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日本心理学家涩古昌三教授的说法:当亲密的两个人一起说话时,不论是微笑、点头、手的动作,还是视线的移动,往往是相似的。例如,在咖啡厅,当其中一人将手肘靠在桌上,另一个人也会跟着将手肘靠在桌上;其中一个人饮一口咖啡,另一个人也会跟着拿起咖啡杯;其中一个人开始抽烟,另一个人也会跟着抽烟。
涩古昌三教授认为,和亲密的人一起坐在沙发上的时候,两人有时候就连坐姿都是一样的。同样的原理,在开会的时候,意见相同的人姿势多半也是一样的。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之所以模仿别人,是由于人类潜意识中的自我保护机制造成的。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不管我们的性格如何,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人类几十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都是依靠群体躲避危险、获得利益的。所以我们总是不断地在寻找自己的“组织”。
模仿别人的动作,就是附属于某一“组织”的符号。我们用模仿他人来表明自己的“组织关系”。这种身体上的模仿就好像是军服、队徽或校标等起到的作用一样。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当过父母的人都知道,几个月大的婴儿就像一面镜子,你冲他笑,他也冲你笑;你冲他吐舌头,他也冲你吐舌头。会议室里,老板端起茶杯喝了口水,员工纷纷抬手抓杯子,没有杯子的人就开始摸嘴。最最常见的莫过于,有人困了打个哈欠,过不了几秒钟自己也不争气地来了个“张口闭眼的深呼吸”。
模仿别人动作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比较受欢迎。因为模仿往往代表了尊敬,能有效地巩固双方的关系。
在某个实验中,研究者安排两名研究助理与实验对象作简短的接触。其中一名研究助理,她要对实验对象的行为照葫芦画瓢——如果实验对象双臂交叉地坐着,还不时用脚轻敲地面,研究助理也要这样做。而在另一个实验中,研究者要求助理不必模仿实验对象行为。
结果显示:实验对象更喜欢模仿自己行为的助理,并且认为与她的接触很愉快。
外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服务生模仿顾客,如重复顾客的话,重复顾客对餐厅的建议,他得到的小费比不模仿顾客的服务生多一倍。
的确如此,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会受到潜意识的驱使,去喜欢一个“看起来和我们一致的人”。因为保持一致能产生信任,有了信任,在你和他人之间架设心理桥梁就更容易。
在一些公司,有些人常常利用这点来向上司来表达好感和尊敬,以增进彼此的关系。例如,在一个会议室中,当董事长不自觉地将十指交叉放于胸前时,副董事长随后也做出这个动作,然后部门主管、业务经理和员工也依次做出了相同的动作。但是如果两家公司在会谈的时候,两家公司的员工却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利用这样的心理原理,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做出和对方相同的动作,就可能使对方产生亲近感。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以下两方面模仿对方:
(1)姿势、动作一致
如果他有一只手插在口袋里,那么你依样画葫芦,把一只手插在兜里;如果他做了一个手势,那么过一会儿,你也“碰巧”做个同样的手势。
(2)说话方式一致
尽量与其语速取得一致。如果对方讲话很慢,声调很放松,那你就学他的样儿,也慢一些,放松一些;如果他讲话很快,那你也快一些。
但是也要注意,模仿的痕迹不要太明显,否则,你就成了滑稽剧的丑角。模仿得不够诚恳,可能沦为溜须拍马、趋炎附势。模仿对方动作太明显,就会劳而无功。所以,只要在言行举止的某个方面与对方有点默契就足够了。一旦精通此技,你会发现它在人际交往中非常有效。