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二分的落伍观念
(一)有仇必报的落伍观念
生活中,有的人曾经受害或吃过亏,从而产生“仇恨”,因为大多数人都会错误地认为“此仇不报非君子”,一定要伺机打击报复。但是,往往报复过后又引起对方的报复,从而导致一代有仇,代代为仇。
其实,别人的过失一旦对自己造成伤害,损失就已经产生了,若把仇恨记在心上,将造成自己长时间的痛苦和不快乐。此种仇恨的心,无疑是将自己关在仇恨之城,形成对自己的二次伤害。别人都已经错误在先了,我们又何必再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呢?
电视剧《武林外史》中黄海冰扮演的沈浪和快活王有杀父之仇,最后,他没有杀死快活王,放下了仇恨,获得了幸福的人生。相反,快活王的亲子,在其母的蛊惑下,紧握仇恨的拳头,无论如何都不肯放下,最后落得悲惨的结局。这部剧中的其他几个人,也都因为对仇恨的态度不同,而落得不同的下场。潜藏心对仇恨心的诠释不同,最终结局迥异。
(二)善恶二分的僵化观念
天下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好人与坏人的二分法,容易造成认识的僵化。
戏剧中,对人性的描述、人物的塑造往往将人性善恶二分——总是喜欢把那些邪恶又奸诈的坏人刻画得入木三分,坏人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贼眉鼠眼,其举手投足之间都让人感觉到鬼鬼祟祟,转眼扬眉之间都觉得他有不好的动机。
事实上,好人一般情况下并不都是十全十美、英俊潇洒、心地善良的,但是戏剧中的情节常常安排好人一定是品行端正、相貌堂堂的,却总是先被坏人所陷害,而后善恶各有所报,戏剧才会结束。
其实,人性都有善良的一面和丑陋的一面,很多事情的发展过程,往往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人与人的冲突,大部分是沟通的问题,而非对错的问题。因此,不要将人划分为绝对的好人或坏人,也不要抱有憎恨和厌恶别人的心态。
理直气和
通常,本来很好的两个人,一旦有了成见后就很难沟通,容易起冲突,冲突后更会互相抱怨、互相中伤、互相攻击。因此,成见结怨之后,必须有所警觉,不宜继续互相伤害。
人们常常讲的“理直气和”,意思是当自己有理时,不要理直气壮、不要得理不饶人,而要气和、宽恕别人,恩怨宜解不宜结。
事实上,天下没有不可谅解的事,没有不能相处的人。如果你不想化解冲突,冲突将永远困扰着你。
原谅别人,释放自己
俗话说:“恨不止恨,爱能止恨。”一般情况下,一旦内心怀恨他人,别人是不知道而且体会不到的,痛苦的还是自己。为了使自己快乐,就要学会宽恕别人,想出原谅别人的理由,给自己找台阶下,走出怨恨的心牢;或者感到受辱之后,产生发愤图强的愿望,努力拼搏,用成功来获得真正的尊敬。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蔡文失业了,生活因此一度陷入困境,于是他决定将心爱的车子卖给好友郭祥。
郭祥看过车子后,多次讨价还价,坚持将价格杀至“市价的一半”。虽然损失的仅仅是区区几万元,但对蔡文来说,却是很重要的救命钱,如果多了这几万块,蔡文就有钱出去找工作了。
让人更没有想到的是——收款时,郭祥又坚决由蔡文支付过户手续费,最后到手的现金只有一万多块钱。
一开始,蔡文心里又气又恨,但是他很快就释怀了,并不再追究此事。因为他想,把车卖给朋友总是比卖给车行好一些,最起码还让自己有个念想,想看爱车还能看得到。再者,郭祥是自己的朋友,这么快就帮自己接手这辆“吃油就像牛喝水”一般的汽车,也省掉自己的好多烦心事……因此,他并没有对郭祥产生怨恨,双方的关系也并没因此改变。
半年过后,蔡文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郭祥又以低价把车子卖给蔡文,并自愿支付一切相关手续费。
蔡文尽快化解恨意后,不仅自己没有被关进心牢,反而以良好情绪重新振作,同时赢得了朋友的敬佩,最终获得了更好的回报。试想假如他当初记恨朋友,结局还会这样吗?
培养领导的胸襟和气度
古代打胜仗之后,战胜方要主动安抚战败者的民心,将来才能和平相处。
周王统一天下后,分封天下诸侯,安抚曾经的敌人。
康熙大帝时代,当康熙打下台湾后,粮草、救援物资马上运到战区,分发给当地居民,稳定人心。
主管与部属吵架争执,主管应先伸出手与属下言和,否则与部属冷战、结仇,对主管的领导绩效是不利的。
张经理总是对刘董心怀怨恨,时常带头抗命,态度仇视,刘董很伤脑筋。
有一次,刘董出国考察,在免税品商店看到一支名表,刘董心想:“张经理和我共事将近30年,我应该好好感谢他。”因此,就买下这只手表送给张经理。说也奇怪,从此以后两人前嫌尽弃,不再争吵了。
度量大不只是金钱的资助或金钱的施舍,更代表给予对方的肯定和关爱,使对方有被尊重的感觉。
远离仇恨的五种心法
仇怨一旦成结,一时很难忘怀,要特别修炼出五常心,才能远离仇怨,自由自在。
(一)感恩的心
龙哥被侮辱后,在嘲笑中一声不吭离开现场。从此,锻炼身体,刻苦攻读,终于名扬天下。获得成功与幸福的龙哥,不仅没有怀恨报复那些侮辱他的人,反而常常感谢他们……感恩的心,常在心头,时时鞭策自己努力不懈。
想一想所恨之人,曾经有缘相处过,曾经共事过,曾经相爱过……感谢他爱过我,刺激过我,甚至伤害过我,让我变得不断强大,心存感恩,化作动力,自然就无怨无悔。
(二)惭愧的心
生活中,人们常常因惭愧之心而知上进,从而产生精进心。
应做而未做的事情。因为有了惭愧心,所以能够立即主动去做;
应努力而未努力学习与工作。因为有了惭愧心,所以以后能够更努力;
应尽责而未尽责的事情。因为有惭愧心之后,所以未来能够尽自己的责任;
已做但未做好的事情。因为感到惭愧了,所以未来将会做得更好;
应断未断,已断未尽的事情。因为下定决心了,就会时刻保持惭愧心,常保精进心。
这就是惭愧心,有了惭愧心,就可以化解对方的恨意了。
(三)忏悔的心
忏悔是悔过的意思,对自己所作所为不正确、不妥当表示歉意。忏悔的心是检讨自己不该做而做、应该妥善处理而没有妥善处理、应该赞美而没有赞美、不该争论而争论……检讨自己的不应该、自己对别人的伤害。
知道忏悔,恨意怎能不化解?
(四)宽恕的心
为了自己的快乐,为了能够走出心牢,需要宽恕可恨的人,设法去找理由原谅。宽恕了,原谅了,自己就被释放了,不再坐困仇城。
蔡总发生财务危机,债主余董不择手段,讨债方式无所不用其极,而且还诬告蔡总欺诈,并要求法官限制蔡总出境。但是,蔡总一直保持冷静,坦然面对,心里想着“假使我站在对方的立场,我也会这么恶劣”。
事后两年,余董也发生财务危机,反过来要求蔡总帮忙,蔡总尽其所能帮余董走出困境,双方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五)慈悲的心
慈悲是一种善良之心、疼惜之心、助人之心……如果我们爱惜别人,就会疼惜自己,内心就会产生慈悲的想法,就会主动去帮助别人,广结善缘,珍惜他人,早晚会获得相应回报,结怨结仇的事情就不会出现在你幸福的生活和工作中。
PART3 学会欢喜
凡事往正面理解,常保幸福之心;常乐必须从改变内心的认知、想法开始。
欢喜心
演员演戏,有时要哭,有时要笑,何以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他很投入:演笑的情节时,心里想的是笑的事情;哭时想着自己很可怜,想着是痛苦的事情。因此控制情绪就是要控制自己的心,从内心的想法开始,假设身处其境,心想的是不愉快的事,产生的就是生气不悦的情绪;情绪管理从心开始,要有愉快的人生,就要学习小丑,自愉愉人,愿别人高兴,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
这里有三个关于“欢喜”的故事,它们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了欢喜心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用快乐的心包容一切
范天仇与人合伙做生意,结果被掌管财务的合伙人卷走大笔贷款,因而产生了财务危机,公司很快就倒闭了,害得范天仇不仅失业,而且背负着沉重的债务。一整年了,范天仇还是天天垂头丧气。有一天,他到寺庙里逛逛,看到弥勒佛独特的造型,肚子大大的,满面笑容。他恍然大悟,这不就是“肚大能容天下事”吗?原谅仇人才能使自己快乐。于是,他请了一个弥勒佛回去放在桌上,提醒自己要用欢喜、快乐的心看待世界和他人。
愉人也是愉己
吴优是个小业务员,平时总是西装笔挺,表情非常严肃,心情也常常绷得紧紧的。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了《憨豆先生》(Bean)的喜剧。他才想通,小丑不拘形象,不仅是为了愉人,也是为了愉己。于是每次出门前,他都对着镜子,眉毛动动,眼睛瞪瞪,嘴巴弯弯,双手动一动,腰扭一扭,然后大笑三声之后很快乐地出门,从此他的工作变得很轻松,人缘变好了,生活也快乐了。
无人岛上的椰子朋友
一架快递公司的货机,中途失事了。一位送货员幸运地掉到荒岛的海边,存活下来了。但是这个荒岛上没有一个人,每天很是孤独寂寞。有一天,他吃了一个椰子,灵感一闪,将椰子当做一个人头,画上眼睛、鼻子、嘴巴和笑脸,并取名为威尔逊(Wilson)。寂寞时,对威尔逊讲笑话、寒暄。生活有了聊天的对象,他就不再寂寞了。
幸福只写在快乐的人的笑脸上。
苦恼,增加的是皱纹;欢喜,延长的是生命线。
学习欢喜从内心的想法开始,改变想法就能够快乐。
自暴自弃,就是在重重困难的包围下,又在你的心里打了一个大大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