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都乐于同与自己有相似点的人交往、谈话。因为相似因素既能有效地减少双方的恐惧和不安,解除戒备,又使彼此有相同的可以接受的信息,有相似的理解,产生相同或相近的情绪体验,进而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即使对方是很顽固的人,只要你善于找寻你们之间的共同点,就会比较容易说服他。因为当你显示出你们的共同点时,就是在暗示对方:“我和你是同一种类型的人,我和你趣味相投,或者是一个圈子里的。”让对方感到你是他的“自己人”。
一个刚刚从事销售的人员,曾接连四次去拜访一位老板,都被拒之门外。他左思右想,决定从这位老板的爱好入手。
他打听到这位老板喜欢卷毛狗,而且每天傍晚都会带着狗在小区里面遛。于是,他先学习了一些养狗的知识,又借了一只卷毛狗,也在傍晚的时候去小区里遛狗。
那天傍晚,两个人在小区里“偶然相遇”,然后津津有味地聊起狗来,并很快成为朋友。
后来,那位老板自然而然地成了他的稳定客户。
这个销售员无疑就很好地利用了“人喜欢跟自己相似的人”这种心理特点。那么,为什么相似的人之间会互相喜欢和亲近呢?
①人们都希望自己在态度上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类似或相符本身具有一种增强作用。人们在和与其自身态度、价值观相似的人交往时,相互发生争辩的机会肯定比较少,更容易获得他人的支持,并从他人的支持中获得内心的稳定感。
②相似的人容易组成一个群体。人们总是试图通过建立相似性的群体,以增强对外界反应的能力,保证反应的正确性。
③人在一个与自己相似的团体中活动,阻力会比较小,活动更容易进行。
社会是由不同的人群组成的。不同的人群基于年龄、学识、性别、性格、种族、地域、职业及利益等因素的差别,其语言和行为的规范也会有所不同。这为不同人群之间的交往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想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评价、态度甚至要求,你最好是表现出尽量多的跟对方相似的地方。这样可以更快地拉近彼此的距离。
那么,我们该怎样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找到共同话题呢?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年龄
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年龄组的人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心理特征,在思想感情、行为方式、兴趣爱好等许多方面,存在着诸多相似因素。因此,同龄人之间应该比较容易找到共同语言。
(2)地域
这里的地域是指人们居住、工作的地方,小至一村、一乡、一个单位,大至一县、一省、一个行政区。有些人虽不相识,却先后在同一个区域居住、学习或工作过。这一地区的山水、人物、风情、世态……都可以成为他们共同的话题。
(3)职业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同行易相知。”即使是初次见面者,彼此之间不熟悉,但对共同从事的职业的性质、特点、作用、工作方法、内中甘苦,都了如指掌,谈起来就会有话可说,不会感到陌生。例如,在火车上,两个农民打扮的人抽着老旱烟,谈得热火朝天,从旱涝风情、庄稼长势、土质肥力、耕作方法,一直谈到化肥农药涨价、粮食收购价格太低、养猪不如养鸡……直到其中一位下了车,马拉松式的谈话才终止。
(4)处境
如果说两个人未见面之前各不相干,境遇不同,但是一见面,便处在同一环境里。这就有了共同关注的目标,共同感知的人物、事态,相同或相近的际遇。这样,在对环境的第一印象上,就很容易出现相似性。如参加一次会议,两个互不相识的人住在一个房间里,一位口渴了,一看,暖瓶里没有水,便愤愤地说:“一宿15元宿费,连开水都不给送!”另一位则接过话茬:“岂止是不给送,连自己去打都没有,茶炉都是凉的!”于是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对宾馆的服务工作抱怨开来,好像老熟人似的。
(5)经历
相似的社会经历,会使人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切身感受,更容易互相理解,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一个人讲述的生活经历,能引起另一个人对往事的回忆;一个人吐露的心声,能成为双方共同的感慨。这样,就有许多共同语言,越谈越接近。
(6)兴趣
共同的兴趣与爱好,是最能促进交往双方相互接近的,它在人们的心理上往往诱发出一种特定的吸引力。例如,与养鱼种花者谈摆弄花草、金鱼之乐,与爱好音乐体育者谈论音乐欣赏、体育比赛,与集邮者谈集邮之道,往往能引起对方的兴趣,激发对方一吐方休的话题。
总之,找到与对方的相似点、相同点并说出来,就可以让对方感到,彼此是一个圈子里的人,是“自己人”,这样就可以拉近与对方的心理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