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16500000135

第135章 庄子艺术精神的当代价值

作为道学集大成者的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历来被称为隐逸派代表人物。其世界观同历来被奉为正统的儒家学说形成鲜明对照。然而恰恰是庄子的美学观,给予中国文学的发展以极其重大的影响。“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下发展。”(郭沫若:《庄子与鲁迅》)本文试图对其中的原因做一点探究,以为当代文学提供一种观照。

至人:透彻的人生观念

庄子的时代,各诸侯国以武力相兼并,所谓“当今争于气力”(韩非:《五蠹》)。各类野心家、阴谋家大显身手,“无耻者富,多信者显”。

然而,所有这一切都被一重厚厚的帷幕遮蔽了起来。那帷幕便是所谓“仁义”,所谓“圣人之道”。正是在圣人的治理下,“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胠箧》)。

庄子以哲人的睿智看穿了这一切,采取了他所在的那样一种时代那样一种社会地位的士所能采取的最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同流合污。即便穷得面临变成臭干鱼的危机(《外物》),也不肯趋附权贵。“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以闲”。(《天地》)庄子并不像某些论者论及的那样把人同社会作了对立,而只是同“无道”的诸侯对立。他的避世是有前提的。

庄子不仅看到了“仁义”的虚伪,同时揭露了“仁义”的残酷:

“有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骈拇》)“仁义”只能使所有的人失去生之欢乐,“仁义”乃是对人性的扼杀。庄子以十分鄙夷的口气说:“余愧乎道德,是以上不敢为仁义之操,而下不敢为淫僻之行也。”(《骈拇》)

基于这种认识,庄子进一步提出了保持心灵完善而不被扭曲,使精神超脱于苦难黑暗的现实而获得充分自由的法则:物物而不物于物。(《山木》)顺其自然而处世,不管荣辱毁誉,取消“寿”与“夭”的差别,象龙蛇那样时隐时现,或进或退以顺任自然为原则。支配物而不受制于物,成为圣人。

“圣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风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齐物论》)

一个人把生与死看得没有差别,山崩地裂都不能使他有丝毫惊恐,世俗的利害就更无所谓了。妻子死了,他鼓盆而歌(《至乐》);自己临死,叮嘱弟子们不要厚葬他。天地做棺材,日月做双璧,星辰做珠玑,万物做殉葬,“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列御冠》)。

庄子把“丧己于物”、“失性于俗”的人,叫做“倒置之民”。(《缮性》)因而他极力推崇的是“素逝而耻通于事”,即抱朴而行,耻于周旋俗务,“藏金于山,沉珠于渊,不利货财,不近贵富,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天地》)。这种人,全心全意守持着自己的人生信念,执著专一,心无旁骛。如同那位从二十岁就开始“于物无视,非钩无察”的年高八十的工匠(《知北游》);如同那位执臂若槁木之枝,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的驼背老人(《达生》);如同那位替卫灵公募捐铸钟的北宫奢,“‘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侗乎其无识,傥乎其怠疑”(《山木》)。

这样的一种专注,一种矢志,一种诚朴,本身就显示出一种极极高的人格美。不妨说,这是对艺术献身者的一种形象的描绘。

至乐:极度的心灵自由

庄子的哲学当然不是儒学那样的济世哲学,而且,尽管“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但老子的“道”派生出政治哲学,庄子则是纯粹地从精神方面加以发挥。

现代学者钟泰指出:“庄子的真学问在《大宗师》一篇。所谓大宗师何也?曰:道也,明道也,真人也,大宗师也,名虽三,而所指则一也。特以其本体言之,则谓之道。以其本人言之,则谓之真人,谓之大宗师耳。”“道”是万物之“宗”,体现了“道”的精神的人,就是“大宗师”。

庄子的“道”并不是一个具象,甚至是不可以命名的:“道不当名”。老子以“无”“有”为“道”的别称,庄子则在“无”之上更提出“无无”(《知北游》)。这就使得“道”在庄子这里有了更其广大的开放性,以至无穷性的意义。真正体现了“道”的精神的人,纯真无邪如同新生的小牛,对什么也不加以追究,只是顺着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以游于无穷的境域,什么也不依待(《逍遥游》)。这样的人就是“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也比不上。大鹏只有乘着风力才能飞往南海,“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逍遥游》)。而真正的精神自由是无所待的,没有任何物质条件能够限制。依庄子的理想,这种人甚至“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大宗师》)。

作为哲学概念,庄子的“道”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意蕴,一是超越世俗,二是自然无为。前者是要求挣脱一切精神桎梏(无所待),后者是将自然作为心灵的归宿(道法自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庄子建立起了自己的美学观。可以说,庄子的文艺思想是同他的“道”浑然一体的,他的某些哲学见解也即是他的某些文艺见解。

庄子说过许多激烈的否定审美、否定文艺的话,因而被许多人认作是文艺乃至一切文化的取消论者。然而只要我们稍为深入一些,也就不难发现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

庄子说过“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声乱耳,使耳不聪”(《天地》),说过“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胠箧》),也说过“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天运》),说过“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刻意》),很显然,庄子并没有排斥美,否定美;相反,他把他极力推崇的那种美认定为“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他所说的“众美”没有理由认为不包括艺术美。

庄子对美的指斥和对美的推崇,同样基于他的愤世嫉俗。他指斥的是王公贵族用粗鄙的感官享乐取代精神性审美愉悦。他视用钟鼓敲出的音乐,用羽旄装饰的舞蹈是“乐舞之末”(《天道》)。同时,他赞赏洞庭之野的“咸池之乐”。说这种大自然在广漠的原野上奏出的乐章,初听感到惊惧,再听便觉松弛,最后听得迷醉了,心神恍惚,不能自主。这即是所谓天乐。这种天乐用的是阴阳的和谐来演奏,日月的光明来烛照,声调可长可短,能柔能刚,变化有规律,又能翻陈出新,乐声充满坑谷,约制感官,凝守精神,以顺自然(《天运》)。

这段表述有两层意思:1.美是自然之乐;2.自然是无为的,即无意识无目的的;也就是说,美是按照这个自然无为的规律化育而成的自然美。自然无为是自然美的原因,是美的本体。“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天下》)。它一方面是无意识无目的的,另一方面又自然而然地达到了美的境界,而且是美的最高境界:“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

摆脱了一切功名利禄缧绁的庄子,于淡泊宁静的极处,心神不禁融化于自然,与大自然同呼吸,共节奏,“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天道》),自然即我,我即自然,从而使自己的全部身心真正进入自由王国。这自由不同于印度宗教的把欢乐和希望寄予彼岸世界,也不同于古希腊哲人繁琐枯燥的玄学思辨。庄子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把人生当作了一次审美。而这美,是最高的美,即心灵的无限自由:“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人世间》)

这是人生观,也是美学观。从“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知北游》)的逻辑出发,庄子提出了一系列的美学主张:

一、反对以伦理教化为艺术的唯一目的而伐害美。庄子指出:因为圣人出现,汲汲于求仁为义,天下就开始迷惑,人心失去朴实。好比做酒具,毁坏了完整的树木,制圭璋毁坏了洁白的玉,因为所谓“仁义”,废弛了“道”,而礼乐则离异了人的真性情,宣扬“仁义”的文章和体现礼乐的六律破坏了与天地之德相和谐的色彩和声音。这是圣人的过失(《马蹄》)。庄子“剽剥儒、墨”,形成了以审美为中心的文艺思想。相对于儒家以伦理教化经世功用为中心的文艺观,道家文艺观更多地揭示了文艺的内部规律。

二、肯定艺术直觉的作用。针对儒家理性对心灵活动的箝制,庄子指出并肯定了艺术直觉的存在和作用。“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人世间》)耳是听觉,可以接触外物,心之官则思,也只能止于事物的表象,只有“气”,一种在虚静状态下产生的空明(虚)自由的精神境界才能容纳和感悟一切外物的美的真谛。艺术家有了这样一种空明和自由,亦即是产生了这样一种感觉与理智相融合的超越性的艺术直觉,才能真正作出自己的美学选择,“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送参寥师》)。

三、强调美与真的统一。这里的“真”不是指一般所说的“真实性”,而是自然天真,人的真性情。“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渔父》)庄子要求“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认为“功成之美,无一其迹”。(《渔父》)他因此嘲笑那位模仿西施病态的丑妇,(《天运》)嘲笑那只卖弄聪明,好表现的猴子。(《徐无鬼》)强调“不刻意而高”(《刻意》),“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天道》)。

此外,庄子大力提倡艺术的真诚。把艺术创作的过程看得极为神圣(《达生》);注重内在的精神美,认为“德充于内自有形外之符验”(《德充符》);以及对艺术家的不受陈规拘束加以赞赏(《田子方》)。

至美:恣肆的艺术表现

《庄子》无疑是一部奇书。完全用文学手法表达哲学思想,用形象思维反映逻辑思维,这在哲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作为散文,“其言汪洋自恣以适己”,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是先秦最具艺术意味的散文,后世散文也罕有能与之相比者。

关于《庄子》的风格,《天下》中有一段相当完整的表述(可能是庄子后学的总结):

“笏漠无形,变化无常……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其书虽镶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诡可观……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

显而易见,《庄子》的美学风貌,亦即是庄子的人格体现。

庄子是浪漫的。他对自然、对真性情的崇尚,决定了他的思想活跃,情感率真,最典型地体现了先秦时代与儒家古典主义相对立的充分的浪漫主义。

庄子的浪漫主义同南方“洞庭之野”的楚文化生气相通,而与北方古典的商周文化相对立。商周文化讲究的是数量、理智、秩序。比如用圭来标明爵位和价值;器用不同而合金的比例也不同(《考工记》所谓“金有六齐”);街道呢,则“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小雅大东》)他们的精神重在凝重典实,“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大雅生民》)这种凝重坚实的文化的最好代表可以看铜器,尤其是鼎。楚文化和这恰可作一个对照。它是奔放的,飞跃的,轻飘的,流动的。最好的象征是漆画。这两种文化,也可以说一是几何学的,一是色彩学的。在周文化那里,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楚文化这里,却青黄杂糅,同大自然生命运动和无限自由相联系的空间美和动态美的高度重视,全然不似北方艺术的色彩和纹饰的庄重沉静。楚文化注重奇特想象,孔夫子则不语怪、力、乱、神。《诗经》形式方正严整,几乎没有神话,偶有,也被理性化、神圣化了。当时少受礼教规范而被称作“南蛮”的楚地,是艺术的沃土。正是在这样的沃土上,孕育了“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清刘熙载《艺概》)的庄子。“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庄子之言鹏曰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艺概》)

庄子是雄浑的。庄子论美,时常同“大”联系在一起: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之尽在已。”(《秋水》)大,就似乎尽收其美了,如果自以为大,就是丑。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天地何其广大邈远,这是最大的美。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天道》)天地自古以来是最大的,因而也就是最美的,这似乎也成为美的一个法则。全身心沉醉于大自然的庄子感到自己同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精鹜八极,心游万仞”(陆机《文赋》),因而有着极大的胸襟,包罗万象,纵横捭阖。这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度量,一种气魄。使一切视野促狭,思想浅薄,蝇营狗苟于雕虫小技、杯水风波者深觉自哀。

庄子是潇洒的。他解释他的哲学思想,不用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宣之以充满情感的形象。他深刻地意识到有限与无限的矛盾、有限的逻辑思维、语言能力在表达无限的宇宙万事万物上的矛盾:“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北游》)他因此聪明地用寓言来表达他的思想。寓者,寄托也。“寓言十九,藉外论之”(《秋水》),不仅如此,庄子甚至将自己的身心、性情、情感的表达直接转移到外物,使自己同对象化为一体: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此之谓‘物化’。”(《齐物论》)

这种移情于物的审美联想,审美想象,不妨说显示出移情说的倾向。“与物为春”(《德充符》),心灵同外物一样充满盎然春意,有了这种超然的审美态度,才能使对生活的感受能力更为活跃,更为自由。庄子强调的正是这样一种活跃自由的感受:

“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田子方》)

看一看就领悟到了,何须要用声音说出来。庄子由此要求别人读他的文章也不要拘泥于字句,而应该忘其言而得其意:“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

庄子在自己的生活和艺术中悠然裕如,一如庖丁解牛。(《养生主》)为人则一任洒脱,卓然自在,不随流俗俯仰;为文则极尽飘逸,“咸其自取”,如同“天籁”(《齐物论》)。

“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田子方》)可以说,庄子自己就是这样一位“至人”。一部《庄子》,也以其汪洋恣肆的“至美”艺术景观影响和激动了一代又一代文学巨匠。鲁迅盛赞“《庄子》汪洋捭阖,仪态万方。”郭沫若更热情地说:“庄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确是一个特异的存在,他不仅是一位出类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拔萃的文学家。”(《庄子与鲁迅》)庄子的人生态度、哲学思想以及艺术创造,洋溢着卓越艺术家氤氲大气般的艺术精神。正是这种艺术精神,使得庄子及其美学观在中国真正的艺术家心目中产生了极为广大极为深刻的魅力。在强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今天,有选择地将其美学思想包括其精神品格方面的积极面加以继承,对于当代文学以及当代作家的人格修养,相信是不无益处的。

同类推荐
  • 戴望舒作品集(五)

    戴望舒作品集(五)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精选了著名文学大师创作的作品精华,所选作品不仅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同时也具有可读性和代表性。可说是向读者展示了一座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经典的中国现代文学宝库。
  • 你若安好,吾便心安

    你若安好,吾便心安

    在雨中,抛却人事上的牵挂,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与这窗树和花相望,感觉自己也是其中一员,时间,空间都不在了,内心里有澄净、安宁、自在的喜悦。 远方的朋友发来信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 于君指上听梵音:那些参透凡尘的经典禅意美文

    于君指上听梵音:那些参透凡尘的经典禅意美文

    人生朝露,居世屯蹇;何以解忧,唯有慧禅。 兴逐时来,芳草中撒履闲行,野鸟忘机时作伴;景与心会,落花下披襟兀坐。白云无语漫相留。收录118篇沁人心脾的禅意美文,118段引人沉思的禅思感悟,在传承中滋养心灵,在关爱中呵护成长。置身其中,感悟智者的悲悯情怀,心灵的超脱将永无止境。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千家诗)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千家诗)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绿叶对根的怀念

    绿叶对根的怀念

    “失去家园的人,将在何处安身?”这积于岁月,发于无端的感慨,与荷尔德林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无意中构成了精神意义上的一问一答。尽管一个是文学界公认的大师,一个是身边的普通朋友,但有条秘密通道,似乎一直在中间沟通着这些共同漂泊的灵魂。或许,正是这种不懈的求索,唤醒了我们血液里骨髓里的故乡情结。
热门推荐
  • 九幽幻神录

    九幽幻神录

    九幽冥视四海降伏,威震诸界!眼神到处众生纳头便拜,俯首称臣,美女即刻献身!当年一场阴谋使得九幽少主流落人间,九幽冥视觉醒之后战人间、摧刀锋、蹈烈焰,踏平幽冥,刺破苍天!纵横天下,诸界称雄!尽在《九幽幻神录》!
  • 关山有情人

    关山有情人

    一对学生情人被骤然卷入抗战的洪流里,男儿有志报国走上了投笔从戎的军旅生涯,新婚的娇妻在战火中痛失身边所有的亲人,流落异地无以为生,在惊闻丈夫战死殉国噩耗的极度悲伤后,惨遭凌辱并怀有身孕的她只好委身他人,而征战在外数度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丈夫,又邂逅一位美貌富家千金的苦苦追求,可他却始终放不下远方音讯全无的妻子,最后在得知妻子与母亲在鬼子空袭丧生的消息后,心灰意冷的他参加了远征军作战….抗战胜利后,与富家千金成婚的他返回故地广州,竟然又重遇尚活在人世的妻子,海峡两岸的对峙终使他们再次分隔近半个世纪,最终苦苦等候的这一对有情人能否再次聚首团圆呢?
  • 我的异世地下城

    我的异世地下城

    因为地图非常多啊,就不要具体介绍了吧,还有剑技什么的因为非常复杂也直接省略吧,哎哎,算了,干脆就说其实是一个你绝对无法想象的世界
  • 诸葛亮传奇

    诸葛亮传奇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国家陷入了分裂割据局面。一介布衣刘备,自称是汉室血缘,中山靖王刘胜以后,流离失所,戎马终身,最后在诸葛亮的全力辅佐之下,才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 幻想三国之小胖快跑

    幻想三国之小胖快跑

    秦越是个两百斤的胖。央视八套,古装电视剧《三国》最近开播了。两者本来毫无关系。可是宅男小胖每一集都要被迫穿越到电视剧中。直到电视剧播放结束。于是,全国人民都把这部戏当穿越古装喜剧看了,收视率爆表。秦越也从宅男变成了全民皆知的大明星,搞笑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 回到明朝去败国

    回到明朝去败国

    别人败家,我败国!别人带着逆天的系统穿越,我带的竟然是一低配的“听说读写”渣系统!坑爹呀,都穿越到明朝了,还特么要学英语?苍天啊,我只是一败家小混混,本想重新做人,你为什么要让我穿越成无敌昏君朱厚照呀(啊,啊,啊……),而且还一天不败国,立即死翘翘!!!罢鸟,罢鸟,哭闹没用。让唐伯虎办报纸,李时珍开连锁药店,“八虎”当跳梁小丑,宁王出演最佳反派,至于王阳明这样文武兼备的神级人物,闲着真是太可惜了,咬咬牙,还是我来干坏事,他来背黑锅吧……我的座右铭是:“没有最昏,只有更昏!不败了大明朝,怎么开创一个全新的帝国?”(轻松搞笑爽文,不虐主,会尽量考据,不喜勿喷。另名下有三国争霸文《虎豹骑》,感兴趣可订阅支持,拜谢!)
  • 鬼域大少

    鬼域大少

    漆黑之所,万恶之源,人们称之为“十方鬼域”一场荒唐的赌局,开启神域君临,鬼域臣服的万年格局。然而来自鬼域的一名落魄古族末裔,人称“大少”的阿楼兰—洛法,以其人生格言“地盘+财物+女人=地位”正悄然改变着一切“为了光复古族阿楼兰氏的辉煌,肆意掠夺才是唯一可行的王道……哈哈哈,杀唧唧!”呃……于是,一个装逼、自傲、开挂、奇葩的进击无厘头,就这样开始了一场专属于自己的热血物语?备注:由于某某站更新页面刷不出,所以来创创这写书了!新人一枚,坦求支持哦!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大侠说

    大侠说

    “《大侠说》是一本好书!”这句话,是大侠说的,所以是对的;倒不是因为大侠说的比普通人更合理,而是因为他是大家崇拜的大侠,连带着也就崇拜了他所说的话。大家崇拜大侠倒不是因为大侠有多大能耐,而是别人崇拜,自己就跟着崇拜;跟着崇拜倒不是说自己喜欢跟风,而是为了能跟别人有话儿,有话儿才能合群;其实也不是为了合群,而是为了生存,合群了才能生存。于是,大家为了生存,都跟着说道:“《大侠说》是一本好书!”所以说,这句话是对的,倒不是因为它是大侠说的,而是每个人都这样说!(ps:书友交流群251385810)
  • 轩辕传奇之求生

    轩辕传奇之求生

    仙途难觅,历经万般磨难,废柴逆袭,看破俗尘事;毁天灭地,一心只为正道,踏尽不平,抱得美人归;超凡至圣就在轩辕传奇之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