,给比赛的同学呐喊助威,端水擦汗,一同体会参与的乐趣,整个班集体其乐融融,好比人间的天堂。
案例二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刘能武老师是位特级老师,宜昌市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刘老师曾经历过一件感触颇深的事。在刘老师担任初三数学老师期间,有一段时间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据课代表反映,学生埋怨刘老师对他们的要求过严、过高,练习和测验过多。刘老师听了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自己花了那么多精力,不都是为了学生的前途吗?这些学生也太不懂事了!刘老师当时很想马上冲到教室去教训他们,但他还是按捺住了急躁的情绪,冷静地检查自己的工作,分析学生不满的原因。
首先,刘老师在课堂上跟学生分析他们目前的学习现状,并指出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责任在于老师,因为老师心太急,而给大家太大的压力;接着,刘老师又进行了问卷调查,请大家就其教学方法、进度以及作业等方面提出意见;然后,刘老师将学生们提的意见进行了归纳,并诚恳地表示一定好好听取他们的建设性意见;最后,刘老师才指出教与学需要师生双方密切配合,而求知是一件十分严谨的事情,希望学生在支持老师工作的同时,尽到自己的责任。
刘老师仔细地分析完客观存在的事实和原因后,大部分学生都意识到了刘老师是一片苦心,都是为了让大家学得更好,取得更好的成绩,于是,都下定决心要克服困难,刻苦学习,争取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
但还是有个别懒惰的学生,他们虽然有努力学习的意识,但就是克服不了自身懒惰的缺点。为此,刘老师又给他们讲了“弯一弯腰”的故事:
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把它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就自己弯腰捡起马蹄铁,用它从铁匠那儿换来钱,买了18个樱桃。出了城,两人继续前进,所到之地全是茫茫的荒野。耶稣猜到彼得渴得够呛,就让藏于袖中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捡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18次腰。于是耶稣笑着对他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小事不干,将来就会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劳。”
这个故事阐明了一个道理:今天多弯腰拾起一些“小事”,或许明天,它就会在我们的怀中孵化成美丽的宝石。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刘老师就是希望他们争分夺秒,在初中最后的阶段积累更多的知识财富。
后来,有的学生主动找刘老师交流并进行自我反省,师生的距离也拉近了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再也听不到学生抱怨了。
案例三孟子然是山西大同市第一中心小学的老师,她连续六年获得大同市“老师妈妈”优秀称号。
有一年,在开学两个月后的一天下午,刚接手四(三)班班主任的孟老师正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突然小皓同学跑到孟老师办公室,委屈地说:“我昨天丢了一支自动铅笔,刚才看到小李用的那支和我那支一模一样,我说是我的,他不承认也不肯还给我。”
听小皓这么一说,孟老师就起身去班级问个究竟。孟老师走进教室,见很多同学都围着小李,认定是他偷了小皓的笔。见了孟老师,几个同学愤愤地告诉孟老师:“老师,肯定是他偷的,他以前总是偷别人的笔、橡皮、笔芯什么的。”此时,小李一脸愤怒并且极力为自己辩解。
孟老师之前也听其前任班主任说过,小李经常会做些小偷小摸的事情。刚升入一年级时,有一次,一名同学的一块橡皮掉在地上被小李捡到了,那是一块小鸭子形状的香橡皮。他捡到后爱不释手,觉得这块橡皮比自己的好多了,而且还不用花自己的钱买,于是他无论上课下课,总会时不时地看看地下有没有同学掉的东西,如果发现了,他会马上捡起放入自己的书包中,据为己有。有一段时间他捡不到东西,看见别人的东西好时,便顺手牵羊地拿走。时间久了,他就养成了偷窃的习惯。
于是,孟老师把小李叫到办公室和他进行了单独谈话。小李却一脸委屈地说:“这笔是我自己的,是我妈妈给我的。”“妈妈什么时候给你的呢?”孟老师问道。小李想了想说:“前天我妈妈帮我从厂里拿回来的。”这句话引起了孟老师的注意:“你妈妈厂里用自动铅笔?”小李肯定地回答:“是的。”
看小李那么肯定,孟老师也只好给他妈妈打电话,孟老师先说明事情经过,他妈妈惊讶地说道:“我没有给过他什么笔,平时学习用品都是他自己买的。”听妈妈这么一说,小李低下头结结巴巴地说道:“这是我捡到的,然后就自己用了。”很显然,小李还是在用谎言掩饰自己的错误。
孟老师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心想,一定要趁着这次机会对他有更深的了解并且对他进行必要的引导,让他把这种小偷小摸的毛病彻底改掉,否则后患无穷。
首先,孟老师给小李讲了一个故事:
琼太太发现自己9岁的儿子杰米从店里偷东西,杰米的行为让她大吃一惊。她仔细地想了想,试图找到转化儿子的方法。
一天,当家里只有妈妈和儿子两个人时,琼太太把杰米叫了过来。她慈祥地看着儿子,将他抱在膝头,然后告诉他,她听说有人昨天从店里偷东西的事。接着她讲起了自己在五年级时,曾从店里偷过钢笔。她知道这是小偷行为,心里很害怕。这样做后,她很长时间都觉得惭愧,有犯罪的感觉,认为这样的事做不得,也不应该做,以后便不再这样做了。开始时杰米试图为自己辩解:“可是店里有的是泡泡糖,拿一点没关系。”琼太太便仔细地同他讨论起来:店主要卖多少泡泡糖及其他物品,才能赚足够的钱付房租、付雇员的工资及进货、有足够的钱养家糊口?经营者也很不容易。再说这个商店不是我们的,是别人的,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杰米同意妈妈的说法,以前他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他们接着又谈到杰米和妈妈也不喜欢别人从自己家里偷东西,最后杰米决定再也不会偷店里的东西了,同时,他还为偷来的泡泡糖付了钱。
听孟老师讲这个故事时,小李低下了头,而且越来越低。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做错了。
“你拿别人的东西时,考虑过别人的感受吗?”“如果是你自己心爱的东西被别人拿走了,自己心情会怎样,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拿了别人的东西心里舒服吗?踏实吗?是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担心被人家发现?”孟老师又接着问。
小李依旧没有吭声,但他的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然后,他哭着对孟老师说:“老师,对不起,我错了。我不该偷同学的东西,我现在很后悔,我不想一辈子当小偷,老师,请相信我,我一定会改掉这个坏习惯的。”
果然,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学生反映小李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现实社会中不免存在一些钩心斗角、互相排挤的现象,而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学生自然也难免会受到一些影响。所以,何老师班上的学生出现那种为了不影响班级的整体成绩,而排斥表现稍差的同学参加全校体操比赛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好在这种现象被何老师及时发现了。他首先站在受排斥学生的立场上,替他们挽回了自尊,重塑了自信,让他们觉得缺少他们的班集体是不完整的,没有他们参加而得到的冠军是不光彩的。接着何老师又在一大张白纸上画了一个黑点,以此教育学生不要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忽视别人的优点;既要发现自己的缺点,也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缺点;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有长远的眼光,而不要只看眼前。最后何老师以一个蕴涵着道理的寓言故事“地狱与天堂的区别”作为结尾,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在一个大集体中,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是多么重要。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里的良药和忠言即指语言直率、用意善良的批评。尽管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苦”和“逆”的东西,人们总是不情愿接受的。要使学生比较情愿地听取并接受我们的意见,那么我们最好采用“忠言顺耳”的方法,即将忠言讲得顺耳一些,这样就会帮助我们达到期望的目的。刘老师在消除学生心里的埋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正是认识到了直接训斥学生的弊端,而采用了责己喻人、讲故事等“忠言顺耳”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偷窃行为在10岁左右的一些学生中难免存在,他们有的偷家里的东西,也有的偷拿商店的东西,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他们是可耻的。因为每个人都要经过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才能具有诚实的品格。处在这个年龄的学生,价值观念还模糊不清,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有一种“我喜欢,就要得到”的强烈愿望,所以便不由自主地去“拿”了。
为了让小李了解偷窃的危害,同时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孟老师在办公室没有对小李进行简单的斥责与批评,也没有让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坏人或小偷,而是通过一个故事加以适当的引导,让他明白为什么不该偷拿东西,以及偷东西对社会及他人造成的损害,使小李很好地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行为。
借故事说教固然是批评学生的好方法,既不会让学生觉得自己被老师批评了,又能起到一般批评起不到的效果,但在使用这种方法批评学生时,我们还是要注意一些。恰当的故事只有被老师引用得恰到好处,才能起到相应的教育效果,否则不但失去了故事原有的含义,也失去了批评的意义。
1.故事要顺应学生的心理
我们讲故事的目的是想让学生从故事中明白道理,达到批评教育学生的目的。所以,在给学生讲或看故事之前,一定要揣摩学生的心理,然后尽量选一篇故事中的主人公与学生当前心理相同或相似的故事,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故事中说的就是自己,从而使故事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故事要适合学生的特点
选用故事批评学生,自然要抓住学生的特点。批评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就选用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故事,对象是中学生就选择适合中学生特点的故事。对中学生,可多用哲理故事等,因为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感知能力比较强;对小学生,比较适合用童话故事、儿童故事等,因为这些故事更能引起他们读或听的兴趣。
比如要批评不勤奋学习的中学生,我们就没有必要再给他们讲诸如“龟兔赛跑”的故事了,最多只需点到为止,因为这个故事对中学生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了;对于小学生,用这个故事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3.故事要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选用故事批评学生时,还应注意故事必须要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否则就与跟学生讲一大堆道理没有区别了。
对于学习没意志力的学生,我们可以给他们讲一些激励学生学习意志的故事;对于陷入情感误区的学生,我们可以给他们读一些过早投入情感将会带来哪些危害的故事;对一些学习懒惰的学生,我们可以给他们讲一些勤奋致富、勤奋成才的故事;等等。
不要忘了,我们用故事是来批评学生的,而不是用来活跃课堂气氛的,所以,不要选用一些幽默故事或笑话故事。
4.故事要短小而富含哲理
在选用故事时,我们应尽量选择短小精悍而富含哲理的故事,尽量不用长篇故事。因为前者既能让学生迅速明白道理,不至于产生厌烦感,又可以节约时间,而后者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倦,以致不愿再往下听或读,也就起不到我们所期望的教育效果了。
总之,借故事说教,只要故事选得合理、选得恰当、用得及时,就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批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