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与苦存于一心
俗话说,“花无百日红,人生本无常”。其实,天堂与地狱之间,往往仅存于一心之隔。
亚洲名嘴张锦贵先生说:“人生的痛苦与不快,影响均来自人们的疑心与情绪的破坏。”
(一)苦与乐
苦与乐来源于内心的认知、想法和观念。内心想法乐观,则会产生高兴的情绪觉知;反之,要是有悲观的想法,就会产生痛苦的感觉。
下雨天,到处湿漉漉的,交通阻塞,外出不方便,感觉很不适应。卖水果的人生意不好,会产生烦闷的情绪。但从反方向想,下雨天使天气比较凉爽,利于休息,再想到世上还有许多地方因缺水导致人畜挣扎在死亡线上,这里雨水这么充足,应该觉知幸运。这样一想,就会很高兴。
由此可见,心情的好与坏,在于内心如何去想。
(二)幸与不幸存于一心之隔
有一则禅宗公案,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
话说,有一位县太爷问白云禅师:“禅师可否带本官到天堂和地狱?”
禅师想了想,骂道:“身为县太爷,身为人民父母官,不好好为民服务,整天想上天堂,如此贪生怕死,只能下地狱!还想上天堂呢?想都别想!”
县太爷被刺激,一时大怒,反责禅师无礼,叫人将禅师抓起来。
这时,禅师哈哈大笑道:“且慢、且慢,我已经带你到地狱来了。”
县官一下明白了,这样做不对,连忙向禅师道歉赔罪。
禅师又说:“此时我已经带你到天堂了。”
此公案淋漓尽致地说明了天堂与地狱在于心之想法。
(三)苦的原因
苦的来源主要有两个:
一是因为得不到或失意的时候,需求不能如意,欲望不能实现,是心态想法的问题;
二是拥有的东西失去了,既有的事物没有了,拥有的不能持续,如青春已逝,美貌不再,官位失去,工作失去,爱人离去,家人亡故……都会造成情绪的痛苦,如果早有心理准备,痛苦就会有免疫力。
(四)人生本无常:无常的观念是苦的免疫力
得失本来是正常的,凡事均有得意、失意、成败,输赢也本为常态。既有的东西无法长久拥有,无法永恒不变。人总是会变老,会失去美貌,官位权力也迟早会失去。悲欢离合无常在,生老病死本正常,认清这种无常的道理,就不会痛苦。
此处所谓无常,并非尽是宗教意义,不过是借用大家习以为常的概念,阐明一个辩证的道理。
常乐妙方
如何忘忧常乐,是情绪管理追求的目标。常乐必须从潜藏心内心的认知、想法开始。内心经常保持喜悦的想法,觉知心自然常有快乐喜悦的情绪觉知。
(一)凡事善解,福心常在
凡事往正面理解,常保幸福之心,同样一件事情,从正面去诠释就会觉知快乐的情绪,相反往负面去解读,自然觉知痛苦、烦恼或愤怒。不论遇到好事或坏事,都可从三方面来思考和解读。
1.正面思考
(1)老师或长辈叫我们学习要加油,往乐观方面解释是老师与家长关心我们,希望我们好。
(2)爱人离去时,想象她(他)脱离苦海。
(3)塞翁失马时,想这匹马也许会自己识路回来。
(4)被责备、讽刺时,当成一种激将。
(5)没接到订单,想到是努力不够,再继续努力,下次一定可以接到订单的。
比如,某人去非洲考查鞋子市场,看到大部分人都不穿鞋子,往好的方向想这里会有很多机会,潜藏着很大的商机;往坏的方向想是没有人会买鞋子,没有市场。前者会感到乐观,后者会很失望。
2.逆向思考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穷途末路总会有改变之道。
走路往往只看前方,不知往回走或转变一个方向走。思维常常只考虑一方,而不知突破,这样就不会快乐。生气时心里不快乐,用逆向思维,使潜藏心产生反作用,处于困境时,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认为暂时的逆境是对自己的考验,是为以后累积经验。
3.转变想法
想不通时,转换一个想法。别人对我不好,不要跟他计较,原谅他,自己才不会坐困愁城。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心转。转变想法即转念,也就是转变念头,转变心念。遇到不高兴之事,改变心念,应用思想,暗示转化潜藏心中的心念。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不能改变容貌,但可以展现笑容;不能控制别人,但可以控制自己;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利用今天;不能样样都胜利,但可以事事尽力。这样改变自己的想法,或者学会《转念》中的“情绪禅修”,就会往好的方向想。
(二)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知道满足点,常有快乐之觉。知道满足点,知道自己需求什么、工作是为了什么、努力所要获得的目标又是什么,才能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如果我们的需求漫无目标,心中充满了无止境的欲望,就会永远处在不满足之中,就算是获得了他人没有获得的东西也不觉知,如俗语所说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内心认知,不知已得的或不知满足,觉知心当然不会有快乐的觉知。
(三)正面思考,心存感恩
感恩是内心对人或事,认知满意或满足后所产生回馈的想法。既然内心认知满意、满足,觉知心自然就产生快乐的情绪,而没有抱怨或不平的情绪。
(四)简单就是美
内心的需求欲望容易满足,预期点容易达到,自然觉知快乐。
(五)适当的预期心
积极争取,努力奋斗,影响结果的原因很多,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因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勿预期太多,最终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考试后,是否录取也有很多客观因素是自己所不能操控的,因此不宜过度预期。
买彩票、抽奖,预期不要太高,才能体会到中奖的喜悦。
别人给我们帮助时,勿预期过高,否则容易失望。
(六)渐进式的享受(由淡而浓则甜,由浓而淡则苦)
由淡到浓有甜味,由俭入奢有享受,由少到多有惊喜,由低到高有成长的感觉,反之则觉知失败、挫折、痛苦。这是心识作用的自然现象,循序渐进常有成就、快乐之喜悦。
(七)知进退(进时靠努力、退时靠智慧理智)
进有喜退有忧,进退本来是常态;成败本无常,成功或失败本来没有办法持续,无法永恒不变,所以,认清此道理,退的时候就有“免疫力”了。
(八)寻找生活重心
忙碌可以忘掉烦恼。如等车等人,觉知时间过得特别慢,心情很烦躁;如果努力工作,时间过得很快,只觉得上班、下班,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很快过去了,哪会想到痛苦,所以忙可忘忧。
(九)转移注意力,专注一境
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爱好的事情上。如听音乐、打球、爬山、游泳……沉浸于心思,全心全意,专注一境,乐而忘忧。
(十)为善最乐
帮助别人,内心认知就会充实,时常做好事,这些记忆在心识作用不知不觉中会从觉知显现出快乐喜悦的情绪。
修心养性
喜悦来自内心,来自内心潜藏心的心念。心念是善念还是恶念,不是说改变就能改变、要转念就能马上转念的,而要靠平时不断地练习修行,方法如下。
(一)播种善念
养成释怀的心,拿得起,放得下。
培养宽容的心,懂得原谅别人,就能够不困坐愁城。
有慈悲的心,就不易生气。
有感恩的心,可巩固人际关系。
(二)种植善因
做好事,行善事,做自己认为要做的事、有意义的事。种植自己内心好的记忆,就是善因,就可以产生好的情绪。
(三)静坐修心
禅修可以练心,静坐可以使内心安静,冥想可以产生自我暗示。播种潜藏心种子,改变内心的记忆和想法。
(四)祈祷
有宗教信仰的人认为,祈祷可以与神对话,把心事交给神,把困难寄托给神,寻求神的帮助,从而达到内心的安宁。
某一天,玉帝、天使和菩萨聚在一起,召开了一个头脑风暴的会议。
玉帝说:“我要让人类在付出一番努力之后才能够找到人生的幸福,所以我决定把幸福的秘密藏在一个人类自己并不怎么在意的地方。请问,我究竟应该把它藏在什么地方比较好呢?”
一个天使说:“把它藏在珠峰上吧,虽然那是东方的土地,却是世界最高的地方,让那些喜欢到西方去寻找极乐世界的人永远找不到它!”
玉帝摇了摇头说:“不行,那样就能找到幸福,实在是太简单了!”
另一个天使说道:“那么就把它藏在大海深处吧,如果人们不能潜入海底,就永远发现不了幸福的秘密!”
听了之后,玉帝还是摇头。
这时,一个菩萨说:“其实,公道自在人心。我看,我们还是把人生幸福的秘密藏在人类自己的心中吧!因为人们往往总是喜欢向外寻找自己的幸福,而很少有人想到幸福的秘密其实就藏在自己的心中!如果他们不知道如何去挖掘自己而总是去挖苦别人,那么他们就永远找不到人生的幸福,你们觉得怎么样呢?”
最后,大家都心服口服地点了点头。
PART4 远离怒火
改变自己内心的想法,给令自己生气的事重新定义、重新解释,化解愤怒的情绪觉知。
何必跟人计较
在古老的西藏,有一个叫爱地巴的人,每次生闷气或和别人发生争执的时候,就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绕着自己的房子和田地跑三圈,然后,坐在田地边喘气。
爱地巴工作非常勤劳努力,他的房子越来越大,田地也越来越大,但不管房地有多大,只要与人争论生气,他还是会绕着房子和田地跑三圈。所有认识他的人,心里都起疑惑,但是不管怎么问,爱地巴都不愿意明说。慢慢地,爱地巴变老了,他的房子和田地也已经变得太大了。他有次生气,拄着拐杖艰难地绕着田地和房子走,等他好不容易走了三圈,太阳都下山了。爱地巴独自坐在田边喘气,他的孙子在身边恳求他:“阿公,您已经年纪大了,这附近也没有人的田地比您的更大,您不能再像从前,一生气就绕着田地跑啊!您可不可以告诉我这个秘密,为什么您一生气就要绕着田地跑上三圈?”
爱地巴在孙子的再三恳求下,终于说出隐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他说:“年轻时,我一和人吵架、争论,就绕着房子、田地跑三圈,边跑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小,我哪有时间、哪有资格去跟人家生气。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了,于是就把所有时间用来努力工作。”
孙子问道:“阿公,你年纪老了,又变成最富有的人了,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子和田地跑?”
爱地巴笑着说:“我现在还是会生气,生气时绕着走三圈,边走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我又何必跟人计较。一想到这,气就消了。”
人在盛怒的时候,一小时造成的体力与精神的消耗,相当于3天中一共加班6小时以上的消耗,盛怒有时还能使人暴亡。
没有人愿意发怒,但是,大部分人都不能肯定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发怒,因为,我们大多没有受过控制愤怒情绪的训练。人生漫长,遭遇何止万千,愤怒时要么害人,要么伤己,难免做愚蠢后悔的事情。
盛怒之下不要做事,大喜之下不要许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