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01400000026

第26章 梁启超论《孟子》

梁启超早年谈孔子“微言”,写《读孟子界说》,晚年多次讲学,撰《论〈孟子〉》。前者着眼改制,后者潜心学术。由于《论〈孟子〉》没有辑入《饮冰室合集》,致晚近论梁氏思想未见涉及。本文准备将梁启超对孟子其人、其书的研究,作一求索。

梁启超最早阐发《孟子》的专文,是1897年冬在湖南时务学堂讲学时的《读孟子界说》,它是和《读春秋界说》同时讲述的。

湖南时务学堂在1897年初开始筹办。9月,发布《时务学堂缘起》,欲“培养人才,为自强本计”《知新报》,第三十二册,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初一日。由湖南巡抚陈宝箴署名,发布《招考示》,决定延聘梁启超、李维格(峄琴)分任中、西文总教习。

梁启超感到“湖南新政办有端绪”,便于“展其所长”,又可“遥控”《时务报》,欣然应聘,于1897年11月中旬(光绪二十三年十月中旬)抵湘。梁启超《莅报界欢迎会演说辞》:“丁酉之冬,遂就湖南时务学堂之聘。”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初五日《复陈三立、熊希龄书》:“本已定月之三日启行,惟穰兄勉留一琴数日,顷定于初七日偕行,约十五前后必抵湘也。”(《湘报》,第一一二号)他到湖南以后,就向陈宝箴建议:“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开民智为第一义”,时务学堂之设,就是“湖南官绅有见于民智之为重”。认为学生应分两等,一是“成就远大,各有专长,各有根柢为主”,一是“但使于政学之本原略有所闻,中外之情形无所暗蔽”。前者“欲其精”,后者“欲其广”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附录《湖南广东情况》。并订定《学约》十章,即立志、养心、治身、读书、穷理、学文、乐群、摄生、经世、传教。在《经世》章说:“今中学以经义掌故为主,西学以宪法官制为归,远法安定经义治事之规,近采西人政治学说之意。”《传教》章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今宜取六经义理制度,微言大义……证以近事新理以发明之,然后孔子垂教万世、范围六合之真乃见”,“当共矢宏远,传孔子太平大同之教于万国”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学约》,见《时务报》,第十八册,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初一日。说是“以宗法孔子为主义”,“取六经义理制度,微言大义”。孟子“得力于《春秋》”,“孟子之言即孔子之言”,从而在湖南讲学时,于写出《读春秋界说》的同时,又写了《读孟子界说》。

《读孟子界说》凡十五题,它的主要内容是:孔子之学,战国时分为两大派:一是孟子,一是荀子。荀子之学在传经,孟子之学在经世。荀子“为孔门之文学科”,孟子“为孔门之政治科”。孟子在六经中得力于《春秋》;“仁义、仁政”是“一切学问宗旨”,是本之《春秋》的。孟子传孔子“微言大义”,要学孔子,就要“先学孟子”。

梁启超认为,孟子的“经世宗旨”是“保民”。“孟子言民为贵,民事不可缓,此全书所言仁政、所言王政、所言不忍人之政,皆以为民也。泰西诸国今日之政,殆庶近之,惜吾中国孟子之学久绝也。”孟子“曰以救天下为心,实孔教之正统”。

梁启超认为,“孟子于六经之中,其所得力在《春秋》”,“于《春秋》之中,其所得力在大同之义”。《读孟子界说》以将近一半的篇幅阐述“大同”,如“孟子言无义战为大同之起点”,“孟子言井田为大同之纲领”,“孟子言性善为大同之极致”,“孟子言尧舜、言文王为大同之名号”,“孟子言王霸即大同、小康之辨”。以为孟子于《春秋》中“所传为大同之义”,他所阐发的“大同之义,有为今日西人所已行者,有为今日西人所未行而可决其他日之必行者”。学习西方,向往“大同”,就要明《春秋》,尊孟子。

梁启超之着力宣传“大同”,是受了康有为的影响。当康有为在1888年第一次上书不达后,受廖平影响,“明今学之正”,“以改制言《春秋》,以三世言《春秋》”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67~99页。把《公羊》的“升平世”说成《礼运》的“小康”、《公羊》的“太平世”说成《礼运》的“大同”。梁启超在万木草堂受到康有为“通三统”、“张三世”等“微言大义”的教导,“退省则醰醰然有味,历久而弥永”梁启超:《南海先生七十寿言》,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四上,28页。大同“三世”说为康氏“一大发明”,梁启超作为他的弟子亲聆其说,也“自以为有所创获”。

梁启超之着力宣传“大同”,又是为了改革现状及维新变法的需要。康有为以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是“升平世”(小康),进行变法,才能渐入“大同之域”。梁启超努力发挥,阐明“万物递变递进”,要“进”就要“变”,只有“变”才能“进”,才能渐入“大同之域”。或者问:世界进化既然是“自然不易之理”,那么让它自然“流转”好了,何必人为地“变”呢?梁启超说“不能不变者,天理也;变而日进于善者,天理加以人事也”。“变”是“自然不易”的“天理”,但不能“听其流转”,而需“加以人事”,只有“加以人事”,才能“日进于善”梁启超:《读春秋界说》九,见《湖南时务学堂遗稿》,第一册,第九叶。因此,必读孔子之书,明孔子“改制之义”,“以求治天下之理”,才能“递变递进”。孟子“学孔子之实”,发明孔子之道,于《春秋》之中,“所传为大同之义”。那么,要渐入“大同之域”,就应“自孟子以求孔学”,由孟子以求“孔子之言”。

康有为将今文“三统”说阐发“因革损益”的理论,将今文“三世”说推演为“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的“三世”系统,说是“愈改而愈进”,只有变法,才能使中国富强,才能渐入“大同之域”。梁启超在时务学堂时,对此着力鼓吹,由于“三世”源于《春秋》,《春秋》又有孔子“微言”,于是他在讲述《读孟子界说》的同时,又写了《读春秋界说》,说是“《春秋》为明义之书,非纪事之书”,“《春秋》损益百王,斟酌圣制,立法以教万世”,“孔子立小康之义,以治二千年以来之天下,在《春秋》亦谓之升平世,亦谓之临一国之言”,“立大同之义以治天下,在《春秋》亦谓之太平,亦谓之临天下之言”。孟子“于《春秋》之中,其所传为大同之义”。要学孔子,必先学孟子,想望“大同”,就必学《春秋》、《孟子》。

梁启超的尊《春秋》、讲《孟子》,又是为其变法维新、改革中国现状服务的。由于中国是长期的封建社会,孔子是封建时代的圣人,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自从汉武帝采用董仲舒说、尊儒家为一统以后,儒家思想浸渍甚深,孔子偶像崇奉勿替。清代统治学术界高踞堂庙的宋学和风靡一时的汉学(古文经学),在治学方法上尽管有不同,但两者崇奉孔子,却是一致。既以儒家经籍为不可逾越的教条,又把孔子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偶像。在康有为主张向西方学习,又不能摆脱封建束缚的情形下,既对封建卫道者维护封建秩序不满,又想依援孔子儒经实行他们的维新大业,从而塑造出“托古改制”的孔子,以对抗“述而不作”的孔子。康有为自己就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267页。

梁启超在《读春秋界说》中也开宗明义地说:“《春秋》为孔子改定制度以救万世之书”;《读孟子界说》称:孟子“宗法孔子”,“孟子之言,即孔子之言”。要维新变法,要改变中国现状,就要从《春秋》、《孟子》中寻绎其“微言大义”,那么,梁启超早期的论述《孟子》,是为其变法的政治目的服务的,因为“孟子之言,即孔子之言”,当“孟子之学至今未尝一行于天下”之时,应该明其“经世宗旨”,知其“大同、小康之辨”。

梁启超系统地论述《孟子》,则在1918年退出政界、辞去财政总长、旋居天津以后。由于《论〈孟子〉》“手稿”(下简称手稿)在其生前没有全部发表,知者甚少,以致未见有人论述。

手稿共132叶,每叶8行,金糕纸,色略黄,每叶长30.5厘米,宽22厘米。前有《孟子略传》,凡8叶,后为《孟子之教育主义》,《饮冰室合集》未收。

《孟子略传》综述孟子生平、弟子、著作、传授,末谓:

其书,《史记》作七篇,与今本正同。《汉书·艺文志》作十一篇,盖所传更有外书四篇云:(赵岐《题辞》云:“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又有《外书》四篇,其文不能宏深,似非孟子本真也。”)汉孝文时,与《论语》、《孝经》、《尔雅》同置博士,未几俱罢(见赵岐《题辞》)。而后汉程曾、郑玄、赵岐、高诱、刘熙皆为之章句,今岐书独存。程曾作《孟子章句》,见《后汉书·儒林传》。曾,章帝时人,盖注《孟子》之最先者。高诱正《孟子章句》,见诱所为《吕氏春秋注·序》。郑玄、刘熙注,皆见《隋书·经籍志》。

下为《孟子之教育主义》,将于下文论述。

这份手稿,是李建先生于1983年复印见赠的,第一叶《孟子略传》下有梁启超印章,字迹也确系梁氏手笔,似未最后定稿。这部手稿由何擎一之子李建收藏。据李建告知,他原名何士通,其父何擎一,又名何澄一、何澄意、何天柱,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光绪末科秀才,长期追随康、梁,得以入门弟子相待,曾为康、梁经办书局,1957年病逝。

李建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初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肄业后久别家乡。1956年,他母亲罗婉如到武汉看他,将这份手稿交给他。他还专门调询过手稿的来源,说:

我的姊姊何悦雅、姐夫洪源、哥哥何士宽长期和父亲一起生活,他(她)们都说此遗稿是梁启超送给父亲的,估计是欧游回来,即他晚年的作品。遗稿前后的红色印章“梁启超印”,竟与父亲遗物中的这个印章相同。推测因父亲是梁启超的秘书,尝掌管梁的印章。从各方面分析,此遗物确是梁启超的亲笔手书著作。由于我多年放在皮箱中,虽未研究,但作为父亲的遗物,十分珍视,包裹保存良好。

何擎一追随康、梁多年,主持上海广智书局,最早出版的《饮冰室文集》,就由广智书局出版。有的结集还署编者“何擎一”名,如《饮冰室文集》壬寅集,编者“何擎一”,1903年出版,梁启超作序;《饮冰室文集》癸卯集,1904年出版;《分类精校饮冰室文集》,1905年出版;《饮冰室文集》,1907年出版;《饮冰室文集》增订本,何擎一编,1910年出版。他对梁启超著作的搜集和整理,是深具功力的。

《论〈孟子〉》手稿,梁启超生前没有全部发表,《饮冰室合集》也未收录。《孟子之教育主义·性善论》的一部分,曾由《时事新报》于1919年2月4日至8日及10日至13日发表,题为《读〈孟子〉记(修养论之部)》,前面加上“著者识”:

客岁暑中,为儿曹讲《孟子》,略区为三部:一曰哲理论,二曰修养论,三曰政治论。今将修养论之部,刊登报中,聊为青年学古淑身之一助。全文未定稿,不敢以问世。著者识。

说是“客岁暑中,为儿曹讲《孟子》”而作,它发表在1919年2月,“客岁”是1918年,当是1918年所作。这可以在他这年夏秋间给梁启勋的两封信中得到证实。第一信说:“为群儿讲学术流别,三日后当了,即拟为讲《孟子》(原注:非随文解释,讲义略同学案也)。彼辈如何能解,不过予以一模糊之印象,数年以后,或缘心理再显之作用,稍有会耳。吾每日既分一半光阴与彼辈,亦至可惜。弟来听极善,但讲《孟子》亦总须两旬乃了,弟安能久住耶?”

第二信说:“一月来为儿曹讲学术流别,思顺所记讲义已裒然成巨帙(原注:史稿仅续成八十余叶耳),惜能领解者少耳。”《梁启超年谱长编》,“民国七年戊午”,864、86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同年,他在写给陈叔通的信中也谈到讲授《孟子》:“史稿亦赓续无间,惟每日所成较少,一因炎热稍疲,一因上半日为儿曹讲学,操觚之晷刻益少也(原注:讲题为国学流别,小女录讲义已裒然成巨帙,惜不堪问世耳。为新学小生粗知崖略,殆甚有益)。”《梁启超年谱长编》,“民国七年戊午”,864、865页。由此可知,《论〈孟子〉》,是梁启超于1918年夏秋间,为“儿曹”讲学时所写。

至于《时事新报》所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从“孟子既昌言性善,然世间恶人甚多,确为不可掩之事实,故学者疑焉”开始,至“此亦孟子善诱学者之一端也”结束。这些在手稿中都有。手稿前面另有《孟子略传》、《孟子之教育主义·性善论》,《时事新报》只载《性善论》中的一部分,它是从手稿第三十九叶开始登载的。手稿在“孟子发挥本能之教,其次序亦有可寻者,第一立志,第二操存,第三长养,第四扩充也”上空一行,下另起叶,即《时事新报》所载的“孔子既昌言性善”一段开始。将这一部分与手稿相校,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时事新报》排校错误举例:

“外铄者,其非性明甚”(217页第2行)。《论〈孟子〉》手稿,已由汤仁泽整理标校,见《经学研究论丛》,第十三辑,台湾,学生书局,2006.以下页数即据此。“铄”误作“录”。

“盖吾性既本恶,则为恶乃生理上心理上当然之事”(220页第5~6行)。“之”误作“上”。

“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220页第21行)。“旦”误作“日”。

“然神明寓于躯干之中,常受躯干之牵缚”(221页第3行)。“常”误作“当”。

“盖此人格一丧,则非惟近于禽兽”(221页第11行)。“一”字落,“惟”字误作“为”。

“孟子并非责人以勿养小体”(222页第6行)。“责”误作“贵”。

“是亦不可以已乎”(223页第15行)。误作“是亦不可已矣乎”。

“皆狂者之言也”(229页第13行)。“言”误作“信”。

“或疑孔、孟此言为过”(231页末3行)。“为”误作“谓”。

“《舜发畎亩》一章,最能发扬人之志气”(233页第14行)。“能”误作“足”。

“与夫忧国忧天下,悲观绝望者”(233页第19行)。“观”误作“欢”。

“困于心,衡于虑,然后发”(233页末4行)。“发”误作“作”。

“世禄之家鲜克由礼”(234页第12行)。“礼”误作“体”。

第二,《时事新报》排印有脱落举例:

“《孟子》全书教人修养者千言万语”(218页第2行)。“修养”二字落。

“此与其性恶之旨相一贯”(219页第13~14行)。“与”字落。

“此孟子教育之方法也”(219页末5行)。“之”字落。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先立乎其大者也。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则其小者不能夺也”(224页第13~15行)。本段落,见原稿第七十四叶。此数句为后来添加,置于正文上端,下接“居天下之广居”。《时事新报》全落,可知此文发出后,仍作增改。

第三,手稿有改动,《时事新报》却未作更改举例:

“盖天下风气之坏”(231页末6行)。原稿初作“风俗”,后改为“风气”(手稿第一七叶)。《时事新报》仍作“风俗”,可知《时事新报》刊登在修改之前。

如上所述,《时事新报》只登载《论〈孟子〉》的一部分,排校又有误植,它又发表在手稿修改之前,因此,要论述梁启超这时对《孟子》的阐解,就一定要以手稿为据。

《论〈孟子〉》手稿,首载《孟子略传》,2600余字,除上面提到的关于孟子生平、著作外,对孟子的性善论也曾论及。首先,他“以为人之所以能宏道者,由其有良知良能,故言性善。此善性当务自得而有诸己,故言存养。此善性当博极其量,故言扩充”。指出人有良知良能,善性应该“存养”和“扩充”。其次指出“教人在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所以它和曾子一派“专务致谨于容貌辞气颜色之间者有异”;与子夏一派“专讲进退应付之节、传章句之文者亦有异”。它告诉人们“入道之途有二”:一是狂,一是狷。“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狂”故“勇于自任,以圣人为必可为,以天下事为必可为”。“狷者有所不为,故尚名节”。以为孟子三十四五岁时,商鞅“见杀”,苏秦、张仪、公孙衍“复以纵横游说人主,势焰倾天下”,孟子“深嫉之”,所以他论政“以怀利为大禁,以保民为要义”。孟子“理想之政治固在统一”,“欲求统一,当以仁政而不以战”。

孟子“欲行其道,乃见诸侯”,50岁以后,见梁惠王,“以仁政语惠王,不能用”。数年后,又入齐,“劝宣王存燕,不听”。孟子“陈义既高,不为时主所悦”,“终不能大有为”,“遂归老于邹,与其弟子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并时学者相与上下议论者”,有告子、宋、淳于髡、许行、白圭。“其宗旨行谊,为书中所称述者”,有墨翟、杨朱、公明仪、公明高、陈仲子、子莫、陈良等,对各人的仕履生平也作了简介,最后是孟子的著作,前面已有说明。

由上可知,《孟子略传》是梁启超对孟子生平、交游,以至思想、游说、著作的概述,也可说是他对孟子其人、其书的概论。尽管是“未定稿”,他生前也未公开,却是探寻梁启超论孟子的重要素材。

《孟子之教育主义》下列标题《性善论》。《时事新报》所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前面约6600字未曾登载。如今先将未载部分作些简介。

《时事新报》未载部分,是《孟子之教育主义》中的《性善论》,主要谈下述几点:

第一,“性”,“孔子盖罕言”。孟子之学,出于子思,“特标性善为进德关键”。他所谓“善”,指仁义礼智。以为“性”是“生而固有,非由外铄”。“良知良能”是“受之于天”的,《中庸》就说“天命之谓性”。《尽心》篇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思而诚,乐莫大矣”。就是“性善之圆满”,也是《孟子》全书“最精到之语”。

第二,“今古论性”有五家,孟子之外,还有荀子言性恶,以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此外,还有“性无善无不善”、“性可以为善,又可以为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诸说。“此五说者,若甚相反”,其实“皆是”,并举佛典为证。如果一定要“品第其优劣”,那么告子所说“性无善无不善”与孔子合,“义最园融”。

第三,孟子所谓“性”,“指真如相”,他“屡言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而其所举显证,惟恻隐一端”。以为恻隐之心“为人所固有”,是非之心亦然,“然其所是非者,为合于礼义,抑不合于礼义,则甚难言”。因为礼义常随时随地而有异同。

第四,认为荀子的性恶说,自宋以后,“大为世儒诟病”。对“其‘善者伪’一语,尤所集矢”。实则“伪”字“以‘人为’为本训,谓进善须用人力”。孟、荀、告诸子论性之言,皆就各人赋形受气后立论,则性恶之说较近真。孟子说“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也不是说“其人有恶”,只是荀子“特标性恶为义,则一似性中绝无善质”,这是他的“偏而不园,乃更甚于孟子”。荀子说“善由人为”,如果性“本恶则何以加以人为即能为善”?如果说“性之体则无善无恶”,说“性之相则有善有恶”,“性之用则可以为善可以为恶”,这是“孔、佛一致之说,孟、荀则各明一义,不必相非”。至于宋儒之扬孟抑荀,“其本旨虽在申孟,然终不能屈荀”。

最后,他认为“中国名学不发达,最为学术进步之障”。孟子既言性情,又言才、心、命、气,“其与性是一是二,界说殊不明了,皆由不讲名学,故壁垒不精严,中国一切学术皆受此病”。

他的结束语是:“孟、荀言性,皆以为树教育主义之根柢。孟言性善,故其教法在发挥本能;荀言性恶,故其教化在变化气质。二者各有所长,而孟子尤能先立乎其大矣。”

根据上述,可以看到梁启超对“性善论”的看法及其对性恶论的剖析,而归结到“教育主义”,所以标题是《孟子之教育主义》,至于《性善论》,则是副标题。他既在《孟子略传》中对孟子生平及其著作作了说明,又对孟子的教育思想、性善论作了具体分析,那么,全面剖视梁启超此时对孟子其人、其书的评价,自不能只看《时事新报》所载,即予立论,而应全面阅读他的《论〈孟子〉》手稿;况且,《时事新报》所载,还有误植之处。

《时事新报》所载,是从《论〈孟子〉》手稿内《孟子之教育主义·性善论》中“孟子既昌言性善,然世间恶人甚多,确为不可掩之事实,故学者疑焉”开始刊出的。他以为此“恶”不是“性”,而是“习”。环境对人生的影响很大,同是一人,“何以遇富岁则懒、遇凶岁则暴”?这是“因环境而生习,因习复造环境”。

他以为孟子、荀子“言性虽相反,其归本于修养”则一。然而,他们的注意修养虽同,而他们的“修养下手之方法则不同”。孟子教学者“立志”,“悬一所崇拜之古人以为模范”,但不要“依傍古人”。孟子言性善,“故尊自力”;荀子则教“尊他力”,故言“假物”。

“立志”、“自立”,都是“导人以向学”。孟子教人的第一义是“存养”。所谓“存真心,尊其性”。因为“性本善”,“能常存其善性使勿失,常养其善性使日长,斯人格具矣”。他的言教,“凡以唤起人类之自觉性而已”。所以“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能存则自得,“自得则资之深,居之安”,千言万语,“归于自觉”。

孟子以“存”、“养”并举,“不养则不能久存”。也不是非“责人以勿养小体,而谓必以不养小失大为范围”,所以说“不直养而无害”。“无害”,就是“不以小害大,不以贱害贵”。“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大既立则小者不能夺”,但“必无以小害大”,然后“大乃能立”。

他认为,孟子讲寡欲,并不是说无欲。无欲是“出世间法”,寡欲则是“世间法”,孟子讲的是世间法而不是出世间法,所以说“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

“不动心”,学者所以自卫,但不动心并不容易,如果平日没有修养,身临其境,就会“失其自由”;即使强制于一时,时间一长,仍会“丧其所守”。孟子教人不能“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不专心致志是不行的,这就是孟子教人“精力集中之法”。

他认为,孟子教人,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仁义礼智之端”。又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古人之所以大过人者,就是“善推其所为”,“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这就是从政治上立论,“实孟子立教之眼目”。

他认为,孟子讲良知良能,“而其用在达于天下”,以扩充为教,因势利导。这是发挥本能之教,也是尽性之教。孟子之教人,由门人弟子之间的问答,扩而充之,“能扩充而学问之能事毕矣”。

他认为,立志、存养、扩充,“学之所以成始而成终”。但因各人气质不齐,所以入道之途不同,孟子所最奖励的,是狂狷。梁启超以很大篇幅讲狂狷与乡愿的不同,说:“任道者,必狂狷其人”,孟子之“取乎狂狷”,是称述和解释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因为狂者进取取善道,而狷者洁身自好,“必狂然后能向上,必狷然后能自卫”。他在书中教人发扬志气、坚信自力,是“狂者之言”;教人以砥砺廉隅峻守名节,则是狷者之言。“学孟子之学”,可从狂狷入手。否则,虽“学问日多,阅历日深,其结果必至众皆悦之,自以为是,然却已陷于贼而不自知”。

他认为,孟子于孔子之外,最尊伯夷、伊尹,伯夷近于狷者,伊尹则近于狂者。狂者之弊在自信力太强,但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那就没有进取。狷者不屑不洁,有所不为,“其结果每至于踽踽凉也”。

他认为,孟子教人修养的途径,大抵如此,后来儒者专提主敬主静,或专以穷理格物为事,或专务礼容节文之末者,都“不免偏至”。孟子是“先立乎其大者,不鹜枝叶”的,是言必有事的。

他又认为,“孟子极言教育为人生之一种责任”。教育之要旨是“养”和“觉”。“养”属道德方面,“觉”属知识方面。“先辈有养人觉人之义务,后辈有受养受觉、自养自觉之义务”,“社会文明所以能联属不断,缉熙光明者,全恃此也”。所以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他又认为,孟子一书讲智识教育较为简略,但书中推论事理,广涉各方面,“是即所以增长人智慧,不必显以智育为揭橥”。但孟子教学者,“并不以积蓄知识为入门之法门”。孟子用的是“纯粹演绎法”,设想根据“一原理原则以推诸各事物”。但是,“若何乃能求得其故?吾所认为故者是否正确,如何而始能得正确?此当求诸归纳法”,但孟子没有言及,“盖归纳研究法之不发达,实我国古今学者通病”云。

他还认为,“大人物之成就,其第一要素在意志坚强,其第二要素在思虑周密”。这种境界,不是经几许操练,决不能至。“困心衡虑,即操练此心之学校”。这种学校,可遇而不可求。孟子“教人以处逆境之方法,至深切矣”。“一时一事偶然之拂逆”,孟子“教人处之之法,尤为简便”。然而,又有“恒受其支配”之“宿命”。过去这种宿命说以为“由天帝所定”,或者说是“宿命由自然之运所演成”。孟子对此,似与他“全体学说相矛盾”,但“命”是“佛教业力之说”。业有自业,有共业。孟子也说“立命”,“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又说:“祸福无不自己求之。”“宿命”“有时固可以懈人进取之志,然亦可以息人营求奔兢之心”,也可为“举世营营逐逐之徒”“下顶门一针”。孟子“最尊改过”,所以说“人恒过而后能改”,这是和他性善宗旨一致的。当他一旦觉悟,“则善体固在”,有过“非所患,改之而已”,这就是“孟子善诱学者之一端”。

以上是按照《时事新报》所载次序简要介绍的。梁启超从孟子、荀子、性善、性恶谈起,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恶不是“性”而是“习”。他们言性虽相反,而归本于修养。人性本来是善的,由于环境等的影响而有所改变,所以要教育。孟子谈性善,所以重自力;荀子言性恶,所以尊他力。要自力,就得学习。没有修养,会“失其所守”,可知教育的重要性。“立志”、“自立”,就是“导人以自学”。要以“存”“养”并举,不要养小害大,不要以贱害贵,“大既立则小不能夺”。孟子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仁义礼智之端”,从政治上立教,以为人是有良知良能的,以扩充为教,因势利导,以发挥本能之教。

梁启超以为,孟子除孔子之外,推崇伯夷、伊尹,坚守自力、自信。要立志,“先立乎其大者”。孟子也讲知识教育,善诱学者,鼓励意志坚强,思虑周密。他从“性善”谈到“立志”,还从“性善”谈到学习的重要性,归结到教育。所以手稿的标题,他定为《孟子之教育主义·性善论》。可是,《时事新报》部分登载时,标题改了,似不能切中要旨。

《孟子之教育主义·性善论》,可说是梁启超对孟子思想的整体看法,对孟子思想作的系统论述。它以教育主义立论,也涉及孟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各个方面,具有学术价值,可说是梁氏论孟子比较系统的论著,可惜的是,他没有完稿,没有继续写下去。

此后,梁启超在多种专著及演讲中,也谈论孟子。如1925年的《要录解题及其读法》就专门提到孟子,列出《孟子之编纂者及其篇数》、《孟子之内容及其价值》、《读孟子法》、《孟子之注释及其关系书》诸节《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三,6~10页。指出“《孟子》为修养最适当之书,于中国青年尤为相宜”。可知他写出《论〈孟子〉》和对子女讲《孟子》并非偶然,他要阐发孟子性善学说,他要讲述教育的重要,把这“修养最适当之书”细读精研。

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在湖南讲学,写有《读孟子界说》;晚年为子女讲授《孟子》,写有《论〈孟子〉》。前者以为孟子传孔子“微言大义”,要尊孔子,就要先读《孟子》。他在湖南时务学堂讲学时,言“进化”,谈“三世”,设想利用孔子权威变法维新。所写《读孟子界说》,注目于政治宣传,未能对《孟子》全面寻绎。晚年潜心讲学,埋头著作,为子女讲授《孟子》,虽然仅存《孟子略传》、《孟子之教育主义·性善论》,却对孟子其人其书作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只是生前未将全文刊布,《饮冰室合集》又未辑入,以致迄今未见专文论述。

从《读孟子界说》到《论〈孟子〉》,可以看到梁启超注目变法而尊孔崇孟,由为变法宣传而为学生、子女授课。随着前后着眼的不同,也可看出他在动荡的社会变迁中,对国家兴衰的表露及学术进展的关注。尽管落墨不多,却字斟句酌,令人深思。本文对此试作评点,或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同类推荐
  • 晏子原来这样说

    晏子原来这样说

    走近晏子的心灵——去感受他的仁爱无边,躬亲示范……晏子是思想的圣者,行动的巨人,后世的尊崇。走近晏子的学说——去品读他的治国良策,忠君为民……晏子是旷世的贤臣,万民的榜样,永恒的丰碑。
  • 胜在孙子 赢在老子

    胜在孙子 赢在老子

    孙子的《孙子兵法》讲究克敌制胜,比较强势,教导世人在各种境遇中,以主动出击的方式把握主动权;而老子的《道德经》则与之相反,讲究“以柔克刚、以曲求全”,引导世人以“守弱”的方式来达到“强大”。本书汲取《孙子兵法》与《道德经》的精华,将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做到“攻能胜,守能赢”,“能攻能守,能进能退”。本书包含着深奥、经典的大智慧,是帮你敲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其中既有老子“修身立世”的道家绝学,也有孙子“百战百胜”的兵家制胜法宝。 本书的案例由古至今,从中到外,内容形式多姿多彩、耐人品读,或者为你指点迷津,或者为你锦上添花。
  • 曾国藩改变一生的十大事典

    曾国藩改变一生的十大事典

    本书深入探究曾国藩的人生轨迹,提炼出10大事典。即:一生成就都在“砺志”再取得;终生在自省与自律中度过;勤奋自立者才能闯出一片天;善把用人之道与取人之术合为一体;像猎手一样紧追每一个人生机会;越是逆境越应抗得住等人生哲学。
  • 论语·孟子

    论语·孟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
  • 孝道

    孝道

    考虑到孝道文化在青少年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编者从《孝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续神童诗》等古代蒙学经典读物里撷取了有关孝的精华内容,并辅以古代和现代关于孝的一些典故、文学作品等,对孝进行了梳理和解读,希望能让广大青少年对孝有一个新的认识,使孝道精华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
热门推荐
  • 最强狂暴召唤

    最强狂暴召唤

    手握诛仙剑,肩扛盘古斧。身穿紫金甲,脚踏风火轮。踩尽诸天天才,我的目标是:“成为史上最狂的男人,试问谁人不服?”不服?统统踩爆!杜少宇携带着“华夏之书”穿越异世,召唤华夏无数巅峰强者,轰杀一切,碾压诸天万界,打爆一切不服者,铸就一曲妖孽传说。PS:新书上传求点击,求推荐,求收藏,你们的支持将是作者最大的动力。
  • 湘绮楼评词

    湘绮楼评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深衣考

    深衣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胡华文集(第一卷)

    胡华文集(第一卷)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中国历史概要、中国近代革命史讲话、日本投降以来美帝国主义侵华史略、日本投降以来中国政局史话等。
  • Little Lord Fauntleroy

    Little Lord Fauntlero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踏天九桥

    踏天九桥

    传闻,在距离仙罡大陆无尽遥远的虚无之上,有九座神秘的桥,名为踏天桥。走过此桥,修士的修为便能一步登天,凌于苍穹之上,不入轮回,不死不灭。仙罡历九百万年,九阳奉王祖之命,率仙罡修士远征山海界。当此之时,在逆尘边缘的苍茫星空中,一粒沙尘无声地坠入一片大地,当中藏着一个沉睡的婴孩……我们的故事,便是从这一片苍茫星空开始。
  • 云生和溯溪

    云生和溯溪

    ——呐,溯溪,梦醒了就去找云生和,那个一直在云端注视着你的白色影子
  • 绝代状元妻:侯府千金俘君心

    绝代状元妻:侯府千金俘君心

    她是自力更生的白富美,一朝失足撞了月食,穿越成为侯府千金。奉承成婚,却被贴了小三的标签……他是骄傲的状元郎,洞房之夜却被砸了西瓜瓢,逃了夫人又舍了金……他是情痴睿智的太子爷,偏偏落入情网爱上他人妻,撞到南墙也不回头……她是娇柔的情妹妹,却擅长耍阴斗狠算阴谋,几次将情敌逼至死亡线……桃花劫要斩,痴情债要还,更有恩怨情仇要去破,命运一波三折,几次绝处逢生,她不想做东方不败,却要挥剑练神功……亡命红颜,谁在她的心头写上“只要不放弃”?
  • 私萌baby:天价萌妃限时宠

    私萌baby:天价萌妃限时宠

    “你不是喜欢钱吗?那我买你一个吻,如何?”某男勾唇冷笑。“可以,一个吻一百万,限时一分钟,嗯哼?来么?”某女附和他的提议。‖——————————‖某男扑倒某女:“你不是喜欢帅气多金又强势的钻石男吗?你看,我怎么样?卖给你值多少钱?”某女满头黑线……‖——————————‖“你们的爹地是谁?”某男质问着两萌宝。萌宝①号伸出一只小巴掌晃了晃,萌宝②号回答:“妈咪说我们有五个爹地,不知道你问的是哪个?”某男暴跳,一手拎住一萌宝:“五个都揪出来,埋了!!”两萌宝异口同声:“那你先把自己埋了吧,你也是其中一个。”某男……且看特种兵妈咪与两腹黑萌宝对抗总裁爹地(点开阅读↓)』
  • 七叶之恋

    七叶之恋

    他们相识于七叶草,相恋于七叶草,七叶草将两个不同的命运轨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七叶草第一片代表「信仰」,第二片代表「希望」,第三片代表「爱情」;如果是四叶幸运草的话,第四片代表「幸运」,而幸运是幸福的前兆,你相信吗?其实幸运草的故事还有下半段:当你发现四叶幸运草的时候,不要告诉别人,否则到手的幸运会飞掉的。第五片为财运第六片是地位与名声第七片代表能得到九死一生的好运气当别人在寻找四叶草时,他们相信他们会拥有七叶草的幸福,他们会得到至死不渝的爱情和九死一生的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