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发行的第一套生肖邮票《庚申年》“猴票”设计图稿出自名家黄永玉之手,印量及存世量较少,又是中国生肖系列邮票的“龙头”,促使猴票的身价一路攀升。每枚票1984年市场价为30元,1990年达280元,12年间涨了3500倍。2002年达到每枚1500元,2006年底达到2400元左右,2007年底已达3500元以上,27年间市价翻了4万倍。20多年来,无论邮市如何大起大落,猴票始终坚挺,稳中有升,这无疑是新中国正常发行邮票中市场增幅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一套邮票。
《庚申年》邮票的实际发行量究竟是多少,一直是集邮者非常关注的事。在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1985年版和1989年版中均注明印量是800万枚,1997年版注明的印量则是500万枚。而在1985年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届三次理事会上,会长、邮电部副部长朱高峰在讲话中曾说:“从客观原因上讲,一是形势发展太快,1980年猴年邮票印420万枚,那时并不紧张,今年牛票印1亿枚,是猴票的20多倍,还这么紧张。”此数字出自部长之口,应该具有权威性。那么800万、500万和420万这几个数字从何而来?
《庚申年》邮票的印制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庚申年》邮票的印量原计划是800万枚,开印前没想到油墨出现了问题。因为印版上的猴毛很密,印刷这种雕刻版邮票需要使用专用油墨。当时邮票厂专用油墨库存不多,于是兑入少量铅印油墨。但使用铅印油墨不易干,印出来的邮票容易粘连。当时邮票厂发动广大职工支援印刷车间,把印好的整版“猴票”一张张散开晾干,但仍无法避免邮票的背面或多或少都粘有一些黑色墨迹。如此一来,印刷效率、成品率都很低,于是印量不得不大幅减少,把计划调整为500万枚,而实际上只印出422万枚。
这样的印量与其后的生肖邮票印量上千万甚至上亿枚相比已不成比例,加之当年“猴票”使用损耗很多,新票存世量更少。“猴票”成为新中国邮票中涨幅最大的俏票之一。
《庚申年》邮票印版的雕刻师是姜伟杰(北京人,1950年生)。他1971年进入邮票设计室,从事专业邮票雕刻工作。细细品味,《庚申年》邮票雕刻版印样堪称一件艺术杰作。近年,一批有姜伟杰亲笔签名的《庚申年》雕刻版印样,曾在国内外邮品拍卖会上亮相。
《庚申年》邮票雕刻印样频频被国内外集邮者竞拍,是因为它比《庚申年》邮票数量更稀少,品种更独特。但这种印样的真实数量有多少?是否全部出自姜伟杰之手?详情不得而知。这无形中又为“猴票”增添了新的谜团。
《庚申年》是中国发行生肖邮票系列的首套,由于当时国内集邮业务刚恢复,集邮者人数尚少。在邮票发行期间全国各地的邮政局(所)几乎都能随时买到,致使大量的新票在邮政通信中被使用掉。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猴票用于首日封、邮折、邮卡等邮品,还有些邮票公司把此票镶嵌在有机玻璃中做成钥匙链等装饰物。
1991年,一家邮局搞摸奖活动,8角钱买一个信封,里边千差万别。可能是几张明信片或邮票、小型张,也可能碰上猴票。一听有猴票,人们立刻来了精神儿,集邮的、不集邮的都拼命抢购。结果,邮局用几枚猴票就处理了大批积压的明信片。报载,国外某城市,出售衬衣的商人为了促销,采取每买一件衬衣,赠送一枚中国的猴票。
1996年11月,浙江省邮电局为了向社会拓展邮政储蓄,举办有奖储蓄活动,特等奖奖品是《庚申年》“猴票”整版!布告发出,反响强烈,一听说有整版“猴票”做奖品,多少人摩拳擦掌。谁料想省邮局库存中竟无“猴”可供,眼看开奖在即,火烧眉毛。领导亲自出马,四处找“猴”,最后动员一位集邮家无论如何要帮忙让出一版“猴票”救急,才算过了火焰山。
多年来,“猴票”一直是广大集邮者追逐的对象,每次邮票调价,“猴票”总是不断向上翻。于是许多人感叹:“什么时候买猴票都对,什么时候卖猴票都错。”因为在任何一个价位上吸纳都会有丰厚的回报。猴票的市场示范作用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生肖邮票,关注集邮,无形中产生了巨大的宣传作用和社会影响。
许多集邮起步较晚的集邮者,常常以是否拥有猴票作为衡量集邮水平的一种标杆,使其具有某种集邮资历的象征意义。许多不集邮者往往以猴票的市场价来感受邮市的冷暖,视其为判断邮票投资价值的参照物。近20年来,首轮生肖猴票产生的特殊市场效应,几乎使它扮演着如同邮市行情晴雨表的标志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