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品质
公元1101年8月24日,苏轼(苏东坡)逝世。青年苏东坡向往功名,追求成就;后来,他在挫折中变得淡视功名,热爱生活。人们发现,苏东坡很讲究心理保健,并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苏东坡有一次在赤壁怀古,写的文章中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他认识到:一个人生活在时间和空间里,其生命是很短暂的,是很渺小的。苏轼说:“自达人观之,生死一耳,何必生之为乐,死之为悲?”苏东坡在政治上经常不得意,有时就通过画画来宣泄不良情绪,还写文介绍画竹子的经验,他写道:“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苏东坡正直、恬淡、达观、聪明的性格,“见一不平事,如蝇在食,不吐不快”的风骨,和他如行云流水、百读不厌的诗词文字,给每一代中国人留下很大的享受。
《中国教育报》报道:中国青少年心理障碍症上升,在大中城市,各类精神、心理障碍症患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部分城市调查发现,青少年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以南京市、石家庄市为例,南京市34所中学的4698名学生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15.7%,其中有严重问题的占0.9%,主要表现为怯懦、狭隘、自卑、抑郁、破坏、孤独、对立。石家庄市的一份调查结果发现,2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躁、偏执、孤僻、人际关系不适等心理问题,12%的中小学生在心理上存在明显的不良倾向和障碍。
有些家长刻意培养孩子“理想的”个性和心理品质,根本不考虑孩子天生的那一部分。正确的做法应该以孩子天生的个性为基础,帮助其提高能力和心理品质。心理品质是人在较长时期内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它不是技术水平,却直接影响着技术水平的发挥。心理品质差的人,参加重大较量时,常常激动、紧张、焦躁、慌乱、骄傲、自卑、害怕;而心理品质好的人,则能始终保持平静和自然。可以说学生学习和考试不仅是学问的较量,而且是心理品质的较量。越是关键的时刻,这一点就表现得越明显。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心理失衡的时候,因为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如考试比赛名落孙山,珍贵物品被盗丢失,失去工作失恋婚变,亲属病亡朋友误会,都会使人烦恼焦躁,情绪低落。在通常情况下,为了对抗这种心情,人们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和防御反应,只要平稳状态的破坏不超过人自身固有的自我平衡能力范围,心理健康状态就可以不被破坏,而一旦超过了自我平衡能力的范围,人的心态就会出现紊乱,并出现心理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个人的健康和寿命,15%源自遗传,10%是社会因素,8%是医疗条件,7%是气候影响,60%取决于自己。保证身心健康的5把钥匙是:坚持锻炼身体;加强脑力训练;膳食平衡合理;生活方式健康;保持乐观情绪。家庭教育中,家长应重视自身心理保健,并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平常心态
做事快不是坏事,但单纯求快不顾质量,就难免马虎、潦草,甚至造成错误、损失,那更误事。所以,欲速则不达。
平常心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事物,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它在考试或比赛中为什么特别有用呢?因为做事没有动机不行,但是如果动机过强,效率反而会降低。当然真正的平常心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是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人才能拥有的心态。一些家长,尤其是母亲,为孩子付出心血很多,却大多耗费在孩子学习和考试上,忽视了心理品质的培养。结果,家长的努力经常付诸东流。其实,如果孩子心理健康,那学习成绩不会低,因为学习成绩是心理健康的副产品。
目前,国际心理学界在倡导一个新概念——心灵旺盛,泛指个人有能力创造或维持主观幸福感。心灵旺盛之人会在任何情况下都对生活感到满意,都会感到生活有目标、有意义,都会感到自己有能力战胜压力,都会悦纳自己的一切。心灵旺盛之人有四大突出特点:主观幸福感、乐观人格、认知调整、幽默化解。而这一切,正是苏东坡一生的写照。在这层意义上讲,其一生最大成就不在文学、东坡肉与苏堤,而在于其经年修炼的苦中作乐的功夫,这才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大精神财富,也是人们世代敬仰他的本质所在。
简要说一下心理平衡的方法。
亲子活动: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世上之事,大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对自己不要苛求:期望越高,失望越大,要懂得和学会欣赏自己的成功。
——不必处处与人争执: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度此生。”
——会转移自己注意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待心境平和后再考虑自己的难题。
——找人倾诉自己烦恼:烦恼闷在心中会出事,把它说出来至少就好了一半。
其实,现在一些人的“一切为了快乐”思维模式是有问题的。乐观和悲观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模式,一味乐观并不保证成功的人生,悲观不是一无是处。如果设定了合理的期望值,朝向符合自己兴趣的目标努力,一样强韧有力。如果你是一个乐天派,不必太过自信,否则不易看到自身面临的危机,误以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可能脱离现实。如果你是一个悲观者,请不要自怨自艾,通过对焦虑的调控,会同样拥有成功的机会。有一句古老的忠告:年轻受苦不叫苦,老来受苦才真叫苦。孩子年轻时受点磨难,家长应该恭喜他,他不是在老年时受到这些苦难。现在,只要孩子坚持努力,一切都会过去的。并且,这份苦难经历将是他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为他的后半生提供养料。
三、快乐有限
把心理健康与快乐划等号,是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德国权威心理学机构2005年研究统计发现,正常心智的人在自然状态下,一天中感到快乐的时间不会超过2个半小时。其实中国古人早说过:“不如意事常八九”。一天24小时的十分之八到十分之九大约就是2个半小时,也就是说如意的事情只占十分之一到十分之二。人的一生,花前月下、胜利辉煌、左右逢源、名利双收的时候少,艰难险阻、被人误解、挫折失败、生老病死却经常要经历。
尽管现在许多人口口声声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寻找快乐。”但科学研究发现:人生除了快乐还应有其他事情。人生的快乐顶多只占十分之一多些,所以叫做“快”乐,就是说乐很快就过去了。这事还绝不因一个人的人种、出身、财富、智商、情商,还是其他什么商而有所通融,谁都差不多。如果有人透支快乐,那他早晚会陷入不健康,透支的最后很可能用同等的沮丧来补偿,结果快乐总量更少。现在提倡节约型社会,既应节约资源,也应节约快乐,每天十分之一时间快乐,就不错了。
家长不能要求孩子没有情绪,但可以帮助他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除以上方法外,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升华。把消极情绪上升为创新就是升华。
郑晓江曾言:“比较健康的人生观,乃是建立在由死观生的基础之上”。在生前便意识到死,立于死的基点来观照生前。此时人们就会发现,无论你拥有的东西是多还是少,你都是个富翁,因为人之死才是真正的一无所有,在此衬托下,你会倍加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一物一事,你所获得的爱情、友情、亲情、人情,你所感受与触摸到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景,等等。这样由死观生的结果就使人们可以生死两无憾,生与死的品质皆高。
温馨提示:情绪适度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心理健康的孩子,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这里介绍了几种调节情绪的方法,但并不说明没有其他方法,帮孩子调节情绪根本的措施是升华,指导孩子做到心灵旺盛,培养自己成为一个健全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负责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