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状况不容忽视,长期超负荷学习和工作的大学生、中青年脑力劳动者,中枢神经常常处于紧张状态,如果不注重心理调整和适量参加体育锻炼,将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内分泌功能紊乱,易产生身心疾病,最终降低学习及工作效率,提前走向衰老。据2000年全国第4次学生健康调研显示:体能素质下降较快。2000年与1995年比,我国大、中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等素质均有所下降,在1995年比1985年下降的基础上,又有所下滑。由于体质下降,肺活量指数也随之降低,2000年与1995年相比,18岁左右的学生中有75%的下降幅度在17~90毫升,19~22岁大学生的情况与中学生情况基本相同,男女学生的肺活量/体重指数与1995年比较亦呈下降趋势。由于营养水平的提高,肥胖学生却在不断增多,2000年与1995年相比,18岁左右学生的肥胖检出率,城市男生由5.9%增至10.1%,女生由3%增至4.9%;农村男生由1.6%增至3.7%;女生由1.2%增至2.4%。由于忙于学习,缺少体育锻炼,近视眼率居高不下,高中生的近视率为71.29%,大学生的近视率为73.01%。人生正值好年华,精力旺盛,这会给不少青年大学生们一个错觉,即“病不倒,垮不了,现在学习最重要,不练身体也无妨”。况且,有太多东西要学,有太多工作要做,依仗青春活力,年轻人往往过多地消耗体力,忽略了体育锻炼。他们有现代人的文化素养,现代人的成就,但缺乏现代人的健康观念、体育意识和保健策略。当代知识分子的巨大成就,是在拼体力、拼生命的基础上取得的。现在的大学生,其健康知识少得可怜,他们只知学习、工作,只知拼命,却不知爱惜身体。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医疗水平不断改善,但没有使众多大学生对生活质量意识的观念提升,许多人还没有把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当做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据调查,大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理由是怕苦怕累,不少人贪图安逸,不愿付出,缺乏坚强的意志。进入21世纪,学校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素质上,哪些素质属于素质教育的内涵?其实哪个素质中都离不开身体健康。因为素质中,健康是所有素质的基础。脱离了健康这个主题与核心,大学生就不可能为祖国更好的服务。在素质教育中,关键是如何把学生们吸引到体育锻炼中来,应该在体制、策略、方针、措施、规则和方法上下一番工夫。因为,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锻炼是争取健康的法宝,身体是营造知识大厦的基石,运动是事业奋斗路上的永久伴侣。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过去,我们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认为身体没病就是健康,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大学生的健康应该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1.业问题;2.人际交往问题;3.就业压力;4.生活适应障碍;5.感情问题。其中就业压力、人际关系是最困扰当代大学生的问题。当大学生心理出了问题,他们往往不愿意去找老师倾诉,更不愿意什么心理咨询,好像觉得自己心理没有病一样。其实大学生需要的就是倾诉,但有时给同学说又不能得到很好的排解,这让他们心理很矛盾。
在调查中,某校大学生40%左右的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尤其是这两年来大众传播媒介大量报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大学生自杀、杀人等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恶性事件。2006年报导全国大学生自杀事件就高达116起,其中83人死亡。这就是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2008年全国直属高校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达到历史顶峰。广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指出,大学生自杀案件集中在重点院校,学业困扰、父母离异、精神抑郁等都是引发自杀的关键因素。
大学生处在心理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但不能说就是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健康水平低的表现。为此,我们要把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区分开来。其实在调查过程中,真正有心理障碍患的只有5%~10%,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很少。
(一)学习心理障碍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是他们承担社会义务的起点,大学生是否得到社会成员自身的肯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扮演得如何,一旦在此方面存在问题,就会出现以下几种学习心理障碍:
1.厌学。厌学是学生回避或厌恶学习的内在反应。这类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被动的,低层次的,如为了混个毕业文凭,将来好找工作;为了不被别人看不起,为了父母的尊严和面子,服从家长的意愿,迫不得已来上学。他们不想读书又不得不读书。还有一些学生根本不学,你要问他,他却说“我不想来上学,可是父母硬逼着我来上”。这些大学生既因为成绩差产生自卑,又极自尊,怕人嘲笑,在家瞒父母,在校应付老师,有一种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
2.考试焦虑。在调查中有些同学生说:“平常在班上学习成绩还可以,但一到考试,成绩不理想,准备好的东西都忘记得一干二净”,造成应试恐惧。还有些同学,平常学得不好,也没好好学,临考试前,不睡觉做准备,害怕考试不及格,害怕父母说,害怕毕业拿不上毕业证等等,给自己制造紧张情结,产生心理压力。
3.作弊。作弊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作弊者为了考试成绩铤而走险,一段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在考试时,东张西望,口袋里装上预先准备好的纸条,一旦被抓住,就要在公示栏里向全院公布作弊的名单。我们调查过作弊的学生,他们说:“作弊被抓,我们也有一种说不出的羞愧,好像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坏事,抬不起头来,但为了及格,我们什么都不顾了,抓到倒霉,抓不到万幸。”
(二)人际交往问题障碍
有关调查显示,大一新生主要表现为生活适应障碍;大二学生主要表现为情感困扰和学业问题;大三学生主要表现在就业上。目前困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人际交往,现在有些大学生是家中独苗,父母都非常疼爱。一旦进入大学,面对新同学、新朋友,不知道怎么相处,有很多学生不能适应集体生活,有的学生表现出自私、敏感。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原因,在同学中不被理解,遭遇排斥,其中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这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最突出的一点。
1.性格缺陷。有些学生不能吃亏,什么事都爱占上风,比如有位同学的MP3被别人悄悄拿走了,保卫处查到是XX学生拿走了,当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不惯他的言行,看不惯他的傲气。因为我干什么事说什么话,他都跟我作对,我就要报复他,作自己心里痛快。”还有些学生怯懦和自卑,常常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缺乏勇气、胆量和信心,担心别人耻笑自己;还有些学生表现为处处与人作对,搞恶作剧,无理取闹,破坏公物和公共秩序,逆反心理明显,常常是让他向东,他偏要向西,叫他打狗,他偏要赶鸡。
2.人格异常。人格异常,又称病态人格。通常有两种表现:其一,反社会人格。这类学生表现为高度的利己主义,自我中心主义,自尊心极强,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情结不稳定,对人冷酷无情,以损人利己为乐,有很强的占有欲和攻击性。其二,偏执性人格,这类学生表现为主观固执,敏感多疑,狂妄自大,嫉妒心强,常将自己的过失和受到的挫折归咎于他人或推诿于客观原因,常与其他人发生口角,人际关系不和谐。
3.代沟障碍。代沟障碍是一种必然的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在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对父母的轻视期,30岁以前对父母又变为理解期,40岁以前则是对父母的深爱期,直到50岁才会真正了解认识自己的父母。在现代社会,代沟表现得极为明显、剧烈。代沟双方心理承受力都异常脆弱,互相指责对方不理解自己。其实代沟是根本无法也没有必要去缩减和消除的,只有顺其自然。
(三)就业心理问题障碍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毕业数量越来越多,求职越来越难,大学生涯宣告结束后,接下来就是残酷而现实的就业问题了。可部分在校大学生没有认清现实情况,觉得自己上了大学就应该找个好工作,对工作期望值高,导致就业困难。大学生应对自己的求职准确定位,不能一厢情愿地设定一个就业目标,而不考虑社会就业现状和社会需要,这样很容易导致出现挫折感和就业焦虑。学校应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让他们从浮躁中冷静下来,在茫然中认清方向,确定自己的就业目标和职业规划,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1.就业压力障碍。有些毕业生说“上大学难,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累酸了腰,跑断了腿,到处散发个人简历,用人单位都说回去等消息,害得我们整天把手机放在兜里,睡觉时都开着,怕错过用人单位的回复,上课时也忍不住要看着手机”。目前,人们所要面对的各种信息成倍增长,因此,涉世不深,身处人生十字路上的大学生求职者就成了“信息强迫症”患者,对信息有着极强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想知道的结果时,会出现严重的焦虑或不适。其实,信息强迫症是就业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的,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心理反应。如果心理上过多焦躁、沮丧、不安,自己又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这些情绪就会演化为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会严重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就业带来困难。
2.求职期望值过高。许多大学生认为,十几年寒窗苦读,耗用了小半辈子的时间,当然希望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所谓满意按大众的标准,是单位较有名气,待遇和福利不错,有发展前途,最好是从事自己所学专业。但现实是完全符合理想条件的工作甚少。大学生要了解和接受客观就业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有些大学生期望值过高,以致错过了很多机会,当错过机会又会很失落,随着时间的流逝焦虑也不断加重。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在了解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促使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如果能通过求职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在调查中还有女生说:“大概中国现在是女多男少,不然为什么单位招聘时尽招男同胞呢?就连会计、文秘、银行员这样被认为女性较多的行业也开始招男性了,还美其名曰调节性别比例。有的说便于加班,还有的说方便出差,总之就是不要女的。”很多女同学都无奈自己是女儿身,很多女生还没有毕业,就产生了自卑情绪,为此要教育、引导女生自尊、自强、自立,只要有本事、有一技之长,到哪都会有人用的。对大学生异常心理应该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如何去治疗学生的心理异常,而且要努力减少或防止大学生异常心理的发生。
(四)生活适应能力较差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父母替她们安排一切,在父母的部署下习惯性地做自己的事情,而进入大学后学生需要自己安排一切,于是问题就来了,表现为生活适应与自理能力差。生活其实是由细小的事情组成的,生活能力则是说处理或者做这些事情的能力。这些事情虽然很小,但却很多很杂。
比如:
1.卫生。学生以前什么都不干,到大学宿舍生活,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与健康意识。环境卫生脏、乱、差。甚至连自己的衣服都不会洗。
2.饮食。很多学生在学校都喜欢随便吃饭,挑自己喜欢的吃,不注重营养均衡及卫生问题。更谈不上自己做饭,有同学连面条都不会煮,不知道做饭需要哪些基本原料。这些问题在毕业工作后需要个人完全独立生活时将面临的最大困难。
3.时间观念。不要认为这个不属于生活能力,大多数学生在家的时候,都是家长叫着起床,把学习看成了唯一,其余什么事情都是别人在一旁帮着做或者是协助做,上大学了,在学校住的同学,起床就没人督促了,大学管教相对而言也松些,所以大学迟到旷课的比例绝对是最大的。
4.金钱观念。据我所知,大部分大学生都是按照“月俸”来领取的,那么金钱怎么支配呢?想必很多同学在拿钱时也不会有一个详细的规划。有了就花,没了就借,这样入不敷出,有同学到毕业时欠一屁股债,给自己生活和精神上增加了很大的压力。
因此,大学生要多做多学。当脱离学校生活,一个人在外面生活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事情都是我们做得不够好的,比如买菜,就不知道买哪种比较有营养、卫生、便宜。当有了疑问的时候,带着问题去学习生活,很快就会发现,生活其实很简单,毕竟天天要做,想不会都难,但前提是你去做了、去学了。
(五)不能正确对待感情问题
大学生正值青春期,是性机能成熟与性意识觉醒而引起心理上微妙变化时期。高等学校是青年人相对集中的地方,男女交往有较为宽松的环境。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朝夕相处,交往密切,异性之间容易产生感情,大学阶段成为青年人恋爱心理的“活跃期”。
1.大学生恋爱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学生恋爱现象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纵向比较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
(1)恋爱行为公开化。当前高校虽也反对谈恋爱,但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大学生谈恋爱已不再顾忌他人的评价,逐渐从“地下”转为公开。
(2)恋爱的目的多样化。调查显示,单纯因感情问题而恋爱的只占49.4%,其他非感情因素如“孤独”、“空虚”、“寻求刺激”、“体现自我”等恋爱动机驱动,使当前大学生情感体验复杂化,恋爱心理多样化。
(3)恋爱年纪低龄化。受社会上的早恋现象及校园内高年级同学恋爱行为的影响,大学生刚进入大学就谈恋爱的比例逐渐上升,在谈恋爱的学生中,一年级学生占20%左右。
(4)婚恋观念开放化。表现在40%左右的同学对婚前性行为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认为“只要真心相爱,无须指责”,传统的贞操观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逐渐淡化。
(5)恋爱关系脆弱化。在校大学生谈恋爱一般不考虑经济、地位、职业、家庭等社会性问题,浪漫色彩浓厚,自主性强,约束性差;情感性强,理智性弱。往往不能理性地对待恋爱中的挫折,表现为恋爱率高,巩固率低,能发展为缔结婚姻关系的寥寥无几。
2.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几种表现形态。
男女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心理能量的作用,都会表现出对异性的求知、接近等心理活动。大学生的情爱心理状态:
(1)恋爱好奇心理。处在青春期中、后期的大学生对自身的性爱生理、心理方面的现象与问题既敏感又似懂非懂,他们关注书刊、杂志、小说、影像以及与他人闲谈中获取的一些恋爱知识,希望从他人身上了解到更多的恋爱信息。表现为强烈的探索欲望和追求情感体验。这种好奇心理既是生理成熟的需要,也是心理发展的要求,是正常的。从青春期开始,性爱好奇心理一直伴随着大学生的成长而成熟,从性认知的好奇开始到爱的追求,构成了大学生恋爱的动力功能。然而长期以来,性爱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传统,增强了恋爱问题的神秘感。好奇源于神秘,而且与从众心理联系在一起。大学生群落中弥漫性的性爱信息刺激一些未涉及恋爱领域的同学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理不断累积,最终触发了恋爱体验动机。这种累积反射在心理上就是人云亦云,人做亦试。“积极”探究、盲目接受、盲目模仿是当前大学生恋爱好奇心理的一个显著特征。据调查,大学生在性知识的获取方式上,由他人主动传授的只占9.5%,而半数以上(51.6%)则是在无意中接收非系统化的传输。由于缺乏正确引导,以满足好奇心为目的的盲目“探索”,往往容易造成大学生出现性爱失误或性罪错。
(2)性爱焦虑心理。大学生恋爱焦虑心理源于对待性爱问题深刻的矛盾心情和冲突心理。据了解,66.8%的男大学生和78.7%的女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性爱焦虑。他们不知该如何处理性爱生理成熟与心理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不知该如何对待情爱发展与尚未经济独立、求学成才之间的矛盾,表现为苦恼、烦躁不安、厌恶感和紧张感。大学生恋爱焦虑心理的主要引发因素有:
性意识的困扰,即对性意念处理不当而引起的烦恼。许多同学因性知识缺乏,性教育不当,而将性意识表现与觉醒,如性幻想、手淫等看作罪恶,产生严重的“自我道德谴责”,越想让自己不去想这些问题,结果适得其反,陷入痛苦的不安之中。有的同学因以第二性征为重点的体象状态不如己意,希望改变,又不遂人意,很难将它改变时,就出现了深刻的焦虑与烦恼。
陷入婚恋认识误区。有的同学曾有过性伤害或性过失,在心灵上留下较深的烙印,而当再次面临情爱问题时,由于调适能力差,他们既渴望通过某种形式的爱去战胜自己的孤独感,又担心自身“不洁”而失败,处于困惑的极度压抑之中,在婚恋观上形成种种焦虑的自我否定评价。
面临情感问题的困难选择。恋爱动机和需要、理想与现实“两极”分化。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看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国内外学者意见也不一致,目前还没一个关于“心理健康”的科学标准,更没有全面、科学地评定心理健康的统一方法和工具。但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健康的自我意识。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自信乐观、生活目标和理想切合实际,不苛求自己。
其二,健康的情绪和良好的情绪自控能力。能保持愉快、开朗和乐观满足的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对悲、忧、哀、愁等消极体验能主动调节;能适度表达和控制情结,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
其三,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他人交流,能用善言信任,以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他人相处,能分享、接受和给予爱和友谊,与集体保持协调关系,能与他人齐心协力合作。
其四,承受挫折的能力。要能保持良好的适应能力,要能正确认识环境,处理好个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改变或受到挫折时要能面对现实,对现实、对所处的环境作出客观的认识和分析,个人行为符合环境要求,能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于环境有清晰的认识,能及时调整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使自己的思想与社会协调一致。
其五,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要使自己的情感、品行、举止都符合自己所处的年龄段。勤奋好问,反应敏捷。而过于老实、过于幼稚、过于依赖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其六,具有与其所处社会相符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