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杯温水,保持温度不变,另有一杯冷水,一杯热水。当先将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到温水中,会感到温水热;当先将手放在热水中,再放到温水中,会感到温水凉。
同一杯温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感觉,这就是冷热水效应,又称为对比认识效应。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人人心里都有一个参照物,只不过是参照物并不一致,也不固定。随着心理的变化,参照物也在变化。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就是受这参照物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道理,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一次,一架民航客机即将着陆时,机上乘客忽然被通知,由于机场拥挤,无法降落,预计到达时间要推迟1个小时。
顿时,机舱里一片抱怨之声,乘客们在等待着这难熬的时间度过。
几分钟后,乘务员宣布,再过30分钟,飞机就会安全降落,乘客们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
又过了5分钟,广播里说,现在飞机就要降落了。虽然晚了十几分钟,乘客们却喜出望外,纷纷拍手相庆。
在这个事例中,机组人员无意之中运用了“冷热水效应”,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告知效果。首先,乘务员告知乘客一个较为糟糕的事实——飞机要晚点1小时,然后告知一个较好的事实——只需晚点30分钟。但是因为乘客对较为糟糕的情况——飞机要晚点1个小时先入为主了,因而,想当然地把较为糟糕的情况作为自己的参照物,所以当他们听到第二个消息时,情绪有所好转。而当飞机降落后,对晚点这个事实,乘客们不但不厌烦,反而异常兴奋了——因为他们毕竟只晚点了十几分钟,而不是1小时。
这种由坏到好的对比,让人们变得越来越满意,结果忘记了一开始的不满意。
在人的交际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好的事实,需要让别人接受。为了让别人更好地接受这些事实,而不产生不满心理,运用冷热水效应是个很好的方法。
老张和老王是老同学。一个星期日,老张到老王家拜访,两人的话题很自然地转移到各自孩子的身上。老张告诉老王,自己那个念小学三年级的孩子经常会向他要求某些东西,理由是:“我们班上好多同学都有,我也想要一份”或“邻居的孩子们都有,就我一人没有”。父母感到很麻烦,但是无法将他摆平,只好按他的要求给他买了。
老王听了,给老张提了个建议:“这时,你应该给他举一个环境比他更差的例子。”后来没过几天,老张告诉老王:“我左思右想,终于想到拿出非洲穷苦难民孩子们的照片让他看。照片上的孩子们个个都瘦得皮包骨,他初见时吓了一跳,接着再听我细细解说,似乎明白了许多。现在,他已不像过去那样提许多无理的要求了。”
对于认为自己不幸的人,最好举出比他们更为不幸的例子来。所谓“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可以利用对比来暗示他们,还有比这更糟的,目前的条件已经很不错了,促使他们接受现有的条件。
公司或机关团体在发年终奖时,也可以使用这个方法。
在一个公司里,年终奖的数量没有预期的那么多,员工都暗暗不满。但是公司的负责人列举了一些经营不善的公司的例子,如“M公司因为周转不灵而不幸倒闭,他们的职员不但拿不到年终奖金,甚至好几个月没领薪金,现在已面临解散的问题,他们对往后的去处还不知道呢。比较起来,你们真是幸运多了。”这么一说,反将员工原来的不满转变成了过分的要求。员工们听了,感到现在的情况已经不错了,也就心平气和地接受了。
这种方法的要点,就在于如何选择比较的对象。如果你想让对方接受某一条件,就要选择一个更差的条件作为比较的对象。总而言之,在人的交际过程中,要让别人接受不好的事实,而不影响两人的关系,运用冷热水效应是一个很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