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16500000134

第134章 孔子文艺观的当代价值(2)

质与文相统一,在内容和形式如何统一的问题上,孔子的主张是两者恰当地结合。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他是把“仁”看成君子的“质”,把“礼”“乐”看成君子的“文”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讲的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也表明了孔子对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一般看法。形式的美服从内容的善,内容的善决定形式的美,两者统一才构成艺术的美。孔子提出过“辞,达而已矣”的表现原则,但是也提倡“情欲信,辞欲巧”,“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宪问》)一个人起草了一个文件,然后交一个人提意见,然后又交一个人修饰,最后还要交一个人润色加工。对这种一丝不苟的作文态度的赞赏,不是很能说明孔子在要求重视内容的前提下,是怎样地重视文采辞藻吗?他反对“文胜质”,并不只是“尚质”或“尚用”,而是要求质与文统一。可以肯定地说,孔子是重视形式美的。“子曰:‘禹,吾无闲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泰伯》),他甚至认为华丽的装饰也是美的。周王朝视奇巧为大敌,百工“或作为淫巧”及“奇技”者,要处以死刑,孔子却大谈其“巧”,对于工艺,他说:“良农为稼而不能为穑,良工为巧而不能为顺。”

理与情相和谐。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诗序》解释说:“乐是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此即“乐也不淫”;“哀窕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此即“哀而不伤”。如果说这个解释有些附会,那么至少可以认为,孔子在这里肯定的是男女性爱的美德,感情表现上儒雅雍容,恰到好处而不过分。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云:“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实际反映了中和之美的主张。

孔子对文艺作品中的“情”是有严格要求的。“情”要受“德”和“仁”的约束,要合乎“仁义”之道。这样的“情”才是善的或尽善的,也才是“无邪”而归于“正”的。这个“理”是十分要紧的,不可动摇的。而在艺术表现上,则强调感情的“不淫”、“不伤”,以“中和”为善。具体说,艺术作品中的“情”必须是“温柔敦厚”、“广博易良”的;“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皎如也,绎如也,以成。”(《八佾》)他那么喜欢《韶》乐,原因在于《韶》乐除去尽善之外,在艺术形式上还有和谐的特色。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韶》乐是颂乐,声缓当是其艺术特色之一。孔子“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阳货》)还因为新乐的声音、音调不像古乐那样“和正以广”,不平和,不雍雅,不纯正,不舒缓。

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当作一种道德准则提出的。“中庸之为德也,至矣乎!”主要指的是思想感情、言语行为都不偏于极端,而是讲究和谐均衡。所谓“过犹不及”、“叩其两端”、“执两用中”,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文艺表现上的理与情的辩证关系。

同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两重性一样,孔子的思想也有两重性。它给我们民族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隔膜;它是一笔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文化包袱。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总是与具体的特殊的东西联结在一起。中国封建文化重道德的优秀传统,与封建礼教、人治传统联结在一起;爱国主义传统,与忠君思想、维护封建国家联结在一起;人文主义思想与封建专制主义联结在一起,等等。孔子的文艺思想亦如此。它的优点和缺点、正面和负面,不是分别放置也可简易取舍的;而是杂糅在一起,难解难分,它的优点也就是它的缺点。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孔子的文学观具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是现实主义的,从社会现实谈文学;第二是功利主义的,从实用的观点看文艺的价值。这种精神对后代的文学理论曾经起了积极的影响,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之士。他们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关注民生疾苦和国家民族命运,慷慨悲歌,以至不惜捐出血肉之躯,被鲁迅称作“中国的脊梁”。但是实用理性思维也造就了理性主义色彩的性格。以古代小说艺术传统论,由于古代小说家们的审美意识与封建伦理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审美情趣里沉积着伦理观念和道德要求,传统的义务本位精神强烈影响作家的审美情感,这就使得小说家们往往专注于伦理道德上惩戒善恶、涤虑洗心,有补于世道人心的“喻世”、“警世”、“醒世”的作用。表现在人物塑造上,便是选择那些最能表现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的典型人物,通过对人的反思,一方面揭示外在关系的规定性,如三纲、四常、五端、八目等规范,另一方面表露人格的自我实现,歌颂圣王和理想人格的高尚精神与道德情操。这些人物都经过理性主义染色板的调制,美与丑、善与恶,都要非常明晰和确定,以强烈的理智形态呈现出来。人物性格不可能是多层次的、性格的光谱也不可能是多色的,往往强调那些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伦常观念,描写那些最能培养高尚情操的东西。并不是说中国古代小说家们缺乏艺术创造能力,写不出性格的多面性、复杂性,问题在于中国封建宗法式社会体制和相应的儒家的思想观念,对艺术典型具体形式起了决定作用,钳制了作家的审美理想。作家个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只有服从伦理道德原则,以个体和社会统一作为典型创造的前提,力求从这统一中寻找到美,并把这美同伦理道德的善连接起来。这种心理造成了小说人物的自我弱化,自我性格压缩。深受儒家功利主义文艺观影响的小说家,急于要通过小说中人物说明对生活的伦理思考和审美理想,当这种愿望超越了艺术思维的自我,甚或用政治的价值观念来代替艺术的审美价值观念,那就必然忽视人物性格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内在机制得不到充分揭示,而造成人物性格的典型化。即使是描写了性格的多样性,也是一种平面的并列结构。

孔子的“仁”的阶级内容是为新兴地主阶级争人权的,无疑是《诗经》中奴隶制民主思想的推进。孔子强调“里仁为美”,把善和美结合了起来。他所谓的“仁”,在当时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当哀公问他“人道谁为大”时,他不仅承认“人道”,而且认为“君为正”是“人道”中最大的问题。这就不仅包含着尊重人,而且也在某种意义上包含着限制君权的思想。即令是对帝王歌功颂德的作品,也要做到“思无邪”。刘宝楠“思无邪”正义:“论功颂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于正……”原句仍是可以附丽于民主思想的。后来,孟子把孔子兼有主客体特征的“仁”改造成彻底主观化的“性善说”,道德规范演绎成人性,原先民主思想的附骥“思无邪”渐渐就被改造成了封建正统主义反对文艺脱离“礼教”的武器。这种变化发展的逻辑起点,正是孔子的“仁”。孔子为了强调文艺为他所说的政治服务,有时候简直到了不讲理的地步,甚至不得不违反他自己已经意识到的某些艺术规律。他在《论语》里提到用诗的有七处,没有一处顾及到诗的艺术特征。利用现成诗句说明一个问题或一个道理,这是用诗不是评诗。孔子却以用诗代替评诗。“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孔子硬把描绘美人形象的诗句和“仁”与“礼”的关系扯在一起,还把这种方法说成是讨论诗歌的方法,这实际上是以个别诗句代替政治、哲学观点了。孔子对文艺采取的这种实用主义态度,使得文艺完全沦为统治阶级政治的工具和附庸,极大地有害于文艺自身的发展。主张中庸的孔子有时也走极端,教他的学生“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主张禁除“杂学”,客观上为“禁除诸子百家之书”、“定于一尊”,形成专制文统开了先河。

孔子思想的根本精神之一是“和”,“礼之用,和为贵”(《学而》)。“和”虽然承认差别、矛盾,但强调的是矛盾双方的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方面;强调用平衡、和解的方式解决事物矛盾,不强调矛盾的激荡和转化;强调量变,不强调质变,强调相对静止的运动,不强调爆发式的突变。这种和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使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向心力。

古代人类的理想,就是这种和谐的美的理想。这曾经使我国的古代人创造了静态的伟大的古典艺术和古典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高峰。世界各国的封建文化,没有一个可以同中国封建文化媲美。但是,因为否认转化,强调稳定,便有极大的保守性。一种循环的封闭性限制了古代人的创造精神和革新精神。到了近代,世界文化出现第三个高峰,即欧美的近代文化,与之相比,中国文化就显得简单而不复杂,静穆而不动荡,浑一而不分解。虽然在相互联系的总体把握上有优于西方的地方,但又显见有逊色于近代文化的一面。孔子的中和主义在文艺上的消极影响是不可以低估的。他一方面不能不承认诗歌中可以“怨”,但是有个限制,那就是要合乎中庸之道,即所谓“怨而不怒”、“和而不流”,总之是要“温柔敦厚”、“广博易良”,可以有一点牢骚,但不能过分。这样,文学的战斗性便被抹杀了。在这种思想束缚下,伟大如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白居易也终于跳不出“怨而不怒”的圈子。他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更是被后来的儒家发展成“发乎情,止乎礼义”,又由对“礼”、“义”的强调,发展到“存天理,灭人欲”。竟至于狰狞可怖了。

综上所述,对孔子文艺观唯一正确的态度只能是批判继承。孔子不是神灵,不是偶像,其思想只是一种可资借鉴、可资吸取、可资利用的材料。经由批判,剔除这些材料中的消极面,把其合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内核从旧文化的体系中解救出来,在此基础上,赋之以时代的内容,加以改造,寻找到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结合点,以创造新的思想文化传统。我以为,这才是我们所应取的冷静的、客观的、实实在在的科学态度。

同类推荐
  • 过站不停

    过站不停

    从不同的方面展示,记录,刻画了异乡少女的内心世界,寓意当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城乡差别,同时告诉我们,世道人心可变,真情永生难忘。也在《猫眼》里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值得探讨的社会思考:保护个人隐私安全,却无意侵害社会他人权益,类似这样的“灰色现象”,富有良知的我们当如何面对?通过“穿越”的手笔,在《梦里依稀见过你》里作者透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情感态度,以及对幸福人生、光明世界的积极追求。《拾荒者》想要表达的,是当一个人贫困荒凉一无所有的时候,亲情和牵挂会成为其平凡生命全部的价值和意义。
  • 清徽吟

    清徽吟

    本书为作者的诗词作品结集。共收集作者新近创作诗词作品300余首,或写景,或写人,或写情,或写事,内容丰富,品味高雅,思想内涵深刻,其中一些诗词配以相应的书法作品,各具特色。二者相得益彰,文学性、艺术性、可读性并重。
  • 黄土色泽

    黄土色泽

    在我的精神上,我觉得黄土高原是一片海洋,我把生活作为戏剧,但实际上生活就是信仰。
  • 诗雨漫天

    诗雨漫天

    夜,无眠。窗外,秋雨淅淅,雨打窗棂,雨打心扉,情不自禁想起近时送交出版社的诗稿还未起书名。雨敲开我心门,有泪涌出,有滔滔不绝的情感涌出,何不将雨滴切入选题?于是,将《诗雨漫天》作为此次出版的诗集的书名。我想此书会像秋风一样清新怡人,像秋雨一样沁人心扉,雨与我一起脉动,绵绵丝雨连着你我。
  • 见贤集

    见贤集

    该书收录的21篇文章,按“解读书味”、“品读书画”和“点读书章”分类。
热门推荐
  • 焚神至尊

    焚神至尊

    天有九重,地有十方。男儿顶天立地——提刀跨马杀强敌,斗转日月换苍天。异能少年携带‘羊皮古经’穿越异界,于嬉笑间败尽诸天强敌,戮战星空血海,成为绝代战神。每晚八点至九点,锁定创世中文网,关注《焚神至尊》,糖小七为您带来精彩的异界故事。【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果喜欢请收藏】
  • 武破玄冥

    武破玄冥

    一个勇者的故事,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一个为了朋友的故事,一个在生死关头经历无数的故事......没有一个,这个故事只是代表传说,传说中的第二个勇者呀!他到底是谁?
  • 君心劫

    君心劫

    我以为忘记就是永远的失去。可曾经的忘记却再一次出现在眼前。缘分抑或是无法继续的结局,曾经我为你穿越了千载,而今天你穿越千年为我。放下你的功成名就,家国天下,以及那一片血海深仇,我们还能否继续?《君赐与》后续(不属于番外),短篇。又名:幻世花海城月殇。
  • 超新世界

    超新世界

    所谓人生就是你所认识的人在你身边发生的故事来成就你;所有人都有两面心理,一面是你不为人知的,一面是你表现出来的。
  • 梦之队之散落的晶石碎片

    梦之队之散落的晶石碎片

    突然出现的转学生自称是晶石能力者,使高中生无颜困惑不解。当虹云说她能帮助他找回父母,无颜毅然加入了梦之队。梦之队队员集结完毕,出发去寻找散落在人界的晶石碎片的途中,发生一起起惊险的事件,他们能否解决?而在梦之队的生活中,无颜看到了自己的心意……
  • 三国之鬼神吕布

    三国之鬼神吕布

    当赤胆忠心反被弃之如糟糠,吕布发誓绝不在屈居人下,得到一切想要的东西,击溃所有碍事的敌人。丁原、董卓、曹操、袁绍、刘备、袁术,群雄逐鹿,为的就是登上那铸造在尸骨和鲜血之上的无上王座。
  • 青春不在,你是否还在等待

    青春不在,你是否还在等待

    她她她,因为母亲的死走上了复仇之路,本以为不会再相信爱情,可是一见他们,全都变了在一次次阴谋的背后他们的爱又该何去何从?
  • 蔷薇之名

    蔷薇之名

    最坏的年代,最美的灵魂,最残忍的命运游戏;个人与家族,自由与责任,理性与激情的迷惘交错。公爵小姐与叛乱者的邂逅,红眸魔女与执政官的重逢,一次次生离死别,一番番擦身而过,走过凛春与严冬,走过断头台与长街,走过鲜血与苦痛的炼狱;当熟悉的目光再次交会,爱终如明媚的蔷薇,烂漫华美地盛开。
  • 少主威武:被蛊惑的江湖浪子

    少主威武:被蛊惑的江湖浪子

    一个是被江湖中人称为妖女的邪派少主,一个是根正苗红的正派人士。一次邂逅,造就了一份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缘。面对整个江湖的围追堵截,他与她又该何去何从?只是到最后,他们发现,原来这是上一代的恩怨……
  • 浮萍

    浮萍

    < 浮萍>,是一部来自于真实生活的故事,描述了主人公在抛却了稳定,追求超越的过程中,血淋淋的生存困苦,悬浮的内心世界以及其衍生过程中的七大姑八大姨随历史变迁而变化的命运和空前盛世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体验。同时展现了一位似天才似痴傻的人,“早已习惯穿梭充满诱惑的黑夜,但却无法忘记你的脸。”神秘如游仙般出入于都市的各个层面,霓虹灯的闪烁没有眩晕他的双眼,反而发起他的救世情怀。古老易经与现代科学的冲撞,慈悲为怀的佛主主义与充满竞争的时代精神在本这里一一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